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做官是件高興的事情,但漢初時期,有一位名叫晁錯的天子近臣,仗著皇帝的寵信就膽大妄為,在給皇帝提出一個大膽建議之后,氣得其父親服毒自盡,并且預(yù)言10日內(nèi)全家必會被他連累,最終老父親說的話也成為了現(xiàn)實。
每個新建立的朝代,都需要一段時間來發(fā)育,西漢也是如此,在漢高祖劉邦的“白登之圍”之后,他就清楚地認識到國家之間的差距,為此,他制定了一套黃老之術(shù),使國家進入了埋頭發(fā)展的階段。
與此同時,劉邦也在積極的處理異姓王的問題,在他看來,當初分封這些異姓王實屬無奈,不然沒辦法和項羽爭奪天下,但如今和諧安定,而這些異姓王們就成為了心腹大患,為此他在多方的努力之下,最終消滅了其中了6個,并改立自己的血親擔任諸侯。
文帝登基之后,繼續(xù)貫徹執(zhí)行劉邦的黃老之術(shù),加上他的性格溫和樸素,對于這項政策的貫徹更加的徹底,就連許多殘酷的刑罰都被廢除,也可看出文帝確實是一位仁義之君。
然而這么做雖然可以讓天下修養(yǎng),但漢朝潛在的威脅也在日益的強大,而這個威脅就是劉姓諸侯國。
從劉邦最初的出發(fā)點來看,這些同姓諸王可以起到拱衛(wèi)皇權(quán)的強大作用,但是,這些諸侯王同時也占據(jù)了絕大部分漢朝江山,特別是在呂后專權(quán)后,劉姓諸王和呂氏專權(quán)之間出現(xiàn)了裂痕,雖然呂后死后,文帝采取了一些措施,但皇權(quán)和諸侯的分裂之勢已經(jīng)愈演愈烈。
而這些問題早就被文帝手下的大臣晁錯看出來了,晁錯提出要削藩,被文帝直接拒絕。
文帝的執(zhí)政理念非常溫和,是典型的儒家思想,而這位晁錯做事有些偏激,傾向于法家思想,所以君臣二人并不合脾氣,也正因如此,這位晁錯才得以安全的度過小半生。
然而景帝即位之后,晁錯似乎找到了知音。這不僅因為晁錯是景帝的老師,更因為景帝喜歡動武,骨子里有股子法家學(xué)派的思想。最直接的例子就是景帝還是太子的時候,和吳國太子下棋,結(jié)果二人因為一個棋子放錯的問題而發(fā)生爭執(zhí),景帝居然拿起桌上的棋盤砸死了吳太子。
也正因如此,當景帝登基之后的第二年,晁錯就重提削藩,為此晁錯特地準備了一套厚厚的資料,其中不僅有諸侯們這些年的罪狀,還有削藩的好處,最終晁錯把這堆資料整理成了《削藩策》。
雖然先帝再三叮囑過景帝,萬萬不可削藩,但當他想起自己砸死吳太子的事情時,他似乎就看到了吳王那猙獰的面孔,仿佛吳國大軍馬上就要沖到他的面前,把他綁走任憑吳王處置。
晁錯的一而再再而三的提議,自己心中揮之不去的夢魘,最終景帝決定削藩,晁錯喜出望外,他馬上出臺了近20多條針對諸侯王的條例,并且調(diào)整了軍隊的警備級別,隨時應(yīng)對可能發(fā)生的軍事沖突。
不過朝中許多大臣都提出了反對意見,不僅如此,就連晁錯的父親也為此咒罵晁錯:“真是后悔生了你,你這樣的舉動,是攪動天下,使整個晁家成為天下的焦點,你信不信,不出10日,整個家族都會因你而死?
晁錯聽完父親的這段話后仍舊不為所動,他認為削藩是件天大的事,但凡大事都會受到阻礙,也許眼前看來兇險無比,但到了將來,大家一定會支持自己的這個決定。
而晁錯的父親看到兒子如此執(zhí)迷不悟,最終選擇服毒自盡,這件事也給后人帶來了無限的感慨。
成真
晁錯的父親說的一點沒錯,景帝下達削藩令后的10天左右,京城就收到了各路而來的軍情急報,當年被景帝砸死兒子的吳王聯(lián)合其他六位諸侯王發(fā)動叛亂,而打出的旗號就是“清君側(cè)”,說明白一點就是要殺死挑起事端的晁錯,要回原本屬于自己的特權(quán),這可真是怕什么來什么。
面對緊急的軍情,晁錯建議皇帝御駕親征,以此達到振奮軍心的作用,而他則坐鎮(zhèn)京師,為皇帝提供后勤保障。景帝心里苦笑,你惹出事端,卻讓我來沖鋒陷陣。
晁錯走后,一位曾經(jīng)在吳國當過丞相的竇嬰見到了皇帝,并且給皇帝出了一個主意。他說七國之亂不足為懼,因為削藩損害了他們的利益,只要撤銷削藩令就可以解決一半問題,而剩下的一半只要殺掉挑起這次削藩的晁錯就可以了。
正所謂“大難臨頭各自飛”,昔日忌憚晁錯的大臣看到來勢洶洶的叛亂,而且是七個諸侯國集體叛亂,這絕對是滅頂之災(zāi),于是他們紛紛聯(lián)合起來彈劾晁錯,建議皇帝對晁錯抄家滅族,不然無法平息這場災(zāi)禍。
由于大臣們上的都是秘奏,所以晁錯對此事毫不知情,更不知道,他父親的預(yù)言馬上就要成為現(xiàn)實。就在眾臣彈劾晁錯的第二天,景帝派人宣見晁錯,晁錯趕緊穿戴好官服準備入宮,然而剛走到東市的時候,使者突然宣讀圣旨,意思就是把晁錯就地正法,隨后晁錯三族皆被斬首。
做到如此地步,皇帝重新奪回道德制高點,如果此時各路諸侯還不作罷,那么就是別有用心,隨后景帝果斷降詔討伐各路諸侯,失去戰(zhàn)爭口實的七路諸侯很快被擊潰。
小結(jié)
回過頭來看看晁錯,他提出的削藩理念是正確的,但手段確實太拙劣,也難怪后來蘇東坡評價他是:“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悅”。
而同樣注重法家理念的漢武帝則沒有晁錯身上的莽撞,他對待諸侯只下了一道詔書就解決了,而這道詔書就是被認為是千古第一陽謀的“推恩令”。
漢景帝朝最轟動朝野的事情就是新皇帝施行削藩策,引發(fā)諸侯王叛亂。吳國聯(lián)合七國打著"誅晁錯,清君側(cè)"的旗號起兵。吳國的反叛,應(yīng)該說是在漢景帝和大臣們預(yù)料中的,一是景帝在做太子時和吳國太子下棋,失手砸死了吳國太子,引起吳王仇恨。二是吳王勢力雄厚,在封國內(nèi)大量鑄錢、煮鹽,擴張割據(jù)勢力,造反之心很明顯。如果這是他爺爺劉邦在位,可能直接就帶兵去平叛了,劉邦是馬背上得天下,手下有能征善戰(zhàn)的虎狼之將和豐富的作戰(zhàn)經(jīng)驗。而景帝就不同了,景帝是繼位之初,他爹漢文帝又是以仁德治天下,能不打仗就不打。所以景帝一看這架勢被嚇懵了。那么晁錯犯了什么罪,為什么要誅殺晁錯?
漢高祖劉邦在思考秦朝迅速滅亡的原因時認為,秦朝之所以二世而亡主要在于沒有同姓藩王的支持。于是劉邦在鏟除異姓王的同時又在全國各地分封劉氏宗親為王。劉邦在位期間分封了子侄九個同姓王,并且與群臣盟誓,不是劉姓子弟而封為王的,群臣要共同討伐。到漢文帝的時候,諸侯王已經(jīng)發(fā)展強大起來,嚴重影響到中央集權(quán),賈誼在《治安策》中就曾經(jīng)提出"眾建諸侯而少其力",也就是把諸侯王的勢力分解,弱化諸侯權(quán)力,可惜迫于局勢沒有推行開。到漢景帝時期,諸侯尤其是吳國和楚國勢力更加強大。
晁錯是文帝朝少有的一位儒學(xué)和法學(xué)都很有造詣的大臣,性格耿直剛烈,《史記》和《漢書》,描述晁錯時都用了四個字"峭、直、刻、深"——嚴厲、剛直、苛刻、心狠。晁錯在太子身邊做伴讀,由于他能言善辯,善于分析問題,深受太子器重。漢文帝也很賞識他的才能并推行其政治主張,如"重農(nóng)抑商",發(fā)展經(jīng)濟;"移民實邊",抵御匈奴。漢景帝繼位后,非常倚重晁錯,招致群臣嫉恨。再加上晁錯本人性格剛硬,得罪了不少重臣,如宰相申屠嘉,竇太后的侄子竇嬰,大臣袁盎等。晁錯升為御史大夫后,極力推行其削藩主張,被景帝采納。
漢景帝羅織罪名削弱諸侯王勢力,吳王趁機聯(lián)絡(luò)楚王等七個諸侯王起兵。景帝招來晁錯商議,晁錯建議景帝御駕親征,自己鎮(zhèn)守京城。景帝表面上不說,內(nèi)心一定是有想法的,我聽你的削藩了,現(xiàn)在鬧出事了,你把我推出去,你躲宮里。正好袁盎此時求見,袁盎曾經(jīng)做過吳國宰相,此時抓住機會向景帝進言,說吳王起兵的目的就是為了誅殺晁錯。此后丞相和廷尉等人也紛紛上書彈劾晁錯,請求殺晁錯以平息七國之亂。景帝便批準了腰斬晁錯,誅滅三族。
而這時候晁錯還被蒙在鼓里,漢景帝一邊傳詔晁錯進京商議國事,一邊下旨誅殺晁錯。在經(jīng)過長安東市的時候,中尉停下馬車,晁錯被腰斬。在景帝朝紅極一時的御史大夫人生就此謝幕,死的時候還穿著漢朝的官服,心里想的不知是平叛還是如何致袁盎于死地。以晁錯的智慧不會想不到自己有可能被誅殺。就在晁錯推行削藩策的時候,晁錯的父親聞風(fēng)急忙從老家潁川趕來勸止,而晁錯卻一心為國,或許已把個人生死置之度外,只是被誅三族可能是晁錯也想不到的。晁錯的父親預(yù)知晁家離滅族不遠了,不愿見到如此悲涼之景,絕望中投河自盡。
晁錯已誅,七國卻并沒有要退兵的意思。景帝只好緊急調(diào)度周亞夫平叛,叛軍不到三個月就被平定了。削藩策雖然是有些操之過急了,景帝并沒有做好萬全的準備應(yīng)對諸侯,但是削弱諸侯王勢力,把權(quán)力收歸中央?yún)s是保全漢王朝江山穩(wěn)固的必要舉措。
以后歷代如唐朝,明朝,清朝也都用削藩來加強中央集權(quán)。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正如"商鞅雖死,秦法未敗",在古代的變法總是伴隨著流血犧牲,晁錯送了性命,而漢朝中央權(quán)力則因削藩大大加強 。晁錯之死,或許是景帝在政治上還不夠成熟,也可能是因為晁錯性格過于急躁,沒有想好自保之策,把身家性命壓在了皇帝的寵信上。不知各位讀者認為晁錯的死是屬于歷史的必然還是被冤殺呢?
晁錯明知建議削藩沒有好下場,但是身為臣子就應(yīng)該為君主著想,為國家前途考慮,晁錯已經(jīng)將生死置之度外,即使自己身首異處也要為國家做點事情,這是很多儒生的一種習(xí)慣性思維。晁錯和賈誼是很好的朋友,他們都是推行削藩政策,同樣都是儒學(xué)大家,他們內(nèi)心當中把忠君愛國四個字當為自己的人生準則,在國家面前自己的個人利益不足一談,為國家殉職或許是自己離開這個世界最好的告白。
其實朝中大臣很多人都清楚中央政府和地方諸侯之間的矛盾。但是很多人沒有勇氣提出意見,他們不想成為中央和地方權(quán)力斗爭的炮灰,劉邦在實行分封制就擔心這個問題,不過在自己晚年已經(jīng)無力回天,只能把這個問題拋給自己的后人。漢文帝在位期間,已經(jīng)在逐漸分化瓦解各個諸侯國的勢力,不過他在朝中的根基不穩(wěn),而且強制削藩政策的時機并沒有到來,他沒有聽從賈誼的意見公開推行削藩政策。
經(jīng)過多年休養(yǎng)生息的發(fā)展,大漢王朝已經(jīng)有了強大的國力。中央政府的軍事政治經(jīng)濟實力不斷擴大,漢景帝同樣是一個雄才大略的帝王,他絕對不會允許諸侯國威脅到自己的地位,他下定決心要在自己這一代解決地方勢力威脅中央的問題。在晁錯的鼓勵之下,漢景帝開始推行宣傳政策,最終引起七國之亂。
隨著諸侯國勢力的不斷發(fā)展,中央王朝和地方勢力必將有一場無可避免的戰(zhàn)爭。晁錯是推行削藩政策的先行者,他站在很高的政治角度審視整個大漢王朝未來發(fā)展的問題,漢景帝為了爭取更多時間準備殺死了晁錯,晁錯沒有看見自己的理想實現(xiàn)的那一天。
景帝三年(前154),晁錯開始將自己的計劃付諸實施。諸侯王平日里大都驕縱跋扈,要想抓住他們的把柄實在是太容易于。楚王劉戊在薄太后大喪期內(nèi)仍與宮女尋歡作樂,雖被免除死罪,卻被趁機削奪了東??つz西王劉印收受賄賂,賣官鬻爵,被削去六個縣趙王劉遂接著因為過失被削去了常山郡。隨后,晁錯又請景帝下令削奪實力最強的吳王劉濞的會稽、豫章兩郡,他也知道,此舉事關(guān)削藩大局,如果成功,再削其他諸侯王就會易如反掌,否則必將戰(zhàn)亂四起,難以收拾。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865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