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為大家?guī)斫S,鄧艾和鐘會,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先依次介紹他們?nèi)恕?/p>
姜維
諸葛亮北伐時,姜維被懷疑有異心,姜維不得已投降蜀漢,被諸葛亮重用。諸葛亮去世后姜維在蜀漢開始嶄露頭角,費祎死后姜維開始獨掌軍權,繼續(xù)率領蜀漢軍隊北伐曹魏,與曹魏名將鄧艾、陳泰、郭淮等多次交手,姜維北伐總計大勝兩次;小勝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后因蜀中大臣也多反對姜維北伐,而宦官黃皓弄權,姜維殺之不成,只得在沓中屯田避禍,后司馬昭五道伐蜀,姜維據(jù)守劍閣,阻擋住鐘會大軍,卻被鄧艾從陰平偷襲成都,劉禪投降。后姜維希望憑自己的力量復興蜀漢,假意投降魏將鐘會,打算利用鐘會反叛曹魏以實現(xiàn)恢復漢室的愿望,但最終鐘會反叛失敗,姜維與鐘會一同被魏軍所殺。
姜維這個人物,在歷史上是存有很大爭議的。在小說家羅貫中眼里,姜維繼承孔明遺志,明知蜀漢之事不可為而強為之,一人飽含悲情地獨撐了風雨飄搖中殘破的蜀漢??傻较臍v史評論員孫盛口中,姜維則成了一名趨利小人,身背不忠(背叛祖國)、不孝(拋棄老母)、不義(頻繁用兵)、不節(jié)(戰(zhàn)敗偷生)的四大罪名。對于姜維的是非功過,后人自然仁智各見。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位臥龍先生的愛徒,在導師仙逝之后,其實并沒有得到蜀朝過多重用(這和孔明當年“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政治待遇,自然不可比擬)。
鄧艾
三國時期魏國杰出的軍事家、將領。其人文武全才,深諳兵法,對內(nèi)政也頗有建樹。本名鄧范,后因與同鄉(xiāng)人同名而改名。鄧艾多年在曹魏西邊戰(zhàn)線防備蜀漢姜維。公元263年他與鐘會分別率軍攻打蜀漢,最后他率先進入成都,使得蜀漢滅亡。后因遭到鐘會的污蔑和陷害,被司馬昭猜忌而被收押,最后與其子鄧忠一起被衛(wèi)瓘派遣的武將田續(xù)所殺害。他被推崇為古今六十四名將之一。
他成功了,立下了絕世之功,名垂青史。但同時,他也親自種下了悲劇的種子。攻下成都的鄧艾志得意滿,居功自傲。他事先沒有跟鐘會或者司馬昭商量,便全權處理了戰(zhàn)后事宜,并以皇帝的名義給蜀漢的官員都授予了官職。然后他又給司馬昭上書,既沒有感謝國家,也沒有感謝領導,只是說我們應該給劉禪封王,然后如何如何平定吳國。
這種專擅的舉動很快就刺激到了司馬昭敏感的神經(jīng),使得本來就不怎么信任鄧艾的他猜忌更加深刻。他通過衛(wèi)瓘勸鄧艾:“事當須報,不宜輒行”,意思是領導還沒發(fā)話你別亂搞。然而鄧艾已經(jīng)被勝利蒙蔽了雙眼,一點沒有意識到危險,反而說:“承制拜假,以安初附,謂合權宜”,意思是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再說我的出發(fā)點是好的,你就別操心了。這就神仙難救了。
鐘會
鐘會才華橫溢、機智多謀,喜歡玩弄權術,被時人視為“謀圣”張良一般的奇才,并常常因此而自得,很像當年的楊修。
在《軍師聯(lián)盟》和《虎嘯龍吟》中,司馬懿的得意門生鐘會,被塑造成一位才華橫溢、機智多謀的奇才形象,很像當年的楊修,這一點跟史實出入并不大。唯一的問題在于鐘會的年紀,則跟史實完全不符,電視劇中很多跟他有關的經(jīng)歷全屬虛構(gòu)。那么,歷史上真實的鐘會究竟是怎樣一位奇才?他最終的結(jié)局如何呢?
景元年間,鐘會大力支持司馬昭的伐蜀計劃,拜鎮(zhèn)西將軍、假節(jié)、都督關中諸軍事,主持伐蜀事宜。景元四年(263年),魏滅蜀之戰(zhàn),鐘會與鄧艾分兵攻打蜀漢,導致蜀漢滅亡。此后,蜀漢降將姜維行反間計,與鐘會共謀,打壓同僚鄧艾,欲據(jù)蜀自立,圖謀反叛,以郭太后遺命之名,矯詔起兵,討伐司馬昭,因部下發(fā)生兵變而失敗,死于亂軍,時年四十歲。
個人覺得,姜維強一點。其一,姜維是降將,在諸葛死后,沒有嫡系。所以在蜀國多受鉗制。其二,沒當大將軍之前,每次北伐兵不過萬,但勝多敗少。其三,蜀國之所以滅亡,責任不在姜維呀,是因為黃皓扣留了姜維的奏章,劉嬋沒有看到姜維的建議,沒有防范才被鄧艾偷襲成功的。假如沒有黃皓,根據(jù)當時情況,鐘會主力已經(jīng)有撤軍的心思了。。其四,滅亡還不忘久主,差一點就成功復蜀??偵纤狞c,我覺得應該是姜維強啊。。為啥不少人覺得姜維比鄧艾,鐘會菜呢。
和鄧艾交手,基本都是被挫;滅國,他的功勞,不比后主差,畢竟帶著大軍去沓中種田,把督漢中胡濟扔到漢壽,放棄外圍,都是他搞的,且后主派兵都到陰平橋頭,竟然還等了一個月,姜維匆匆忙忙還差點被堵著回不來。前期戰(zhàn)事簡直一塌胡涂,后期雖堵上了鐘會大軍,但鄧艾直取成都,一切都是白費;
個人感覺強弱關系是鄧艾>姜維>鐘會。費祎時代,姜維兵不滿萬的北伐記載大多不詳,至于成了大將軍之后印象中只打敗過王經(jīng)和徐質(zhì)面對鄧艾和陳泰多有敗績(當然,姜維手上可以使用的資源較少也與此有關)怎么能認為姜維強于鄧艾呢,畢竟一個人不可能強于自己沒有贏過的人至于鐘會,在伐蜀之前一直擔任的是謀士一類的工作而非主將,伐蜀之時圍城不打可見其謀略,后來卻受阻于劍閣也可見其軍事能力的不足諸葛亮去世后姜維在蜀漢開始嶄露頭角,費祎死后姜維開始獨掌軍權,繼續(xù)率領蜀漢軍隊北伐曹魏,與曹魏名將鄧艾、陳泰、郭淮等多次交手,姜維北伐總計大勝兩次;小勝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后因蜀中大臣也多反對姜維北伐,而宦官黃皓弄權,姜維殺之不成,只得在沓中屯田避禍,后司馬昭五道伐蜀,姜維據(jù)守劍閣,阻擋住鐘會大軍,卻被鄧艾從陰平偷襲成都,劉禪投降。后姜維希望憑自己的力量復興蜀漢,假意投降魏將鐘會,打算利用鐘會反叛曹魏以實現(xiàn)恢復漢室的愿望,但最終鐘會反叛失敗,姜維與鐘會一同被魏軍所殺。上面戰(zhàn)績是正的啊,不是負的啊。。
三國里綜合能力最高的是姜維。
姜維文武雙全,在蜀國后期是難得的棟梁。有鄧艾與之斗陣法,以失敗而終知道姜的智力應這其上,但不會高太多。而陣前鄧之子于姜斗五十多回合,不分勝負。應該是鄧強一些,畢竟年齡不讓人啊,不是人人都是趙子龍。?
如果討論武藝的話,排列順序應該是:1.文鴦、2.姜維、3.王雙、4.鄧艾、5.夏侯霸、6.郝昭、7.鐘會
一、文鴦:
在后三國時代,文鴦就是第一猛將。樂嘉城一戰(zhàn),勇踹司馬大營,槍挑鞭打,“無人敢當”。
從三更時戰(zhàn)到天明,體力巨大消耗后的文鴦遇到了鄧艾,兩人大戰(zhàn)五十合,不分勝負。而當文鴦退走時,鄧艾并未追擊,說明即使文鴦在體力受損的情況下,鄧艾仍然處于下風。魏軍追擊,屢次被文鴦單槍匹馬反突,不減當年子龍長坂坡之勇。文鴦排在最前,無庸置疑。
二、姜維
姜維是個比較特殊的武將,他發(fā)揮不太穩(wěn)定。打了雞血興奮起來,姜維能逼退老年趙云;不上心的時候,他三箭射不中敵將楊頎,還馬失前蹄,栽了個狗啃泥,差點被楊頎反殺。三十合拿不下小將鄧忠,但險情突然,又突然爆發(fā),擊退鄧忠。
為什么要將他排在第二位呢?姜維雖然發(fā)揮不穩(wěn)定,但他應變能力特別強,總能夠化險為夷,戰(zhàn)績也要好于后面的各位。況且,天水關一戰(zhàn),曾逼走趙云,就這一筆,尋常武將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三、王雙
在《三國演義》中,提到武將兵器重量的不多。有關羽,有典韋,有紀靈,還有這位猛將王雙。“身長九尺,使六十斤大刀,騎千里征宛馬,開兩石鐵胎弓,暗藏三個流星錘,百發(fā)百中,有萬夫不當之勇”,近程肉搏有大刀,遠程攻擊有兩石鐵胎弓(黃忠也是兩石弓),中距離的暗器還有流星錘(類似于馬超)。
不三合力斬謝雄,再三合又斬龔起,詐敗流星錘重創(chuàng)張嶷,趁勝勢殺退王平、廖化。王雙確實是員猛將,頗有蠻力,但他似乎腦袋瓜不是很靈光。被魏延瞬間突襲干掉,可見其應變能力不足,反應速度不夠。只能委屈他排在第三。
四、鄧艾:
鄧艾很了不起,智勇雙全。即能率兵打仗,運籌帷幄,也能沖鋒陷陣,沙場廝殺。
鄧艾戰(zhàn)績不多,不一合陣斬毋丘的儉部將葛雍, 五十合撐平體力損耗的文鴦, 還曾數(shù)十合打平姜維。鄧艾的武藝完全拿得出手。但他先不追文鴦,又數(shù)次拒戰(zhàn)姜維,盡見下風。所以將鄧艾排名略靠后些。
五、夏侯霸
夏侯霸是在張郃戰(zhàn)死后,由司馬懿任用為先鋒大將的。司馬懿善于用人,這是諸葛亮都承認的。所以說,夏侯霸的武力不會差。數(shù)合斬殺公孫淵手下大將卑衍,不十合擊退郭淮。
但是,“魏延遂上馬引兵殺出寨時,夏侯霸見了魏延慌忙引兵而退”,這個情節(jié)充分說明,夏侯霸對魏延的勇武是相當畏懼的。所以,將夏侯霸的武藝定位靠后。
六、郝昭
郝昭老而彌堅,沉穩(wěn)狠辣,鎮(zhèn)守陳倉,穩(wěn)如泰山,屢屢擊退諸葛亮大軍。但要論上陣廝殺的武藝來說,郝昭肯定拿不出手,但至少在城樓上也拼死戰(zhàn)斗過,落在后面也比鐘會要強。
七、鐘會
鐘會乃是智將,運籌帷幄他可以,要上陣廝殺,他真不夠看的。他爹鐘繇曾經(jīng)鎮(zhèn)守潼關,與馬岱動過武,被一個回合就打跑了。
鐘會的武藝應該和他爹差不多,不可能比孟達這種渣渣更高。鐘會后來事敗,持劍與部下格斗,被干掉。這樣的武藝水準低微得不堪一戰(zhàn)。
如果討論智力,從高到低的排列順序應該是:1.姜維、2.鐘會、3.鄧艾、4.赫昭、5.夏侯霸、6.文鴦、7.王雙
為啥要把姜維排在最前面呢?不要認為他屢次被鄧艾克制就認為他的統(tǒng)軍才能低于對方。姜維不是諸葛亮,他不具備諸葛亮的實力,諸葛亮是將相一體,無人敢于掣肘。而姜維不僅要對付兵力遠強于自己的敵方的明槍,還要時刻提防著背后來自于本方的暗箭。
在前面鼻子被牽著,中間腰被摟著,后面尾巴還被揪著的情況下,姜維轉(zhuǎn)阛趨避,仍然能憑著有限的力量九伐中原,成為魏軍最忌憚的人物,打出一次次精算師水準的仗來,難?。?/p>
把鐘會排在鄧艾之前,不是他的領兵能力更強,而是他的思慮要更深一層,底線要更低一些。所以鐘會要更狠,更陰詭。鄧艾想的是沙場勝負,而鐘會還能考慮到政治層面,比鄧艾要強。
鄧艾是帥才,文武雙全,獨當一面。但也僅限于此了。他有勇于行險的一面,但要論詐謀,他不如鐘會,要論詭譎,他和鐘會加起來也比不上姜維。姜維這個人,如果一旦拋去了政治操守,玩陰的,那是個梟雄級的人物。
郝昭確實善守,但他至多是個將才,只知兵法,不懂詭計。夏侯霸也是個將才,夏侯家后輩中的佼佼者。論打仗是一把好手,論頭腦還是要差些。
文鴦雖然厲害,但也是一夫之勇,來硬的他誰也不怕,但計謀和應變能力差得多。王雙的頭腦是最差的,魏軍需要的是他的武勇,即使在武將中,他的頭腦也是比較不靈光的。排在最后。
鐘會的功績較高
鄧艾的才能較高 -------------------------------------------- 鐘會的功績: 在正始年間,擔任過秘書郎的職務,后來升遷至尚書、中書侍郎。高貴鄉(xiāng)公即帝位時,賜與他關內(nèi)侯的爵位。 鐘會跟隨大將軍司馬師討伐毌丘儉叛亂時,擔任知密事一職。接著司馬師在許昌過世,遂由司馬昭接掌大軍。后來鐘會隨著大軍回到雒水南部駐守時,又升遷做黃門侍郎、并受封東武亭侯的爵位,有三百戶的食邑。 魏少帝甘露二年時御駕親征,率領司馬昭和鐘會去討伐在壽春叛亂的諸葛誕,后來鐘會使用計謀,讓壽春城內(nèi)各將領彼此分裂,接著壽春就順利攻下了。大軍凱旋而歸以后,朝廷要鐘會晉升為太仆,但他堅辭不受。于是就用中郎的身份在大將軍府擔任記室一職。又因為他討伐諸葛誕有功,要被封為陳侯,但又多次不肯接受。于是皇帝就下昭表揚他功成不居的處事態(tài)度。 后來,鐘會被升遷做司隸校尉。魏元帝景元三年,司馬昭任命鐘會當鎮(zhèn)西將軍,假節(jié)鉞,并且掌管關中的所有軍事。同年的十二月間,皇帝下詔任命鐘會為司徒,并且進封他為縣侯,增加一萬戶的食邑,另外還封他的兩個兒子為亭侯,各給予一千戶的食邑。此時蜀漢后主已投降魏國。 鄧艾的才能: 12歲隨母遷居穎川時,見到陳寔碑文上寫著「文為世范、行為士則」,便自行取名為鄧范,字士則。后來有一個族人跟他同名,遂改為鄧艾。 早年曾任都尉學士,因口吃未能遷升,因而就任與農(nóng)業(yè)相關的稻田守叢吏草一職。每到高山大澤,定必測量繪制地形,規(guī)劃扎營布防。后遇太尉司馬懿,得到賞識,被提拔任用。鄧艾建議在淮河兩岸屯田,并提出具體方案,被司馬懿采納施行,為穩(wěn)定東南形勢,提供堅實的后勤保障。 景元四年(263年)秋,大將軍司馬昭策劃大舉伐漢,命鄧艾率三萬余人糾纏屯田沓中的姜維,雍州刺史諸葛緒率三萬余人斷其歸路,鐘會統(tǒng)十余萬眾進攻漢中,廷尉衛(wèi)瓘監(jiān)軍。鐘會攻破漢中,姜維退守劍閣,相持不下。十月,鄧艾挑選精銳,從陰平小路無人之地隱蔽前進。山高谷深,糧食將盡,在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鄧艾用毛氈裹住自己,翻滾著下山,于是將士們也都攀緣山崖樹木,魚貫而進。奇兵出現(xiàn)在江油,蜀漢守將馬邈投降。鄧艾率軍迅速攻破涪及綿竹,蜀漢衛(wèi)將軍諸葛瞻戰(zhàn)死。不久,劉禪投降,蜀漢滅亡。
參考: Wikipedia
應是鐘會功績較高,而鄧艾才能較高!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648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為何女子們都特別希望嫁給做鹽商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