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公孫勝為什么會脫離梁山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在《水滸傳》梁山好漢的排名中,公孫勝位居第四,屬于核心領(lǐng)導(dǎo)層人物。從小學(xué)習(xí)槍棒,上山前在紫虛觀和羅真人學(xué)道,仙骨飄然,能呼風(fēng)喚雨,駕霧騰云,人稱入云龍。
公孫勝與晁蓋、吳用等人一起智取生辰綱,后為避難躲入梁山。上山后,公孫勝屢出奇謀,化絕境而逢生。從晁蓋一步一步被架空,到晁蓋死去,吳用早就倒向了宋江,道不同不相為謀,公孫勝被他倆孤立在外了。
在宋江實施招安的時候,宋江早已不是剛上梁山的宋江了,已經(jīng)徹底變了。招安被宋江披上華麗的外衣,冠冕堂皇地說是為了兄弟們的前途,其實在招安里宋江夾雜了自己的私心,想要制止宋江招安已經(jīng)很難,真正的明白人也沒幾個。
最糟的是,此時的他已經(jīng)掌握了梁山的生死大權(quán),所以有的好漢,就開始慢慢疏遠宋江,甚至借故離梁山而去。公孫勝就是第一個離開梁山的人,前后一共離開過兩次。
第一次離開特意找了個借口,探母參師
公孫勝是晁蓋死后第一個與宋江明爭暗斗的好漢。公孫勝雖是梁山的奠基人之一,坐第四把交椅,但還是斗不過宋江。公孫勝當(dāng)時上梁山的初衷只是為了除暴安良,沒有想去朝廷做官的念頭,可如今為了招安爭斗不休。公孫勝自然要找出路,后來他找了一個借口,回家探母參師,悄悄地離開梁山返回家鄉(xiāng)。
而公孫勝是一個有情有義的人,雖與宋江道不相同,不相為謀離開了梁山,但一聽說梁山有難,為了一百單八將的兄弟情義,他急忙再次出山,幫助宋江攻破高唐州,并留在了梁山一段時間幫助宋江南征北戰(zhàn)。
第二次離開是直接離去,不再需要任何理由掩蓋
等到平定淮西的王慶之后,征討方臘之前,公孫勝毅然決然地選擇離去,成為第一個離開宋江的人,原因有四點:
第一,公孫勝在梁山的地位已被架空,再留下來也確實尷尬;
第二,征遼成功,梁山集團威望達到頂峰,正處在鼎盛期,公孫勝此時隱退正是時機;
第三,宋江的政治路線和公孫勝的革命理想相差太遠;
第四,羅真人敏銳的意識到出征方臘困難重重,為不讓徒弟公孫勝冒險,故執(zhí)意將其留在身邊。
在宋江征討方臘時,方臘陣營也有幾個神棍級別的人物,在公孫勝眼里壓根就不入流的小伎倆卻殺得梁山好漢大敗。宋江見此場景,不由得仰天長嘆:若是公孫老弟在此,我梁山眾兄弟何苦至此?
公孫勝雖是執(zhí)掌機密的軍師,卻一直與宋江保持著若即若離的關(guān)系,有吳用做對比,宋江自然不待見公孫勝。如此見首不見尾的入云龍從此隱居在山林之中,每日以詩酒作伴。最后享年82歲,成為梁山好漢中最長命的人。
公孫勝淡泊名利,正是因為他的性格,讓他選擇閑云野鶴的生活。他無疑成為梁山好漢中最幸福的人物之一。
在梁山的眾多好漢中,公孫勝是與各路英雄都不同的人。公孫勝在入伙梁山之前是一名道士,有知天文曉地理的能力,識文斷字更是不在話下。搶奪生辰綱后他隨晁蓋共赴梁山,坐上第四把交椅,是個有想法有謀略的人。
公孫勝本來是跟隨羅真人潛心修道的,但是身逢亂世朝廷腐敗,連公孫勝這個修道之人,也看不慣這世俗的不公。不想平平靜靜的過此一生,于是他辭別師父投身江湖。離開師父后沒多久,公孫勝連同阮氏兄弟和晁蓋等,共七人干下了智奪生辰綱的大買賣。事情成功后還和幾人一起上了梁山,并被委以重任。
原本在梁山站穩(wěn)腳跟后,每日里干的都是自己想做的事情,日子也是逍遙自在。但是,自打宋江上了梁山,公孫勝發(fā)現(xiàn)自己與宋江并不投緣,于是找了個借口說要下山探望母親,便返回了自己的老家薊州。雖然公孫勝離開了梁山,但是對于梁山上兄弟的感情都是真的,在這之后,宋江率領(lǐng)兄弟們對戰(zhàn)高唐州,遇到困境。公孫勝擔(dān)心這些人的安危,在收到求助后馬上趕去支援,也正是因為公孫勝的神助攻,梁山才得以轉(zhuǎn)敗為勝,成功擊敗高鐮。
既然公孫勝自愿加入梁山,對梁山上的一干人等,也是兄弟相稱,能共赴生死,但為什么公孫勝在宋江入伙梁山后,卻選擇默默離開呢?這也值得分析一下。
首先,出身不同。公孫勝這個人是道士出身,當(dāng)時民不聊生的生存狀況,使他對北宋朝廷沒有好感,而宋江在上梁山前是為朝廷盡心盡力的小職員,對于官場有自己的貪戀。因此后來被迫上山后,也一直惦記著能被朝廷招安,繼續(xù)滿足自己的國家公務(wù)員夢想。
第二,理想不同。公孫勝離開修道的地方,劫生辰綱、上梁山,就是為了實現(xiàn)自己劫富濟貧,伸張正義的理念,對于名利卻沒有貪念;而宋江是不得已上的梁山,他原本有自己安逸富足的穩(wěn)定生活,上梁山是不在自己規(guī)劃之內(nèi)的事,純熟意外之舉,如果有選擇,他還是會繼續(xù)留在官場中,求名利得安逸。
第三,好感度。在宋江加入梁山之前,公孫勝是跟著晁蓋的。自從宋江來到梁山,原本擁護晁蓋的人馬,開始向宋江傾斜。而公孫勝對晁蓋既有兄弟之情,也有敬重之心,對于宋江的到來他內(nèi)心是不歡迎的。既然晁蓋對于宋江都是以誠相待,那自己的不樂意也就不必說出來,于是種種想法的作用下,公孫勝選擇了離開梁山,重新回到自己,遠離名利的樂土中。
也正是因為公孫勝,清楚地認識到宋江的為人,了解他的想法。在征方臘之前默默的再次離開了梁山,才得以保全自己的性命??纯戳荷缴系钠渌?,大多數(shù)死的死、殘的殘,相比這些人的結(jié)局來看,公孫勝的淡迫名利,不貪不占倒是為自己,贏得了一個善終的結(jié)果,回到薊州后,公孫勝一心修道,在自己82歲那年安然去世。
梁山好漢108將,最先活著離開宋江地是入云龍公孫勝,這的確有些奇怪,按說公孫勝在梁山好漢中位居第四位,處于權(quán)力核心,怎么會借家中老母需贍養(yǎng)為名而離開宋江呢?
對自我的保護
宋江上山后,梁山集團就有了兩個可以振臂一呼的帶頭人,晁蓋和宋江。一山不容二虎,結(jié)局必然是只能留下一個,看看瓦崗寨的故事就知道了。公孫勝肯定是看出了這一點,他是晁蓋的核心班底,主要謀士,與宋江的交情并無多少,不能像吳用一樣能夠打入宋江的心內(nèi),取得信任。
晁天王的個性豪氣過人,但城府不夠,在與心思縝密,厚黑過人的宋江在爭奪梁山權(quán)力上必將失敗,原先的班底也必將被排除在核心圈子之外。因此公孫勝提前下山,就是一種對自我的保護。
公孫勝梁山四哥的地位被架空他自認為已沒有繼續(xù)留下的必要。經(jīng)過征討遼國、田虎和王慶等一系列戰(zhàn)爭磨合,梁山集團實際上已分化整合為宋江和盧俊義兩個集團軍。宋和盧屢屢分兵作戰(zhàn),這兩支集團軍的成員越來越固定,基本形成了兩條平行線。宋江軍團這邊,宋江是主帥,吳用是參謀,一正一副。
盧俊義軍團這邊,盧俊義是主帥,朱武是參謀,同樣一正一副。這樣的權(quán)力分配顯然不能令公孫勝滿意,他這個梁山四哥和集團常委實際上已被架空,變得有名無實。公孫勝的作戰(zhàn)指揮權(quán)甚至還不如朱武,如入云龍這般的血性漢子哪能受這等窩囊氣,干脆一走了之。
公孫勝在征田虎、伏王慶之后越來越意識到梁山好漢這樣對付同行沒有前途,只不過成為朝廷穩(wěn)定統(tǒng)治的劊子手,與當(dāng)初助晁蓋的愿望越來越遠,而且同樣意識到,這樣下去終將會只有死路一條,因為朝廷不將他們消滅不會罷休,所以,看到梁山好漢在伏王慶之后,梁山好漢來到首都汴州旁邊都不被允許進京城,公孫勝徹底失望了,而且正好符合師傅當(dāng)初所說的“遇汴而還”和“奏凱還京”的前提條件。
在這個時候,公孫勝向宋江堅決的要求歸隱,“從師學(xué)道,侍養(yǎng)老母,以終天年”。其實,就是對宋江徹底的失望,這個時候宋江包括吳用也沒有任何理由再度要挾公孫勝,到了他們分道揚鑣的時候,根本原因當(dāng)然是人生志向不同所致。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644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