我國遠古的石器時代結束以后,就進入了“青銅時代”,也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一個標志。我國的青銅時代,基本包括夏、商、西周、春秋這四大時期,從現(xiàn)有的出土文物來看,自春秋末年起,鐵器開始產(chǎn)生,到了戰(zhàn)國時期,青銅器逐漸被鐵器所取代,從而進入“鐵器時代”。
那么,青銅器中的“青銅”指的是什么?青銅器又是如何鑄造出來的呢?本文小編來簡單敘述一下這些遠古時代的科學技術。
相傳大禹成功治水后,接舜帝位,并劃天下為九州,各部作為對大禹的一種致敬方式,各部落首領便把“金”(即青銅)作為貢品貢獻給大禹。隨著貢獻的”金“越來越多,大禹便決定效仿黃帝軒轅氏功成鑄鼎的做法,用這些“金”鑄造九個大鼎,來象征他統(tǒng)治下的九州。
大禹鑄九鼎的故事,說明在遠古時代的人們已經(jīng)掌握了鑄造青銅器的方法了。目前夏朝的青銅器發(fā)現(xiàn)的不多,還只是爵、刀等小器物,但也證明那個時代已經(jīng)有了青銅器。
青銅是相對紅銅說的。紅銅就是純銅,紅銅與石制的生產(chǎn)工具相比,有了很大的優(yōu)越性:它可延可展,錘煉不破,鋒刃又耐用。紅銅經(jīng)過熔煉后,又可隨意作成大小、形狀不同的工具。而且紅銅制品用壞以后,還可以再進行熔煉重鑄。
紅銅的發(fā)現(xiàn)并生產(chǎn),是古代社會生產(chǎn)力提高的結果,但由于紅銅硬度較低,產(chǎn)量有限,所以還不能取代石器。
青銅是紅銅和錫的合金,它比起紅銅來,熔點比較低,硬度又比較大,因此制造出來的器物又比紅銅具有很大的優(yōu)越性。這種銅、錫合金,顏色發(fā)青綠,所以叫做“青銅”。
青銅器的發(fā)明,極大地提高了古代社會的生產(chǎn)力,使人們有可能大規(guī)模地砍伐森林、開墾荒地,促進了農(nóng)業(yè)和手工業(yè)的發(fā)展。青銅鑄造業(yè)的發(fā)明和青銅器的使用,在我國的歷史上起到了劃時代的作用。
商、周時代的鑄銅遺址在我國河南鄭州、安陽、洛陽等多地被發(fā)掘出來。在商周鑄銅的遺址里,還發(fā)現(xiàn)了不少鑄造銅器的范和制造范的模。
模就是模型,想鑄造什么樣的銅器,先用泥做成個銅器的模型,刻上相應的各種花紋,然后再用細泥附在模上,壓緊以后,模的花紋便反印在泥上。稍干后用刀刨成幾瓣,就成了范。再把范合在一起,就可以澆鑄了。
煉銅的原料是孔雀石(氧化銅),燃料是木炭。煉銅工具是一種涂草拌泥的大口尊或一種像古代將軍頭盔形的泔鍋(俗稱軍盔)。人們把銅、錫按比例在一起熔煉完畢后,把銅液倒入范里,等冷卻后,就得到了所需要的青銅器物。
從目前出土面世的青銅器來看,從商代起,不僅可以鑄造精美的小件青銅器,還可以鑄造大型的青銅器了。比如知名的有:司母戊鼎(又稱后母戊鼎)、毛公鼎、四羊方尊、大盂鼎等。
由于長期的實踐,我國古代的勞動人民掌握了根據(jù)不同的需要來調(diào)節(jié)銅錫的比例?!吨芏Y-考工記》就是世界上最早的鑄器調(diào)劑表。商朝的鐘、鼎等器物的化學成分,經(jīng)現(xiàn)代化驗和該書中“六分其金,而錫居其一”的比例相符,這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
遠古時期由于沒有合適的記事器具,所以,有很多的事情便通過青銅器上的銘文來進行記錄,這也為我們研究遠古的華夏文化帶來了依據(jù)。我們中華文明史長達五千余年,其中有二分之一的時期就是燦爛的、光彩照人的青銅時代。
1、范鑄法
范鑄法較早,應用的最普遍,范鑄法又稱模鑄法,先以泥制模,雕塑各種圖案、銘文,陰干后在經(jīng)燒制,使其成為母模,然后再以母模制泥范,同樣陰干燒制成陶范,熔化合金,將合金澆注入陶范范腔里成器,脫范后再經(jīng)清理、打磨加工后即為青銅成品。
2、失蠟法
失蠟法是一種青銅等金屬器物的精密鑄造方法,用蜂蠟做成鑄件的模型,再用別的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和敷成外范。加熱烘烤后,蠟模全部熔化流失,使整個鑄件模型變成空殼。再往內(nèi)澆灌溶液,便鑄成器物。器物可以玲瓏剔透,有鏤空的效果。
3、渾鑄法
器物一次澆鑄成形的鑄造方式,稱為渾鑄法。器形過大或形狀過于復雜,需要將整個器物分為數(shù)件分別翻范澆鑄,最后拼接成一個整體,這種鑄造方法稱為分鑄法。鑄造多個較小物件時,還會將多個鑄范層疊裝在一起,由一個澆口澆注銅水,一次鑄成多件器物,這種工藝稱為疊鑄法。疊鑄法多用于鑄造錢幣等小型器物,出現(xiàn)于春秋時期,漢代時逐漸流行。
擴展資料:
青銅器的修復與保養(yǎng)
焊接
對一件出土不完整的青銅器文物首先要焊接把青銅器拼接成一個完成的器物,焊接是傳統(tǒng)修復技術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修復破碎青銅器和復原器形的主要手段。需要根據(jù)青銅性質(zhì)、殘破和腐蝕情況不同,而采用不同的焊接方法,即“大焊”和“小焊”。首先用矬子把焊口銼平,然后焊接是用電烙鐵將錫融化注入要修復青銅器上。
補配
補配是傳統(tǒng)青銅器修復技術中復原殘缺部分的重要技術。補配就是殘缺的青銅器不完整了,根據(jù)銅器種類、形狀、殘缺部位,打制補配和鑄造補配。補配要根據(jù)青銅器的紋飾先拓下來,然后通過紋飾制作補配的器形,然后拼出一件完成的青銅器文物。
整形
埋藏于地下的青銅器由于墓穴崩塌、地層變化等原因造成擠壓變形,出現(xiàn)裂縫等。出土后的青銅器往往需要整形。青銅器整形的方法有錘打法、模壓法、鋸解法、加熱整形及其物理整形等。選擇方法的依據(jù)是器物的變形程度和銅器的質(zhì)地。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青銅工藝
?百度百科-青銅器
?
青銅器主要指我國自夏代末期至秦漢時期用銅、錫經(jīng)燒制、鍛造后所形成的各種器物,其銅銹呈青綠色。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銅鑄造業(yè)的鼎盛時期。
青銅器的使用流行于新石器時代晚期至秦漢時期,以商周時期的器物最為精美。夏代始有青銅容器和兵器。商中期,青銅器品種已很豐富,并出現(xiàn)了銘文和精細的花紋。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銅器發(fā)展的鼎盛時期,器型多種多樣,渾厚凝重,銘文逐漸加長,花紋繁縟富麗。
隨后,青銅器胎體開始變薄,紋飾逐漸簡化。春秋晚期至戰(zhàn)國,由于鐵器的推廣使用,銅制工具越來越少。秦漢時期,隨著陶器和漆器進入日常生活,銅制容器品種減少,裝飾簡單,多為素面,胎體也更為輕薄。
擴展資料
中國古代的青銅器是用來讓奴隸主把青銅器作為宴享和放在宗廟里祭祀祖先的禮器。青銅器不是一般人可以擁有的,它作為一種權利和地位的象征、一種記事耀功的禮器而流傳于世,并非使用品,也不可在市面上進行買賣。
青銅器上的紋飾主要是怪獸,其中最多見的也是這個時期剛剛出現(xiàn)的饕餮紋。饕餮紋是重組變形法則最集中的體現(xiàn)。饕餮是傳說中的一種貪食的惡獸。古代鐘鼎禮器上多刻其頭形作為裝飾。夏、商、西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饕餮形象不盡一致。
總的來看,商周時期青銅器皿上的紋飾是以怪獸為主的。不同時代的青銅器具有不同的藝術風格。商代的青銅器形質(zhì)繁縟華麗,紋飾多獸面紋,充滿了神秘、威懾的氣氛。
西周中期到春秋晚期,風格趨向簡樸,追求樸素、典雅之美。春秋后期到戰(zhàn)國,器形奇巧,輕靈,紋飾易于理解。秦漢時期向輕便、精巧方向發(fā)展,往往以獨特的造型取勝。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青銅器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中國古代青銅器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596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張議潮是誰一個被人遺忘的晚唐名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