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唐朝清官有多清的事情,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為官,最重要的品質之一應該就是清廉了吧,可是從古到今,歷史上喜愛貪污的官員可真的是不少見,隨便一抓就是一大把??墒窃谶@些泛泛的貪污之人中,也會有一些清廉的好官,比如說,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會提到的清官——包拯,想必他的故事我們對此都是耳熟能詳吧。但是,歷史上的清官也絕非僅僅只有他一人,而今天,我們要為大家介紹的這位官員,那可真是太清廉了,清廉到讓皇帝都忍不住告訴他,讓他貪污點兒銀錢吧。
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兒呢,這個人究竟是誰,為什么還勞煩皇帝讓他多貪污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這個好官吧!
說起我國歷史上的清官,大家腦海中想到的第一個人估計就是包拯。包拯為官數(shù)十載,從未有過貪污舞弊的行為。一方面是因為包拯潔身自好,另一方面是因為宋朝官員的俸祿真的很高,包拯真的犯不著去貪污。而筆者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位清官,清廉到皇帝都看不下去了。親自下密旨對他說:“你多少貪點?!?/p>
這個人便是中唐時期的名相——陸贄。陸贄,字敬輿,是浙江嘉興人,他所在的陸氏一族原本是一個江南地區(qū)的名門望族,但很可惜的是,家族在他出生時已經十分衰敗了。但陸贄并沒有因此而灰心喪氣,反而更加刻苦努力的學習,他的父親曾經擔任過溧陽縣的縣令,是一個好官,但天妒英才,他的父親不幸英年早逝,只留下陸贄與母親韋氏孤兒寡母兩人,韋氏含辛茹苦的撫養(yǎng)陸贄長大,家教非常嚴格,一點也沒有因為自己是女人而放棄對兒子的管教,所以陸贄不僅學習成績優(yōu)異,品行也非常端正,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
唐德宗李適繼位后,他派出黜陟使:庾何等十一人,進行對天下的巡視,以選拔最優(yōu)秀的民間人才。這時,陸贄聽聞了消息,自知不能放棄這次的機會,他便盡力游說使者,請求他們用“五術”察風俗民情,“八計”考地方政績,“三科”選優(yōu)秀人才,“四賦”理賦稅財政,“六德”定疲困之人。這些想法在當時都是最先進的創(chuàng)新之舉,對于科考和選拔人才具有重大的意義。黜陟使聽后,便把陸贄的這些想法都告訴了唐德宗,唐德宗聽后,非常高興,便立刻提拔陸贄為翰林學士。由此,陸贄的晉升之路順風順水。
建中四年,涇原軍發(fā)生叛亂,陸贄隨德宗避難奉天,也就是今天的陜西省乾縣,在此期間,陸贄全力保護德宗,贏得了他的信任,便被提拔為考功司郎中。興元元年,朔方節(jié)度使李懷光叛亂,陸贄又隨德宗逃往到梁州,和之前一樣的是,他又因為自己的忠誠與足智多謀成為了諫議大夫。陸贄對德宗十分忠誠,德宗也對陸贄非常依賴,無論是大事還是小事,抑或是生活中的瑣事,都一定交由陸贄處理。當然,陸贄每次也處理的非常優(yōu)秀,讓人佩服。
在逃亡期間,還發(fā)生過這樣一件小事。因為逃亡時比較緊急,場面一度十分混亂,陸贄便走丟了,唐德宗在知道這件事后,立刻號啕大哭,并下令一定要找到陸贄,并且找到的人可以有一千金的賞錢。由此可以看出,德宗是多么依賴陸贄啊!
逃亡結束,回到京城后,很多人都想要巴結陸贄,但陸贄卻全然不理,拒絕其他官員們的賀禮,不忘初心,過著依然很清貧的日子。在陸贄母親去世后,他回家守喪,寄居在嵩山的豐樂寺。很多地方官吏趁此機會,前來拜會陸贄,可是卻都被他都找各種理由推辭掉了。之后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韋皋將此事報告給了德宗,德宗讓他收下,陸贄才收下了這個禮物。唐德宗看見陸贄的日子過非???,便悄悄派了一名太監(jiān)口傳密旨:“太過清廉也不接受其他人的饋贈,那你與同僚的關系該怎么相處?如果你不愿意收財物,但像靴子、鞭子這一類小物件收了也便是無妨?!?/p>
陸贄的正直與清廉為他贏得了在德宗面前的好感,但最終,他卻也并沒有落得一個好的結局。他因為屢屢直諫而得罪了德宗,被貶忠州,直到病逝也沒能官復原位,這樣一個清廉的官員,竟落得 如此下場,真是讓人無奈與惋惜啊。
那么清官的標準是什么呢?民間輿論:清官;壞制度下,做好事的官員;能為民請命的官員。西門豹是當時的魏國。當時的葉迪是杜威的重要門戶,戰(zhàn)略要地,但天災人禍不斷,人民苦不堪言。王維西門豹被任命為縣長,管理他的土地。到達西門豹野邸后,他隱姓埋名進行私人訪問,詢問人民疾苦,利用河伯娶媳婦事件,聰明地懲罰了人美國的長者、庭院和女巫,用事實教育人們,打破迷信。同時修建漳河十二渠,治理漳河洪水,發(fā)展農業(yè)生產,使鄴地人民逐步富裕起來。西門豹一生為官,清正廉明,造福百姓。他死后,葉地的人們專門在漳水河邊為他建了一座祠堂,供奉四季。趙廣,西漢卓君吳禮縣人。他曾經是荊、潁川郡太守兼荊。在擔任潁川縣知府期間,是趙廣漢最好的階段早期治理。他不懼怕權力,但他聰明能干。上任頭幾個月,他做了兩件大事:一是打擊權貴家族勢力,緩和社會矛盾;二是加強地方管理,改變地方不良風氣。在其治理期間,京兆地區(qū)政治清明,官民皆稱道。趙廣漢任京兆尹期間,為官清廉,有權有勢,深得百姓稱贊。巴荒,,字慈公,西漢淮陽人。歷史學家班固評價:自漢朝建立以來,想要治理百姓的官員數(shù)量仍然是第一。此前,潁川縣是一個豪強地主稱霸一方,百姓流離失所的地方。他上臺后,采取了大刀闊斧的措施,恩將仇報,安置流民,重視種田養(yǎng)桑,教育他們。經過幾年的精心經營,潁川太平安定,官營分明,發(fā)展生產,一派棄地不丟路的祥和景象。因此,皇帝頒布了一封信,稱贊巴荒是最好的好官員。,字熙仁,廬州合肥人,是歷史上最著名的清官。他從十幾歲起就立志為國出力,忠于國家。擔任遼邦外交使節(jié);最著名的是他一直是單身漢學位在天章閣和龍圖閣,而他沒有不要拿著硯臺。他一生鐵面無私,不避權貴,執(zhí)法如山。敦促將皇族、宦官和達官貴人的所有違法行為繩之以法。這是包拯他生前死后受到人們的贊揚和稱贊,以大力平反冤獄。陳希亮,字公弼,北宋梅州青神人,原籍京兆。他64歲時死于過度勞累。一位著名的作家,他聲稱他一生中從未為人們立過墓碑,但他非常崇拜陳希亮,并擔心陳希亮的事跡會失傳于后世,所以他破例寫了陳公弼傳。,字懷英,并州太原人,考中了明經,由此步入仕途。上任后,他經歷了唐高宗和兩次。任并州總督法操,調任程大利,任御史。他歷任寧州刺史、禹州刺史和地方官侍郎。后來人們稱它為唐朝的棟梁。他負責程大利的刑法。上任一年,他處理了前任留下的一萬七千多起案件,后人編出了許多精彩的傳奇故事。,字汝賢,祖籍阿q
唐斌為官一生,致力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民本思想。為了改變榛子荒的局面,人的稀缺性孕育了盛世的人,他從不多繳稅。他為清官作出了一定的貢獻,直到去世,只留下82兩俸祿和銀子,連買棺材的錢都不夠。他真可謂一代清官。徐有功,,本名許,長唐代安,是唐代最著名的掌管審判的官員。徐有功先后擔任過周浦司法軍、司行殿司行丞、員外郎、閬中侍司行等職。因為徐有功前后辦了六七百件大案,救了幾萬人的命,所以免不了因為他的外號長寧站長而得罪那些殘暴的官員。他三次被判死刑,三次被赦免,兩次被免職,兩次復出。即便如此,他仍然堅定不移地致力于執(zhí)法。因此,許由-function成為歷史上少有的專職法官,被當時的人們譽為自古以來無出其右的好官。歷史上的清官遠不止這些,他們的境遇和政績各不相同,但都有一個共同點:值得后人懷念。在明朝的皇帝中,英宗是公認的沒有建樹的皇帝。英宗的生活并不光彩。他以惡小人自居,打過敗仗,當過俘虜,當過俘虜,殺過忠臣,兩次當皇帝,成了皇帝曾經的父親,一輩子被別人控制。要說他是個好皇帝,我真的不我甚至不相信有鬼。然而,皇帝在臨終前想了很久,在他死前,他對朱見深說了最后的話。正是這最后的愿望,為他的人生增添了最亮麗的色彩。朱祁鎮(zhèn),明朝開國以來的第六位皇帝,生于宣德二年11月11日。他9歲成為明朝第一個孩子皇帝,太監(jiān)美國未經授權使用權力始于王鎮(zhèn)。英宗一生都有非常強烈的依賴心理,這可能與他的人生經歷有關。英宗夏侯_名義上的母親孫太后,并不是他的親生母親。英宗的生母?不僅英宗本人默默無聞,就連今天的人可能無從考證。那英宗的養(yǎng)母孫貴妃當年為什么要故意霸占別人的兒子呢?這件事對英宗朝的政治產生了什么影響?要從明初的人葬制度說起。明初的后宮爭奪戰(zhàn)可以說是中國歷代后宮爭奪戰(zhàn)中最具生命力和悲劇性的。因為明太祖時期有殘酷埋葬皇妃的舊習俗,按照習俗,一旦皇帝駕崩,他所有的妃子中,除了大老婆、皇后和太子的生母,其他的妃子都要和死去的皇帝葬在一起,有的宮女入宮還不到幾個月,就因為皇帝的葬禮日引發(fā)了謀殺。宮里流行什么,民間就效仿什么。王亦步亦趨,連他的第一任妻子也去陪葬.后來英宗去世前做了一件好事,就是廢除了殉難制度。從此,皇室的妻妾不再殉難。然而,這種趨勢在民間愈演愈烈,無數(shù)先烈獻出了生命。
在封建社會中,民間對好官稱為清官。在正式的典章史籍中,對好官一般不稱清官,而叫"循吏"、"良吏"、"廉吏"等等。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官僚機構的國家,從司馬遷的《史記》開始,就出現(xiàn)了對官僚的類型化評價。好官的標準是什么?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側重點。司馬遷的標準是:行教、清廉、守法。在崇尚法家政治的戰(zhàn)國、秦及漢初,守法是最主要的好官標準。到了"獨尊儒術"時期,推行教化又成為好官的標準。但因教化的成效很難考核,從三國未年開始,根據(jù)司馬懿的思想,清、慎、勤成為正式的為官標準化,清官也就逐漸成為好官的代名詞。封建社會的清官,其實都是統(tǒng)治階級的代表,都是為維護封建統(tǒng)治服務的。只是,比之于貪官而言,他們畢竟對人民有益,為人民做過一些好事,對社會歷史起過一定的作用,也更為人民所稱道;他們廉潔奉公、公正執(zhí)法的一面,對今天的法治建設與廉政建設,仍不乏學習、借鑒意義.古往今來,在我國歷史上有過不少清官廉吏,雖然他們所處的時代不同,但他們?yōu)楣偾逭?、廉潔自好的美德,歷來受到人們的贊頌。 1. 西門豹,春秋戰(zhàn)國時期魏國人。當時鄴地是魏都的重要門戶,且是戰(zhàn)略要地,但天災人禍不斷,民不聊生。魏王特派西門豹擔任鄴縣令,治理鄴地。西門豹到鄴地后,微服私訪,詢查百姓疾苦,利用“河伯娶媳婦”事件,智懲三老、廷椽和巫婆,用事實教育百姓,破除迷信。同時,修建漳河十二渠,治理漳河水患,發(fā)展農業(yè)生產,使鄴地百姓逐步富庶起來。西門豹為官一生,清正廉明,造福百姓,死后,鄴地百姓專門為他在漳水邊建造了祠堂,四季供奉。 2. 趙廣漢,字子都,西漢時期涿郡蠡吾縣人。曾任守京兆尹、潁川郡太守、京兆尹。在潁川郡任太守期間,是趙廣漢前期治理的最佳階段,他不畏強權,精明強干,剛到任的幾個月時間,就做了兩件大事:一是打擊豪門大族的勢力,緩和社會矛盾;二是加強地方管理,轉變當?shù)氐牟涣硷L氣。其威名由此流傳,《漢書》本傳中就把擅長處理政務說成是他的天性。趙廣漢在擔任京兆尹時,表現(xiàn)出高度的責任心,處理各項公務,往往通宵達旦。并且善于思考,講究辦事效率。在其治理期間,京兆地區(qū)政治清明,官屬和百姓無不交口稱贊。但京兆尹的職責在于管理京城,因在天子腳下,日常處理政務容易得罪皇親國戚和當朝顯貴,所以,雖然趙廣漢算得上是一位京城行政官中的佼佼者,也仍然落得被腰斬的下場。趙廣漢任京兆尹期間,為官廉潔清明,威制豪強,深得百姓贊頌。 3. 黃霸(?-公元前51),字次公,西漢時期淮陽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史學家班固評論說:“自從漢朝建立以來,要講治理百姓的官吏還是數(shù)黃霸第一?!秉S霸還在年少時,就立下了做一名好官吏的志向。由于漢時并無科舉制度,漢武帝為緩解財政困難,發(fā)布詔令,凡是向國家貢獻財產的給官做。黃霸便用糧食換了一個卒史。從政后,奉公守法,以廉為本;體察民情,以勸課農桑為重。特別是黃霸斷案,崇尚仁政,反對酷刑;對疑案堅持從輕處理;主張對犯罪實行外寬內明,教化為先,把重點放在防患于未然上,所以,黃霸為官,百姓擁護,朝廷滿意,屬下悅服。黃霸也因此從一年俸二百石的小史,一直升到了朝廷的丞相。其中,以在當時的大郡--潁川郡任太守的政績最為突出。此前,潁川郡是一個豪強地主稱霸一方,百姓流離失所的地方,他到任后,大刀闊斧,布施恩德,安置流民,重視農桑,施行教化,經過幾年的精心治理,潁川出現(xiàn)了太平安定,吏治清明,生產發(fā)展,“田者讓畔、道不拾遺”的太平景象,皇帝因此下詔稱頌黃霸是良吏中的最優(yōu)秀者。 4. 徐有功(?-702),本名徐弘敏,唐朝長安人,是唐代最著名的專司審案的官吏。在古代,大多數(shù)官職都是行政司法混一的,只有在朝廷才有專門的審案官,但在官僚體系中地位極低,也難有作為。徐有功雖長期擔任專職審案官,卻因敢于嚴格守法,犯顏直諫,執(zhí)正、平反成百上千冤案,救活人命多達萬人以上而名留青史。徐有功先后任過蒲州司法參軍、司刑寺(即大理寺)司刑丞、秋官(即刑部)員外郎、郎中侍御史司刑少卿等職。徐有功為官之時,正值武周時期,上有武后作亂,下有酷吏網羅,執(zhí)法守正彼為不易。由于徐有功前后執(zhí)正大案六七百件,救活人命數(shù)以萬計,因而難免得罪酷吏、奸臣,頻遭彈劾、推審,但最終皆因找不出他貪贓或徇私枉法的證據(jù),使他三次被控死罪,三次被赦,兩次被罷官又兩次復出,盡管如此,他仍持志不渝,不阿諛奉承,一心執(zhí)法守正。也正因如此,使徐有功能成為歷史上罕見的一位名留青史的專職"法官",被當時人譽為"自古無有"的好官。 5. 狄仁杰(公元607-700),字懷英,唐朝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人,應試明經科(唐代科舉制度中科目之一),從而步入仕途。從政后,經歷了唐高宗與武則天兩個時代。初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轉大理丞,改任侍御史,歷任寧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職。狄仁杰為官,如老子所言"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為了拯救無辜,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始終保持體恤百姓、不畏權勢的本色,始終是居屆堂之上,以民為憂,后人稱之為"唐室砥柱"。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便處理了前任遺留下來的17000多件案子,其中沒有一人再上訴伸冤,其處事公正可見一斑,后人據(jù)此編出了許多精彩的傳奇故事,連荷蘭也有人以此為題材,編了一本《大唐狄仁杰斷案傳奇》。 6. 陳希亮,字公弼,北宋時期眉州青神(今屬四川)人,原籍京兆(今陜西西安市)。他從進士及第開始,為官30余年,先后任過知縣、知州、知府、轉運史等地方官,也曾到首都開封府及朝廷任職,不論是在地方還是京城為官,陳希亮嫉惡如仇,不考慮個人的禍福進退,為平民百姓稱頌,使王公貴人害怕。后因辛勞過度而逝世,享年64歲。著名文學家蘇軾,自稱平生不為人作行狀墓碑,但他十分敬佩陳希亮的為人,擔心陳希亮的事跡失傳于后世,而破例寫下了《陳公弼傳》。 7. 包拯(公元999-1062),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是歷史上最有名的清官。他從青少年時代起,就開始立志要為國家出力,“竭忠死義”。包拯仕途的起點是知縣,后歷任知府、轉運使等地方行政長官;擔任過監(jiān)察御史等監(jiān)察大臣、戶部副史等掌理國家財政的高級官員、都部署等軍事要職;當過外交使節(jié)出使遼邦;最有名的是做過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所以后人稱他為包待制、包龍圖、包學士。他在開封任知府雖僅一年多的時間,但死后,開封百姓卻在開封府署旁邊建了一座包公祠,以紀念和供奉他。包拯一生清廉簡樸,從不講究排場,即使做了大官,穿著仍與布衣時一樣;對貪污深惡痛絕,在給仁宗的奏疏《乞不用贓吏》中說“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他一生嚴于律己,身體力行,他在端州任知州,整頓吏治,打擊貪污,深受百姓歡迎,離任時當?shù)鼐埔缓贸幭嗨?,他都婉言謝絕,“不持一硯歸”;他一生鐵面無私,不避權貴,執(zhí)法如山。對皇親國戚、宦官權貴的不法行為,一律極力主張繩之以法。大力平反冤獄,是包拯生前與死后深為百姓所贊揚和稱頌的主要內容。 包拯在當時和后世都享有盛名,特別在死后,作為清官的典型形象,被不同體裁的文藝作品大肆渲染,使之帶有神奇色彩。隨著國際上文化交流的進展,包拯這個歷史人物和藝術形象還贏得了世界的聲譽。雖然史料中的包拯與藝術作品中的形象相差懸殊,但包拯的一生,既能得到封建最高統(tǒng)治者的賞識,也受到處于水深火熱中的下層人民的擁護和愛戴,作為清官確實是非常典型的。 8. 況鐘(公元1383-1442),字伯律,號如愚,明朝江西靖安縣龍岡州人。況鐘一生出色政績在蘇州知府任上,他直接減輕官糧,實行折征的辦法減輕百姓負擔,穩(wěn)定和發(fā)展經濟。同時,整肅吏治、端正風氣,注意清理冤獄,為民伸冤。他排了一個日程表,每天勘問一個縣的案,周而復始,從不間斷。在剛到任的八個月中,就清理了1500多件案子。經他審理過的案子,無論大小,都能基本做到百姓不叫冤枉,土豪不敢再為非作歹?,F(xiàn)在,只要一提起況鐘,人們立即就會想到《十五貫》故事里那位甘冒風險、敢于伸張正義、為民伸冤的清官。除此之外,他還做了興修水利、舉辦學校、推薦賢才等造福一方的好事。況鐘任職十三年間,三次離任三次留任,替蘇州百姓辦了不少實事,最后積勞成疾,病逝于蘇州任上。當?shù)匕傩諡榧o念況鐘,在他死后,蘇州和七個縣都建立了祠堂。 9. 海瑞(公元1514-1587),字汝賢,海南瓊山縣人。他生活的年代,正是明王朝由盛及衰的轉折時期。表面一片升平,其時危機四伏。海瑞年青時,便對社會問題表現(xiàn)了極大的關注。在戶部供職時,出于對國家財力的憂慮,為進諫迷信道教、一心求仙而縱容各地大興土木修建廟壇道觀的嘉靖帝,以六品小官身份抱著必死決心毅然上疏。這次他呈上的奏疏便是有名的“直言天下第一事疏”,后人稱為《治安疏》。奏疏遞上后,海瑞即被入獄,好在不久嘉靖病逝、新帝在丞相徐階的勸說之下,才得以獲赦,官復原職,并逐步升至應天十府巡撫等職。之后,他為匡正時弊,嚴肅法紀,主持制定了貪污滿“八十貫絞”等嚴刑。他鐵面無私,對一直有恩于他的老丞相徐階也毫不留情,將徐家仗勢多占的40萬畝良田退還原主,將欺壓良民的徐階的兩個兒子及20多個家人依律問罪??v觀海瑞為官,歷經嘉靖、隆慶、萬歷三朝,多次冒死進諫,雖是為了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根本利益,但他嚴于執(zhí)法,除暴安良,生活清廉,同情百姓,招撫流亡,注意發(fā)展生產,興修水利,限制大地主無止境的盤剝,改革落后的風俗習慣,等,得到了百姓的廣泛擁護,其行為具有不可否認的歷史進步作用。 10. 湯斌(公元1627-1687),字孔伯,別號荊峴,晚又號潛庵,祖籍保南睢州(今睢縣)。主要政績在康熙朝,官至內閣學士、江寧巡撫、禮部尚書等。湯斌為官一生,除著書立說,發(fā)展理學學說外,幾乎所有精力都集中在河務和漕運的治理上,并注意為百姓減輕負擔、賑災救施、興利除害,從而始終躬身實踐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民本”思想,為變“滿目榛荒,人丁稀少”為“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做出了一定貢獻,其為官清廉,至死僅遺俸銀八兩,連買棺材的錢都不夠,真正可謂是一代清官。 從歷史上看,清官終極上干不過貪官,清官雖然誓死與皇帝一心,可到臨界點上皇帝與清官卻不一條心。人的欲望永遠大于實際上能把它填滿的填充物,這意味著在自然狀態(tài)下(即在沒有有效監(jiān)督機制下),清官不可能比貪官多,清流的力量不可能比濁流的力量大。中國那么多代王朝,貪官下馬雖多,但是最后都是濁流毀滅了這個王朝,而不是清流拯救了這個王朝。所以清官與貪官的關系根本上講是獨虎對群狼的局面,勢單力薄,處于隨時可能被毀滅的情勢里。清官的最大力量源泉是朝廷,可是十個貪官好歹能讓一個朝廷成其為朝廷,一個清官卻絕對支撐不了一個朝廷。這就意味著皇帝不可能完全違背十個貪官的意志而為一個清官撐腰。從理論上講,皇帝也是人,他對享受的要求更高更多,貪欲更大,因而皇帝的氣味與貪官更接近。這意味著,清官的矛頭最 后必然刺向皇帝,也就是說,如果任由清官作為,最后必定傷及皇帝。如果皇帝完全由著清官,皇帝則損失多多,從本質上講,清官與皇帝不是同路人,不是利益共同體;中庸點講,清官是朝廷平衡權力的一條腿,極端的講,清官是皇帝之敵。人有人格,國有國格。格是什么?格是取向,是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格是規(guī)范,是規(guī)矩,是為人之本,是立身之道。而我又一直以為,在諸色人等之格中,“官格”當屬首重之列。 《論語》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省也”,又曰:“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都在講做人之道,當然,儒家學說更是歷代為官之道之圭臬?!靶奚?、齊家、治國、平天下”,成為國人為人為官的信條,成為國人講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目標。無論是屈原、包拯、文天祥,還是范仲淹、諸葛亮,無論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還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歷史上的清官、廉官、勤官、績官、能官,都是講求官德官格的模范,他們以自身的愛國、為民、勤政、重義、忠誠等高格美德,在歷史的“凌煙閣”上鐫刻下了不朽的名字,他們?yōu)楫敃r的人民奉獻了真誠和心血,他們?yōu)闅v史的前進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參考文獻: /blog/user1/1349/archives/2007/31173.htm
貪官
一。賈似道(1213~1275年),字師憲,天臺人。賈涉之子;母胡氏,為涉之出妾。涉死,年僅十一歲。后以父蔭為嘉興司倉。嘉熙二年(1238年)登進士第,時姐已為宋理宗貴妃,得擢太常丞、軍器監(jiān)。京尹史巖之言其材可大用,遂升知澧州。淳佑元年(1241年),改湖廣統(tǒng)領,始領軍事。三年,加戶部侍郎。五年,以寶章閣直學士為沿江制置副使、知江州兼江西路安撫使,再遷京湖制置使兼知江陵府,得便宜行事。九年,加寶文閣學士、京湖安撫制置大使。十年,以端明殿學士移鎮(zhèn)兩淮。寶佑二年(1254年)加同知樞密院事、臨??ら_國公。四年,加參知政事。五年,加知樞密院事。六年,改兩淮宣撫大使。其主要職任均為護邊、屯墾
賈氏專寵后宮,始自紹定四年(1231)七月,至淳佑七年(1247)二月病故。淳佑九年九月,以閻氏為貴妃,自此閻氏專寵。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
賈似道一步步升為宰相 并不是賈妃的緣故,而純粹是宋末當時確實沒有更拿的出手的人選了
二 公田法
南宋為了支付龐大的軍費,對農民課重稅,在正稅之外,更加上經制錢、總制錢等雜稅;為了調度邊境的軍糧施行和糴,負擔就只有落在一般農民身上了。另外,政府在財政困苦時,為了救急,亂發(fā)一種稱為會子的不兌換紙幣,造成通貨的惡性膨脹,物價騰貴,更加深財政的困難。
面對這種愈形惡化的財政困難,在南宋末期的十三世紀后半,賈似道(一二一三~七五年)發(fā)布了公田法。限制大地主的田土額度,超過部分的三分之一由政府收買為公田,公田交由佃戶耕作,然后以其佃租作為軍糧。這種辦法,是希望達到抑制土地和調度軍糧兩種目的。這種辦法雖只實施於浙西路(浙江西部),而且遭到地主的反對,但一直實行到南宋滅亡,還是產生了某種程度的成果,暫時地支撐了南宋末期的財政。
這實際上是一種強制的均田地的法子 來限制大地主隱瞞偷逃稅款 保證軍需 然而這個法子把那些儒生大地主們得罪的厲害了。
·和珅:最大最富的貪官 (2009-07-30)
·趙高:逼死皇帝的貪官 (2009-07-30)
·蔡京:“理財”高手 最終餓死 (2009-07-31)
·秦檜:亡國佞臣 (2009-07-31)
·春秋貪官羊舌鮒:中國貪官的“開山鼻祖” (2009-07-30)
·西漢貪官王溫舒:殺人如麻以酷行貪以酷掩貪 (2009-07-30)
·漢代貪官淳于長:“攀龍附鳳”仰仗裙帶關系 (2009-07-30)
最佳答案檢舉 十大清官:
1。 西門豹,春秋戰(zhàn)國時期魏國人。當時鄴地是魏都的重要門戶,且是戰(zhàn)略要地,但天災人禍不斷,民不聊生。魏王特派西門豹擔任鄴縣令,治理鄴地。西門豹到鄴地后,微服私訪,詢查百姓疾苦,利用“河伯娶媳婦”事件,智懲三老、廷椽和巫婆,用事實教育百姓,破除迷信。同時,修建漳河十二渠,治理漳河水患,發(fā)展農業(yè)生產,使鄴地百姓逐步富庶起來。西門豹為官一生,清正廉明,造福百姓,死后,鄴地百姓專門為他在漳水邊建造了祠堂,四季供奉。?
2。 趙廣漢,字子都,西漢時期涿郡蠡吾縣人。曾任守京兆尹、潁川郡太守、京兆尹。在潁川郡任太守期間,是趙廣漢前期治理的最佳階段,他不畏強權,精明強干,剛到任的幾個月時間,就做了兩件大事:一是打擊豪門大族的勢力,緩和社會矛盾;二是加強地方管理,轉變當?shù)氐牟涣硷L氣。其威名由此流傳,《漢書》本傳中就把擅長處理政務說成是他的天性。趙廣漢在擔任京兆尹時,表現(xiàn)出高度的責任心,處理各項公務,往往通宵達旦。并且善于思考,講究辦事效率。在其治理期間,京兆地區(qū)政治清明,官屬和百姓無不交口稱贊。但京兆尹的職責在于管理京城,因在天子腳下,日常處理政務容易得罪皇親國戚和當朝顯貴,所以,雖然趙廣漢算得上是一位京城行政官中的佼佼者,也仍然落得被腰斬的下場。趙廣漢任京兆尹期間,為官廉潔清明,威制豪強,深得百姓贊頌。?
3. 黃霸(?-公元前51),字次公,西漢時期淮陽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史學家班固評論說:“自從漢朝建立以來,要講治理百姓的官吏還是數(shù)黃霸第一?!秉S霸還在年少時,就立下了做一名好官吏的志向。由于漢時并無科舉制度,漢武帝為緩解財政困難,發(fā)布詔令,凡是向國家貢獻財產的給官做。黃霸便用糧食換了一個卒史。從政后,奉公守法,以廉為本;體察民情,以勸課農桑為重。特別是黃霸斷案,崇尚仁政,反對酷刑;對疑案堅持從輕處理;主張對犯罪實行外寬內明,教化為先,把重點放在防患于未然上,所以,黃霸為官,百姓擁護,朝廷滿意,屬下悅服。黃霸也因此從一年俸二百石的小史,一直升到了朝廷的丞相。其中,以在當時的大郡--潁川郡任太守的政績最為突出。此前,潁川郡是一個豪強地主稱霸一方,百姓流離失所的地方,他到任后,大刀闊斧,布施恩德,安置流民,重視農桑,施行教化,經過幾年的精心治理,潁川出現(xiàn)了太平安定,吏治清明,生產發(fā)展,“田者讓畔、道不拾遺”的太平景象,皇帝因此下詔稱頌黃霸是良吏中的最優(yōu)秀者。?
4. 徐有功(?-702),本名徐弘敏,唐朝長安人,是唐代最著名的專司審案的官吏。在古代,大多數(shù)官職都是行政司法混一的,只有在朝廷才有專門的審案官,但在官僚體系中地位極低,也難有作為。徐有功雖長期擔任專職審案官,卻因敢于嚴格守法,犯顏直諫,執(zhí)正、平反成百上千冤案,救活人命多達萬人以上而名留青史。徐有功先后任過蒲州司法參軍、司刑寺(即大理寺)司刑丞、秋官(即刑部)員外郎、郎中侍御史司刑少卿等職。徐有功為官之時,正值武周時期,上有武后作亂,下有酷吏網羅,執(zhí)法守正彼為不易。由于徐有功前后執(zhí)正大案六七百件,救活人命數(shù)以萬計,因而難免得罪酷吏、奸臣,頻遭彈劾、推審,但最終皆因找不出他貪贓或徇私枉法的證據(jù),使他三次被控死罪,三次被赦,兩次被罷官又兩次復出,盡管如此,他仍持志不渝,不阿諛奉承,一心執(zhí)法守正。也正因如此,使徐有功能成為歷史上罕見的一位名留青史的專職"法官",被當時人譽為"自古無有"的好官。?
5. 狄仁杰(公元607-700),字懷英,唐朝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人,應試明經科(唐代科舉制度中科目之一),從而步入仕途。從政后,經歷了唐高宗與武則天兩個時代。初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轉大理丞,改任侍御史,歷任寧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職。狄仁杰為官,如老子所言"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為了拯救無辜,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始終保持體恤百姓、不畏權勢的本色,始終是居屆堂之上,以民為憂,后人稱之為"唐室砥柱"。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便處理了前任遺留下來的17000多件案子,其中沒有一人再上訴伸冤,其處事公正可見一斑,后人據(jù)此編出了許多精彩的傳奇故事,連荷蘭也有人以此為題材,編了一本《大唐狄仁杰斷案傳奇》。
6. 陳希亮,字公弼,北宋時期眉州青神(今屬四川)人,原籍京兆(今陜西西安市)。他從進士及第開始,為官30余年,先后任過知縣、知州、知府、轉運史等地方官,也曾到首都開封府及朝廷任職,不論是在地方還是京城為官,陳希亮嫉惡如仇,不考慮個人的禍福進退,為平民百姓稱頌,使王公貴人害怕。后因辛勞過度而逝世,享年64歲。著名文學家蘇軾,自稱平生不為人作行狀墓碑,但他十分敬佩陳希亮的為人,擔心陳希亮的事跡失傳于后世,而破例寫下了《陳公弼傳》。?
7. 包拯(公元999-1062),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是歷史上最有名的清官。他從青少年時代起,就開始立志要為國家出力,“竭忠死義”。包拯仕途的起點是知縣,后歷任知府、轉運使等地方行政長官;擔任過監(jiān)察御史等監(jiān)察大臣、戶部副史等掌理國家財政的高級官員、都部署等軍事要職;當過外交使節(jié)出使遼邦;最有名的是做過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所以后人稱他為包待制、包龍圖、包學士。他在開封任知府雖僅一年多的時間,但死后,開封百姓卻在開封府署旁邊建了一座包公祠,以紀念和供奉他。包拯一生清廉簡樸,從不講究排場,即使做了大官,穿著仍與布衣時一樣;對貪污深惡痛絕,在給仁宗的奏疏《乞不用贓吏》中說“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他一生嚴于律己,身體力行,他在端州任知州,整頓吏治,打擊貪污,深受百姓歡迎,離任時當?shù)鼐埔缓贸幭嗨?,他都婉言謝絕,“不持一硯歸”;他一生鐵面無私,不避權貴,執(zhí)法如山。對皇親國戚、宦官權貴的不法行為,一律極力主張繩之以法。大力平反冤獄,是包拯生前與死后深為百姓所贊揚和稱頌的主要內容。
包拯在當時和后世都享有盛名,特別在死后,作為清官的典型形象,被不同體裁的文藝作品大肆渲染,使之帶有神奇色彩。隨著國際上文化交流的進展,包拯這個歷史人物和藝術形象還贏得了世界的聲譽。雖然史料中的包拯與藝術作品中的形象相差懸殊,但包拯的一生,既能得到封建最高統(tǒng)治者的賞識,也受到處于水深火熱中的下層人民的擁護和愛戴,作為清官確實是非常典型的。
8. 況鐘(公元1383-1442),字伯律,號如愚,明朝江西靖安縣龍岡州人。況鐘一生出色政績在蘇州知府任上,他直接減輕官糧,實行折征的辦法減輕百姓負擔,穩(wěn)定和發(fā)展經濟。同時,整肅吏治、端正風氣,注意清理冤獄,為民伸冤。他排了一個日程表,每天勘問一個縣的案,周而復始,從不間斷。在剛到任的八個月中,就清理了1500多件案子。經他審理過的案子,無論大小,都能基本做到百姓不叫冤枉,土豪不敢再為非作歹?,F(xiàn)在,只要一提起況鐘,人們立即就會想到《十五貫》故事里那位甘冒風險、敢于伸張正義、為民伸冤的清官。除此之外,他還做了興修水利、舉辦學校、推薦賢才等造福一方的好事。況鐘任職十三年間,三次離任三次留任,替蘇州百姓辦了不少實事,最后積勞成疾,病逝于蘇州任上。當?shù)匕傩諡榧o念況鐘,在他死后,蘇州和七個縣都建立了祠堂。
9. 海瑞(公元1514-1587),字汝賢,海南瓊山縣人。他生活的年代,正是明王朝由盛及衰的轉折時期。表面一片升平,其時危機四伏。海瑞年青時,便對社會問題表現(xiàn)了極大的關注。在戶部供職時,出于對國家財力的憂慮,為進諫迷信道教、一心求仙而縱容各地大興土木修建廟壇道觀的嘉靖帝,以六品小官身份抱著必死決心毅然上疏。這次他呈上的奏疏便是有名的“直言天下第一事疏”,后人稱為《治安疏》。奏疏遞上后,海瑞即被入獄,好在不久嘉靖病逝、新帝在丞相徐階的勸說之下,才得以獲赦,官復原職,并逐步升至應天十府巡撫等職。之后,他為匡正時弊,嚴肅法紀,主持制定了貪污滿“八十貫絞”等嚴刑。他鐵面無私,對一直有恩于他的老丞相徐階也毫不留情,將徐家仗勢多占的40萬畝良田退還原主,將欺壓良民的徐階的兩個兒子及20多個家人依律問罪。縱觀海瑞為官,歷經嘉靖、隆慶、萬歷三朝,多次冒死進諫,雖是為了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根本利益,但他嚴于執(zhí)法,除暴安良,生活清廉,同情百姓,招撫流亡,注意發(fā)展生產,興修水利,限制大地主無止境的盤剝,改革落后的風俗習慣,等,得到了百姓的廣泛擁護,其行為具有不可否認的歷史進步作用。
10. 湯斌(公元1627-1687),字孔伯,別號荊峴,晚又號潛庵,祖籍保南睢州(今睢縣)。主要政績在康熙朝,官至內閣學士、江寧巡撫、禮部尚書等。湯斌為官一生,除著書立說,發(fā)展理學學說外,幾乎所有精力都集中在河務和漕運的治理上,并注意為百姓減輕負擔、賑災救施、興利除害,從而始終躬身實踐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民本”思想,為變“滿目榛荒,人丁稀少”為“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做出了一定貢獻,其為官清廉,至死僅遺俸銀八兩,連買棺材的錢都不夠,真正可謂是一代清官。
,字子厚,河東解縣人。他21歲中進士,授校書郎、藍田尉;唐德宗李適貞元十九年,升為監(jiān)察御史。唐順宗李誦永貞元年,又擢升為禮部外員郎。他不但是杰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和詩人,也是一位少有的清官
一、改革弊政李誦早在當太子的時候,便同柳宗元及其好友王叔文等關系密切。所以登基后馬上將他們提拔起來加以重用。而王叔文、柳宗元等人也雄心勃勃,立即針對時弊,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稱永貞革新
此前,唐德宗錯誤地認為宦官是自己的家奴,忠實可靠,凡事都信任和依靠他們,甚至讓他們統(tǒng)率禁軍,從而開了宦官掌握兵權的惡劣先例。這些宦官為迎合德宗的歡心,變著法兒讓地方官盤剝百姓,按月甚至按日給德宗進奉,并將按月進奉稱月進,按日進奉稱日進。致使德宗每年收到的進奉錢,多時竟達50萬貫?;鹿賯冞€發(fā)明了一種宮市,在光天化日之下對百姓進行公開掠奪。此外,還廣置宮女,設立名目繁多的苛捐雜稅等等
王叔文、柳宗元等人執(zhí)政后,首先取締了宮市,蠲免了民間對官府的各種積欠,廢除了月進、日進,放出了大批宮女,并將宦官手中的軍權奪過來,任命眾望所歸的老將軍去統(tǒng)帥軍隊
如此一來,自然給百姓帶來了實惠,也給國家的長治久安帶來了好處。但是,卻大大傷害了宦官、世族官僚以及割據(jù)一方的藩鎮(zhèn)軍閥的利益。他們紛紛向朝廷施加壓力,反對王叔文、柳宗元等人。而王、柳所依賴的順宗皇帝,卻偏偏因為重病而將皇位傳給了太子李純,是為唐憲宗。起初,王、柳等人曾堅決反對順宗讓位于憲宗。所以,憲宗即位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王叔文貶到渝州去當司戶。與王叔文一道被貶的,還有柳宗元等8名朝廷要員。他們全都被調離京城長安,分別到南方各邊遠地方去當有職無權的州司馬。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八司馬事件
二、舍己為人在八司馬事件中,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而著名詩人,則被貶為播州司馬。播州離長安的直線距離雖說比柳州近,但從當時的經濟狀況和交通條件來說,是比柳州更為偏遠的地區(qū)
柳宗元和劉禹錫是多年的好朋友,他知道劉禹錫家有老母,體弱多病,生怕他們經不起長途跋陟,更受不了那兒自然環(huán)境的折磨,便決心請朝廷將他們二人對調一下。他對其朋友們說:禹錫有母年高。今為郡蠻方,西南絕域,往復萬里,如何與母偕行?如母子異方,便為永訣。吾與禹錫為執(zhí)友,胡忍見其若是?于是,即草章奏,請以柳州授禹錫,自往播州
也巧,時為朝廷重臣的裴度這時也上書憲宗,說劉禹錫家有老母不宜遷往播州。憲宗思忖再三,遂下詔把劉禹錫改遷為連州刺史
柳宗元代友播遷的事受到正直之人的高度評價。國子博士就專此寫道:士窮乃見節(jié)義。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悅,酒食游戲相征逐,詡詡強笑語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負,真若可信;一旦臨小利害,僅如毛發(fā)比,反眼若不相識,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擠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其人自視以為得計,聞子厚之風,亦可以少愧矣!三、施惠百姓柳宗元到達永州后,在那兒生活了近10年。隨后,被派到更遠的柳州當刺史
柳宗元在永州、柳州期間,南方許多讀書人仰慕他的名聲和學問,紛紛跑來向他拜師求學。他對著那些好學上進的青年人,感到分外親切,總是熱情教誨,悉心指導,期盼他們早日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更好地為百姓謀福利
當然,在眾多求見者之中也有華而不實的人。對他們,柳宗元總是一針見血地指出其自身的問題,促使他們
有一次,有個名叫杜溫夫的青年人從荊州趕到柳州拜見柳宗元,還打算再到連州求見劉禹錫,到潮州去造訪韓愈。柳宗元很快便發(fā)現(xiàn)他學習并不認真,也沒什么本領,甚至寫的文章連疑問詞和感嘆詞都分不清。他之所以馬不停蹄地四處奔波,是希望這些名人能替他吹乎幾句,以便為他考取進士和此后當官找條捷徑。杜溫夫還給柳宗元寫了一封信,將柳宗元比作古代大圣賢和。柳宗元對此非常反感,當即復信予以嚴厲批評。他寫道:比人必須恰當。你把我比作周公、孔子,我哪能不感到奇怪?你還要去連州和潮州,不用說你也會將劉、韓二公比作周公、孔子;你將來到了京城,京城名人成千上萬,可能你也會將他們比作周公、孔子。天下哪有這么多周公、孔子呀!隨后,他奉勸杜溫夫要踏踏實實地學習,不要再做那些嘩眾取寵的事
在永州和柳州,柳宗元還在自己的權限和能力范圍內,幫許多窮人贖回了賣身為奴的子女,并且革除了不少惡劣的風俗。如柳州,長期盛行巫師殺牲畜以贖病的習慣:一旦一個人生了病,巫師先殺雞;病不愈,再殺羊;仍不愈,則宰牛;再不愈,巫師便說:病人當死。于是,蒙上病人的面,坐視其死。柳宗元力禁這一迷信,驅除了騙錢的巫師,勸人求醫(yī)治病。從此,此風乃革,柳宗元也更受當?shù)厝嗣竦膼鄞?br>四、為民請愿在長期的貶謫生活中,柳宗元廣泛地接觸到社會的最低層,深深了解到民間疾苦。但鑒于自己特殊的身份和地位,不可能直接幫百姓改變慘狀。于是,他開始通過妙筆去為民請愿
柳宗元曾寫了一篇留傳千古的捕蛇者說,說永州一帶有一種毒蛇,人被它咬后必死無疑;但是,若把它晾干之后制成藥,卻可以治好許多絕癥?;蕦m的御醫(yī)以皇帝的命令宣布:誰若捉到這種蛇上交,可以免除賦稅。于是,當?shù)厝硕几傁嗖蹲竭@種蛇。有位蔣姓農民,祖孫三代都得到了捕蛇而不交稅的實惠。可是,他的祖父和父親都先后被蛇咬死了;他自己干了12年,也數(shù)次死里逃生。問他為何還干這種危險的事,他說:那些不捕蛇的鄉(xiāng)親們因為交不起稅,被逼死的更多。他捕蛇每年只冒兩次性命危險,而那些鄉(xiāng)親們卻天天受到死亡的威脅。所以,他寧愿一輩子捕捉毒蛇。為此,柳宗元無限感慨地說:古人講苛政猛于虎也,誰知道賦斂的危害比毒蛇還要厲害?。×谠谄浞N樹郭橐傳一文中,又從工匠郭橐的植樹原理,一直寫到治理社會所應遵循的法則。他強調干什么事都應當尊重客觀規(guī)律,尖銳地批評了當時一些官吏滋擾百姓,攪得民不聊生的行徑
為了教化百姓,柳宗元還撰寫了天對、天說、非國語等文,對當時蒙蔽人民的災祥、福佑、命數(shù)、祿相、卜筮、謠應、神怪和妖異之說,進行了一一批駁
柳宗元在柳州生活了4個年頭。在他47歲時,病死在柳州任上。死后,柳州人民為了紀念他,主動集資為他蓋了廟宇。這座廟,至今仍矗立在柳州市的柳侯公園里。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710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明朝不準王爺進京,揭秘明代的藩王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