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瑯投奔颙治皇帝慘遭冷落被雪藏
說起施瑯這個人,可能好多人都沒聽過。施瑯因為在臺灣得罪鄭成功被滿門抄斬,只有施瑯自己逃了出來,于是便投降了清廷。
施瑯也是個軍事天才,在臺灣跟鄭成功海戰(zhàn)交手多次,也確是多次把鄭成功打得落海而逃。當他投靠清朝,想要領命去攻打臺灣給家人報仇的時候,康熙皇帝卻是忽然召他進京,詢問施瑯平復臺灣的方略,但是在面見后去卻不下旨讓他返回福建,于是施瑯在京中一留就是三年。最后施瑯還是因為結(jié)識了韋小寶的緣故,才得以解足取收復臺灣。
其實康熙把施瑯雪藏起來,并不是他昏庸糊涂不識英才,而是他深知要攻打臺灣的時機還不成熟,如果放施瑯回到福建,他操練兵馬一定會打草驚蛇,讓臺灣有防備。用兵講究虛實之道,攻臺灣要神不知鬼不覺,一下就要把鄭氏打得手忙腳亂。
轉(zhuǎn)載聲明:感謝您對不回頭網(wǎng)的支持,讀史使人明智,以史觀今,讓我們通過歷史中一個個的典故故事去了解歷史。喜歡的朋友歡迎轉(zhuǎn)載施瑯投奔颙治皇帝慘遭冷落被雪藏
廟號 謚號 姓名 在位時間 年號 皇陵
太祖 承天廣運圣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yè)高皇帝(追尊) 愛新覺羅努爾赤 1616年— 1626年 天命 福陵
太宗 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 愛新覺羅皇太極 1627年— 1643年 天聰 崇德 昭陵
世祖 體天隆運定統(tǒng)建極英睿欽文顯武大德弘功至仁純孝章皇帝 愛新覺羅福臨 1644年— 1661年 順治 孝陵
圣祖 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 愛新覺羅玄燁 1662年— 1722年 康熙 景陵
世宗 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誠憲皇帝 愛新覺羅胤禛 1723年— 1735年 雍正 泰陵
高宗 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圣純皇帝 愛新覺羅弘歷 1736年— 1795年 乾隆 裕陵
仁宗 受天興運敷化綏猷崇文經(jīng)武光裕孝恭勤儉端敏英哲睿皇帝 愛新覺羅颙琰 1796年— 1820年 嘉慶 昌陵
宣宗 效天符運立中體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儉勤孝敏寬定成皇帝 愛新覺羅旻寧 1821年— 1850年 道光 慕陵
文宗 協(xié)天翊運執(zhí)中垂謨懋德振武圣孝淵恭端仁寬敏莊儉顯皇帝 愛新覺羅奕詝 1851年— 1861年 咸豐 定陵
穆宗 繼天開運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誠孝信敏恭寬明肅毅皇帝 愛新覺羅載淳 1862年— 1874年 同治 惠陵
德宗 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jīng)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 愛新覺羅載湉 1875年— 1908年 光緒 崇陵
無廟號謚號 愛新覺羅溥儀 1908年—1912年 宣統(tǒng) 清西陵 華龍陵園
1、順治
順治帝福臨,是清朝入關(guān)后的第一位皇帝。他是皇太極的第九子,生于崇德三年(1638)崇德八年八月二ten+six日在沈陽即位,改元順治,在位18年。卒于順治十八年(1661),終24歲。
順治即位后,由叔父多爾袞輔政。順治七年,多爾袞出塞射獵,死于塞外。14歲的福臨提前親政。順治帝天資聰穎,讀書勤奮,他吸收先進的漢文化,審時度勢,對成法祖制有所更張,且不顧滿洲親貴大臣的反對,倚重漢官。為了使新興的統(tǒng)治基業(yè)長治久安,他以明之興亡為借鑒,警惕宦官朋黨為禍,重視整飭吏治,注意與民休息,取之有節(jié)。但他少年氣盛,剛愎自用,急噪易怒,當他寵愛的董妃去世后,轉(zhuǎn)而消極厭世,終于匆匆走完短暫的人生歷程,英年早逝。他是清朝歷史上唯一公開歸依禪門的皇帝。
2、康熙
康熙帝名玄燁,是順治的第三子,生于順治十一年(1654年5月4日)。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位61年。
康熙自幼勤奮好學,文韜武略樣樣精通,清除螯拜,撤除三藩,統(tǒng)一臺灣,平定準葛爾叛亂等一系列軍事行動中或御駕親征,或決勝千里,充分顯示了他的軍事才能。慎選人才,表彰清官,修治河道,籠絡漢族知識分子等行為,又反映了康熙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和睿智的君主。
和玄燁的政治生活相比,他的家庭生活并不美滿,諸皇子奪儲之爭,使他心力憔悴。
玄燁盡管是以為勵精圖治,關(guān)心民生的好皇帝。當然,作為站在歷史潮流前面,引導國家,民族快速進步的偉大人物,他則遜色得多了。
3、雍正
雍正帝胤禎,生于康熙十七年(1678)是康熙的第四子??滴?1年,45歲的胤禎繼承帝位,在位13年,死于圓明園。廟號世宗。
胤禎是在康乾盛世前期--康熙末年社會出現(xiàn)停滯的形式下登上歷史舞臺的。復雜的社會矛盾,為胤禎提供了施展抱負和才干的機會。他有步驟地進行了多項重大改革,高瞻遠矚,又惟日孜孜,勵精圖治,十三年中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業(yè)績,為后代的乾隆打下了扎實雄厚的基礎,使“康乾盛世”在乾隆時期達到了頂峰。他的歷史地位,同乃父康熙和乃子乾隆相比,毫不遜色。盡管他猜忌多疑,刻薄寡恩,統(tǒng)治嚴酷,但比起他的業(yè)績來,畢竟是次要的。
4、乾隆
乾隆帝弘歷,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卒于嘉慶四年(1799)。他是雍正的第四子,在位60年,退位后又當了三年太上皇,終年89歲。
乾隆即位之初,實行寬猛互濟的政策,務實足國,重視農(nóng)桑,停止捐納,平定叛亂等一系列活動中,充分體現(xiàn)了他的文治武功,乾隆帝向慕風雅,精于騎射,筆墨留于大江南北,并是一個有名的文物收藏家。清宮書畫大多是他收藏的,他在位期間編纂的《四庫全書》共收書3503種,79337卷,36304冊,其卷數(shù)是《永樂大典》的三倍,成為我國古代思想文化遺產(chǎn)的總匯。
但乾隆為人重奢靡,晚年時國庫財用耗竭,并重用貪官和紳,以至農(nóng)民起義在其晚年也已層出不窮,是清王朝從強盛走向衰敗的標志。
5、嘉慶
嘉慶帝喁琰,清高宗弘歷的第十五子。生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五十四年被封為嘉親王,乾隆六十年登基,改元嘉慶,在位25年。卒于嘉慶二十五年(1820)終年61歲。廟號“仁宗”。
嘉慶帝是一位勤政圖治的守成君主。他親政后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對于改變乾隆后期的種種弊政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沒有,也不可能從根本上扭轉(zhuǎn)清代中衰之勢。從嘉慶帝個人來說,他始終開不出一個根治日趨嚴重的腐化和怠惰的藥方,對一大批“尸祿保位”的官僚只能警告,恫嚇,最終徒呼奈何而已。他對西方殖民主義者的侵略有一定的認識,但對于一個日趨衰弱的封建的古老國家,不可能真正有效地對付外來侵略者,此后只能沿著衰敗的道路滑下去。
6、道光
道光帝綿寧是清朝入關(guān)后的帝六代皇帝,生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9月16日),卒于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在位30年,終年69歲。廟號宣宗,葬慕陵。
才智平庸的道光帝徒以儉德著稱。他處于歷史轉(zhuǎn)折的關(guān)鍵時刻,“守其常而不知其變”。來自東南海上的鴉片流毒和英軍入侵,使他寢食不安。他想嚴厲禁煙,也曾下決心抗擊侵略者,但他不知英國來自何方,不知殖民主義為何物。平素無知人之明,臨危無應變之策,以至戰(zhàn)守茫然,毫無方略,只能在自恨自愧中頓足嘆息,結(jié)果忍辱接受英國的城下之盟,簽定了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江寧條約》。
道光帝柄政30年。朝綱獨斷,事必躬親,但內(nèi)政事物,如吏治,河工,漕運,禁煙等均無起色。勤政圖治而鮮有作為,正是他一生的悲劇所在。
7、咸豐
咸豐帝奕寧,道光十一年(183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圓明園。咸豐十一年(1861年8月22日)病故。在位11年。
咸豐即位時,以洪秀全為首的太平天國起義在廣西紫荊山前金田村爆發(fā)。接踵而來的又有英法聯(lián)軍之役,迫使咸豐逃往熱河承德。咸豐在位11年,民怨沸騰,并不任戰(zhàn),“大局糜爛,不可收拾”,他往往中夜彷徨,一籌莫展,于是沉湎于聲色,縱欲自戕,臨死前兩天還傳諭“如意洲花唱照舊”。
志高才疏的咸豐帝陷于祖宗的框框之中,終未能跨過著一門檻,帶者無窮的憂慮,去了那個沒有憂慮的世界。
8、同治
同治帝載淳是咸豐與葉赫那拉氏的獨生子。生于咸豐六年(1856)。同治十二年親政。次年卒,年19。廟號“穆宗”。
同治帝在位14年,在此期間,清朝政府依靠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一批重臣鎮(zhèn)壓了太平天國起義等一系列的農(nóng)民起義。也辦了一些所謂的“洋務新政”。但這些與同治皇帝都沒多大關(guān)系。當時的統(tǒng)治者實際上是慈禧。載淳幼年是一個少不更事的頑童,親政以后,作為一個青年皇帝,確實是辜負了朝野上下對他的殷切期望。親政兩年后,死于天花。
9、光緒
光緒帝載恬,同治十年(1871年8月14日)出生于北京宣武門太平湖畔醇王府,其父奕寰是道光帝的第七子,其母是慈禧的胞妹,這種特殊的家庭環(huán)境,使他在同治病故之后被指定為皇帝,他在位34年,光緒十三年病死,終年38歲,廟號德宗,葬于河北易縣崇陵。
光緒帝19歲親政,他富有年輕人的進取精神,愿意接受新思想,“不甘作亡國之君”,積極支持變法,一度成為維新派心中的“救世主”。但變法危及封建守舊勢力的利益,遭到以慈禧為主的清室貴族的阻撓。戊戌變法的失敗,使清王朝改變舊章的一線生機被扼殺。光緒帝沒有勇氣沖破封建倫理思想的束縛,“天顏戚戚,常若不悅”,心境悲愴,終其一生是屈辱和哀怨的悲劇命運。八國聯(lián)軍占領北京時,慈禧只好挾光緒帝倉皇逃到西安。義和團運動后,各地反清武裝起義此起彼伏,民主革命思潮在全國廣泛傳播,清王朝瀕于覆滅的邊緣。
10、宣統(tǒng)
愛新覺羅·溥儀于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2月7日)生于北京什剎海邊的醇王府。1967年10月17日在北京病勢,終年61歲。著有自轉(zhuǎn)《我的前半生》。
宣統(tǒng)帝即位三年,孫中山倡導的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條件日趨成熟,清王朝的敗亡已經(jīng)是不可逆轉(zhuǎn)的趨勢。清庭只得以光緒帝的未亡人隆?;侍蠛湍┐实坌y(tǒng)的名義頒發(fā)退位詔書。
1931年溥儀在侵華日軍策劃下被挾持至東北。1932年3月出任日本傀儡政權(quán)“滿洲國”執(zhí)政。日軍戰(zhàn)敗后被服,經(jīng)改造,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協(xié)委員。
11、努爾哈赤(入關(guān)前的皇帝)
努爾哈赤,姓愛新覺羅,號淑勒貝勒,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出生在建州左衛(wèi)蘇克素護部赫圖阿拉城(遼寧省新賓縣)的一個滿族奴隸主的家庭。明萬歷十一年(1583年),努爾哈赤不屈奮起,以父,祖遺甲十三副起兵,“自中稱王”。他率領八旗子弟轉(zhuǎn)戰(zhàn)于白山黑水之間,臨大敵不懼,受重創(chuàng)不餒,以勇捍立威,受部眾擁戴,歷時30多年,統(tǒng)一女真各部,推動了女真社會的發(fā)展和滿族共同體的形成。萬歷四十四年(1616),在赫圖阿拉建元稱汗,國號大金(史稱后金)。努爾哈赤兵勢漸強,勢力日增,萬歷四ten+six年(1618)以“七大恨”祭天,誓師征明,開始了為清王朝的建立艱苦創(chuàng)業(yè)。在中華民族的歷史典冊中,他的英明和業(yè)績將與世長存。與明將袁崇煥在寧遠交戰(zhàn)中,大敗而回并受傷,于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死去。終年68歲,葬于沈陽城東,稱之“福陵”。廟號“太祖”。
12、皇太極(入關(guān)前的第二位皇帝)
愛新覺羅?;侍珮O,是清朝開創(chuàng)者努爾哈赤的第八子,其母葉赫那拉氏?;侍珮O生于明萬歷二十年(1592)十月二十五日。努爾哈赤寧遠戰(zhàn)敗身亡后即后金汗位,在位17年,卒于清崇德八年(1643)。廟號“太宗”。
即位不到十年,他統(tǒng)一整個東北,并南下朝鮮,西征蒙古,屢挫大明官兵。天聰十年(1636)四月,改稱帝號,建立起關(guān)東一統(tǒng)的大清帝國,將族名改稱“滿洲”。他雄心勃勃地揮師西進,兵鋒所指,京畿震驚。經(jīng)過松錦兩次決戰(zhàn),盡殲明軍精銳,山海關(guān)外,僅存寧遠一座孤城,大明江山岌岌可危?;侍珮O博覽群史,氣度恢弘,軍事上有勇有謀,政治上極富開拓精神,既有強烈的民族意識,又十分向往漢族文化,興利除弊,優(yōu)禮漢官,勘稱“上承太祖開國之緒業(yè),下啟清代一統(tǒng)之宏圖”的創(chuàng)業(yè)之君。他促死于清軍入關(guān)前夕,未能實現(xiàn)奪取全國政權(quán)的夙愿。
入關(guān)后的十位皇帝都住故宮
第一個皇帝努爾哈赤(名),廟號"太祖",謚號先叫"武皇帝",后叫"高皇帝",年號"天命",全稱"承天廣運 神功圣德 肇紀立極 仁孝睿武 端毅欽安 弘文定業(yè) 高皇帝"。 第二個皇帝皇太極(名),廟號"太宗",謚號"文皇帝",年號先"天聰"后"崇德",全稱"應天興國 弘德彰武 寬溫仁圣 睿孝敬敏 昭定隆道 顯功 文皇帝"。 第三個皇帝順治(年號,以下同),名"福臨",廟號"世祖",謚號"章皇帝",全稱"體天隆運 定統(tǒng)建極 英睿欽文 顯武大德 弘功至仁 純孝 章皇帝"清帝王譜 期間歷史事件 公元1616年登基 公元1626年去位 太祖(努爾哈赤) 出生:公元1559年--去世:公元1626年(在位10年) 努爾哈赤,姓愛新覺羅,號淑勒貝勒,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出生在建州左衛(wèi)蘇克素護部赫圖阿拉城(遼寧省新賓縣)的一個滿族奴隸主的家庭。明萬歷十一年(1583年),“自中稱王”。萬歷四十四年(1616),在赫圖阿拉建元稱汗,國號大金(史稱后金)。與明將袁崇煥在寧遠交戰(zhàn)中,大敗而回并受傷,于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死去。終年68歲。 薩爾滸之戰(zhàn),移宮案,紅丸案,寧遠之戰(zhàn), 公元1627年登基 公元1643年去位 太宗(皇太極) 出生:公元1592年--去世:公元1643年(在位16年) 愛新覺羅?;侍珮O,是清朝開創(chuàng)者努爾哈赤的第八子,其母葉赫那拉氏?;侍珮O生于明萬歷二十年(1592)十月二十五日。努爾哈赤寧遠戰(zhàn)敗身亡后即后金汗位,在位17年,卒于清崇德八年(1643)。廟號“太宗”。 袁崇煥之死,徐霞客游記,松錦大捷, 公元1643年登基 公元1661年去位 世祖(福臨) 出生:公元1638年--去世:公元1661年(在位18年) 順治帝福臨,是清朝入關(guān)后的第一位皇帝。他是皇太極的第九子,生于崇德三年(1638)崇德八年八月二十六日在沈陽即位,改元順治,在位18年。卒于順治十八年(1661),終24歲。 揚州十日與嘉定三屠,李自成敗亡, 公元1661年登基 公元1722年去位 圣祖(玄燁) 出生:公元1654年--去世:公元1722年(在位61年) 康熙帝名玄燁,是順治的第三子,生于順治十一年(1654年5月4日)。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位61年。 鄭成功收復臺灣,平定“三藩”,尼布楚條約,三征噶爾丹,聊齋志異, 公元1722年登基 公元1735年去位 世宗(胤禎) 出生:公元1678年--去世:公元1735年(在位13年) 雍正帝胤禎,生于康熙十七年(1678)是康熙的第四子??滴?1年,45歲的胤禎繼承帝位,在位13年,死于圓明園。廟號世宗。 暫無. 公元1735年登基 公元1795年去位 高宗(弘歷) 出生:公元1711年--去世:公元1799年(在位60年) 乾隆帝弘歷,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卒于嘉慶四年(1799)。他是雍正的第四子,在位60年,退位后又當了三年太上皇,終年89歲。 四庫全書, 公元1796年登基 公元1820年去位 仁宗(顒琰) 出生:公元1760年--去世:公元1820年(在位24年) 嘉慶帝顒琰,清高宗弘歷的第十五子。生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五十四年被封為嘉親王,乾隆六十年登基,改元嘉慶,在位25年。卒于嘉慶二十五年(1820)終年61歲。廟號“仁宗”。 白蓮教起義, 公元1821年登基 公元1850年去位 宣宗(旻寧) 出生:公元1782年--去世:公元1850年(在位29年) 道光帝旻寧是清朝入關(guān)后的帝六代皇帝,生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9月16日),卒于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在位30年,終年69歲。 虎門銷煙,鴉片戰(zhàn)爭與南京條約, 公元1850年登基 公元1861年去位 文宗(奕詝) 出生:公元1831年--去世:公元1861年(在位11年) 咸豐帝奕詝,道光十一年(183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圓明園。咸豐十一年(1861年8月22日)病故。在位11年。 太平天國運動,火燒圓明園與北京條約,辛酉政變, 公元1861年登基 公元1875年去位 穆宗(載淳) 出生:公元1856年--去世:公元1875年(在位14年) 同治帝載淳是咸豐與葉赫那拉氏的獨生子。生于咸豐六年(1856)。同治十二年親政。次年卒,年19。廟號“穆宗”。 辛酉政變,垂簾聽政, 公元1874年登基 公元1908年去位 德宗(載湉) 出生:公元1871年--去世:公元1908年(在位34年) 光緒帝載恬,同治十年(1871年8月14日)出生于北京宣武門太平湖畔醇王府,其父奕寰是道光帝的第七子,他在位34年,光緒十三年病死,終年38歲。 馬關(guān)條約,戊戌變法,八國聯(lián)軍與辛丑條約, 公元1908年登基 公元1911年去位 宣統(tǒng)帝(溥儀)8 出生:公元1906年--去世:公元1967年(在位3年) 愛新覺羅。溥儀于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2月7日)生于北京什剎海邊的醇王府。1967年10月17日在北京病勢,終年61歲。 辛亥革命, 登基時間:不詳 去位時間:不詳 慈禧(葉赫那拉) 出生:公元1835年--去世:公元1908年在位時間不詳 慈禧并不是皇帝,但是她掌權(quán)48年,所以在這里列出.慈禧生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11月28日),其父惠征。慈禧年二十二時,生下載淳,母以子貴,晉封懿妃,次年又晉封為懿貴妃,在宮中地位日顯。 。 第四個皇帝康熙,名"玄燁",廟號"圣祖",謚號"仁皇帝",全稱:"合天弘運 文武睿哲 恭儉寬裕 孝敬誠信 功德大成 仁皇帝"。 第五個皇帝雍正,名"胤禛",廟號"世宗",謚號"憲皇帝",全稱:"敬天昌運 建中表正 文武英明 寬仁信毅 睿圣大孝 至誠 憲皇帝"。 第六個皇帝乾隆,名"弦歴",廟號"高宗",謚號"純皇帝",全稱:"法天隆運 至誠先覺 體元立極 敷文奮武 欽明孝慈 神圣 純皇帝"。 第七個皇帝嘉慶,名"永琰",廟號"仁宗",謚號"?;实?,全稱:"受天興運 敷化綏猷 崇文經(jīng)武 孝恭勤儉 端敏英哲 ?;实?。 第八個皇帝道光,名"綿寜",廟號"宣宗",謚號"成皇帝",全稱:"效天符運 立中體正 至文圣武 智勇仁慈 儉勤孝敏 寬定 成皇帝"。 第九個皇帝咸豐,名"奕詝",廟號"文宗",謚號"顯皇帝",全稱:"協(xié)天翊運 執(zhí)中垂謨 懋德振武 圣孝淵恭 端仁寬敏 顯皇帝"。 第十個皇帝同治,名"載淳",廟號"穆宗",謚號"毅皇帝",全稱:"繼天開運 受中居正 保大定功 圣智誠孝 信敏恭寬 毅皇帝"。 第十一個皇帝光緒,名"載湉",廟號"德宗",謚號"景皇帝",全稱:"同天崇運 大中至正 經(jīng)文緯武 仁孝睿智 端儉寬勤 景皇帝"。 第十二個皇帝宣統(tǒng),名"溥儀",也被尊為"清遜帝"或"末皇帝"。2004年,清皇室家族后代已協(xié)商為溥儀追加謚號為愍帝,廟號為恭宗。 參考資料: /shop/productdetail/CACACACC.html
夏桀、商紂:不用說了吧,都是荒唐無比的昏君。
周幽王:烽火戲諸侯,這不也引火燒身了?
東周:周赧王,被秦所滅,一般般。
秦:秦二世,著名暴君,比起父親有過之而無不及,但他又沒有始皇帝那雄才大略,任用趙高,激起民憤,最終被趙高所殺。
西漢:劉嬰,本來就是王莽扶上去的,登位時年幼,最終被王莽所廢。
東漢:漢獻帝,本不該即位,但董卓進京后,廢了少帝,擁立劉協(xié),當了個傀儡,后來有先后落入李傕、曹操父子手中,雖然有志除掉權(quán)臣,無奈能力不足,無人敢應,只能是曹操令諸侯的傀儡。曹操死后,曹丕以“禪讓”之名逼其退位,最終算是從這個倒霉的位置上下來了。
魏:曹奐,同樣政權(quán)已歸司馬氏,是個擺設,同樣被“禪讓”讓下去了。
蜀:劉禪,扶不起的阿斗。劉備白帝托孤,諸葛亮就掌握了一切大權(quán)。氣的尚,空座四十多年龍椅,竟沒有一天掌過實權(quán)。前期有諸葛亮、蔣琬等人,蜀國還算安定,可后期聽信奸臣黃皓,最終誤了國。被擒后還上演樂不思蜀的鬧劇,可悲可氣。
吳:孫皓,這算是個有點氣節(jié)的后主。歷史上,這是個有名的暴君,生性殘暴,殺人如麻。加上當時東吳人才凋敝,最后長江之戰(zhàn)大敗,獻國投降。納降時,司馬炎對他說:“這把椅子,我一直留著等你來坐?!睂O皓面不改色說:“我在皇宮里也為你準備了一個這樣的椅子?!?br>西晉:愍帝司馬鄴,本身就沒什么權(quán)力,加上即位時已內(nèi)憂外患,即位不久便被匈奴人所殺。
東晉:司馬德文,早就被劉??刂?,傀儡做完了,就要“禪讓”。
宋:順帝,被控制,同上,“禪讓”了。
齊:和帝蕭寶融,蕭衍所控制,最后也“禪讓”了。
梁:敬帝,名字就知道,還是個禪讓的主。
陳:陳叔寶,有名的昏君,同樣又是有名的才子,作《玉樹后庭花》,為世人傳唱。隋兵攻陷建康后自縛投降。
隋:隋煬帝楊廣,曾經(jīng)是隋統(tǒng)一天下的功臣,后來又工于心計,陷害太子楊勇,成為皇嗣,后來又殺父奪位,在位時橫征暴斂,激起農(nóng)民起義,被部下宇文化及所殺。不過,這是位有的講的后主,他為了方便自己下江南,開鑿了京杭大運河,后來成了南北運輸?shù)闹匾煌窂剑辉谖粫r設立科舉制度,影響至今;派李春修建趙州橋,是世界上保存至今最早的石拱橋。
唐:李柷,傀儡,不久被朱溫所殺。
北宋:欽宗,宋徽宗傳位與他,登基后一心求和,消極抗金,1127年,靖康之變,與徽宗一道被金人所俘,死于金國。
南宋:趙昺,即位時年僅3歲,當時都城已經(jīng)攻陷,南宋朝廷漂流到海上,趙昺即位就是在一條船上進行的。崖山之戰(zhàn),南宋被徹底消滅,陸秀夫背趙昺跳海身亡。
金:完顏承麟,即位時蒙古已打入都城,當了半天皇帝就死于戰(zhàn)爭。
元:順帝,明朝農(nóng)民起義不斷,最后打到大都,元順帝出逃,在北方建立北元政權(quán)。
明:崇禎,即位后除去了奸臣魏忠賢,但是,有是非不分殺死了袁崇煥。因此外有后金,內(nèi)有李自成,最終李自成攻陷紫禁城,崇禎自縊煤山。
清:溥儀,在位時年幼,被袁世凱逼下臺,后來多次復辟當了傀儡。解放后接受改造,成為公民,任人大常務委員。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66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