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人,如果死地和葬地一致,及時入葬是正常的。如果死在遙遠的外鄉(xiāng),遺體完好歸葬的可能性非常小,大多只能進行骸葬或者埋入衣冠。所有正史、野史及民間傳說材料,都說秦始皇死在河北邢臺,而葬于秦都咸陽。其實,河北邯鄲是秦始皇生母的故鄉(xiāng),又是他的出生之地,如果死后能夠安葬河北,也不失為是他的“葉落歸根”之舉。更何況有以下五個方面的重要原因,使他在去世之后無法離開河北,而迫使宰相李斯等人采取了一種罕見的就地秘密埋葬的方式。如果這一說法能夠成立,那些將秦俑坑和秦始皇陵綁在一起的理由,也就不存在了。
人們一定要問,為什么秦始皇有可能葬在河北的這個地方呢?請大家看一看以下幾個真實的情況:一是秦始皇去世之后,這里發(fā)生了一場極其詭秘的政治變故;二是政變者既要掩蓋“死訊”,又要妥善運尸,就存在著一系列不可逾越的技術(shù)障礙。秦始皇從公元前210年10月開始,進行了第五次全國的大巡游,他出武關(guān)、去云夢、到零陵、下同安、臨浙江、過潤州、上瑯玡、登成山,至德州的平原津后,就突然地得了重病,結(jié)果于當年7月在趙國原來的沙丘宮內(nèi)去世了。在他離開咸陽的10個月時間內(nèi),總行程約10000多公里,平均每天的行進速度為30公里。
按照常理,他死后護送靈柩的隊伍,應(yīng)當一直向南,取道洛陽,穿過秦時唯一的東西通途——崤函古道,往西返回秦都咸陽。可是,這其中有一段240公里的道路,非常的狹窄,它“車不方軌,馬不并轡”,地上車轍寬度只有106厘米,根本就不能通行四馬駕馭的、車輪輪距為204厘米的“辒辌車”?!妒酚?秦始皇本紀》記載說:秦始皇浩浩蕩蕩的回歸隊伍,卻是從邢臺向北,經(jīng)井陘、進太原、入雁門、過云中、抵包頭,然后沿著“直道”回到咸陽的。這一路上翻山越嶺的行程,大約有2500多公里,按照每天30公里的速度去計算,也必須要耗去80多天時間。
秦始皇東巡途中去世,只有李斯、趙高等少數(shù)人知道,他們?yōu)榱诉_到篡權(quán)的目的,采取了“秘不發(fā)喪”的做法,對于所有其他人來說,是絕對地封鎖消息的。這樣,秦始皇雖然已死,但原有的行程不變,百官的奏事不變,死的痕跡一點都沒有顯露出來。一句話:當時并沒有進行公開的“治喪”活動,也沒有采取任何的防腐措施。誰都知道,七八月份的河北、山西、內(nèi)蒙古、陜西,一直都是酷熱難熬的地區(qū),把秦始皇“悶”在“辒辌車”之中,“悶”他兩三個月,會產(chǎn)生一種什么樣的慘狀呢?《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桓公,尸在床上,六十七日,尸蟲出于戶。”
人死之后,夏季不“過三”,冬季不“過七”,不然尸體就會迅速變臭腐爛,開始以“鮑魚臭”能掩飾一陣,等車隊千里迢迢繞道返回秦都,除了尸蟲和一堆白骨外,還能留下什么東西?所以,真正能入葬到驪山墓中去的,就只能是他的一堆衣冠了。有些考古學家說,銅車馬坑中的二號銅車,是秦始皇御用“安車”的原型,安車也可稱“辒辌車”,可以改作靈車使用。根據(jù)相關(guān)資料可知,二號車的車輿,可分為前、后兩室,前室為馭手使用,只有在后室,才能安放棺木。而后室的尺寸,寬78厘米、長88厘米,放大一倍后的原型尺寸是,寬156厘米、長176厘米。
一直都有人說,秦人向來崇尚形體高大,有以形體高大象征人體美的好傳統(tǒng)。秦始皇的身高就在190厘米以上。根據(jù)戰(zhàn)國時期棺槨的等級標準看,秦始皇的外棺尺寸應(yīng)該是:長320厘米、寬210厘米、高219厘米;內(nèi)棺尺寸:長250厘米、寬127厘米、高132厘米。顯而易見,秦始皇的安車,臨時坐一坐,問題不是很大,但去世之后,要作為靈車使用,可就大成問題了,因為不管你怎么“擺”,車上是放不進那具特大棺木的。在死訊“秘而不宣”的詭詐時刻,要去公開地改裝“安車”、或者從外地調(diào)運特制的棺木、繼而抬運棺木的可能性,是完全不可能存在的。
退一萬步講,即使真的將秦始皇的棺木塞進那一輛“安車”之上,它也是不能駛出河北省界的。井陘古道是秦代“車同軌”制度,遺留至今的唯一實物憑證。然而,井陘關(guān)隘是從整塊巖石中開鑿出來的,兩條深深的車轍,讓人感到歷史車輪的“威力”所在。但它的車轍寬度,只有140厘米,只能通行秦統(tǒng)一六國,并實行“車同軌”之后的所有車輛。而輪距為204厘米的“安車”,是根本不能從這全國統(tǒng)一的“車轍”中通過的,因為兩邊隆起的巖石,完全吞噬了車輪向外滑動的任何空間。不論何時何地,任何違背統(tǒng)一車制,不在固定車轍內(nèi)就位的車,都是寸步難行的。
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后,自認為是盤古開天辟地以來的第一人,三皇五帝都比不了自己,所以取三皇的皇,五帝的帝,自己就稱為始皇帝。生前是獨一無二的皇帝,坐在高高的皇帝寶座上指點江山,死后也一定要修建一座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宏大帝陵,一覽眾山小!
所以,繼位第二年開始,就命丞相李斯在驪山修建帝陵,先后動用七十多萬勞役,歷時三十九年,終于完成帝陵的修建工作,整個陵園面積達五十六平方公里,相當于七十八個故宮,可謂雄壯至極!
秦始皇陵為什么要選址在驪山呢?
1.驪山位置絕佳,是理想的陵寢之地
古人選擇墓地,出于心理和現(xiàn)實的需要,常常選擇地勢較高,環(huán)境優(yōu)美的地方,作為理想的陵寢之地。
秦始皇陵位于驪山和渭河之間的一處臺塬高地上,南靠驪山,北鄰渭水之濱!
驪山是秦陵北麓的余脈,東西綿延25公里,南北寬7公里,從遠處看,就像一匹驪色的駿馬,驪色就是黑色,所以得名驪山,而秦人歷來崇尚黑色!
驪山在秦始皇陵的位置突然作弧形展開,像一朵盛開的蓮花,將帝陵擁抱在驪山的峰巒之中,與整個驪山渾然一體,猶如蓮蕊居于正中。
更為厲害的是,秦始皇陵為了達到“依山環(huán)水”的地理形態(tài),將原來出自驪山東北,水由南向北流的河流改造為自西北流出,繞秦始皇陵東北而過,使秦始皇陵,南面背山,東西兩側(cè)和北面形成三面環(huán)水之勢。
另外,驪山產(chǎn)黃金和美玉,是不可多得的寶地,北魏時期的地理學家酈道元在解釋秦始皇陵位置時說,:“秦始皇大興厚葬,營建冢壙于驪戎之山,一名藍田,其陰多金,其陽多美玉,始皇貪其美名,因而葬焉。”
所以,以當時的實用角度和后代的風水觀念來看,驪山是設(shè)置帝陵的理想之地。
2.古代葬制決定,秦始皇陵位于芷陽以東
《史記》記載,秦東陵位于芷陽一帶,葬有秦昭襄王、秦莊襄王和秦宣太后,現(xiàn)代考古發(fā)現(xiàn),也證實了這一記載。
秦國歷代國君的陵墓往往按照生前居住時的尊卑和上下排列,西方為尊,東方為卑,東漢《論衡》一書中說,:“夫西方,長者之地,尊者之位也,尊者在西,卑幼在東”。秦國歷代國君的四大陵園,西垂陵園,雍城陵園,芷陽陵園,秦始皇陵也正是按照這樣的葬制自西向東排列在渭河兩岸。
作為晚輩的秦始皇如果將帝陵修建在芷陽以西,是有悖于傳統(tǒng)葬制的,所以,秦始皇只能在芷陽以東尋找合適的陵墓位置,而驪山完全符合晚輩居東的葬制!
3.秦始皇脫離芷陽皇家陵園,顯示始皇帝的獨一無二
實際上,芷陽是秦國王室的皇家墓葬區(qū),秦始皇按照傳統(tǒng),也是要葬在芷陽陵園的,但是秦始皇完成統(tǒng)一偉業(yè)后,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過五帝”,因而將自己的陵墓獨立出來,以顯示其地位的特殊與尊貴。
生前功蓋三皇五帝,是獨一無二的始皇帝,死后也要一墓獨尊,才符合自己的地位和身份!
這就是秦始皇將帝陵選擇在驪山的原因!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于他第五次東巡途中的沙丘宮(今河北廣宗)?!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記載:“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臺。”邢臺廣宗·沙丘平臺。死后被運回咸陽,葬于陜西省臨潼區(qū)城東5公里處的驪山北麓,秦始皇陵是世界最大的地下皇陵。到現(xiàn)在還沒有被發(fā)掘出來。
1974年3月,陜西省西楊村農(nóng)民在打井時,讓沉寂于地下2000多年的兵馬俑,再次回到了世人眼前。這些真人真馬般大小的陶俑和陶馬,在給人以驚喜之余,也或多或少帶來了些問題,如為何要制作這么多數(shù)量的兵馬俑呢?
都知道,秦始皇只用了17年時間便結(jié)束了長期的戰(zhàn)亂局面,讓后人嘆服于這位帝王的才略。至于,他統(tǒng)治中的各種弊端,當然脫離不了時代的一個局限性。此外,他還有一個讓人詬病之處,就是癡迷于追求長生,這也是所有中國帝王的夢想。
于是,后人有過感慨,若不是這么堅持某些靈丹妙藥,這么偉大的帝王不會早早離世,而秦朝也不會只存活三世。秦始皇一繼位,就開始修筑他的陵園。所以,后來發(fā)現(xiàn)如此規(guī)模的兵馬俑,大家也不覺得奇怪,38年的時間,足以完成這一創(chuàng)舉。
用俑做陪葬,在春秋時已有開始。不過,數(shù)量如此之巨,目前僅此一處,不單單是兵俑,還有馬和車,儼然就是一支地面部隊的拷貝?,F(xiàn)在,出土的陶俑、陶馬已達8000件,還有百乘戰(zhàn)車以及實物兵器上萬件。
一號坑“右軍”,不但尺寸仿真,各個兵俑都是姿態(tài)、表情各異,其中陶俑及陶馬的數(shù)量大約6000件左右;二號坑“左軍”,其中戰(zhàn)車有89輛,陶俑及陶馬數(shù)量要少些,大概為1300多件;而三號坑,只有一輛戰(zhàn)車,4匹陶馬以及68個兵俑。
單從數(shù)量和俑、馬及車的分布安排來看,和地面作戰(zhàn)時統(tǒng)帥指揮他的大軍,幾乎無二樣。于是,大家都傾向于秦始皇要在另一個世界,繼續(xù)他的力量統(tǒng)治。他是多么期待可以長長久久,統(tǒng)治著這天下,只是那些方士們并沒有給秦始皇帶來奇跡。既然如此,那就將軍隊帶進地下世界。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當年陵墓負責人李斯,建議摒棄殉葬制度,用陶俑來替代。不過,要修建如此宏偉的陪葬墓坑,一樣耗時耗力。根據(jù)史料,秦始皇陵的修建一共動用70多萬人次勞役,所用的土,是來自距離陵園2公里外的三劉村采石場,而大部分石料來自渭河北面的仲山和峻峨山。
大家皆知,秦始皇在外巡時病逝于河北邢臺,隨行的趙高和李斯,篡改遺詔改立胡亥。有學者就指出,當時正值夏季,盡管用海鮮可掩蓋尸體所散發(fā)的味道。但是,從邢臺趕往驪山,并非如今幾天內(nèi)就可到達。所以,秦始皇極有可能葬于河北境內(nèi),而驪山的陵墓只不過是個衣冠冢。
陳景元是南京建筑學家,早于1961年參加秦始皇陵保護規(guī)劃時,他就持質(zhì)疑觀點。1984年二度發(fā)文,認為兵馬俑也許另有其主。2006年他繼續(xù)肯定自己的觀點,在《中國科學探險》發(fā)文《兵馬俑的主人根本不是秦始皇》,他是第一位質(zhì)疑秦始皇是否葬于驪山下。
《史記·秦始皇本紀》明確說了,秦始皇葬于驪山。不過,在這位學者看來,這種說法很經(jīng)不起推敲。當年,從邢臺回西安,只有兩條道,一是如官方所介紹,井陘娘子關(guān)太原包頭西安;還有一條捷徑,過黃河先到洛陽,再到西安。不論走哪條道,都不能短時間內(nèi)回到西安,要掩蓋秦始皇已經(jīng)病逝的消息,非常難,只有一個辦法,就是就地埋葬。
陳景元還有一個證據(jù),1960年陜西省文管會曾在現(xiàn)場做過調(diào)查,那座位于秦始皇陵北面的夯土堆地基沒有任何東西,也就是說本該作為陵墓最主要的一處建筑,卻是沒有動工的任何痕跡。秦始皇離世突然,所有的工程都應(yīng)是他死后再開始。
在 歷史 上,驪山經(jīng)常有山洪,平均每三年就會遭遇一次大暴雨,修于此處的地宮不可能不考慮到這一點,不會在38年前就刨個大坑,這不等著積水。
如果這一說法成立,那兵馬俑的主人又是誰?
陳景元認為,應(yīng)是秦宣太后,秦始皇的高祖母。這位宣太后很是厲害,雖是楚國王族,卻是一心為秦,執(zhí)掌秦國政權(quán)長達41之久,滅了秦國的西部大患義渠國。兵馬俑在秦始皇陵封土東側(cè)2公里左右,當年秦始皇有過命令,將他的墓再向外擴展“三百丈”,換算成現(xiàn)在的距離,不過690米。按照這位學者的觀點,兵馬俑就不在這個劃分的范圍內(nèi)。
史籍關(guān)于秦宣太后的墓葬方位說得很詳細,“在雍州新豐縣南14里”,也就是在如今的西楊村和下河村一帶,當年正是這里的農(nóng)民首先發(fā)現(xiàn)兵馬俑。秦始皇時期的衣服尚黑,而這些兵馬俑衣著顏色卻是鮮艷,再細看一些陶俑的發(fā)髻,是偏于一側(cè),這是苗裔楚人的一種特有發(fā)式。還有一些陶俑身上,帶有“羋”,這可是秦宣太后的姓。
若是這個觀點成立,那是定要有相當規(guī)模的宣太后墓,才會有如此規(guī)模的陪葬墓,不過至今還沒有這種發(fā)現(xiàn)。考古界講究考據(jù)的嚴謹性,不能以一個孤例來證明事實的存在。所以,兵馬俑的主人不是秦始皇,而是秦宣太后的觀點,也許還需要有更多的證據(jù)來支撐它。
參考資料:
【《史記·卷五·秦本紀第五》、《史記·秦始皇本紀》、《史記·卷七十二·穰侯列傳》】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727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燕青為什么要騙盧俊義上山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