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知道讀者都很感興趣拓跋弘的故事,今天給大家?guī)砹讼嚓P(guān)內(nèi)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公元471年,北魏王朝發(fā)生了一件大事情。這一年,年僅17歲的小皇帝拓跋弘決定撂挑子不干了,準備讓位。事發(fā)突然,本來大臣們就有點懵,結(jié)果拓跋弘還嫌大臣不夠頭疼,選擇了不傳位給太子,而是準備讓叔叔拓跋子推接手皇位。這一下子,大臣們紛紛炸了鍋。
如此年輕卻毫不猶豫讓出讓許多人爭得頭破血流的皇位,其實拓跋弘也有他的無奈,因為當時的北魏王朝,不是他一個人說了算。
拓跋弘的父親文成帝拓跋濬,年少有位,在位期間勵精圖治,使得北魏國力蒸蒸日上。然而拓跋濬25歲時就英年早逝,他兒子拓跋弘繼承皇位時才11歲,所以就由一手將他撫養(yǎng)長大的太后馮氏垂簾聽政。
這母子兩人本來關(guān)系融洽,感情深厚。只是馮氏輔政之后,卻對權(quán)力有著超出常理的熱衷。由于深閨寂寞,她還經(jīng)常讓美貌男子出入后宮。這兩件事讓日漸長大的拓跋弘對馮氏生出不滿之心。兩人的矛盾也開始激發(fā)。后來拓跋弘為了讓馮氏收斂一點,誅殺了馮氏的男寵。由此矛盾徹底激發(fā),兩人的爭斗開始明面化。
拓跋弘畢竟太過年輕,逐漸在與馮氏的爭斗中處于劣勢。如此情況下,母子兩人的反目成仇也讓他有一些心灰意冷,做出了退位的決定。然而此時選擇退位,太子拓跋宏才5歲,朝政大權(quán)肯定會完全落入馮氏的手中,到時自己算是卸下重擔了,兒子卻會跟著受苦,所以才有了拓跋弘傳位給皇叔拓跋子推的決定。
拓跋弘選擇的傳位人選京兆王拓跋子推,個性沉穩(wěn),能力出眾,在地方為官時深受愛戴,后來入京出任要職,同樣表現(xiàn)出色。拓跋子推又是正宗的皇室中人,在拓跋弘看來,如果是他繼位,以其能力足以與馮氏抗衡。只是他有點太想當然了,當這一想法提出后,馮氏還沒有發(fā)難,朝臣們首先就坐不住了,紛紛站出來反對,有的還伏地哭諫,請求拓跋弘收回成命。
在如此的反對聲浪之下,本來心意已決的拓跋弘開始有所動搖。他終究太過年輕,有點意氣用事,將政治斗爭想得太簡單了。即使是手掌大權(quán)的皇帝,有時候也不能肆意妄為。于是,拓跋弘在一片反對聲中,放棄了讓拓跋子推繼位的想法,心不甘情不愿地傳位給了兒子拓跋宏,也就是后來的孝文帝。
事實證明,拓跋弘這次妥協(xié)非常正確。他那位寄予厚望的叔叔拓跋子推,五年之后就抱病而終,如果由他繼位,也難有所作為。反而是太子拓跋宏,在馮氏的輔佐之下,成長為一位合格的君主,最終通過變法圖強,將北魏國力推向了頂峰,他也因積極推行漢化政策,促進民族大融合這一偉大功績,成為后人稱頌的千古明君。世事難料,在這里真的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拓跋浚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的皇長孫,即是后來的北魏文成帝,劇中的女主角李未央,原型即是文成元皇后李氏。而這元皇后又是何許人也?即是前史上聞名的獻文帝拓跋弘的生母,和孝文帝的祖母。
?
但是真實的歷史沒有電視劇中那么美好浪漫,正平二年(452年)三月,宦官宗愛弒殺太武帝,立南安王拓跋余為帝,但只是半年時刻拓跋余又被宗愛所殺,以后群臣擁立拓跋浚為帝,這就是前史上的文成帝。文成帝確實是一位明君,繼位后就誅殺了宦官宗愛,康復(fù)了釋教,建了云岡石窟,在交際上和南朝以及北方各國實施平和交際。
?
因為太武帝拓跋燾在位時南征北伐,致使國力空無,加上朝廷內(nèi)爭不斷,所以不論仍是官員仍是大眾的日子都十分苦楚,拓跋浚上位后就中止了對外擴大實施休養(yǎng)生息,減少了高壓手段實施懷柔控制,安慰民心。
?
但政治終究是嚴酷的,拓跋浚在位時期鮮卑族和漢族的對立不斷激化,而朝廷內(nèi)部的謀反不斷,先是興安元年(452年)十一月隴西屠各王景文叛變朝廷;第二年二月司空、京兆王杜元寶謀反,隨后建寧王拓跋崇與兒子濟南王拓跋麗被杜元寶撮合參加暴亂;隨后又是濮陽王閭?cè)粑呐c征西大將軍、永昌王拓跋仁謀反。盡管這些叛變都被平反了,但北魏的國力大大耗費,逐步走向式微。
?
平和六年(465年),文成帝病逝,時年二十六歲,謚號文成皇帝,廟號高宗,葬于金陵。
?
歷史上的文成帝有兩個皇后,一個是元皇后李氏,一個是文明皇后馮氏,李氏就是電視劇中以此臆造的北涼公主,在前史上是南朝宋濟陰太守李方叔之女,永昌王拓跋仁隨軍南征時得李氏,后拓跋仁謀反被殺,李氏被押解宮中,變成宮女,因生得漂亮得到文成帝臨幸,并生下了后來的小皇帝拓跋弘,拓跋弘變成太子后因北魏“子貴母死”的準則被賜死,追謚她為元皇后,葬于金陵。
?
再說說拓跋浚的另一個皇后馮氏,馮皇后身世于北燕皇族長樂馮氏,北燕被滅后被充為拓跋燾奴婢,后選為文成帝貴人,太安二年(456年)被冊封為皇后。而這個馮皇后,是歷史上臭名遠揚的毒婦馮太后,拓跋浚身后,年僅九歲的獻文帝拓跋弘繼位,馮太后臨朝聽政操縱大權(quán)。獻文帝是有名的明君,在位時期做了許多的變革,可以說給北魏續(xù)了很長時刻的命,后因殺了馮太后的男寵,被馮太后逼其讓位給6歲的太子拓跋宏(孝文帝),年僅19歲就當了太上皇,后又被馮太后毒死,享年23歲。孝文帝拓跋宏后來為了緩和民族對立,進行了改制和漢化,讓北魏再次昌盛。
成也太后 敗也太后
魏太祖道武帝拓跋珪末年,決定立兒子拓跋嗣為帝,就先殺其生母,然后把拓跋嗣召至座前訓話:“昔漢武帝將立其子而殺其母,不令婦人后與國政,使外家為亂。汝當繼統(tǒng),故吾遠同漢武,為長久之計?!逼鋵?,拓跋部開化較晚,代國時代也僅僅是脫離母系氏族社會沒有多久的父系宗長制時期,兄終弟及和母權(quán)為尊的遺俗一直很頑固。受漢族封建制影響,拓跋氏逐漸以“父子家天下”的制度使帝國長治久安。道武帝為了更加防范于未然,就使“子貴母死”又成為魏朝的定制,手段雖然殘忍,但他的出發(fā)點還是以王朝的萬世基業(yè)為主要考慮內(nèi)容。拓跋嗣就是后來的太宗明元帝,他天性純孝,當時就哭得渾身亂抖,惹得道武帝派人把他架出殿外。不久,道武帝就被另一個兒子清河王拓跋紹所弒。拓跋嗣繼位后,雖然感念生母,但立子殺母作為魏朝的“祖宗家法”并未廢止,一代一代傳承下來,除了肅宗孝明帝親母胡太后外,儲君生母無一例外,全被賜死。當然,究竟是自殺還是宮人代勞,史無明載,總之這些傾國傾城的美人真是命苦,數(shù)歲兒一經(jīng)被立為太子,作母親的雖然正值青春芳華之年,馬上就要命歸黃壤,再也看不到兒子身登九五、黃袍加身的那一日。日后再受尊謚,死人無知,只能怪怨天命如此了。
智略猜忍 威福兼作——文明馮太后
馮太后出身很不平凡。她的祖父馮宏是北燕最后一位皇帝,國家被魏太武帝拓跋燾滅亡,跑到高麗后被高麗國王殺掉。她的父親馮朗歸附魏國后曾被封為西域郡公,當過秦州和雍州刺史,后因牽連案件被殺。馮太后小姑娘時就被送入宮中。她姑姑當時是太武帝的左昭儀,親自撫育馮氏。十四歲時,文成帝拓跋浚即位,馮氏憑相貌和才華被選為貴人,后來被立為皇后。文成帝二十六歲就駕崩。根據(jù)魏國舊制,皇帝駕崩,三天后就要把他生前的御服器物一并燒焚,儀式期間朝廷百官和宮中嬪妃哭臨。馮后年青喪夫,痛不欲生,悲叫著跳入火堆,左右急忙救治,好長時間才蘇醒過來。由此可見,馮太后這出戲演得確實逼真,如果真想死,宮內(nèi)金子、繩子、剪子無數(shù),大可吞金上吊自刺,無論選哪件只要揀個無人處都沒法活,非要大庭廣眾之下上演“火蝴蝶”這出大戲,也不知那一身雪肌花膚留下燙傷燒傷沒有。無論如何,這千古一跳,已昭顯出馮后無比的勇氣和過人的智慧。
魏顯祖獻文帝拓跋弘繼位,時年12歲,尊馮后為馮太后。拓跋弘的生母李氏,資質(zhì)美麗。當年初進宮,太武帝從樓上遠遠望見就心旌搖蕩,對左右言道:“這真是個佳婦!”馬上下樓,來不及找個有床有鋪蓋的好地方,在倉庫里擁之臨幸,懷上了后來的獻文帝。獻文帝出生后,拜為貴人。太武帝太安二年,其子被立為皇太子。太武帝的保姆,當時被封為保太后的常氏勒令她按魏朝規(guī)矩受死。臨死時李氏給自己兄弟寫信,囑托后事。死前,一講到兄弟二字李氏就拊膺慟泣,嚎哭不已。獻文帝后來追謚生母為元皇后。
福兮禍兮。馮后自己沒生太子,反而平安逃過死劫,又坦然安坐太后之位。當時,車騎大將軍乙渾趁亂專權(quán),矯詔殺害尚書楊保年、平陽公賈愛仁等于禁中,又把自投羅網(wǎng)前來奔喪的平原王陸麗殺掉,自稱丞相,位居諸王之上,事無大小,都由乙渾一個人說了算。當時主少國疑,奸臣擅權(quán)之時,馮太后顯現(xiàn)出其過人的機智和膽識,經(jīng)過短時間周旋后,殺掉乙渾,臨朝聽政。
魏顯祖拓跋弘剛毅有斷,又喜好研習黃、老之學以及佛經(jīng),是那種天資特別聰明的人。他12歲即位,幾年后皇子拓跋宏出生,馮太后歸政給他,使他更能自行其事,決斷朝事。漸漸的,權(quán)力之爭使這對名義上的母子之間的關(guān)系發(fā)生了微妙的變化,隔膜頓生。馮太后當時也還三十歲不到,守寡難熬,就與風流倜儻的臣下李奕有了那么一腿。魏顯祖年青人好面子,聽到外面議論紛紛,心中生氣,覺得這個李奕給自己死去的父皇大戴綠帽,不可忍耐。恰巧李奕的弟弟魏國南部尚書李敷在相州刺史上任時受納賄賂,為人所告。魏顯祖趁機窮究此事,以法連座,誅殺了李奕李敷兄弟兩家。馮太后年輕的情夫被殺,內(nèi)心毒怨可想而知。但她仍舊不動聲色,喑中注視朝臣的動向和這個翅膀已長硬的小皇帝的舉措。估計是母子失和,又鄙棄富貴,心煩的小皇帝一年后就要把帝位讓給叔叔京兆王拓跋子推。大臣們紛紛反對,訴說禪位給皇叔之舉是紊亂宗祀的事情,要禪位也要讓皇太子繼位。思慮久之,魏顯祖把帝位禪給六歲的兒子拓跋宏。小孩子在禪位大典上哭得淚人兒一樣,魏顯祖奇怪地問這孩子為什么這么傷心,拓跋宏回答:“代親之感,內(nèi)切于心!”這位小皇帝就是日后名震寰宇的孝文帝。帝位雖內(nèi)禪給太子,魏顯祖仍然大權(quán)在握,他勤于政事,賞罰嚴明,慎擇官員,進廉退貪。尤其在事關(guān)人命的大案判決方面慎之又慎,一改魏王朝刑虐過度的舊例,救了不少人命。經(jīng)過幾年觀察,馮太后覺得拓跋弘越來越英明,日子一天天過去,母子兩人一天比一天疏遠,相互猜忌之中,激起馮太后的殺心,于476年夏天的某個夜晚,馮太后派人在酒中下毒,鴆殺了這位年青的皇帝,時年才二十三歲。
馮太后又升一格,以太皇太后的身份重新主持國家大政。
孝文帝拓跋宏此時僅僅是十二歲的小孩子,但他天性至孝,對祖母能夠承顏順志,躬親伏侍,事無大小,都聽祖母馮太后的決斷。正值虎狼之年的馮太后政事纏身之余,私生活也很豐富,其中王睿、李沖最受愛寵。
王睿,字洛誠,其父是以天文卜筮為生的江湖中人。王睿繼承父業(yè),以術(shù)自給,其人資貌偉麗,因事得為馮太后接見,偉岸的身軀和英俊的容貌令太后情不能已,床幄侍奉之后,馬上被破格提拔為給事中。不久,又步步登高,散騎常侍,侍中,吏部尚書,賜爵為太原公,官越做越大。王睿內(nèi)參機密,外豫政事,受寵日隆。太和二年,文明馮太后與孝文帝率百官、宮人等去虎圈賞虎,有只偷跑出來的吊晴大老虎從閣道上跑下來,差點沖到御座之前。左右的衛(wèi)士和宮人全都嚇得四散,唯獨王睿獨自一人揮舞畫戟,站在馮太后和皇帝面前阻擋老虎。老虎嚇得退走,此后,一切都不用說,信任更重。轉(zhuǎn)年,升為尚書令,封爵中山王,置王官二十二人。由于王睿與馮太后兩情相洽,馮太后密賜其珍玩無數(shù),都在夜里兩人歡娛后讓宦官們用大蓬車裝載,一車又一車地把宮中之物往王睿家里送;又明加褒賞,賜以田園、牛馬、奴婢、雜畜,為了掩人耳目,以示公平,賞賜王睿時又對與他同等官職的人們一道封賞,所費又以萬計。估計費心用力過度,王睿48歲就得了重病,馮太后和孝文帝親臨探病,侍官御醫(yī),相望于路,但最終不免步入黃泉。王睿雖身在《魏書》的“恩幸傳”,但遍觀其一生作為,除了把國庫內(nèi)宮的東西搬回家外,并無大的過惡,又在和尚法秀謀逆案中進諫忠言,得免死者千余人。臨死,他又親自上書,提出施政五要略:一慎刑罰;二任賢能;三親忠信;四遠讒佞,五行黜陟。其義多善言良諫,很是盡了淳誠的臣子之義。馮太后與孝文帝親自臨喪,哀慟不已。其后王睿女兒出嫁,魏朝以公主之儀嫁之,當時的人看見那么大的排場都以為是太后、天子出嫁自家女兒。
李沖,字思順,隴西人,其父李寶曾獲封敦煌公。李沖自少就沉雅有大量,清簡皎然,又善交游,不妄雜戲,當時的聲譽很好。他官至內(nèi)秘書令后,上書首創(chuàng)三長制以防止平民的隱冒問題,文明太后覽閱他的表章后很是贊賞,把他引見給公卿大臣一同朝會。兩人相見后,文明太后頓起愛念,召至宮內(nèi),把公事和私事就一起辦了。很快,李沖就升任中尚令,賜爵順陽候,接著又進爵隴西公,同寵愛王睿一樣,馮太后從此“密致珍寶御物,以充其第,外人莫得而知焉。”李沖家一向很清貧,“于是始為富室”。反正大魏王朝彼時國力雄盛,四方進貢不絕,馮太后以充國之富寵一兩個小伙,于國無損絲毫。而且,李沖是個器量不凡、學而廣博的年青人,他又能在貴寵至極時謙遜自抑,廣散家財,虛己接物,照顧寒士,當時的聲譽并未因和馮太后有一水就受到污損,反而“時多稱之”。同時,他還不避前嫌,對仇人之子也深加呵護,對遠親的孤兒也照顧有加。魏朝按照舊制,皇帝對王公重臣都直呼其名,孝文帝尊重李沖,惟獨見他不呼姓名,而叫他“李中書”?,F(xiàn)在看來這是小事一樁,但在封建王朝這可就是非常的大事。馮太后死后,李沖議定禮儀律令,潤飾辭旨,竭忠奉上,當時的舊臣宗親也都很敬服他的明斷慎密,與孝文帝君臣之間的關(guān)系也是親密莫二。
孝文帝真正掌權(quán)后,幾次南伐,包括遷都洛陽,他都善言勸諫,多方考慮,為魏王朝可以說是殫精竭慮。魏朝北都平城的明堂、太廟、圓丘以及洛陽新都的殿閣堂寢,都出自李沖的構(gòu)思。史載,李沖“勤志強力,孜孜無怠,且理文薄,兼營匠制,幾案盈積,終不勞厭也?!彼氖艢q,李沖病死。孝文帝親自為他舉哀,放聲大哭,悲不自勝。
身以太后之尊,即使在找“男寵”方面,馮太后也有過人之處,比起呂后身邊的審食其,武后的張易之兄弟、和尚面首,馮太后的“相好”最終都對皇室忠心不二,而后還是治國能臣,除了封建史家略有微辭外,史書中對馮太后的男女之事也沒有過多渲染,更無刻意指摘。
自孝文帝承平元年起,馮太后以太皇太后之尊臨朝聽政,雖為婦人,但她天性聰達,剛?cè)雽m掖時就粗學書計,臨朝時英明立斷,省決萬機,國家大事全部她一個說了算,天性孝謹?shù)男⑽牡凼裁词露疾桓疫`背祖母意愿,事無巨細都一一稟明馮太后。因為孝文帝年青,馮太后自己作《勸戒歌》三百多篇,又作《皇誥》十八篇,以教授孝文帝如何修養(yǎng)德操,作好皇帝。她還尊重儒學,在長安為孔子立文宣王廟。平常時,馮太后自己生性儉素,不好奢華的裝飾,御膳十分簡單,穿著打扮非常隨意。當然,由于馮太后一家好佛,魏國因敬佛而花費的錢財巨億,黃金上百斤上百斤地使用,金玉珍寶成斗成斗地裝嵌于佛堂佛像上,形制恢宏,至今可見。同時,馮太后又是個性情嚴明、不徇私情的女主子。左右侍奉之人有小小過錯,她動不動就大加捶楚鞭撻,多至數(shù)百下,少也有幾十,然而她“性不宿憾”,事情過了之后心中不存芥蒂,仍然待之如初,許多人日后還會更加富貴,“是以人人懷以利欲,至死而不思退”。馮太后雖性情暴躁,對孫子孝文帝也算是慈明仁愛,自拓跋宏一出生就自己親自撫育,雖然中間有段時間看到少年孝文帝日益聰明英達,怕自己死后青年皇帝會對自己母家不利而要加害,但最終在李沖等人勸諫下仍然善始善終,成就了孝文帝日后遷都改制的千秋萬歲名。
當然,作為封建統(tǒng)治者,馮太后“多智略,情猜忍,能行大事,生殺刑罰,決之俄傾?!碑吘箣D道有虧,馮太后害怕別人背后議論自己,對群臣左右小有猜忌,馬上就行誅戮。一直到馮太后死前,孝文帝都不知道自己的生母是何人,可見馮太后的威酷到達何種程度。承明十四年,四十九歲的馮太后崩于太和殿。孝文帝五天五夜?jié){水不入口,哀痛至極,上謚曰:“文明太皇太后”,史稱文明馮太后。
523年4月,大太監(jiān)劉騰病死。元義已執(zhí)政三、四年,很覺天下完全由他自己一人掌握,對胡太后的防備之心也漸漸松馳。胡太后趁著與小皇帝相見的機會,怨恨地說自己要去嵩山當尼姑,說著還拿過剪刀要自己落發(fā),聲色俱厲。群臣與皇帝苦苦請求。母子也趁機一同住在嘉福殿。娘兒倆相處幾天,互訴衷腸,都覺元義可惡。小皇帝漸已長大成人,又學會演戲,他假裝把母子之間的往來情狀一一告知元義,讓元義覺得自己仍舊深受皇帝寵信。525年2月,母子忽然解除元義禁軍統(tǒng)師之職,為安慰穩(wěn)住他,又封他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尚書令、侍中、領(lǐng)左右等一系列虛銜。元義心中稍安,總覺自己不會有廢黜的危險。胡太后畢竟是婦人,元義是她親妹夫,遲遲不忍行誅。
胡太后奪權(quán)后,被元義貶出的宗室元順被召還,任官侍中。有一天他在殿上侍坐于太后身邊,忽然指著太后身后的親妹妹,說:“陛下您奈何以您一個妹妹的緣故,不正元義之罪,使天下人民不得申冤訴憤呢!”太后默言,不知如何回答才好,群臣趁機紛紛請求發(fā)落,皇帝也親自要胡太后表明態(tài)度,猶豫再三,胡太后下詔賜元義與其弟元瓜家中自盡。
胡太后幾年幽禁后,此時又可以暢行其志。雖然徐娘半老,她仍然非常喜歡濃妝艷抹,不停外出到貴臣親戚家游幸。大臣元順犯顏直諫:“按照古禮,婦人丈夫死后應(yīng)自稱未亡人,頭上不能裝飾珠玉,衣服上不能繡有花紋彩色。陛下母臨天下,年將四十,整天修飾打扮過度,怎能給后世以模范作用呢!”胡太后羞得面紅耳赤,起駕還宮。她把元順召進宮內(nèi)責罵:“我千里把你招至朝廷,就是讓你大庭廣眾之下羞辱我嗎?”元順直言:“陛下不怕天下人笑論您,難道就以為臣我一句話而感到羞恥嗎!”
馮太后雖小有收斂,本性中的不羈因子仍突突亂竄。她寵幸大臣鄭儼,拜其為諫議大夫,晝夜宮中伺候,可稱得上是侍衣大夫。鄭儼有公休假回家,太后常常讓幾個太監(jiān)和他一起去,見到自己正妻,只能匆匆聊上幾句家里閑話,馬上就被催促回宮。他和一個叫徐紇的中書舍人狼狽為奸,把持內(nèi)外,時稱“徐鄭”。還有黃門侍郎李神軌,宮內(nèi)外盛傳也和太后關(guān)系噯味。神軌的父親就是那位在絹庫扛絹過多傷腰的家伙李賢,果真也是上梁不正下梁歪。
據(jù)《南史》記載,魏國大將楊大眼的兒子楊華勇武過人,相貌堂堂,被胡太后見后逼幸。雖然獲蒙太后寵幸,楊華心中懼禍,怕事泄被滅族,趁機率部曲逃至南朝梁國。胡太后追思不已,親自創(chuàng)作《楊白華》歌辭:“陽春二三月,楊柳齊作花。春風一夜入閨闥,楊花飄蕩落南家。含情出戶腳無力,拾得楊花淚沾臆。秋去春還雙燕子,愿銜楊花入窠里?!币晕飻M人,詞甚凄惋,極盡濃情。她還讓宮女們晝夜連臂環(huán)繞,踏足歌唱,憶念情人。
在這種朝廷荒淫、奸臣當?shù)赖木置嫦?,魏國形勢一片鼎沸。西北邊?zhèn)造反后,南方二荊、西郢等地的蠻族也紛紛占據(jù)出頭,接著安州三地的戍兵又紛紛造反,齊州、東清河郡、東郡、廣川、陳郡等地兵民四處響應(yīng),整個國家處于分崩離析的狀態(tài)。在鎮(zhèn)壓叛亂過程中,秀容郡地方軍閥爾朱榮日益強大,被封為安北將軍,都督恒、朔討虜諸軍事。他帶兵路過肆州,刺史尉慶賓不開城門迎接,他竟然派兵襲取肆州,自置刺史。魏朝對此也不敢管,眼睜睜看著一方地頭蛇橫行。到后來,連因梁滅齊而逃到魏國的齊國宗室蕭寶寅也趁亂稱帝,占據(jù)關(guān)右,改元隆緒。
528年,肅宗的潘嬪生下一女,胡太后對外詐稱皇子降生,大赦,改元。
自胡太后再臨朝以來,奸臣擅權(quán),政事紊亂,剛紀松馳,恩威不立,國內(nèi)盜賊蜂起,封疆日蹙。肅宗孝明帝年紀漸長,胡太后自知婦行有夸,怕左右人泄漏給兒子知道,凡是皇帝所愛信的人,想方設(shè)法把他們外放、除掉,不讓皇帝知曉外間事務(wù)和朝事。散騎常侍谷士恢和皇帝很投緣,兩人常常相互談良久,太后便任命他為外州刺史。谷士恢不想外任,太后就找人誣稱其有罪殺掉。又有一個密多道人,能通曉胡語,皇帝常置之于左右,顧問笑談。太后暗中派人殺之于城南,然后詐稱為盜所殺,還懸賞捉拿殺手。小皇帝對這一切心知肚明,母子之間嫌隙日深。
中國上古五帝時代(2337 BC-2110 BC,相當于“中原龍山文化”的后半期。年代數(shù)據(jù)參見本百科詞條“三皇五帝年表”,下同)產(chǎn)生中國領(lǐng)導(dǎo)人的制度。在實行“禪讓”制度之前,即在“三皇時代”(2607 BC-2338 BC),實行的是“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的血統(tǒng)繼位制,國家最高領(lǐng)導(dǎo)人在風姓家族中產(chǎn)生。該制度于2338 BC被廢除。五帝時代是所謂“公天下”時代,實行一種“擬父死子繼、兄終弟及”以產(chǎn)生國家領(lǐng)導(dǎo)人的制度,這是一種非血統(tǒng)的或稱“擬血統(tǒng)”的王位繼承制。從黃帝開始,王位基本上不傳于嫡系長子。黃帝姬姓,禪位于嬴姓少昊;少昊禪位于黃帝的孫子顓頊;顓頊先傳位于嫡長子(稱“孺帝”);孺帝早夭;帝位由顓頊族子嚳繼承,帝嚳是黃帝的曾孫;帝嚳傳位于兒子帝摯;帝摯禪位于異母弟伊祁姓的堯;帝堯禪位于姚姓的舜;帝舜禪位于姒姓的禹。
相傳堯 年老的時候,舉行部落聯(lián)盟議事會,各部落領(lǐng)袖都推舉舜為繼承人。堯便對舜進行了3年考核 ,認為他可以勝任,就命舜攝政。舜的政績得到各方肯定,于是帝堯舉行禪讓儀式,在祖廟里的祖宗牌位前大力推薦舜來做自己的繼承人。堯死后,便由舜繼任為國家領(lǐng)導(dǎo)人。舜繼位后,也用同樣的方式選拔國家領(lǐng)導(dǎo)人。經(jīng)過治水考驗,各方意見認同大禹的表現(xiàn),于是帝舜舉行禪讓儀式,在祖廟里的祖宗牌位前大力推薦大禹做自己的繼承人。禹在舜死后便成為國家領(lǐng)導(dǎo)人。禹繼位后也以同樣方式先后指定了皋陶、伯益作候補繼承人,只是似乎沒有正式舉行過正式的禪讓儀式。這種經(jīng)過各方諸侯以民主協(xié)商的方式推舉國家領(lǐng)導(dǎo)人的作法,反映了中國五帝時代復(fù)雜的部族政治現(xiàn)狀,是部族政治角力的結(jié)果。中國史書記載的第一個朝代。根據(jù)史書記載,夏朝是禹的兒子啟廢除了傳統(tǒng)的部落“禪讓”制,殺死益而稱王,建立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夏禹傳子代替了以前的禪讓制度,由禪讓制變成王位的世襲制。以后歷代相沿。禪讓制名存實亡(所謂“名存實亡”,是指后代王朝開國實行世襲制前,仍然有一次重大的“禪讓”儀式,如商朝開國的時候,商湯召開三千諸侯大會,會上商湯“三讓王位”;明朝開國的時候,朱元璋也曾“三讓王位”。“三讓王位”與其說是政治表演,不如說是遠古禪讓制度的孑遺)。 傳說黃帝以后,在黃河流域的部落聯(lián)盟出觀了堯、舜、禹三個著名的領(lǐng)袖。關(guān)于他們“禪讓”的故事,古書有不少記載。
堯,號陶唐氏,是帝嚳的兒子、黃帝的五世孫,居住在西部平陽(今山西省-臨汾縣一帶)。堯當上部落聯(lián)盟的首領(lǐng),和大家一樣住茅草屋,吃糙米飯,煮野菜作湯,夏天披件粗麻衣,冬天只加塊鹿皮御寒,衣服、鞋子不到破爛不堪絕不更換。老百姓擁護他,如愛“父母日月”一般。
堯在位七十年后,年紀老了。他的兒子丹朱很粗野,好鬧事。有人推薦丹朱繼位,堯不同意。后來堯又召開部落聯(lián)盟議事會議,討論繼承人的人選問題。大家都推舉虞舜,說他是個德才兼?zhèn)?、很能干的人物。堯很高興,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并考驗了三年才將帝位禪讓給舜。
舜,號有虞氏,傳說是顓頊的七世孫,距黃帝九世,生于諸馮 (在今山東省境內(nèi))。舜接位后,親自耕田、打漁、制陶,深受大家愛戴。他通過部落聯(lián)盟會議,讓八元管土地,八愷管教化,契管民事,益管山林川澤,伯夷管祭祀,皋陶作刑,完善了社會管理制度。他也仿照堯的樣子召開繼位人選會議,民主討論。大家推舉禹來做繼承人。舜到晚年身體不好,依舊到南方各地去巡視,竟病死在蒼梧(今湖南境內(nèi))的途中。舜死后,禹做了部落聯(lián)盟的首領(lǐng)。
堯舜“禪讓”的歷史傳說,反映了上古中國的民主制度。 前316年,燕王姬噲禪讓給國相子之,雙雙被殺。
前299年,趙武靈王趙雍禪讓給兒子趙惠文王趙何(內(nèi)禪),自稱主父,沙丘宮變被活活餓死。 8年,劉嬰禪讓給“攝皇帝”王莽,被更始帝劉玄誅殺。
220年,漢獻帝劉協(xié)禪讓給魏文帝曹丕,善終。
265年,魏元帝曹奐禪讓給晉武帝司馬炎,善終。曹丕和晉武帝這一點還是好的,優(yōu)待前朝皇帝。
301年,晉惠帝司馬衷禪讓給趙王司馬倫(內(nèi)禪),雖然后來復(fù)位,卻還是被人毒死。
399年,涼太祖呂光禪讓給兒子涼隱王呂紹(內(nèi)禪),呂老頭想得挺好,但還難免兄弟相殘。
403年,晉安帝司馬德宗禪讓給楚武悼帝桓玄,復(fù)位。
420年,晉恭帝司馬德文禪讓給宋武帝劉裕,被劉裕殺死。
471年,魏獻文帝拓跋弘禪讓給兒子魏孝文帝元宏(內(nèi)禪),被馮太后逼迫自殺或被馮太后毒死。
479年,宋順帝劉準禪讓給齊高帝蕭道成,被監(jiān)視士兵誤殺。
502年,齊和帝蕭寶融禪讓給梁武帝蕭衍,被蕭衍殺死。
557年,梁敬帝蕭方智禪讓給陳武帝陳霸先,被陳霸先殺死。
550年,魏孝靜帝元善見禪讓給齊文宣帝高洋,被高洋毒死。
551年,蕭棟禪讓給侯景,被梁元帝淹死。
557年,魏恭帝元廓禪讓給周孝閔帝宇文覺,被宇文護殺死。
565年,齊武成帝高湛禪讓給兒子齊后主高緯(內(nèi)禪),好酒及色,在位五年就膩了。
577年,齊后主高緯禪讓給兒子齊幼主高恒(內(nèi)禪),危急中推卸責任,難免被俘被殺。
579年,周宣帝宇文赟禪讓給兒子周靜帝宇文闡(內(nèi)禪),和高湛一樣,好酒及色。
581年,周靜帝宇文衍禪讓給隋文帝楊堅,不是親外孫,否則下手不會這么狠。
618年,隋恭帝楊侑禪讓給唐高祖李淵,死得不明不白,病死或者被殺。
619年,隋恭帝楊侗禪讓給王世充,被王世充勒死。南北朝時的篡位者都太狠毒,一定要斬草除根,自己的子孫也很快遭報應(yīng)。
626年,唐高祖李淵禪位給兒子唐太宗李世民(內(nèi)禪),無法調(diào)和手足矛盾,釀成慘劇。
705年,武曌禪讓給兒子唐中宗李顯(內(nèi)禪),張柬之等五個郡王雖然逼著老太太讓位,自己難免被流放誅殺。
710年,唐殤帝李重茂禪讓給叔叔唐睿宗李旦(內(nèi)禪),受哥哥李重福叛亂的牽連而被貶,不久莫名死去。
712年,唐睿宗李旦禪位給兒子唐玄宗李隆基(內(nèi)禪),自己本來無意皇位,牛氣兒子想干就讓他來吧。
805年,唐順宗李誦禪讓給兒子唐憲宗李純(內(nèi)禪),身體太差,被宦官逼迫退位。
900年,唐昭宗李曄禪讓給兒子德王李裕(內(nèi)禪),政變中被兒子取代,再次政變復(fù)位,最終死于強臣朱溫之手。
907年,唐哀帝李柷禪讓給梁太祖朱溫,被朱溫毒死。 937年,吳睿帝楊溥禪讓給唐烈祖李昪,被幽禁至死。
951年,后漢太后李三娘下誥將漢朝皇位禪讓周太祖郭威,皇帝逃跑死在外邊,女人被逼無奈。
960年,周恭帝柴宗訓禪讓給宋太祖趙匡胤,敵兵來攻,領(lǐng)兵大將卻返身搞兵變。年僅二十死去,雖然國滅已經(jīng)十三年,死因卻很讓人懷疑。
1223年,夏神宗李遵頊禪讓給兒子夏獻宗李德旺(內(nèi)禪),外敵太強,不想做亡國之君。
1125年,宋徽宗趙佶禪位給兒子宋欽宗趙桓(內(nèi)禪),外敵太強,把自己搞的爛攤子交給兒子。被俘虜囚禁而死。
1130年,宋高宗趙構(gòu)禪讓給兒子宋簡宗趙旉(內(nèi)禪),兵變中傳給兒子,后復(fù)位,這唯一的兒子不久被嚇死。
1162年,宋高宗趙構(gòu)禪位給養(yǎng)子宋孝宗趙昚(內(nèi)禪),老頭好不容易弄死岳飛,偏安一隅,干了三十多年,累了,傳給干兒子。
1189年,宋孝宗趙昚禪位給兒子宋光宗趙惇
(內(nèi)禪),干爹死了自己也不想干了。
1194年,宋光宗趙惇禪位給兒子宋寧宗趙括(內(nèi)禪),精神失常,瘋子皇帝,被群臣逼迫退位。
1234年,金哀宗完顏守緒禪位給金末帝完顏承麟(內(nèi)禪),國破在即,不想當亡國之君,自縊身死。
1795年,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禪位給兒子清仁宗愛新覺羅·颙琰(內(nèi)禪),禪位后仍然把持朝政,實際上執(zhí)政63年。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906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