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里是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劉吉的故事,歡迎關注哦。
明朝成化年間,憲宗朱見深昏庸無道,而內(nèi)閣大臣劉吉、萬安、劉珝三人對皇帝的過失不聞不問,只顧逢迎上意、玩弄權勢,被世人戲稱為“紙糊三閣老”,明孝宗即位后,前朝閣臣只剩下劉吉一人,他工于心計,排除異己,雖然屢遭彈劾,卻穩(wěn)居內(nèi)閣十八年,人送外號“劉棉花”,諷刺他耐彈,對這樣一個身居高位卻毫無作為的人,孝宗也無奈至極,只能偷偷派太監(jiān)到他家中委婉勸他自己辭職。
劉吉是正統(tǒng)十三年進士出身,天順年間,任翰林院修撰,在當時還是皇太子的朱見深旁講讀經(jīng)史,朱見深即位后,劉吉作為太子屬官得以飛黃騰達,短短數(shù)年就升任禮部左侍郎,成化十一年,劉吉進入內(nèi)閣,并升任禮部尚書,十四年,加封太子少保、文淵閣大學士,十八年,又進為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士,二十一年,升為戶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
憲宗后期日益荒政,獨寵宮女萬氏,縱容宦官汪直,成立西廠大興冤獄,而內(nèi)閣的三位閣臣劉吉、萬安、劉珝卻對這些不管不顧,其中劉珝稍強與劉吉二人,劉吉便與萬安勾結,設計陷害劉珝,劉珝被迫退出內(nèi)閣后,劉吉、萬安二人又拉了黨羽彭華、尹直入閣,從此朝廷政治更加昏庸,各部大員也平庸至極,一時間有“紙糊三閣老,泥塑六尚書”的說法。
明孝宗朱祐樘即位后,勤于政事,大開言路,任用品行高潔的徐溥、劉健等人進入內(nèi)閣,罷免了萬安、尹直等人,前朝閣臣只留下了劉吉,而內(nèi)閣最講究的就是按資排輩,早一天入閣便是前輩,所以劉吉一直穩(wěn)居內(nèi)閣首輔之位,而且他善于見風使舵,眼見孝宗是個勵精圖治的明君,便總在徐溥、劉健上書的奏章后面署上自己的名字,竊取名聲,沽名釣譽。
因為劉吉也曾在孝宗還是太子時,提督翰林院官員為孝宗講讀,孝宗即位后劉吉就升為少傅,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等到負責修纂的《憲宗實錄》書成,又晉升為少師,劉吉雖然久居高位,權勢顯赫,本人卻毫無作為,孝宗不喜,逐漸開始疏遠他,然而劉吉留戀權勢,始終沒有辭官的意思。
弘治五年,孝宗想封皇后的兄弟為伯爵,命劉吉撰擬誥命,劉吉上言說應該先立太后的子弟,孝宗認為劉吉違抗皇命,并以此為接口,派遣宦官到劉吉家中,婉言勸他辭職,劉吉這才不得不遞交辭呈申請致仕,孝宗接到劉吉辭職信后,馬上批準,并發(fā)布敕文,讓他回鄉(xiāng)途時乘坐官府車馬,住官府驛站,以防劉吉逗留京都,日久生變。
至此,久居內(nèi)閣十八年,任首輔五年的“劉棉花”終于卸任,一年后,劉吉在家中去世,終年六十七歲。而孝宗朱祐樘驅(qū)逐奸佞,重用賢臣,扭轉(zhuǎn)了自英宗時期就開始的朝政腐敗狀況,終于開創(chuàng)了“弘治中興”。
明朝弘治年間,在明孝宗朱祐樘的努力之下,明朝出現(xiàn)政治清明、經(jīng)濟繁榮的景象,后人把這一時代稱為明朝中興時代。明孝宗朱祐樘在歷史上也得到了很高的評價,清代名臣曾國藩曾列舉古代五大名君?若漢之武帝,唐之文皇,宋之仁宗,元之世祖,明之孝宗?,明孝宗也在其中,這是對明孝宗最大的肯定。
明孝宗
成化年中后期,明憲宗一改前期銳意進取的態(tài)度,開始怠政。在內(nèi),明憲宗寵信李孜省、梁芳等朝奉官和宦官,沉迷于道術。在外,明憲宗不理朝政,卻重用萬安、劉吉、尹直等在后代留下奸佞之名的小人,后人更是稱當時的朝廷為?紙糊三閣老,泥塑六尚書?,意在諷刺成化中后期朝廷的無能。
面對明憲宗留下的一個略微破敗的江山,明孝宗繼位之后勵精圖治,革除明朝成化年間的諸多弊病。明孝宗做了兩件事:1.將明憲宗任命和寵信的朝奉官和宦官一律革除,梁芳、李孜省、妖僧繼曉等均被罷免驅(qū)逐;2.對內(nèi)閣及朝廷無能的官員進行大清洗,內(nèi)閣輔臣萬安、尹直、彭華等均被貶謫,同時革除右通政任杰、侍郎蒯鋼等一千多個無能的官員。萬安、尹直兩個內(nèi)閣輔臣被罷免之后,進入內(nèi)閣的是徐溥、劉健兩位歷史留名的名臣。
明孝宗
讓人奇怪的是,接任內(nèi)閣首輔的卻是后世留下小人之名的劉吉。劉吉在成化年間,就已經(jīng)留下諸多劣跡。成化十八年 (1482),劉吉的父親去世,本應守喪三年。劉吉為了避免守喪,結交了萬貴妃的弟弟萬喜,并說動明憲宗對劉吉進行奪情起用,使劉吉免于守喪。成化二十一年(1485),劉吉與萬安兩人設計陷害內(nèi)閣輔臣劉珝,致使劉珝致仕。兩人又促成彭華、尹直入閣,進一步鞏固劉吉的地位。
不過,真正讓劉吉在后世留下惡名的卻是他在弘治年間,仗著受到明孝宗的寵信對科道官員進行打擊。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底,科道官員紛紛以劉吉在成化年間的所作所為彈劾劉吉,劉吉卻借用權勢興起大獄,打擊科道官員,例如左庶子張升、南御史姜綰等被驅(qū)逐出朝廷,御史鄒智被貶到邊遠地區(qū)。據(jù)史料記載,受到劉吉打擊報復的科道官員達數(shù)十人,致使科道官員幾乎被一清而空。劉吉也因此留下?劉綿花?的外號,綿花軟,耐彈,后人諷刺他受到明孝宗的寵信,多次被彈劾而毫發(fā)無損。
明孝宗
《明史》:安、直皆去,吉獨留,委寄愈專。慮言者攻不已,乃建議超遷科道官,處以不次之位。詔起廢滯,給事中賀欽、御史強珍輩十人已次第擬擢,吉復上疏薦之。部曹預薦者惟林俊一人,冀以此籠絡言路,而言者猶未息。庶子張升,御史曹璘、歐陽旦,南京給事中方向,御史陳嵩等相繼劾吉。吉憤甚,中升逐之。數(shù)興大獄,智、向囚系遠貶,洪亦謫官。復與中官蔣琮比,逐南御史姜綰等,臺署為空。中外側(cè)目,言者亦少衰。
面對科道官員彈劾劉吉的奏折,明孝宗卻留中不發(fā),并任由劉吉借機打擊科道官員。根據(jù)史料的記載,在明孝宗繼位之前,劉吉雖曾教導過明孝宗,但與明孝宗在感情上并不深厚,明孝宗不大可能會因為私情而縱容劉吉。那么,明孝宗為什么會讓劉吉任內(nèi)閣首輔,并縱容劉吉呢?
明孝宗
一、明孝宗在組建自己的領導班子,并極力避免權力交接時產(chǎn)生朝局動蕩。
實際上,明孝宗剛繼位時,很多大臣都曾上書請求致仕,包括內(nèi)閣大學士萬安、劉吉、尹直、徐溥、李裕、余子俊等,但明孝宗并不同意。這些人上書請求致仕并不代表他們真的想退休,而是試探明孝宗的動向。畢竟一朝皇帝一朝臣,明孝宗繼位之后肯定會組建自己的領導班子。
1、唐玄宗開元元年擔任宰相的盧懷慎,清正廉潔,不搜刮錢財,是個公認的好官、清官,但他政務上卻毫無作為,是個典型的“無為”官員。任職期間,他把事務都推讓給同殿為相的姚崇,自己則概不問事,姚崇說什么就做什么,當時人譏笑其為“陪吃宰相”。就是這個無作為的伴食宰相,竟然在宰相位上混了三年。
2、唐朝還有一個叫蘇味道的宰相,是一個特會打太極、踢皮球的圓滑宰相。據(jù)史料記載,蘇味道在武則天當政時期,三度拜相,居相位九年。蘇味道在處理政務時,善于向皇上陳奏,由于熟悉典章制度,他上朝言事可以不帶奏章,只憑口頭稟報,侃侃而談。此人雖然才華橫溢,能力也很了得,但出任宰相數(shù)年,卻不能在朝廷政務上有所建樹,只是一味阿諛,圓滑于君臣之間,屈從附和,取容于世而已。他常對人說:“做官處理事情,不要那么一清二楚、明明白白地表示自己的意見。否則,一旦出現(xiàn)差錯,必然后悔,而且還會留下遭受處分和被譴責的后患。因此,凡事只要模棱兩可就行了。”故此,人送稱號“模棱宰相”。
3、北宋神宗時,王_居相位16年,這十幾年間,政務得過且過,無所建樹,每每遇到朝廷大事,也不動腦筋,不獻策略,只起個上情下達的作用。每次上朝呈送奏章時,跪拜皇帝高呼“取圣旨”;皇帝批閱后跪接曰:“領圣旨”;出殿見人曰:“得圣旨”。總之,事事依圣旨而行,惟上是從,成了只會唯命是從的高官,世人稱為“三旨宰相”。
4、北宋還有一位李邦彥,官至宰輔,是個富二代,人稱“浪子宰相”。此人行為放蕩,不理政事,只會享樂,一是喜歡踢球,其踢起球來,腳法細膩花樣繁多,堪稱大宋的梅西;二是喜歡寫葷段子,但凡他寫了新段子,就有老鴇來買版權,唱給客人聽;三是喜歡交際,李邦彥喜歡呼朋引類到家里吃喝。由于會搞人際關系,他官運亨通,進步飛快。成為朝廷重臣后,不干正事,專門研究關系學,在北宋末年“靖康之難”時,他成了投降派奸臣之首,加速了北宋滅亡。
5、明朝的劉吉,官至大學士、內(nèi)閣首輔(宰相)。當時的明憲宗皇帝不問政事,內(nèi)閣和六部都是在混日子,一度有“紙糊三閣老”(即劉吉、萬安、陳文)和“泥塑六尚書”之稱。劉吉在位上,尸位素餐,奉迎皇帝,勾結宦官,粉飾自己。這位大員心理承受力超強,無論言官說什么他都充耳不聞。憑著超級耐彈力,竟得以占據(jù)內(nèi)閣18年,其中任內(nèi)閣首輔15年,最后博得個“棉花宰相”之名。其六、同一時期的另一個宰相萬安比劉吉更無恥,他順應憲宗皇帝好色縱欲的本性,常以春藥進獻憲宗,成為憲宗眼中的近臣,后來竟然爬上了內(nèi)閣首輔的高位。同僚們對萬安的言行深惡痛絕。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681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揭秘,歷史上的徐有貞到底是個怎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