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里是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宋朝房價的故事,歡迎關注哦。
“高房價”的問題一直是大眾最關心,也是最具爭議的問題之一;其實這個問題由來已久,其歷史甚至可以追溯到“兩宋時期”。在宋朝“高房價”頂峰時期,甚至連當朝宰相等一品大員也要在京城租房子住,據史料記載,宋朝的“房價”之高非但不輸與現今的高度發(fā)達社會,甚至買一套普通住宅的金額令人瞠目結舌。
如果從歷史中追溯“高房價”的問題,或許大多人都會說“肯定是當今社會”,畢竟現如今要比古代發(fā)達的多,人口也要比“農耕社會”時集中的多,因此“高房價”的出現理應在當今社會。這種觀點其實說的也是事實,不能稱之為“錯”;但歷史的車輪無時無刻不在前行,社會的發(fā)展也從未停歇。諸如兩宋時期,今天我們稱之為“古代”,但按照當時的發(fā)展進程來看,宋朝其實已經是封建社會發(fā)展中的頂峰時期之一。
“宋朝”相較于之前的各個朝代,其“市場經濟”發(fā)展的尤為迅猛,各類商品的交易率更是超越了之前的各個王朝;“市場經濟”的鼎盛勢必會促使人口流動,或是經商轉賣,或是物流運輸。當然,宋朝的“市場經濟”如此發(fā)達也會催生一批有錢人;此時也同樣催生了一個全新的行業(yè)——“莊宅牙人”,說白了就是今天的“房屋中介”。
當時的房屋換手率極高,史料中這么描寫“貧富無定勢,田宅無定主。”宋朝的“房地產”行業(yè)為什么如此活躍?其實跟現如今差不多,簡單點說,“市場經濟”活躍了全國的商品流通,也勢必會造成“超大城市”的出現;而人口過于集中在某地,但凡手中有些積蓄的“宋人”都會有一個共同的目標,那就是在某城市中擁有一套自己的房產,以此來證明自己在此地的“存在”。
這么想的人多了,此地房屋必然供不應求,也勢必會推高“房價”;“房價”高了就又會回歸到市場經濟中,簡單點說,就是會順勢出現以“房屋交易”來從中牟利的商人。宋朝所謂的“市場經濟”當然不會像今天一樣有各種完善的監(jiān)管制度,既然沒有“監(jiān)管”,“粗曠式”的市場肯定也會出現很多“囤地捂盤”的惡意牟利行為,這就又間接推高了“宋朝”房價。
其實早在“趙匡胤”時期也曾出現過“應典賣,倚當物業(yè),先問房親,次問四鄰,他人次得交易”的法令,但諸如《宋刑統(tǒng)》這類遏制房價的法令也只是間隙性實施而已;早在北宋前期,京師“汴梁”的一套比較上檔次的房屋標價至少“萬貫”以上,而一套相對普通的房屋,有史料記載,最低標價也在“一千三百貫錢”。這還只是北宋前期,到了后期更加離譜,一套規(guī)模比較大,庭院比較寬敞的房屋價格竟然直接飆升到“數十萬貫”;這樣的價格不僅超出了一般老百姓的購買力,甚至普通的“有錢人”也望而卻步。既然這么多人都買不起房子,那么“房屋租賃”業(yè)務就被推向了市場經濟的最前沿。
在當時也有一定“遏制房價”的措施,只是比較簡單而已;“朝廷”不再給官員分配房屋就是其中的一條法令。但這對于瘋漲的宋朝“房價”來說只是杯水車薪,雖然“高房價”沒有得到有效遏制,卻害苦了眾多在京城為官的人;歷史上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轍,當時在京城官拜“御史中丞”,說起來也是位高權重的人物。可就是“蘇轍”這么一位在京城頗具影響力的大人物,在當時也不得不在“京城”中租房子住;直到“蘇轍”奮斗了一輩子,在晚年時才下狠心買了一套普通住宅,其費用還算是比較低廉“九千四百余貫錢”。
9400貫是什么概念呢?做個簡單的對比,在“宋徽宗”時期,同樣隸屬朝廷的低級官員“抄錄官”,這類人員的俸祿是“月三千五百文”,換算一下相當于3貫半左右;簡單點說,以“抄錄官”的俸祿想買“蘇轍”同等價位的房子,他至少要不吃不喝積攢261年以上才行。當然,“抄錄官”至少還是隸屬于朝廷的公職人員,由此可以想象,比“抄錄官”更加普通的老百姓想要買房是種什么體驗;因此宋朝著名學者“朱熹”就曾在書中這么記載“且如祖宗朝,雖宰執(zhí)亦是賃屋?!边@里的“祖宗朝”指的是“宋太祖”和“宋太宗”時期。
連“宰相”也買不起房子?這個可不是“朱熹”的夸張比喻,史料中確有記載;在“宋真宗”時期,當時有一個朝中重臣叫“楊礪”,官拜“樞密副使”,按照當時的官制,差不多相當于“副宰相”的級別。這個宰相級別的“楊礪”生前“僦舍委巷中”;到了他死后,因為貢獻頗多“宋真宗”親自登門吊念,結果到了“楊礪”租住的房子附近,皇帝的車駕竟然進不了狹窄的胡同。
無可奈何之下,皇帝也只得下車“步至其第,嗟憫久之?!笨磥硭握孀谑潜弧皸畹Z”的房子觸動了內心,于是馬上命令在“右掖門”前建了一批專供朝中高官居住的官邸;當然,這批房子僅提供給諸如“宰相”、“樞密使”、“參知政事”這樣的一品大員們居住,至于其他官員,恐怕仍舊得“僦舍而居”。
看到宋朝的“高房價”再回頭對比如今,忽然有種莫名的“幸福感”,還好買房子不至于積攢261年。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660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