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知道讀者都很感興趣王獻之的故事,今天給大家?guī)砹讼嚓P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作為瑯琊王氏的代表人物,王羲之父子可謂是鼎鼎有名。
他家一共有七個兒子,名字起得很風雅,分別是:玄之、凝之、渙之、肅之、徽之、操之、獻之。堪比武當七俠。
這七個孩子,個個都是人中龍鳳。
有這么優(yōu)秀的兒子,王羲之應該感到自豪才對。不過呢,有一次他卻回家把這幾個兒子罵的狗血淋頭。
為啥呢?
我們都知道“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句詩,王家和謝家是東晉兩大豪族。
其中王家除了有瑯琊王氏外,還有太原王氏。而太原王氏出了個和王羲之齊名的人物,叫王述。這位王述更有個了不起的兒子叫王坦之。
因為這個緣故,王羲之心里忿忿不平,覺得自己跟王述不相上下,唯一差在自己的兒子沒有人家的優(yōu)秀,于是這才回到家里把這幾個兒子劈頭蓋臉的痛罵了一頓。
家中老幺
而今天我們要講的這個人,他是王羲之最小的兒子,王獻之,字子敬,小名叫官奴。老幺總是家里最得寵的孩子。
和他最要好的哥哥王徽之相比,王獻之的性情中規(guī)中矩,沉默少言,不像他哥哥那樣隨性。
有一次失火,王徽之光著腳就趕緊跑出來了,而王獻之則有條不紊地穿好衣服,乘著肩輿,才不緊不慢地出來。
當然啦,有人說他這是處變不驚,也有人認為他這是拘于世俗典范,不如王徽之率真灑脫。
不過,這世上能比雪夜訪戴、過門不入,“乘興而來、盡興而歸”的王徽之還要灑脫的,估計也沒幾個人了吧。
人琴俱亡
盡管性情相差很大,但徽之和獻之這兩兄弟的感情是真的好。
我們在上學的時候都學過《人琴俱亡》這篇古文,這是選自《世說新語·傷逝》里的片段,說的就是他們倆的故事。
王徽之病入膏肓的時候,得知王獻之病亡了,他聽到這個消息一滴眼淚也沒留,強撐著從床上起來奔喪。
到了靈床前,徽之取過弟弟留下的琴,曲不成調地彈奏了一首悲歌,最后一把摔了琴,悲痛地大呼:“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結果不到一個月,他也亡故了。
東晉薛紹
王獻之是當朝駙馬,簡文帝把自己的女兒新安公主嫁給他。
按理說,這可是光耀門楣的事,但史書上說,王獻之為了抗旨不娶公主,不惜用艾草燒傷自己的腳。
難道是他活得不耐煩了?不,不是的。
那事實到底是什么呢?
原來,王獻之當時已經(jīng)有了一位結發(fā)妻子,她出自當時與王家齊名的望族郗家。祖父更是東晉名臣郗鑒。而王獻之的母親還是她的親姑姑。換句話說,王獻之與他這位結發(fā)妻子是從小一起長大的表兄妹。
這位妻子名叫郗道茂。
王郗兩家世代通婚,門當戶對,更難得的是,王獻之與妻子的感情非常好,他們青梅竹馬,志趣相投,更攜手度過了家中變故,所以情比金堅。
然而,這對有情人最終還是沒能白頭偕老。
據(jù)說,王獻之風姿不凡,新安公主傾慕已久,就請父皇給她賜婚。結果,皇帝下旨命王獻之休了自己的結發(fā)妻子,另娶公主。
說到這里,大家有沒有覺得劇情很熟悉呢?
電視劇《大明宮詞》里太平公主請求武后把自己嫁給薛紹,當時還是皇后的武則天也同樣命令薛紹休了自己的原配妻子,使得薛紹一生都對太平公主耿耿于懷。
其實,王獻之的故事也非常相似。
《世說新語·德行》這一章里寫到,在王獻之病重之際,他所信仰的天師道的道士來到床前,為他做臨終懺悔。
道士問他,你這一生有什么事做錯了嗎?
王獻之想了一想,搖搖頭說,我這一生沒有什么后悔的事,唯一的錯事,就是不該和家離婚。
最后,這位一生順遂的王家子弟離開了人世。
原來這件事竟成了他一生的遺憾。
而那位與他分離的原配妻子郗(xī)道茂,終生未再嫁人,最后也郁郁而終。
書圣王羲之有七個兒子,其中第七子王獻之最為杰出。王獻之風流倜儻而且還很有才,可以說是當時許多女子心目中的白馬王子。東晉簡文帝司馬昱的第三女司馬道福對王獻之也早就心悅之,只是起初司馬道福被許配給了桓溫的次子桓濟。
其實嫁給桓濟前,司馬道福就已經(jīng)知道了王獻之,并且有了暗戀之意。只是桓溫當時大權在握,司馬道福不得不順父命服從政治之需。但后來桓濟想謀殺叔父桓沖不成被流放,因而司馬道福得以從這樁不幸的婚姻中解脫。
解脫后的司馬道福又開始打起了王獻之的主意,但此時王獻之已經(jīng)和表姐郗道茂成親??墒羌幢闳绱耍吘巩敃r郗道茂并沒有給王獻之生下子嗣。所以最后在司馬道福的央求下,司馬昱還是下令強制王獻之離婚再娶。雖然王家是當時的門閥大族,但面對皇權王獻之一人還是無可奈何的。
盡管王獻之當時采取自殘的行為抗婚,但最后還是和司馬道福結為了夫婦,并于384年生下一女名為王神愛。從歷史對王獻之的記載來看,王神愛應該也是一位大美女。而且不僅貌美還應該很有才才對。
根據(jù)《晉書》的記載“安僖王皇后,諱神愛,瑯邪臨沂人也。父獻之尚新安愍公主,無子,唯一女,亦善書?!笨梢娡跎駩酆芎玫倪z傳了父親以及祖父的書法基因,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女書法家。但就是這樣一位美女才女,神都會憐愛的女子后來卻嫁給了一位白癡。
王神愛十三歲那年,正是女子及笄的年齡,被嫁給了當時十五歲的皇太子司馬德宗。司馬德宗是晉孝武帝司馬曜的長子,雖然出身皇家而且是皇位的繼承人,但司馬德宗不僅口吃而且不辨冬夏不知冷暖饑寒,可以說是個如假包換的白癡,到了生活不能自理的地步。
王神愛在當時以及今天都是人間難得的女神,試想這樣一位女子卻嫁給了司馬德宗這樣的人為妻,我覺得天下男子沒有一個不唏噓的。攀龍附鳳沒有給王神愛的人生增添太多光彩,反而給她帶來了極大的不幸。
雖然397年司馬德宗即位成為晉安帝,隨后王神愛被立為皇后。但王神愛這位皇后做的也是惶惶不可終日,晉安帝時東晉隔三差五發(fā)生兵變,并且后來直接被桓玄篡奪。即使后來桓玄被殺晉安帝復位,但沒多久便被劉裕殺害。
王神愛攤上一位生活不能自理的丈夫,又碰上了王朝衰敗的末世,這種不幸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鮮有的。她出身書法世家,不僅善書而且清秀婉約。但她的一生不僅飄搖,而且充滿了諸多不幸。最終這位不幸的女神,在29歲那年告別了人間,就此凋零。
412年王神愛于徽音殿去世,死后謚安僖皇后,史書上說她無子。
王神愛也曾有過少女的清夢,覓一知己藍顏賭書潑茶共度一生。但為了政治的需要,王神愛無法左右自己的婚姻,不得不犧牲自己奉獻家族。而如王神愛一樣的女子,自古及今并不在少數(shù)。
現(xiàn)實生活中,總有一些女子,她們的遭遇總讓無數(shù)的男子在凄冷的深夜不由自主的憐香惜玉。在陰差陽錯中,留給人間的除了她們的美還有一聲聲悲嘆。
一朵花的凋零的確損壞不了整個春天,但隔著歷史的時空,千百年后當從厚重的史冊中發(fā)現(xiàn)王神愛時,還是不由得讓人悲嘆不已。
王獻之是東晉時期我國著名的書畫家、詩人,書圣王羲之的兒子。下面是我為你 收集 整理的王獻之的簡介,希望對你有幫助!
王獻之的簡介
王獻之是大 書法 家王羲之的兒子,王羲之有七個兒子,只有王獻之在書法上取得了不俗的成就。王獻之從小就因為書法技藝高超而揚名于世,為人不羈,常常都在家中閑居,但卻沒有別人那種憊懶萎靡的姿態(tài)。
王獻之從小就和家中的長兄不同,家中長兄多愛談論世俗之事,但是王獻之卻不以為然,總是沉默寡言,不愛談論俗世。后來王獻之就娶了郗曇的女兒郗道茂為為妻,但是后來王羲之被新安公主挑選為駙馬,王獻之就和郗道茂結束了婚姻關系,和新安公主結婚了,
除了書法上的成就,王獻之在官場上也有所作為。王獻之一開始出任主簿、秘書郎,之后受到謝安的賞識,所以一直都做謝安的長史,之后也官拜至中書令。王獻之四十三歲時就病逝了,他死是一年之后,他的女兒被晉安帝立為皇后。
王獻之二三事
王獻之是我國東晉時期著名的書畫家和詩人,他也是?書圣?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他在書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一點都不比他的父親差。他無論是在 草書 、 行書 還是 隸書 上都有很高的成就,但是他最擅長的還是行書和草書。后世之人把他和王羲之一起并稱為?二王?,可見對于他的推崇和贊賞。而關于他的趣事 典故 一直流傳到現(xiàn)在,比如出自《晉書?王羲之傳》的?王獻之二三事?。
在?王獻之二三事?主要講述的是他少年時期的 故事 。第一個故事跟 成語 ?管中窺豹?有關。在王獻之只有幾歲大的時候,他一次看到幾個孩子在玩一種叫樗蒲的 游戲 ,他雖然也知道這個游戲的玩法,但是卻并不精通。他看了一會,就在一旁指手畫腳地對其中一個人說他要輸了。結果那個人聽了之后十分生氣,看了王獻之一眼之后說:?這個小孩就像從管子中看豹一樣,只是看見了豹身上的花斑,卻以為看到了整個獵豹。?王獻之聽了之后十分生氣,說道:?遠的人有愧于荀奉倩,近的人有愧于劉真長。?說完之后就走了。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他只對荀奉倩和劉真長這兩個人感到羞愧,而對其他人則不會。這里體現(xiàn)了王獻之后悔不該接近他們并發(fā)表看法的情感。
除了這件事情之外,還講到了?偷兒恕氈?、?十八口大缸?和?墨跡變牛?等典故,這些故事有的是講他如何刻苦練習書法,有的是講他遇到事情如何沉著應對并巧妙化解,無不體現(xiàn)的是一個年輕氣盛,才華橫溢的形象。
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
《洛神賦十三行》,簡稱為《洛神賦帖》或者《十三行》,是東晉著名 書法家 王獻之在小楷字體方面的代表作,書寫用紙應該為麻箋。該帖的主要內容為三十七魏國著名的文學家和詩人曹植的傳世詩作《洛神賦》。該貼的真跡早已失傳,大概是在唐宋時期就已經(jīng)因為殘損而亡佚了。
目前保存到現(xiàn)在的本應該是宋朝時根據(jù)真跡進行臨摹的拓本,包括了?碧玉版本?和?白玉版本?兩種,其中臨摹效果較好的是?碧玉版本?,它在明朝萬歷年間在杭州西湖葛嶺的半閑堂舊址被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 收藏 在首都博物館。
該貼體態(tài)秀逸,筆致灑脫不羈,從這副作品中可以看出王獻之的 楷書 筆法已經(jīng)不再有隸意,字形也從橫勢變成了縱勢,可以說這是非常成熟的楷書作品了。該貼的字用筆蒼勁有力,風格俊秀,字中的撇捺等筆畫伸展得很長,但是又不是輕浮無力,而是筆力運送 自然 ,遒勁有力,神采飛揚。字體則十分勻稱和諧,各部分的組合細微中又有生動的變化,字的大小不同,字距和行距的變化也很自然的。
另外在章法上,該帖在吸收鐘、王縱有行、橫無列的特點之外,又增加了新的內涵,其中突出的特點是錯落有致。此外字形大小不一但又參差有別,字距雖然忽大忽小,但是從整體來看氣勢十分完整、環(huán)環(huán)相扣;在行與行之間也是一樣,乍看之下行距時大時小,但是整體則揖讓有序、顧盼生姿。
最后關于該貼,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聞:相傳王獻之書寫《洛神賦》其實是在抒發(fā)對自己的亡妻郗道茂無盡的思念之情。
猜你感 興趣 :
1. 關于書法家王獻之的故事
2. 行書書法四大家的優(yōu)秀作品
3. 書圣王羲之簡介
4. 東晉王羲之的簡介
?書圣?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之所以休妻,是因為被新安公主司馬道??瓷?,強迫做駙馬,他沒有辦法和妻子離了婚,迎娶公主。
王獻之是書圣王羲之之子,才華橫溢,也是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獻之的第一任妻子是他的表姐郗道茂,兩人青梅竹馬,情投意合。長大后在家族的撮合下,兩人結為夫婦,夫妻倆相敬如賓,情投意合,是外人羨慕的一對神仙眷侶。王獻之這樣的才子,難免會有迷妹,新安公主司馬道福就看上了王獻之。
其實,新安公主和王獻之都已婚,這并不妨礙她任性妄為,作為公主,她也保留了任性妄為的性格特質。她為了離婚,指出桓濟要謀朝篡位,她如愿以償離了婚。接下來她就讓哥哥孝武帝賜婚。孝武帝后來開始試探王獻之的態(tài)度,暗示自己的妹妹鐘意他,知道王獻之已有妻子后,假裝遺憾。王獻之早就領悟了孝武帝的用意,婉言拒絕,聲稱自己和妻子感情甚好。司馬道福并不死心,她聲稱郗道茂沒有給王獻之生下一兒半女,王獻之應該休妻,還讓孝武帝趕緊下令封王獻之為駙馬。王獻之被逼得沒辦法了,就傷了自己的腳,讓公主可以死心,可公主哪會輕易放手?最后,在半推半就下,王獻之妥協(xié)了。他回到家,休了郗道茂,可憐的郗道茂就這樣離開了王家。
之后,他娶了新安公主司馬道福為妻,做了駙馬。但是強扭的瓜不甜,他對公主只是表面客氣,尤其在知道了郗道茂含恨而終之后,王獻之的內心有了怨恨。甚至還不顧反對娶了一個妾,故意用來躲避新安公主司馬道福。公元386年,王獻之離開人世,死前他表示自己對不起妻子郗道茂,一直活在內疚中。
和王羲之合稱二王
王獻之(344-386年),字子敬,漢族,東晉瑯琊臨沂人,書法家、詩人,祖籍山東臨沂,生于會稽(今浙江紹興),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書令,為與后世書法家王珉?yún)^(qū)分,人稱王大令。與其父并稱為“二王”。王獻之一生中有兩位正妻。一位是他的表姐郗道茂;一位是東晉簡文帝的女兒新安公主司馬道褔。后其余新安公主所生的女兒王神愛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癡呆皇帝之一晉安帝司馬德宗的皇后。另外,王獻之與其妾桃葉的故事歷來是民間傳說中熱門的話題,據(jù)說他曾作《桃葉歌》以送佳人。
[編輯本段]二、書法成就
王獻之自小跟隨父親練習書法,胸有大志,后期兼取張芝,別為一體。他以行書和草書聞名,但是楷書和隸書亦有深厚功底。由于唐太宗并不十分欣賞其作品,使得他的作品未像其父作品那樣有大量留存。傳世名作《洛神賦十三行》又稱“玉版十三行”。
王獻之的書法藝術,主要是繼承家法,但又不墨守成規(guī),而是另有所突破。在他的傳世書法作品中,不難看出他對家學的承傳及自己另辟蹊徑的蹤跡。前人評論王獻之的書法為“丹穴凰舞,清泉龍躍。精密淵巧,出于神智”。他的用筆,從“內拓”轉為“外拓”。
他的草書,更是為人稱道。俞焯曾說:“草書自漢張芝而下,妙人神品者,官奴一人而已?!彼膫魇啦輹珜氂小而嗩^丸帖》、《中秋帖》等,皆為唐摹本,他的《鴨頭丸帖》,行草,共十五字,絹本。清代吳其貞在《書畫記》里對此帖推崇備至,認為:“(此帖)書法雅正,雄秀驚人,得天然妙趣,為無上神品也。”他的《中秋帖》行草,共二十二字,神采如新,片羽吉光,世所罕見。清朝乾隆皇帝將它收入《三希帖》,視為“國寶”。 他還創(chuàng)造了“一筆書”,變其父上下不相連之草為相連之草,往往一筆連貫數(shù)字,由于其書法豪邁氣勢宏偉,故為世人所重。
王獻之學書和他的父親一樣,不局限于學一門一體,而是窮通各家。所以能在“兼眾家之長,集諸體之美”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出自己獨特的風格。終于取得了與王羲之并列的藝術地位。書跡有宋米芾臨的《中秋帖》等。
柳公權跋王獻之《送梨帖》
由晉末至梁代的一個半世紀,他的影響甚至超過了其父王羲之。一直到了唐代,唐太宗竭力褒揚王羲之而貶抑王獻之,一些書法評論家才開始認為王獻之的書法比不上他的父親王羲之。但是宋代書法家米芾,主要是向王獻之學習?,F(xiàn)代著名學者、書法家胡小石更認為張旭、懷素一派之“狂草”,便是由王獻之草書發(fā)展而成的。
王獻之是魏晉書家群體中的一位巨子。父親王羲之的悉心的傳授和指導,使他奠定了堅實的筆法基礎。由于他是魏晉名家中晚出的一位,客觀上為他提供了博采眾家之長、兼善諸體之美的機遇,贏得了與王羲之并列的藝術地位和聲望。
王獻之的遺墨保存很少,數(shù)量遠遠沒有王羲之那么豐富。因太宗貶獻之而不購求其書作,內府的王獻之書跡“僅有存焉”。宋初的書法,并舉“二王”,宋太宗趙光義留意翰墨,購募古先帝王名臣墨跡,命侍書王著摹刻十卷,這就是著名的《淳化閣帖》?!胺泊蟪嫉嵌?,皆以賜焉。”帖中有一半是“二王”的作品。單著錄王獻之書帖的有七十三件,經(jīng)后人考證為偽作或他人所書者達二十余件,北宋宣和年間,宋徽宗雅好王獻之書法,《宣和書譜》所收的王獻之書跡增至八十余件。但這些墨跡本絕大多數(shù)沒有保存下來,僅存的墨跡本,不逾七件,而且都是摹本。好在歷代刻帖還保留著一些真跡刻本,給我們學習了解王獻之書法留下寶貴資料。
我是從別的地方摘抄的 謝謝。。。。。。。。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803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