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帝王、君王傳位基本上還是秉承著“嫡長子繼承制”的套路!但是,總是有些個意外發(fā)生!比如說,咱們今天要說的主人公——趙惠文王!趙惠文王趙何的老爹趙武靈王因為寵愛趙何的母親,廢長立幼。甚至后來,直接讓位給趙何,自己做起“主父”。照理說,老爸這么愛自己,為何要餓死他老人家呢?究其原因是因為前太子起兵造反,兵敗后跑到老爸的養(yǎng)老院沙丘宮躲著。不過,趙惠文王很快就派公子成包圍沙丘宮,并且殺死了突圍的前太子!
本來這事兒就應該打住了!可沒想到的是,趙惠文王以包庇罪斷水斷糧,活生生的餓死父親,最后還厚葬,令人唏噓!雖說,趙惠文王對自己老爸這事兒做得忒不地道!但是,他不失為一個明君,他繼承了老爹的基業(yè),從諫如流,賞罰嚴明,任用廉頗、藺相如等能臣名將,才使得本來弱小的趙國在相當長的時期內(nèi)站穩(wěn)腳跟!
轉(zhuǎn)載聲明:感謝您對不回頭網(wǎng)的支持,讀史使人明智,以史觀今,讓我們通過歷史中一個個的典故故事去了解歷史。喜歡的朋友歡迎轉(zhuǎn)載趙惠文王的生平
嬴姓,趙氏,名偃,全名趙偃,是戰(zhàn)國末期趙國的國君,史稱趙悼襄王。趙悼襄王是趙孝成王的兒子,是趙惠文王的孫子。趙悼襄王統(tǒng)治時期也是秦王政統(tǒng)治時期,秦國和趙國之間也經(jīng)常發(fā)生戰(zhàn)爭。秦國經(jīng)過趙孝成王時期,和趙國的長平之戰(zhàn)后,削弱了趙國的有生力量,確立了自己的大國地位,為統(tǒng)一六國掃除了一大障礙。如今的秦國已經(jīng)是七個國家中實力最為強大的,為了實現(xiàn)多位秦國先王的遺志,秦王政自己也有雄偉遠大的目標,秦王政面對各國聯(lián)合的合縱,絲毫不懼,反而勇猛向前,戰(zhàn)勝了聯(lián)軍后各個擊破,終于統(tǒng)一六國。
趙悼襄王在秦王政的統(tǒng)一戰(zhàn)爭中占據(jù)著十分重要的部分,齊國齊王時期,齊國遭受了除了楚國以外其余五國的合縱討伐,齊國被打得只剩下兩座孤城,差點亡國。經(jīng)過這場戰(zhàn)爭以后,齊國的實力迅速從能夠和秦國比肩,甚至超過秦國的實力,銳減了三分之二的實力。但是,齊國雖然倒下了,趙國卻在趙武靈王的手中崛起了。趙武靈王是一個對戰(zhàn)爭極其敏銳的家伙,有著先天的軍事頭腦,為了強大趙國,趙武靈王時期實行了“胡服騎射”的改革,趙國的軍事實力以及國家經(jīng)濟等方面都得到改善和加強,成為了繼齊國之后的第二個和秦國抗衡的強國。
趙國在趙武靈王時期進行變法改革,在趙惠文王時期和秦國對峙,實力最為強大,讓虎狼之國秦也只能望其項背。然而趙惠文王之后,趙孝成王時期,秦國和趙國因上黨而大戰(zhàn)一場,趙國大敗,從此一蹶不振。在長平之戰(zhàn)中,秦軍殺掉了趙國降軍四十萬之多,幾乎是趙國當時國內(nèi)的全部的青壯年。趙孝成王采納了樓緩的建議,和秦國議和,才逃過了亡國的命運。趙國趁著秦國收兵,答應了和解,開始養(yǎng)精蓄銳,不到幾年時間,趙國的實力就恢復了三分之一二,雖說和秦國單獨較量還是有一定差距,但是這個差距已經(jīng)縮短了很多了。
趙孝成王之后的趙悼襄王就是趙偃,趙偃和趙孝成王比起來更加沒有君王的樣子,各種的措施都沒有頭腦,將他說成昏君都不為過。
公元前243年,趙孝成王去世,趙偃繼承了父親的王位,成為了新的趙王。趙偃接手的趙國并不是最為強盛時期的趙國,反而是經(jīng)過了秦國的摧殘而茍延殘喘的趙國。趙國是秦國東出的最大的障礙,因此多年來,秦國從未停止過攻打趙國。趙國的將軍廉頗在趙孝成王時期就擔任了將軍的職務(wù),成為了趙國最為出名的將軍之一,和趙奢一起,都是趙國的保護神。趙悼襄王繼位時,趙奢早就死了,趙奢的兒子也早在長平之戰(zhàn)中就戰(zhàn)死了,所以趙國上下就只有一個廉頗還能看得過去。廉頗當時擔任的是趙國的代理相國,正在率兵攻打魏國,并且奪取了魏國的繁陽,為趙國爭得了土地。但是趙悼襄王一道撤職的命令傳了下來,廉頗被樂乘取代了,他很不高興,不接受趙悼襄王的誥命,還出兵攻打樂乘,樂乘逃跑了。
廉頗沒有犯錯誤,卻受到了趙悼襄王如此不公平的對待,他的心里有氣,我們可以理解,他害怕回到趙國受罰,我們也可以理解,我們唯一不能理解的是趙悼襄王的腦袋是進水了嗎?趙國現(xiàn)在根本就沒有大將,他怎么敢將趙國的大將廉頗撤職的,怎么放著廉頗不用呢?廉頗被趙悼襄王氣得離開了趙國,來到魏國當了一個掛名的將軍。廉頗始終思念著趙國,但是趙悼襄王在位的這些年,即使趙國被秦國打到吐血,他始終都未將廉頗召回。
由于趙悼襄王的錯誤的判斷,昏庸的統(tǒng)治,趙國對秦國,幾乎就沒有贏過。公元前236年,趙悼襄王終于去世,他的頑劣兒子趙遷繼位了。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個能人輩出的時期,這一時期出現(xiàn)了所謂的諸子百家以及四大君子。那么,春秋戰(zhàn)國的四大君子分別是誰呢?其又有哪些生平事跡呢?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四大君子?指誰? 戰(zhàn)國末期,秦國越來越強大。各諸侯國貴族為了對付秦國的入侵和挽救本國的滅亡,竭力網(wǎng)羅人才。他們禮賢下士,廣招賓客,以擴大自己的勢力,因此養(yǎng)?士?,包括學士、策士、方士或術(shù)士以及食客之風盛行。當時,以養(yǎng)?士?著稱的有齊國的孟嘗君、魏國的信陵君、趙國的平原君和楚國的春申君。后人稱他們?yōu)?戰(zhàn)國四公子?。
?四大君子?有哪些生平事跡?
【齊國孟嘗君】
孟嘗君,姓田名文,戰(zhàn)國時齊國貴族,戰(zhàn)國四君子之一。齊國宗室大臣。其父靖郭君田嬰是齊威王幼子。因封襲其父爵于薛國(今山東省滕州市官橋鎮(zhèn)),又稱薛公,號孟嘗君。門下有食客數(shù)千。
秦昭王時曾入為秦相,不久逃歸,后為齊湣王相國。曾聯(lián)合韓、魏擊敗楚、秦。齊湣王七年(前294年)因貴族田甲叛亂事,為湣王所疑,謝病歸薛,不久出奔至魏,任相國。曾西合秦、趙與燕共伐破齊。齊襄王立,田文遂保持中立,不久復與莫聯(lián)合相親。死后諸子爭立,領(lǐng)地薛為齊、魏共同攻滅。
魏無忌處于魏國走向衰落之時,他效仿孟嘗君田文、平原君趙勝的輔政方法,延攬食客,養(yǎng)士數(shù)千人,自成勢力。他禮賢下士、急人之困,曾在軍事上兩度擊敗秦軍,分別挽救了趙國和魏國危局。但屢遭魏安厘王猜忌而未能予以重任。公元前243年信陵君因傷于酒色而死,十八年后魏國被秦所滅。
【魏國信陵君】
信陵君,姓魏名無忌。是魏昭王少子,安厘王的異母弟,戰(zhàn)國時期魏國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因安厘王元年(公元前276年)被封于信陵(今河南省寧陵縣),所以后世皆稱其為信陵君,與春申君黃歇、孟嘗君田文、平原君趙勝并稱戰(zhàn)國四君子。
魏無忌處于魏國走向衰落之時,他效仿孟嘗君田文、平原君趙勝的輔政方法,延攬食客,養(yǎng)士數(shù)千人,自成勢力。他禮賢下士、急人之困,曾在軍事上兩度擊敗秦軍,分別挽救了趙國和魏國危局。但屢遭魏安厘王猜忌而未能予以重任。公元前243年信陵君因傷于酒色而死,十八年后魏國被秦所滅。
【趙國平原君】
平原君趙勝,戰(zhàn)國四公子之一,趙國貴族。趙武靈王之子,惠文王之弟,魏國公子信陵君的姐夫。因賢能而聞名??逃跂|武(今山東武城),號平原君。
他禮賢下士,門下食客至數(shù)千人,和朋友關(guān)系處理的很好。但不注意禮貌對待平民,后在一名門客的指導下和平民搞好了關(guān)系,威名大震。
趙勝初為趙惠文王之相,趙惠文王死后,又為趙孝成王之相。趙孝成王七年(前259),長平之戰(zhàn)后,秦軍進圍趙都邯鄲(今屬河北邯鄲),形勢十分危急。趙勝盡散家財,發(fā)動士兵,堅守城池,長達三年之久。趙王派趙勝向魏和楚求援。九年,食客毛遂自告奮勇,同趙勝去楚國求援,說服了楚王,派春申君率軍救趙。此即?毛遂自薦?。援軍到來之前,邯鄲城內(nèi)兵困糧盡,趙勝盡散家財,發(fā)動士兵堅守城池。直到楚軍和魏信陵君援兵趕到,解邯鄲之圍。
【楚國春申君】
春申君,名黃歇,為戰(zhàn)國時期楚國公室大臣,曾任楚相。黃歇游學博聞,善辯。楚考烈王元年,以黃歇為相,封為春申君。賜淮北地12縣。
春申君明智忠信,寬厚愛人,以禮賢下士、招致賓客、輔佐治國而聞于世。秦襄王時,秦昭王派大將白起帶兵打敗韓國和魏國后,聯(lián)合韓、魏兩國共同討伐楚國,形勢危急,頃襄王派能言善辯的春申君出使秦國,說服秦昭襄王退兵。楚襄王病重,春申君設(shè)計使留在秦國作為人質(zhì)的楚太子熊完逃回楚國即位,即楚考烈王。楚考烈王任他為相。在秦軍圍攻邯鄲時,春申君帶兵救援。后又為楚北伐滅魯。
當時楚考烈王無子,春申君以此為憂。后來,春申君娶趙人李園之妹。李園之妹有身孕后,獻于楚考烈王,生子被立為太子(即楚幽王),而李園之妹被立為王后。李園因此逐漸掌握大權(quán),蓄養(yǎng)死士,欲殺春申君??剂彝醪∷篮螅顖@令人埋伏于棘門之內(nèi),殺死春申君及其全家。
公元前238年,楚考烈王病逝,春申君在前去奔喪,李園令人埋伏于棘門之內(nèi),殺死春申君及其全家。又據(jù)《越絕書》表明春申君是在楚幽王之時為幽王所殺。
戰(zhàn)國末期中原諸國為了抵制強秦的侵越以形成了很多網(wǎng)羅人才,禮賢下士,為自己君王盡力的貴族團體。其中最出名的就屬戰(zhàn)國四公子,他們對人才的重視和人才觀,以及運用人才來關(guān)系國家生死存亡的起死回生等方法,對后世影響深遠。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出了許多的軍事家、思想家。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類似于希臘,是一個注重思想、注重人才的時代。所以才會有像孔子、老子這樣的偉人,以及戰(zhàn)國四公子等有賢德的人士。
戰(zhàn)國時期的四大名將 李牧 李牧,戰(zhàn)國時期趙國人。他的生平活動大致可劃分為兩個階段,前一段是在趙國北部邊境,抗擊匈奴;后一段是在朝中參與政治軍事活動。終其一生,主要是做為武將活躍于歷史舞臺的。約在趙惠文王(前298年——前266年)中期,李牧已成為一位富有韜略的邊將。他常居代地雁門郡(今山西寧武以北一帶),根據(jù)實戰(zhàn)需要,他設(shè)置官吏僚屬,當?shù)厥凶馊拷蝗肽桓鰹檐娰M。他厚待戰(zhàn)士,每天宰殺數(shù)頭牛犒勞士卒;他注意提高戰(zhàn)斗能力,每天教練士卒騎射;他有嚴格的防守措施,挑選派出人員偵探敵情、隨時發(fā)出報警信號。他和軍民約定:一旦匈奴人侵,未得出擊號令,一律速將人馬物質(zhì)全部退入堡壘固守,不得輕易出擊。這樣堅持數(shù)年,軍隊無任何傷亡損失,形成了一支裝備精良而素質(zhì)極高的邊防軍。李牧到朝中任職,約在孝成王二十年(前 246年)以后。這一年,他曾因國事需要調(diào)回朝中,以相國身份出使秦國,定立盟約,使秦國歸還了趙國之質(zhì)子。兩年后,悼襄王繼位。當時,趙奢、藺相如已死,廉頗與樂乘均出走他國,李牧成為朝中重臣。悼襄王二年(前 243年)他帶兵攻取了燕的武遂(今河北徐水縣西)、方城(今河北固安縣南)。此時,泰國迅速地兼并了魏國的大片土地,迫使魏國屈服之后,把主要兵力對向趙國。趙王遷二年(前 234年),秦大將桓(齒奇)攻取趙的平陽(今河北臨漳縣西)、武城(今山東武城縣西),殺趙將扈輒,斬首10萬。三年(前 233年),又帶重兵攻打趙國。趙派李牧為大將軍,大破秦軍于宜安(今河北高城縣西南),桓(齒奇)兵敗潛逃。秦王暴怒,以金千斤,邑萬家購求桓(齒奇)(又稱樊于期)之首??梢姶舜未髣賹η卮驌舫林?,而趙得到喘息之機。因功大,李牧被封為武安君。趙正遷七年(前 229年),秦國大將王翦大舉攻趙國,率上黨兵卒直下井陘(今河北井陘縣),楊瑞和率河間兵卒進圍趙都邯鄲。趙國派李牧、司馬尚傾全軍抵御,一直相持到第二年。趙國由于連年戰(zhàn)爭,再加北部代地地震,大面積饑荒,國力已相當衰弱,而更大的憂患還在朝中,昏聵的趙王遷,對那個誣陷過廉頗的秦國間諜郭開寵信不疑。秦國在戰(zhàn)場上不能速勝,便又行反間故計,重金賄賂郭開,使其誣告李牧、司馬尚謀反。趙王遷不作分析,馬上派趙蓖及齊將顏聚取代李牧。李牧為社稷軍民計,拒交兵權(quán),繼續(xù)奮勇抵抗。趙王、郭開便暗中窺探,乘其不備之時,加以捕獲殘殺,并罷黜廢免了司馬尚。三個月后,王翦大破趙軍,殺死趙蓖,俘虜了趙王遷及顏聚,攻取邯鄲,滅掉了趙國。 李牧是戰(zhàn)國末年東方六國最優(yōu)秀的將領(lǐng)。他的無辜被害,使后人無不扼腕嘆恨。胡三省注《通鑒》時曾將李牧的被害與趙國的滅亡聯(lián)系在一起:“趙之所恃者李牧,而卒殺之,以速其亡?!彼抉R遷在《史記·趙世家贊》中說趙王遷“其母倡也”,“素無行,信讒,故誅其良將李牧,用郭開”。批判趙王遷而遷怒其母,未必妥當,但他的義憤填膺,與讀者的心是相通的。這種義憤。起著強烈而深刻的教育作用,也是對愛國志士的慰藉。 廉頗 廉頗,生卒年不詳,戰(zhàn)國時期趙國杰出的軍事將領(lǐng)。主要活動在趙惠文王(前298—前266)、趙孝成王(前266—前245)、趙悼襄王(前245—前236年)時期。 趙惠文王初,東方六國以齊最為強盛,齊與秦各為東西方強國。秦圍欲東出擴大勢力,趙國當其沖要。為掃除障礙,秦王曾多次派兵進攻趙國。廉頗統(tǒng)領(lǐng)趙軍屢敗秦軍,迫使秦改變策略,實行合縱,于惠文王五十四年(前258年)在中陽(今山西中陽縣西)與趙相會講和。以聯(lián)合韓、燕、魏、趙五國之師共同討伐齊國,大敗齊軍。其中,廉頗于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帶趙軍伐齊,長驅(qū)深入齊境,攻取陽晉(今山東鄲城縣西,本為衛(wèi)國領(lǐng)地,后屬齊),威旗諸侯,而趙國也隨之越居六國之首。廉頗班師回朝,拜為上卿(上卿為當時最高級的文官,相當于后來的宰相),秦國虎視趙國而不放貿(mào)然進攻,正是懾于廉頗的威力。此后,廉頗率軍征戰(zhàn),守必固,攻必取,幾乎百戰(zhàn)百勝,威震列國。 周赧王三十二年(趙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曾得和氏壁,強秦愿以十五城換之,趙派藺相如出使秦國,藺相如僅僅是宦官繆賢門下的“舍人”。經(jīng)繆賢向惠文王薦舉,身攜“和氏璧”,充當趙使入秦。藺相如以他的大智大勇完壁歸趙,取得了對秦外交的勝利。 其后秦伐趙,占領(lǐng)了石城。趙惠文王十九年復攻趙,殺了二萬趙軍。這時秦王欲與趙王在澠池會盟言和(今河南澠池縣西),趙王非常害怕,不愿前往。廉頗和藺相如磋商認為趙王應該前往,以顯示趙國的堅強和趙王的果敢。趙王與藺相如同往,廉頗相送,與趙王分別時說:“大王這次行期不過三十天,若三十天不還,請立太子為王,以斷絕秦國要挾趙國的希望?!绷H的大將風度與周密安排,壯了趙王的行色,同時由于相如澠池會上不卑不亢的與秦王周旋,毫不示弱地回擊了秦王施展的種種手段,不僅為趙國挽回了聲譽,而且對秦王和群臣產(chǎn)生震懾。最終使得趙王平安歸來。 會后,趙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地位竟在廉頗之上。廉頗對藺相如封為上卿心懷不滿,認為自己做為趙國的大將,有攻城野城,擴大疆土的大功,而地位低下的藺相如只動動口舌卻位高于我,叫人不能容忍。他公然揚言要當眾羞辱藺相如。藺相如知道后,并不想與廉頗去爭高低,而是采取了忍讓的態(tài)度。為了不使廉頗在臨朝時排列自己之下,每次早朝,他總是稱病不至。有時,藺相如乘車出門,遠遠望見廉頗迎面而來,就索性引車躲避了。這引起了藺相如舍人的不滿,藺相如解釋說:“強秦與廉頗相比,虎狼般的秦王相如都敢當庭呵叱,羞辱他的群臣,我還會怕廉頗嗎?強秦之所以不敢出兵趙國,這是因為我和廉頗同在朝中為官,如果我們相斗,就如兩虎相傷,沒有兩全之理了。我之所以避他,無非是把國家危難放在個人的恩怨之上罷了?!绷H聽后,深受感動,他選擇藺相如家賓客最多的一天,身背荊條,赤膊露體來到藺相如家中,請?zhí)A相如治罪。從此兩人結(jié)為刎頸之交,生死與共。 “將相和”的故事,后人以各種不同的文藝形式加以表現(xiàn),它強烈的愛國情感催人淚下,感人奮發(fā)。而廉頗勇于改過,真誠率直的性格,更使人覺得可親可愛。 趙惠文王二十年(前278年),廉頗向東攻打齊國,破其一軍。趙惠文王二十年二(前276年),再次伐齊,攻陷九城。次年廉頗攻魏,陷防陵(今河南安陽南二十里),安陽城(今河南安陽縣西南四十三里)。正是由于廉、藺交和,使得趙國內(nèi)部團結(jié)一致,盡心報國,使趙國一度強盛,成為東方諸侯阻擋秦國東進的屏障,秦國以后10年間末敢攻趙。 公元前266年,趙惠文王卒,孝成王立。這時,秦國采取應侯范睢“遠交近攻”的謀略,一邊跟齊國、楚國交好,一邊攻打臨近的小國。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秦國進攻韓地上黨。上黨的韓國守軍孤立無援,太守馮亭便將上黨獻給了趙國。于是,秦趙之間圍繞著爭奪上黨地區(qū)發(fā)生了戰(zhàn)爭。這時,名將趙奢已死,藺相如病重,執(zhí)掌軍事事務(wù)的只有廉頗。于是,趙孝成王命廉頗統(tǒng)帥20萬趙軍阻秦軍于長平(今山西高平縣西北)(參見長平之戰(zhàn))。當時,秦軍已南取野王(今河南沁陽),北略上黨(今山西中部地區(qū)),切斷了長平南北聯(lián)系,士氣正盛,而趙軍長途跋涉而至,不僅兵力處于劣勢,態(tài)勢上也處于被動不利的地位。面對這一情況,廉頗正確地采取了筑壘固守,疲憊敵軍,相機攻敵的作戰(zhàn)方針。他命令趙軍憑借山險,筑起森嚴壁壘。盡管秦軍數(shù)次挑戰(zhàn),廉頗總是嚴束部眾,堅壁不出。同時,他把上黨地區(qū)的民眾集中起來,一面從事戰(zhàn)場運輸,一面投入筑壘抗秦的工作。趙軍森嚴壁壘,秦軍求戰(zhàn)不得,無計可施,銳氣漸失。廉頗用兵持重,固壘堅守三年,意在挫敗秦軍速勝之謀。秦國看速勝不行,便使反問計,讓趙王相信,秦國最擔心、最害怕的是用趙括替代廉頗。趙王求勝心切,終于中了反間計,認為廉頗怯戰(zhàn),強行罷廉頗職,用趙括為將。雖然藺相如力諫,指出只知紙上談兵的趙括不適合擔此重任,但趙王不聽,任用趙括為將軍。趙括代替了廉頗的職務(wù)后,完全改變了廉頗制定的戰(zhàn)略部署,撤換了許多軍官。秦國見使用趙括為將,便暗中啟用武安君白起率兵攻趙。大敗趙括軍于長平,射殺趙括,坑趙兵四十余萬。趙長平之戰(zhàn),趙國損失四十五萬人。 白起 白起(?—前258),也叫公孫起,戰(zhàn)國時期秦國郿縣(今陜西郿縣東北)人,中國歷史上偉大的軍事家、統(tǒng)帥.秦國,原來是地處西陲的一個小國,秦孝公時用商鞅變法,奠定了國家富強的基礎(chǔ)。爾后,不斷向外發(fā)展勢力,國力強盛。秦昭王時,任用白起為將。白起素以深通韜略著稱,秦昭王十三年(前294年),白起做左庶長,領(lǐng)兵攻打韓的新城(在今河南伊川縣西)。次年,由左庶長遷左更,出兵攻韓、魏,用避實擊虛,各個擊破的戰(zhàn)法全殲韓魏聯(lián)軍于伊闕(今河南洛陽龍門),斬獲首級二十四萬,俘大將公孫喜、攻陷五座城池(參見伊闕之戰(zhàn))。因功晉升為國尉。又渡黃河攻取韓安邑以東到乾河的土地。十五年,再升大良造,領(lǐng)兵攻陷魏國,占據(jù)大小城池六十一個。十六年,白起與客卿司馬錯聯(lián)合攻下垣城。二十一年,白起攻趙,占取光狼城(今山西高平縣西)。二十八年,攻楚、拔鄢、鄧等五座城池。次年攻陷楚國的都城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焚毀夷陵(今湖北宜昌),向東進兵至竟陵,楚王逃離都城,避難于陳(參見鄢郢之戰(zhàn))。秦國以郢都為南郡。白起受封為武安君,又攻取楚國,平定巫、黔中(今四川、貴州地區(qū))二郡(參見黔中之戰(zhàn))。三十四年,白起率軍攻趙魏聯(lián)軍以救韓,大破聯(lián)軍于華陽(今河南新鄭北),魏將芒卯敗逃,擄獲三員晉將,斬首十三萬(參見華陽之戰(zhàn))。又與趙將賈偃交戰(zhàn),溺斃趙卒二萬人。四十三年,白起攻韓之陘城,攻陷五城,斬首五萬(參見陘城之戰(zhàn))。四十四年,白起又攻打韓南陽太行道,斷絕韓國的太行道。四十五年,攻韓的野王(今河南沁陽)。 昭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派左庶長王齙攻韓,奪取上黨。上黨的百姓紛紛逃往趙國,趙駐兵于長平(今山西高平縣),以便鎮(zhèn)撫上黨之民。四月,王齙攻趙(參見長平之戰(zhàn))。趙派廉頗為將抵抗。趙軍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斬趙裨將茄。六月,敗趙軍,取二鄣四尉。七月,趙軍筑壘壁而守。秦軍又攻趙軍壘壁,取二尉,敗其陣,奪西壘壁。雙方僵持多日,趙軍損失巨大。廉頗根據(jù)敵強己弱、初戰(zhàn)失利的形勢,決定采取堅守營壘以待秦兵進攻的戰(zhàn)略。秦軍多次挑戰(zhàn),趙國卻不出兵。趙王為此屢次責備廉頗。秦相應侯范睢派人攜千金向趙國權(quán)臣行賄,用離間計,散布流言說:“秦國所痛恨、畏懼的,是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廉頗容易對付,他快要投降了?!壁w王既怨怒廉頗連吃敗仗,士卒傷亡慘重,又賺廉頗堅壁固守不肯出戰(zhàn),因而聽信流言,便派趙括替代廉頗為將,命他率兵擊秦。 趙括上任之后,一反廉頗的部署,不僅臨戰(zhàn)更改部隊的制度,而且大批撤換將領(lǐng),使趙軍戰(zhàn)力下降。秦見趙中了計,暗中命白起為將軍,王齙為副將。趙括雖自大驕狂,但他畏懼白起為將。所秦王下令“有敢泄武安君將者斬。”(《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白起面對魯莽輕敵,高傲自恃的對手,決定采取后退誘敵,分割圍殲的戰(zhàn)法。他命前沿部隊擔任誘敵任務(wù),在趙軍進攻時,佯敗后撤,將主力配置在縱深構(gòu)筑袋形陣地,另以精兵5000人,楔入敵先頭部隊與主力之間,伺機割裂趙軍。8月,趙括在不明虛實的情況下,冒然采取進攻行動。秦軍假意敗走,暗中張開兩翼設(shè)奇兵脅制趙軍。趙軍乘勝追至秦軍壁壘,秦早有準備,壁壘堅固不得入。白起令兩翼奇兵迅速出擊,將趙軍截為三段。趙軍首尾分離,糧道被斷。秦軍又派輕騎兵不斷騷擾趙軍。趙軍的戰(zhàn)勢危急,只得筑壘壁堅守,以待救兵。秦王聽說趙國的糧道被切斷,親臨河內(nèi)督戰(zhàn),征發(fā)十五歲以上男丁從軍,賞賜民爵一級,以阻絕趙國的援軍和糧草,傾全國之力與趙作戰(zhàn)。 到了九月,趙兵已斷糧四十六天,饑餓不堪,甚至自相殺食。趙括走投無路,重新集結(jié)部隊,分兵四隊輪番突圍,終不能出,趙括親率精兵出戰(zhàn),被秦軍射殺。趙括軍隊大敗。四十萬士兵投降白起。白起與人計議說:“先前秦已攻陷上黨,上黨的百姓不愿歸附秦卻歸順了趙國。趙國士兵反復無常,不全部殺掉,恐怕日后會成為災亂?!庇谑鞘乖p,把趙降卒全部坑殺,只留下二百四十個小兵回趙國報信。長平之戰(zhàn),秦軍先后斬殺和俘獲趙軍共四十五萬人,趙國上下為之震驚。白起是中國戰(zhàn)爭史上一個偉大的軍事統(tǒng)帥,也秦國歷史上戰(zhàn)功最為卓著的將領(lǐng)。白起一生善于用兵,征戰(zhàn)沙場達37年之久,戰(zhàn)勝攻取者七十余城,殲敵百萬,未嘗敗績,為秦國的統(tǒng)一奠定了基礎(chǔ)。史學家司馬遷稱贊白起“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白起的作戰(zhàn)指揮藝術(shù),代表了戰(zhàn)國時期戰(zhàn)爭發(fā)展的水平。白起用兵,善于分析敵我形勢,然后采取正確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方針對敵人發(fā)起進攻。如伊闕之戰(zhàn)中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鄢郢之戰(zhàn)中的掏心戰(zhàn)術(shù),并附以水攻;華陽之戰(zhàn)長途奔襲。長平之戰(zhàn)以佯敗誘敵,使其脫離既設(shè)陣地,爾后分割包圍戰(zhàn)術(shù),殲敵45萬,創(chuàng)造了先秦戰(zhàn)史上最大的殲滅戰(zhàn)戰(zhàn)例,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早、規(guī)模最大、最徹底的圍殲戰(zhàn)。其規(guī)模之大、戰(zhàn)果之輝煌,在世界戰(zhàn)爭史上也是罕見的。長平之戰(zhàn)也反映了戰(zhàn)爭自身發(fā)展概貌。 白起的作戰(zhàn)指導特點有三個:一是不以攻城奪地為唯一目標,而是以殲敵有生力量作為主要目的的殲滅戰(zhàn)思想,而且善于野戰(zhàn)進攻,戰(zhàn)必求殲,這是白起最為突出的特點。他是戰(zhàn)爭史上運用圍殲戰(zhàn)術(shù)作戰(zhàn)的無與倫比的統(tǒng)帥。也是中國戰(zhàn)爭史上三個最善于打殲滅戰(zhàn)的軍事統(tǒng)帥之一(另外兩人是成吉思汗和粟裕大將)。但白起能夠在二千多年前便主張打殲滅戰(zhàn),這是非常難得的。二是為達殲滅戰(zhàn)目的強調(diào)追擊戰(zhàn),對敵人窮追猛打,較孫武的“窮寇勿追”及商鞅的“大戰(zhàn)勝逐北無過十里”(《商君書·戰(zhàn)法第十》),顯然前進一步。三是重視野戰(zhàn)筑壘工事,先誘敵軍脫離設(shè)壘陣地,再在預期殲敵地區(qū)筑壘阻敵,并防其突圍。此種以筑壘工事作為進攻輔助手段的作戰(zhàn)指導思想,在當時前所未有。 王翦 戰(zhàn)國末年秦國名將。頻陽(今陜西富平東北)人。幼習兵略,仕秦,深受重用。為將持重,老謀深算。秦王政十一年(公元前236),與桓(左齒右奇)等攻趙,取閼與(今山西和順)等九城。十八年,趁趙饑,率秦上郡(治膚施,今陜西榆林東南)兵與楊端和所率河內(nèi)(今河南黃河以北地區(qū))兵夾攻趙都邯鄲(今屬河北),因秦軍屢敗于李牧,遂施反間計,除李牧,迅取邯鄲,盡占趙之東陽(今河北太行山以東),虜趙王遷,進而屯兵中山,臨燕南界。二十年,受命攻燕,敗燕軍和趙公子嘉的代軍于易水西。次年,率大軍破燕太子丹軍,攻下燕都薊城(今北京西南)。二十三年,秦王政在李信攻楚失敗后,不得不納王翦之議,命其率60萬大軍滅楚。王翦因手握重兵,出征時向秦王多請?zhí)镎瑸樽訉O業(yè),以消除秦王疑懼之,心,確保出師必勝。率軍進至平輿(今河南平輿北)駐屯,采取穩(wěn)扎穩(wěn)打,堅壁固守,消耗疲憊楚師的作戰(zhàn)方針,趁其無所得而撤師東還時,揮軍追擊,大敗楚軍,追至蘄(今安徽宿州東南),殺楚將項燕。次年,攻下楚都壽春(今壽縣),虜楚王負芻。二十五年,平定楚之江南地,乘勝征服百越。 王翦 王翦,生卒年不詳,頻陽東鄉(xiāng)(今陜西省富平縣東北)人,秦代杰出的軍事家,是繼白起之后秦國的又一位名將。與其子王賁在輔助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的戰(zhàn)爭中(參見秦滅六國的戰(zhàn)爭)立有大功,除韓之外,其余五國均為王翦父子所滅。 王翦少年時期就喜愛兵法,事奉秦始皇征戰(zhàn)。始皇十一年(前236年),王翦領(lǐng)兵攻破趙國閼與(今山西和順),拔九城,奪取趙漳水流域。十八年又攻打趙國,歷時一年,攻陷趙都(參見秦滅趙之戰(zhàn)),虜趙王遷,趙王降,趙成了秦的一個郡。次年,燕王派荊軻刺殺秦王。秦王于是派王翦將兵攻打燕國,擊破燕軍主力于易水西,燕王逃到了遼東,王翦平定了燕薊,得勝而歸(參見秦滅燕之戰(zhàn))。秦使翦子王賁擊楚,還擊魏,魏王降(參見秦滅魏之戰(zhàn)),遂定魏地。 秦國橫掃六國,勢如破竹,滅三晉,數(shù)破楚軍,燕王逃亡。秦始皇欲滅楚,傾心于年少壯勇的秦將李信,認為他賢能果敢。李信曾領(lǐng)兵數(shù)千,追擊燕太子丹至衍水,終破燕軍虜獲太子丹。秦始皇曾問李信欲破楚,須多少人馬?李信表示二十萬即可。秦始皇又問王翦,王翦道:“非六十萬不可?!笔蓟收f:“王將軍老矣,何怯也!李將軍果勢壯勇,其言是也?!?《史記·七十三王翦白起列傳》)于是派李信及蒙恬將兵二十萬南伐楚。王翦因秦王不用其話,就托病辭官,歸頻陽養(yǎng)老。這時的秦軍在李信的率領(lǐng)下攻平與(今河南平與北),蒙恬攻寢丘(今河南臨泉),大破楚軍。李信又乘勝攻鄢、郢,均破之。于是引兵向西與蒙恬軍會師城父(今河南平頂山市北)。項燕率領(lǐng)的楚軍乘機積蓄力量,尾隨秦軍三天三夜,終于大破李信軍隊,攻下兩個營壘,殺死七名都尉,秦兵敗逃。 秦始皇聞秦軍失敗,大怒。使他知道王翦確有遠見,于是親自到頻陽向王翦謝罪,說:“我沒有聽從將軍的話,李信終使秦軍受辱,如今楚軍逐日西進,將軍雖有病在身,怎能忍心背棄寡人?”王翦辭謝說:“老臣疲弱多病,狂暴悖亂,希望大王另擇良將?!笔蓟蕡猿忠豸孱I(lǐng)兵,王翦說:“若非要用老臣,必給我六十萬大軍?!笔蓟试手Z。于是王翦率六十萬秦軍伐楚,始皇親自送將軍至灞上。王翦行前多求良田屋宅園地,始皇說:“將軍既已出兵,何患貧窮?”王翦說:“為大王部將,雖立戰(zhàn)功卻終不得封侯,所以趁大王親近臣下之時,多求良田屋宅園地,為子孫置業(yè)。”始皇大笑。王翦的軍隊行至關(guān)口后,又五度派使者回朝求良田。有人認為將軍求賞太過份,王翦卻說:“秦王粗暴又不信任人,如今傾盡全國兵力,交付給我,我只有以多請?zhí)镎鳛樽訉O基業(yè)的方法來穩(wěn)固自家,打消秦王對我的懷疑?!? 王翦替代李信前來攻楚,楚軍聽說王翦集六十萬大軍前來,也盡發(fā)國中兵力以抗秦。王翦大軍一至,立即堅壁而守,不肯出戰(zhàn)。楚軍屢次挑戰(zhàn),秦軍始終不出。王翦每日要求士兵休息洗沐,安排美好飯食安撫他們,同時與士卒同飯同食,意在養(yǎng)精蓄銳,消耗敵軍,以待最后殊死一戰(zhàn)。不久,王翦打聽士兵以什么來娛樂,有人回答說:“投擲石頭,跳遠比賽?!庇谑峭豸灏l(fā)令出兵。楚軍數(shù)次挑戰(zhàn)而秦軍不出,楚軍引兵向東,王翦趁此遣兵擊,大破楚軍,追至蘄南(今安徽宿州東南),斬殺將軍項燕(一說項燕自殺),楚兵敗逃。秦借勝勢,一年就平定了楚國城邑,俘虜楚王負芻(參見秦滅楚之戰(zhàn)),楚地終成秦的一個郡縣。王翦于是又率兵南征百越,取得勝利。因功著而晉封武成侯。 后記 然善始者未必善終,李牧,白起,功高遭忌,最終死在了自己人的手里,廉頗客死他鄉(xiāng),唯有王翦終老,算得上是善終吧。 悲夫。
長安君不是趙國太子。生平?jīng)]做什么大事。
長安君,嬴姓,趙氏,名不詳。(注:由于古代男子稱氏,女子稱姓。所以長安君叫趙X。但不能說他姓趙或姓趙氏)其名不詳,約生于前280年左右。趙惠文王子,趙孝成王之弟。公元前266年,趙惠文王去世,太子丹接位為趙孝成王。由于趙孝成王還年輕,國家大事由趙威后處理。秦國趁趙國大喪之際,大舉攻趙,趙向齊國求救,齊國要求以長安君為質(zhì)。趙威后納觸龍之諫,遣人送長安君入齊,齊軍方出,秦軍乃退。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02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朱祐杬的生平
下一篇: 徐九經(jīng)的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