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雍正皇后為何拒絕和雍正合葬的事情,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在中國古代社會,墓葬是很有講究的,比如說夫妻死后必須合葬一處,特別是帝王之家,特別講究生前同房,死后同穴的傳統(tǒng)。在男權社會中,女性能與夫君合葬一處也是一種榮耀,婦人們在臨終之前都要交代子孫,一定要將自己和乃父合葬一處。民間如此,皇家就更不要提了。然而,還真有這么一出例外,皇后就不跟皇帝葬一塊。
清朝之前,皇帝皇后合葬這一傳統(tǒng)延續(xù)了幾千年,不管帝王夫妻誰先走,統(tǒng)統(tǒng)不再另建陵墓,而且帝陵中只能是皇帝和皇后,其他妃嬪一律不夠資格。就連女皇武則天,死后都要跟高宗李治合葬乾陵,更別說其他的女人,哪個女人的權柄還有武皇大。不過這個傳統(tǒng)到康熙朝被打破了,順治走的早,孝惠章皇后57年后才去見順治,而康熙皇帝并沒有把孝惠章皇后和順治合葬一處,而是給她另開陵墓厚葬??滴蹼m然打破了這一傳統(tǒng),但并沒有立下規(guī)矩,后人大部分還是承襲之前的傳統(tǒng)。
到了乾隆朝,又有一個皇太后打破了這一規(guī)矩。她就是乾隆的生母、雍正的孝圣憲皇后鈕祜祿氏。她是大清朝最長壽、最有福的一位皇后,雍正駕崩后42年她才去世,活了86年。1736年,恒親王弘晊詢問乾隆是否在泰陵地宮內為乾隆生母預留安放棺槨的位置。而當時的泰陵中不僅葬著雍正皇帝,還有另外兩個女人,一個是孝敬憲皇后,還有一個是敦肅皇貴妃。與一般的帝王陵墓不同,泰陵中不僅有皇帝皇后,還有一位貴妃??雌饋砭捅容^擁擠了。
而在古代帝王家是很講究尊卑排序的,其棺槨的位置也要按生前地位尊卑擺放。雍正自然是中心位置,而孝敬憲皇后的棺槨則在雍正左邊,古代以左為尊,左邊的位置已經被人占了,那乾隆的生母只能擱在右邊,這就讓孝圣憲皇后極為不爽了,于是她萌生了另開新陵的想法。可能孝圣憲皇后也不愿意和雍正合葬一處吧,她便以卑不動尊為由,讓乾隆皇帝按照孝東陵的規(guī)格再造新陵。
其實卑不動尊只是借口,孝圣憲皇后是乾隆生母,即便自己是雍正的第二任皇后,她也不甘心屈居孝敬憲皇后之后。乾隆皇帝也知道母親的心思,不便多費口舌,也就答應了。很多人說孝敬憲皇后就是甄嬛的原型,說來也著實可笑,甄嬛是絕對不會計較死后的地位尊卑的。
雍正后宮雖然無數(shù),但是得到他歡心的本就很少,而有資格并且他也愿意合葬的更加少之又少。所以雍正死亡之后,只有孝敬憲皇后和敦肅皇貴妃兩位有資格和雍正合葬。
孝敬憲皇后是雍正的發(fā)妻,而她出生名門世家更是懂得禮儀規(guī)矩,所以他把雍正的后宮打理的井井有條。對外,她處理宮事公平正義,對內他對雍正也是照顧有加。所以雍正對自己的這個皇后甚是敬重。
可能因為這個皇后太操心了,所以有一天終于撐不了了,就這樣因為病重所以就獨自在宮中。就算在這種情況下,已經生病的雍正照樣去看望她。當雍正聽到她死的消息時甚至還罷朝了五天,那段時間也一直穿素色衣服,也要求全天下都吃素來紀念這位皇后。
至于郭肅皇貴妃,很多人說雍正對她是利用之心,電視上面的年氏也是囂張跋扈。但是其實真實的年氏是一個體弱多病的林妹妹,雖然有點愛吃醋,但是那都是因為她愛雍正。對著一個美麗又愛自己的女人雍正自然會心動,所以雍正心中其實有年氏的。
年氏也是一個深明大義的女人,當她知道自己的哥哥居然真的開始有不軌之心并且自己也勸不住的時候,她選擇把自己看到的一切告訴了雍正。而年氏本就身體弱,再經此一事之后更是病入膏肓,就算是知道自己有皇貴妃的位置也回天乏術,最終還是離開了人世。
這兩個女人其實都是雍正生命中比較重要的女人,所以她們才有資格和雍正合葬。并且她們還死在雍正的前面,所以雍正也愿意讓她們兩個到了地下也陪著自己。
一首詩造成了極大的轟動
6歲的福臨被擁立為新皇,是權力斗爭的微妙結局,但是在眾多的皇子中選中福臨,而多爾袞表示同意,這就和福臨的母親孝莊太后分不開了。對于孝莊與多爾袞的關系,民間有很多傳說,這也是清初四大疑案之一。傳言的產生,始于張煌言(即張蒼水)所寫的七言絕句。在這首題為《建夷宮詞》的詩中寫道:
上壽觴為合巹尊,慈寧宮里爛盈門。
春宮昨進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后婚。
掖庭猶說冊閼氏,妙選孀閨作母儀。
椒寢夢回云雨散,錯將蝦子作龍兒。
這首詩成于順治七年(1650年),是當世人的記載,造成了極大的轟動,在民間快速流傳開來??墒?,如果清初真有太后下嫁攝政王多爾袞,封攝政王為“皇父”一事,必然有頒詔告諭之文。然而,雖然傳言眾多,但一直沒有關于太后下嫁的可靠的史料佐證。這有可能是被皇室后人、歷代帝王所隱滅造成的。
孝莊與多爾袞相戀是否屬實
民間流傳著太后下嫁攝政王的傳言,很可能與孝莊和多爾袞相戀的事實有關。清初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在創(chuàng)業(yè)過程中,皆得力于政治婚姻。太宗的孝端、孝莊兩位皇后都出自于博爾濟吉特氏。滿洲皇室與這個家族累世結姻,早已成為國戚第一家。
孝莊皇后生于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清史稿》中記載她“于天命十年二月來歸”,那時的孝莊不過是13歲的孩子,按當時的情況估計,她是來投靠她的姑姑,等到年齡合適的時候再擇佳偶婚配,本沒有打算要成為太宗的妃子的。而多爾袞生于萬歷四十年,長孝莊一歲。由于在努爾哈赤崩逝時,四大貝勒處于政治利益的考慮,逼迫多爾袞的母親大妃陪葬,這樣尚且年幼的多爾袞和弟弟多鐸,就由太宗撫養(yǎng)。此時多爾袞15歲,孝莊14歲,共同生活在一個屋檐下,朝夕相處,而且年歲相當,滋生情愫,是極為正常的事。而傳說中,多爾袞毫不避嫌,“親到皇宮內院”的事,為了孝莊的可能性要大于其他任何人。
此外,多爾袞是否曾自稱為“皇父攝政王”也是這場傳言的一個疑點?!冻r實錄》中記載“皇父”這個稱呼只是清朝官吏與朝鮮使臣之間私下的稱謂,單憑此一條,不能完全證明有無下嫁之事,只能證明在詔書與使節(jié)的官方辭令中,沒有公開承認太后下嫁的文字而已。但是,不管怎樣,有“皇父”之稱傳出,即使孝莊沒有真的下嫁于多爾袞,也必然與其有曖昧關系。
孝莊因何不與太宗合葬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75歲的孝莊離開了人世。但是,出人意料的是,孝莊并沒有與皇太極合葬于關外昭陵,而是要求別葬于關內盛京之西的昭西陵。如此出于情理之外的請求,引發(fā)了多方的揣測,世人以為發(fā)生這種變故很可能是下嫁之故。
史書記載,孝莊太皇太后在臨終之時,告訴圣祖康熙,由于太宗陵寢奉安已久,且已有孝端皇后合葬,不可因為自己而輕動土木,而且,自己心中還時刻惦念著順治與康熙父子,所以,應當在順治孝陵附近安陵。但這不過是官方文書藻飾之辭,不能夠令人折服。而且,在事實上,康熙年間也認為這事難辦,難堵眾人悠悠之口。終康熙一朝也始終未能安葬孝莊,孝莊的梓宮一直停放在順治孝陵之側。直到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服父喪27個月之后,才動工興修昭西陵。
在中國傳統(tǒng)的喪葬禮節(jié)中強調的是“入土為安”,但康熙卻三十多年不葬祖母,雖然雍正解釋為康熙與祖母感情篤深,不忍下葬,但這始終是說不過去的,其中必有迫不得已的隱衷。在孝莊崩逝之后,康熙違反常規(guī)執(zhí)意要在宮中為祖母守三年之喪,后因朝臣反對,康熙也戴孝將近兩年??滴醯难孕辛艚o世人的感覺是,在純孝之外,似乎還對祖母懷有一份非常濃重的歉疚之心,希望有所補償。
而這份歉疚來源于何,必然是康熙的一份不可告人的隱痛。這隱痛就是孝莊為了保存皇太極的遺孤,保住皇太極一生奮斗而來的事業(yè),不得不做出有悖倫常的事情。在這一點上,孝莊不僅沒有辜負太宗,而且應當為太宗諒解,甚至是感激。但是,礙于世俗禮法,孝莊竟然不能與太宗合葬,遭受了莫大的委屈,背負著不白之冤,這是康熙心中永遠的隱痛,至死不休。
當時,多爾袞提攜原本不受重用的滿達海、阿巴泰、尼堪繼承了王位。他們成為議政王之后,自然對多爾袞唯命是從。此時,八旗兵力的分配情況是:兩黃旗,名義上歸世祖,實際上由多爾袞以攝政王的身份指揮。正白旗,為多爾袞的嫡系武力。鑲白旗,本由多爾袞胞弟豫親王多鐸為旗主,此時亦歸多爾袞。正藍旗,本為太宗所有,順治初又歸多爾袞,而名義上的旗主為豫王之子多尼。正紅旗,此旗為代善所有,現(xiàn)在旗主為滿達海。鑲紅旗,旗主為克勤郡王岳托,英親王阿濟格亦持有一部分。這樣,多爾袞握有兩黃、兩白、正藍五旗,對兩紅旗亦有影響力,只有完全屬于鄭親王濟爾哈朗的鑲藍旗是唯一的敵對勢力。在這樣的壓倒優(yōu)勢之下,何事不可為?作為攝政王的多爾袞貶斥了鄭親王濟爾哈朗,誅殺了豪格,手握重兵,黨羽密布,所有的反對勢力都已臣服,他唯一有所顧忌的,就是孝莊太后。那么,多爾袞由未入關以前想奪皇位而不能,到此時能奪皇位而不奪,其真實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唯一可以解釋的就是孝莊。作為少年時的愛侶,孝莊太后以萬縷柔情,約束多爾袞的“最后行動”,其間綢繆委屈,調護化解,不知費了孝莊多少苦心。
至此,可以判斷孝莊決無下嫁多爾袞之事,但其失身卻是不可避免的。孝莊太皇太后留下遺旨不與太宗合葬,就是認為自己白璧有玷之身無法再與太宗同穴??滴跬耆私庑⑶f當年辱身以存太宗天下的苦心,所以孝養(yǎng)無微不至。孝莊去世之時,不能葬于皇太極昭陵,但是康熙不忍心讓祖母孤零零地別葬他處,所以才形成了停孝莊梓宮數(shù)十年,而無法下葬的局面。孝莊不能與太宗合葬的苦心不僅康熙了然,朝臣心中也如明鏡似的。
乾隆的母親鈕祜祿氏在歷史上被稱為“最幸福的皇太后”,她的夫君和兒子都是清朝相對比較強盛時期的君主,而她本身,也活到了80多歲的高齡,被后人譽為清朝最幸福、最長壽的皇太后。
同時,她也是熒幕上的大紅人,比如《甄嬛傳》中的甄嬛,再比如《還珠格格》中的老佛爺,其人物原型,都是這位被后人欽羨的皇太后鈕祜祿氏。
但是,關于甄嬛原型鈕祜祿氏和雍正的關系怎么樣,歷史上眾說紛紜。
而《甄嬛傳》里的情節(jié),更是暗示了在許多人心里,鈕祜祿氏和雍正的感情并不算太好。當然,這也是后人的推測。
至于為何有這種推測,其實也不難理解,因為歷史上確實存在這么一件事情,那就是鈕祜祿氏拒絕在死后與雍正合葬。
于此便有人便猜測,是不是二人關系不好,導致鈕祜祿氏不愿與雍正合葬?即便這是無尚榮耀。
原因是不是這樣呢?顏小二認為,以上只是一種猜測,若拋開感情因素,鈕祜祿氏拒絕合葬,或許與她佛教的宗教信仰以及她一生的經歷有關。
簡單來說,她或許就想求個清凈。
1、乾隆之母鈕祜祿氏真的是母憑子貴?說起乾隆的母親鈕祜祿氏,大家應該首先想到的就是耳熟能詳?shù)摹罢鐙帧薄?/p>
而歷史上的甄嬛原型鈕祜祿氏,更多屬于“母憑子貴”的存在。
鈕祜祿氏在十幾歲的時候,就被指婚給當時26歲的胤禛,也就是后來的雍正。
之后的10年間,因為鈕祜祿氏的父親身份不高,而胤禛是貝勒身份,她當了10多年的格格。
為日后鈕祜祿氏地位奠定基礎的,在于雍正的一次生病。
康熙年間,雍正得了重病,時疫,有傳染性。
而雍正當時險些喪命,那么冒著被感染的風險悉心照顧他的鈕祜祿氏則更顯得真心可貴。
在鈕祜祿氏不顧個人安危的悉心照料,雍正日漸恢復,于此,二人關系更近一步。
之后,鈕祜祿氏生下了聰慧過人的弘歷,也就是后來的乾隆,而弘歷也受到了康熙的喜愛,
于此,奠定了鈕祜祿氏的地位。
雍正登基,鈕祜祿氏被封為妃,雍正八年晉升為貴妃,但是沒有行冊封禮。
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去世,弘歷即位,因為是乾隆的母親,鈕祜祿氏便被兒子尊為皇太后。
于此,后世對于鈕祜祿氏的“晉升之路”,一直有“母憑子貴”之說。
但是,顏小二卻覺得,如果沒有雍正重病時的細心照顧為基,她的兒子未必會被雍正選中。畢竟,她在貝勒府當格格的時候,即便生下了弘歷,她的地位也沒有得到上升。
2、為何鈕祜祿氏拒絕與雍正合葬前面我們說到,鈕祜祿氏在十幾歲就嫁給了雍正,還在雍正重病的時候不離不棄,全心照料,并憑借康熙對兒子的寵愛,地位提升了許多不說,自己的兒子也成了后來君主乾隆。
而鈕祜祿氏一生的榮華富貴,絕不僅僅只有“母憑子貴”的幸運,還有她對雍正的悉心守護。
但是,歷史上對于鈕祜祿氏和雍正的情感,一直是打問號的。
畢竟鈕祜祿氏在晉升貴妃的時候,并沒有行冊成禮,而她的皇太后的位置,也是多虧了自己的兒子。
并且鈕祜祿氏本人也拒絕在死后與雍正合葬。
為何拒絕呢?
根據(jù)鈕祜祿氏生前未被冊封,在府邸守護重病夫君,卻只當了10年格格等經歷,有人推測,鈕祜祿氏對雍正的愛意并沒有那么深,所以拒絕合葬。
也有人推測,鈕祜祿氏去世的時候,雍正已經去世幾十年了,重新開啟皇陵耗時耗力耗費物資,鈕祜祿氏可能并覺得這樣做沒有必要。
還有人認為,鈕鈷祿氏前面還有烏拉那拉氏皇后、敦肅皇貴妃年氏、純懿皇貴妃耿氏,她并不想死后還與這么多人“擠在”雍正的皇陵中。
一個人倒也“清靜自在”,圖個寬敞。
3、顏小二的看法:她或許是不愿在死去以后,重復生前的“爭斗”上面的說法都有各自的道理,但在顏小二心里,設身處地去想想,或許就更能理解她為何這樣做。
鈕祜祿氏是君主的女人,一生與后宮佳麗三千爭取一個男人的寵愛,或許對于這種“爭奪”,讓她早已疲乏,再加上她是有佛教信仰的人,80多歲高齡早已清心寡欲,自然再也不愿摻和是非。
她拒絕與雍正合葬,可能是希望死后不用再束縛于生前的這種爭斗,過得清凈、自在。
于此,顏小二覺得,她確實是一個“幸?!钡幕侍蟆?/p>
【本文為顏小二述哲文原創(chuàng)且獨家發(fā)布,搬運、抄襲等任何侵權行為,發(fā)現(xiàn)必究】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026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