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下毒殺皇帝嗎?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guān)內(nèi)容。
洪武十一年(1378年),明太祖朱元璋第三子朱棡,被冊封為晉王,前往山西太原駐蹕。晉王朱棡生性驕橫殘暴,在前往太原途中嫌隨行廚師的飯菜不可口,狠狠鞭打了廚師一頓。在古代王爺鞭打責罰下人,本來稀松平常,誰知引起一場軒然大波。
《明史》記載,朱元璋專門派使者前去太原,傳圣旨申斥晉王朱棡:“吾帥群英平禍亂,不為姑息。獨膳夫徐興祖,事吾二十三年未嘗折辱。怨不在大,小子識之!”告訴兒子,他對手下大將非常嚴厲,唯獨不敢得罪身邊廚師徐興祖,要他兒子日后必須善待身邊做飯的廚師,不然很可能禍生肘腋遭遇不測。
朱元璋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的。古代的皇帝和皇族,一身系天下安危,往往置身于皇權(quán)爭奪的激流漩渦中,經(jīng)常會成為反對勢力謀害的目標。在正常情況下,皇帝身居戒備森嚴的皇宮,身邊侍衛(wèi)環(huán)繞,要想謀害皇帝勢比登天。
但百密難防一疏?;实鄣陌踩Pl(wèi)體系中,有一個潛在的漏洞對皇帝威脅最大?;实垡埠推匠H艘粯右惨惶烊D飯,還有門類繁多的茶酒飲料,如果給皇帝做飯的御廚乘機下毒,確實防不勝防。
但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古代皇帝們也不傻,為了防止類似事件,他們也針對每天的飲食飯菜采取了一整套完善的防范措施,歷朝歷代各有不同,但綜合來看,清朝的辦法最管用。
首先,給皇帝做飯的御膳房的廚師雜役,都是可靠之人。清代御膳房的廚役歸內(nèi)務(wù)府管轄,絕大多數(shù)都是世代服務(wù)宮中的世襲御廚,身世清白,且待遇極為優(yōu)厚,薪水加上明里暗里的外快,當真是給個知府都不換。因此他們根本沒有謀害皇帝的動機。即使有人重金想收買他們,他們也絕不會用全家老小的性命去冒此奇險。
第二,御膳房有著極為嚴格的管理制度。為了實現(xiàn)責任到人,御膳房專門設(shè)有“司房”,專職記錄皇帝每頓飯的品類明目和制作人,詳細到連某道菜是誰洗菜、誰配菜、誰炒菜都一清二楚,出了問題相關(guān)責任人一個都跑不了。
御膳房平時是宮廷禁地,除了工作人員可以進出,其余閑雜人等一概不得入內(nèi)。御廚烹制菜肴,全程都有內(nèi)務(wù)府派來的幾個筆帖式、御膳房總管、提調(diào)在一邊巡查監(jiān)視,從購進、洗菜、切菜、上灶、裝盤,都要進行檢查,想下毒幾乎沒有任何機會。
第三,為了防止有人在傳膳上菜過程中下毒,每次飯點兒之前,皇帝身邊的親信宦官就會來到御膳房,菜品出門就交到他們手里,每道菜都會裝入專門食盒,外面用黃云龍包袱皮兒包好再打結(jié),送到皇帝眼前才允許打開,途中任何人不許打開。而且傳膳人員必須成雙成對,以互相監(jiān)督。
第四,皇帝每頓飯的菜品,少則三四十道,多則上百道,且品類繁多變化無常。很多人以為這是為了講排場,其實真實用意正是為了防止有人下毒。即使真有人拼了身家性命不要想害死皇帝,要想同時在幾十道上百道菜品中下毒,也是勢比登天,根本難以完成。
第四,清代皇帝吃飯,謹遵“菜不過三”的古訓(xùn),再好吃再可口的菜品,最多也就夾兩筷子,宦官就會立即把這道菜撤下。這樣一來,即使菜里下了毒,只夾個一兩筷子也無大礙。
如此一來,即使有人真想舍得一身剮想給皇帝飯菜中搗鬼,在如此嚴密的防范措施之下,也只能徒嘆奈何。所以清朝立國近300年,從未發(fā)生過蓄意毒害皇帝事件。
參考資料:《宮廷瑣記》《宮女談往錄》
這其實是一種誤解。很多人認為嘗膳太監(jiān)是防止有人下毒。但其實這是沒有意義的。因為以最常見的下毒藥砒霜為例,溶于水以后是沒有氣味、沒有味道的。
也就是說,嘗膳官就算吃到砒霜,他也不會有什么感覺,更不要說還有飯菜的味道遮掩了。另外,砒霜并不是氰化物,吃了很快就死。即便吃了很大劑量的砒霜。
從吃下去到出現(xiàn)中毒癥狀,至少需要十幾二十分鐘時間。而如果皇帝吃飯,這么長的時間肯定該吃的都吃下去了,該中毒早就中毒了。
古代的試毒手段比較落后,完全依靠習(xí)慣和個人愛好“銀針試毒”只能對砒霜中的雜質(zhì)硫化物起到作用,據(jù)說古代的砒霜制取技術(shù)落后,里面含有硫化物雜質(zhì)。單質(zhì)銀遇到這種硫化物時會發(fā)生化學(xué)反應(yīng)。
從而變成黑色物質(zhì)附在銀針或者銀筷上,讓人察覺食物里面含有砒霜。如果不是這種情況,即便是食物中有劇毒,銀針也測試不出來。此外,皇帝還會讓太監(jiān)給自己“試毒”,先嘗一嘗菜品。
如果是慢性毒藥的話,太監(jiān)也不一定能嘗得出來。唐朝歷史上至少有兩位皇帝死得不明不白,比如唐憲宗、唐文宗,不排除是宦官在皇帝的膳食中使用慢性毒藥。
以“元和中興”而聞名的唐憲宗,因“甘露寺之變”淪為階下囚的唐文宗,死因都和當朝太監(jiān)頭子下毒有關(guān)。
隨著時間的推移,出現(xiàn)了一種更加著名的毒,也就是“鴆”古籍中記載,鴆是一種鳥類,以毒蛇的頭為食物,所以其全身都有劇毒,能夠置人于死地,從春秋時期開始,“鴆毒”就已出現(xiàn),據(jù)說用鴆鳥的羽毛泡酒,甚至僅用鴆鳥羽毛劃過的酒水。
一旦服下之后就會“入五臟,爛殺人”,很多的名人都因鴆酒而亡。不過,鴆實在是太毒,甚至傳說被鴆鳥的羽毛碰到之后,皮膚就會發(fā)黑,據(jù)說只有用犀牛角才能夠解除鴆毒。
雖然鴆毒廣泛見著于各種歷史資料,但是從考古發(fā)掘與生物學(xué)界已知來看,并沒有任何鳥類符合鴆鳥的特征,古人所說的“鴆”,其實只不過是砒霜而已,或者根本只是一種傳說。
而除了鴆,還有一種毒也很有名,那就是鶴頂紅,不過古人所說的鶴頂紅,其實也只是砒霜,并不是什么丹頂鶴頭頂那塊肉瘤,孔雀膽,則是西南地區(qū)的一種叫做“斑蝥”的有毒昆蟲。
此外,還有個大名鼎鼎的毒藥,叫做“牽機藥”,據(jù)說當年宋太宗趙光義,就是用此藥害了南唐后主李煜,牽機藥實際上叫做馬錢子,也的確有致命的毒性,但并沒有傳說中那么厲害。
假物為用,使用器具試毒鑒于不同毒藥的發(fā)作時效,太監(jiān)試毒也是需要一定的時間來驗證。所以為了慎重起見,皇帝很聰明地借用器具來試驗毒性。
皇帝富有四海,所使用的餐具以金銀器和象牙筷子為主,其中尤以銀器為多。就像在古裝劇中所見,皇帝進食前會用銀針來試驗,如果銀針變黑。
說明這道菜是有毒性的,分分鐘見效。所以用餐前,只有當著皇帝的面用銀針試過之后才能確保無虞,皇帝也能盡早享用美食。
總結(jié)所以說,太監(jiān)試菜的作用是考慮皇帝的胃,而不是皇帝的健康,如果一道菜已經(jīng)擺在了皇帝的面前,才測試它是否有毒,那真的是御膳房的廚師和皇帝身邊守衛(wèi)的失職了。
對于一個掌控朝廷內(nèi)外權(quán)力的皇帝,毒食品根本就不可能從廚房走出來,他早已經(jīng)想盡任何辦法杜絕了這一危害的可能性,因此,一個實權(quán)派的皇帝,根本不擔心自己會被毒殺,更不需要一個試毒的太監(jiān)。
皇帝怎么吃飯,各個朝代有各個朝代的吃法。飯菜的豐盛程度和搭配方法,也因皇帝們口味和喜歡的不同而有異。目前知道比較多的是明清皇家的吃法。
皇帝并不都是一日3餐,有的多,有的少。如清朝皇帝,一般每天只吃兩頓飯,即早膳和晚膳。
皇家自稱孤家,吃飯時也是自己一個人吃,在專設(shè)的桌子前單獨進餐,民間稱為“吃獨食兒”。雖然皇帝喜歡吃獨食兒,但吃飯時不會就他一個人,旁邊會有侍候的宦官——侍膳太監(jiān)。因為菜太多,桌子擺得滿滿的,用餐時遠處的菜便夠不著。但不必擔心,皇帝吃飯時,并不用自己夾菜,太監(jiān)會送到嘴邊。
皇帝用膳時,除了太監(jiān)在場,不遠處還會站著聽賞的人,如寵臣、皇子?;实鄄幌氤?,或是一時高興,更多時候是吃不完,就會把美食賞賜下去。被賞的人只能在另設(shè)的桌子前,站著吃完。因為是皇帝賞的,即使不餓不想吃也得吃,而且要表示“味道好極了”。
早期,帝王吃飯時還會有樂隊助興,后來的皇帝只有壽誕或慶典活動的餐會上,才會用樂。但吃飯時擺譜,卻一直被發(fā)揚光大,直到晚清仍是如此。
清末代皇帝溥儀在其自傳《我的前半生》一書中,講到了這點——
關(guān)于皇帝吃飯,另有一套專業(yè)術(shù)語是絕對不準別人說錯的。飯不叫飯而叫“膳”,吃飯叫“進膳”,開飯叫“傳膳”,廚房叫“御膳房”。到了吃飯的時候——并無固定時間,完全由皇帝自己決定——我吩咐一聲“傳膳!”,跟前的御前小太監(jiān)便照樣向守在養(yǎng)心殿的明殿上的殿上太監(jiān)說一聲“傳膳!”殿上太監(jiān)又把這話傳給鵠立在養(yǎng)心門外的太監(jiān),他再傳給候在西長街的御膳房太監(jiān)……這樣一直傳進了御膳房里面。不等回聲消失,一個猶如過嫁妝的行列巳經(jīng)走出了御膳房。這是由幾十名穿戴齊整的太監(jiān)們組成的隊伍,抬著大小七張膳桌,捧著幾十個繪有金龍的朱漆盒,浩浩蕩蕩地直奔養(yǎng)心殿而來。進到明殿里,由套上自袖頭的小太監(jiān)接過,在東暖閣擺好,平日菜肴兩桌,冬天另設(shè)一桌火鍋,此外有各種點心,米膳,粥品三桌,咸菜一小桌。
所謂的“擺譜”,不是東北人的擺家譜,而是擺菜譜。清朝標準御膳,每頓飯有120道菜,要擺三張大桌。此外還有主食、點心、果品等。后來,有的皇帝覺得這樣太浪費,菜譜變少,120道減為64道;慈禧太后的老公奕詝當皇帝時的咸豐年間,又減為32道;奕詝死后,垂簾聽政的慈安太后,再減為24道。慈安太后死后,獨攬大權(quán)的慈禧太后又擺起了譜,恢復(fù)了每頓飯百道大菜的老規(guī)矩,一頓飯少說要花200兩銀子。
稱皇帝吃飯時擺譜還有一層意思,就是每道菜名叫什么,掌勺的大廚是誰,在盤子邊都要標得一清二楚。這樣一是保證飯菜的質(zhì)量,顯掌勺的手藝;二是萬一飯菜出了質(zhì)量問題,比如有毒,追究起來也方便。如今上等級飯店也會這樣做,不知是不是學(xué)自皇家。
皇帝的餐具也是有講究的,以金銀器為主,即使是陶瓷制品,也是上好的質(zhì)地。其中,金質(zhì)碗、碟、盤等器皿最能顯示皇家的氣派,故而皇家都喜歡“金飯碗兒”。如果改用其他質(zhì)地的器皿盛飯菜,會惹主子生氣的。
清順治皇帝御制《端敬皇后行狀》中透露了當初廢掉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情況,原因之一就是她“癖嗜奢侈”,“嘗膳時,有一器非金者,輒怫然不悅”。
除了金器,銀器在皇帝的餐具中,也占有很大比例。如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十一月初三日《御膳房金銀玉器底檔》所記的餐具如下——
金羹匙1件、金匙1件、金叉子1件、金鑲牙箸1雙、銀西洋熱水鍋2口、有蓋銀熱鍋23口、有蓋小銀熱鍋6口、無蓋銀熱鍋10口、銀鍋1口、銀鍋蓋1個、銀飯罐4件、有蓋銀桃子6件、銀鏇子4件、有蓋銀暖碗24件、銀蓋碗6件、銀鐘蓋5件、銀鏨花碗蓋2件、銀匙2件、銀羹匙13件、半邊黑漆葫蘆1個、內(nèi)盛銀碗6件、銀桶1件、內(nèi)盛金鑲牙箸2雙、銀匙2件、烏木筷10雙、高麗布3塊、白紡絲1塊、黑漆葫蘆1個、內(nèi)盛皮7寸碗2件、皮5寸碗2件、銀鑲里皮茶碗10件、銀鑲里5寸無分皮碗1件、銀鑲里罄口3寸6分皮碗9件、銀鑲里3寸皮碗22件、銀鑲里皮碟10件、銀鑲里皮套杯6件、皮3寸5分碟10件、漢玉鑲嵌紫檀銀羹匙、商絲銀匙、商絲銀叉子2件、商絲銀筷2雙、銀鑲里葫蘆碗48件、銀鑲紅彩漆碗16件。
從這份檔案中可看出,乾隆所用餐具中,絕大部分都是銀器。如果說皇家喜歡金,那是為了顯示氣派和高貴,而使用銀器,則有很多實際功能。
在中國歷史上,并不乏皇帝被人在飯菜中做手腳而毒死的事件?!顿Y治通鑒·晉紀八》(卷86)記載,漢惠帝司馬衷,“食餅中毒,庚午,崩于顯陽殿”。所以,皇家為了保證食品安全,過去通常有兩種辦法,一是在皇帝用膳前讓別人先嘗,這差事往往是侍膳太監(jiān)的份內(nèi)事,叫做“嘗膳”。如果有毒,皇帝就可躲開斃命的危險。再是,餐前驗毒,常用工具就是銀器。
過去清宮盛裝御膳的器皿外會掛一個小銀牌,在拿開蓋罩后,太監(jiān)會當著皇帝的面,把銀牌放進湯菜里試一下。溥儀證實了這一點,“每個菜碟或菜碗都有一個銀牌,這是為了戒備下毒而設(shè)的”。
原來,如果有毒,銀牌立刻就會變黑?,F(xiàn)代科學(xué)已證明,這種方法是簡單有效的。因為銀碰到硫化物會起化學(xué)反應(yīng),生成黑色的硫化銀。過去常用毒藥,如砒霜(三氧化二砷)在提取時往往含有硫化物,所以銀器測毒很靈驗。
古代君王,為了防止飯菜被下毒,真是用盡方法。
飯菜實名制,誰敢做壞事。而且不透露喜好,廚師也得互相監(jiān)督。古代的君王,吃點東西中毒而完多的是,像漢惠帝司馬衷、隋朝第三任皇帝楊浩、唐憲宗李純等等,導(dǎo)致后面的君王戰(zhàn)戰(zhàn)兢兢,可能好幾年都不敢吃口熱乎的,因為暗殺的人太多,防不勝防。
因此君王專門成立了?御膳房?集中管理廚師。每道菜都記好來源,經(jīng)手的過程,再不濟也會寫著這道菜是誰做的,萬一有毒可以隨時查到責任人和負責人。這種飯菜實名制的辦法,給了廚師們很大的震懾力。這還沒完,廚師在做菜的時候旁邊必配小廝等,互相監(jiān)督查看,畢竟大家都怕被牽連,又再次降低食物被下毒的危險。同一盤菜留下樣菜,備用著以防萬一。
?膳房恭備御膳,某物品及某物為何人烹調(diào),逐日開單具稿,呈內(nèi)務(wù)府大臣畫行。?-自《養(yǎng)吉齋叢錄》。 君王不管從安全方面還是從營養(yǎng)方面,都講究個?雨露均沾?,不會輕易透露自己的喜好好讓別人抓住空子。一百多道菜,你根本不知道君王吃哪一道。還喜歡隨時換地方吃飯,可能直接去妃子那里吃飯,讓人沒機會。下毒也是需要成本的,這套操作太難預(yù)測。
飯菜試毒、真人試毒,最后才輪到自己吃。以前君王愛用金銀器,就是因為古代的毒還算比較初級,大都數(shù)是含有硫化物的砒霜。如果食物有毒,用銀器碰就會變黑,很容易查出來。最后一招,讓專門試菜的太監(jiān)或者賞給他人先吃,過一會沒問題了君王才開始自己吃??上С韵傻]有讓人試吃,不然也不會有那么多君王重金屬中毒而死。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643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張郃被諸葛亮射殺后,蜀漢里誰最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