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文章,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快來看看吧!
在李世民尚未登基,仍是秦王之時,突厥人就曾在中原扶植多個割據政權,想要從中漁利。然而李世民卻絲毫不給突厥人機會,他僅用數(shù)年時間,就消滅了竇建德、王世充、劉武周、梁師都、李軌、劉黑闥等臣服于突厥的割據者。而突厥人尋求在中原尋求的代理人的陰謀,也就此破滅。
突厥人見一計不成,于是惡由膽生。頡利可汗以為隋朝復仇為名,向唐朝邊境發(fā)動了潮水般的進攻。他們屠殺邊民,搶掠牲畜,無惡不作。為了躲避突厥的鋒芒,太子李建成說服李淵割讓了河套之地,使首都長安直接暴露在突厥的槍口之下。
之后,突厥人無歲不侵,唐軍屢戰(zhàn)屢敗。因此李建成等人建議李淵,將首都遷出長安,在河南一代建都。但在李淵即將同意遷都的關鍵時刻,李世民毅然提出反對,他說:
“夷狄自古為中國患,未聞周、漢為遷也。愿假數(shù)年,請取可汗為報!”
在制止了李淵的遷都之議后,李世民又親自出陣,與突厥人浴血奮戰(zhàn)。公元624年,頡利可汗與突利可汗率領數(shù)十萬大軍攻入關中,陳兵于五龍坂。李世民一馬當先,帶領百余騎兵掠陣,豪言道:
“我,秦王也!貴國可汗有本事就出陣!”
對于李世民的挑戰(zhàn),頡利可汗只是笑而不答。隨后,李世民又帶兵奔馳到突厥小可汗——突利可汗駐軍之處。李世民與突利可汗是老熟人,于是他大聲責備突利,說他背信棄義。而突利也自知理虧,不肯出戰(zhàn)。在李世民的強力威懾之下,數(shù)十萬突厥人竟引兵而走。
然而突厥仍沒有放棄對唐朝的入侵,公元625年,突厥卷土重來,在邊境大肆殺戮。而到了公元626年7月,頡利可汗對唐朝的入侵到達了頂峰。
當年6月,李世民發(fā)動了玄武門之變,奪取了政權,立足未穩(wěn),人心未服。在頡利可汗看來,這是滅亡唐朝、入主中原的最好機會。即使不能滅亡唐朝,也能大搶一把。
就這樣,40萬突厥騎兵長驅直入,突襲武功,距離長安只有咫尺之遙。因此,頡利可汗得意洋洋地派遣大將執(zhí)失思力出使大唐,并在宮殿內對李世民揚言:
“二可汗兵百萬,今至矣!”
對于突厥人的露骨威脅,見慣了大風大浪的李世民卻絲毫不懼,他厲聲怒罵執(zhí)失思力:
“你們突厥背棄盟約,犯我疆界,殺我百姓,如今還敢夸耀你們兵力強大?我今天先殺了你!”
在李世民的威脅下,執(zhí)失思力差點嚇得尿了褲子,于是他被迫向李世民乞求活命,還向他吐露了突厥軍隊的一些情報。原來,突厥人數(shù)雖多,但人心不齊。頡利可汗和突利可汗素有矛盾,如今已經到不可開交的地步。聽完執(zhí)失思力的話,李世民逐漸胸有楚竹,于是做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
“擊退突厥,朕只需要帶6人!”
以6人擊敗40萬,或許只有天神能做到。群臣們大驚失色,紛紛反對李世民的決定。然而李世民仍力排眾議,毅然帶著高士廉、房玄齡、周范、李孟常等6名騎士馳出宮門,到了渭水河畔。6人隔著渭水便橋,與黑壓壓的突厥主力對峙。
隔著橋,李世民指著對面的頡利可汗,大聲叱罵其不受信義,顯得不慌不忙、有禮有節(jié)。雖然只帶6人,但李世民身后仿佛有千軍萬馬一般。
按說只要頡利馬鞭一揮,李世民等人就會被數(shù)十萬大軍化為齏粉。但是在李世民的震懾下,數(shù)十萬突厥騎兵硬是不敢上前一步,相反諸多突厥酋長忙不迭地爬下馬,向李世民跪拜。而這印證了李世民的預想,突厥人心不齊。而頡利可汗呢?他懷疑對面有伏兵,否則李世民怎敢只帶6人,因此逡巡不前。
在緊張的對峙中,唐軍主力陸續(xù)從長安城中涌出,一時間“旗鎧光明,部隊靜嚴”。他們在李世民背后列陣,致使“虜眾大駭”。在唐突雙方的心理戰(zhàn)中,李世民再次占據上風。就在頡利可汗嚴陣以待,以為唐軍要渡河進攻時,李世民卻突然命諸軍退后。還派使者提出,要與頡利可汗單獨談談。
大臣蕭瑀見此,以為李世民輕敵,于是拉著馬勸諫。李世民卻說:
“我已想好了,非你所知。突厥所以舉國入侵,是以為我大唐剛有內難不可能出兵。我若關城門,他一定會大侵。我之所以我單騎出見,是表示我不怕突厥;我炫耀軍容,是讓他知道我準備交戰(zhàn)。但是突厥深入我地,當會害怕沒有退路,所以我軍交戰(zhàn)未必得利。相反與他言和,給他們一個臺階,必能使其退兵。制服突厥,在此一舉?!?/p>
于是,李世民與頡利可汗屏退眾人,在便橋上進行了密切交談,最終達成了協(xié)議。第二天,雙方殺白馬,李世民與頡利在便橋盟誓。得到大量錢帛后,頡利引兵退走,并留下了此戰(zhàn)中俘虜?shù)奶瞥傩铡?/p>
事后蕭瑀問李世民:“陛下為何在諸將紛紛請戰(zhàn),軍力雄厚的情況下與頡利可汗言和?”對此,李世民回答:
“我雖然能戰(zhàn)勝突厥,但損失恐怕也非常大。我新繼位,安定平靜是首要之務,即使突厥敗了,也未必會滅亡。到時候雙方結怨,為禍不淺。我現(xiàn)在收兵不戰(zhàn),賂以玉帛,他們定會驕慢。而驕,是滅亡的開端。這正是“欲先取之,必先予之”的道理!”
確實,以李世民的軍事才能,擊退突厥并非難事。但要一戰(zhàn)滅亡突厥,卻是不可能的。李世民深知,中原遭遇隋末大亂的破壞,已經經不起一場全面的戰(zhàn)爭。因此,李世民決定先穩(wěn)住突厥,待休養(yǎng)生息之后,再一舉而滅之。
果然僅僅四年后,突厥便在李世民的操縱下分崩離析。公元630年,李靖率3000騎兵突襲頡利可汗的牙帳,并將之一戰(zhàn)而擒,數(shù)十萬突厥人盡為唐朝所俘虜。不可一世的東突厥汗國,就這樣走上了末路。
李世民有勇有謀,用6人嚇住突厥40萬大軍。他能屈能伸,不卑不亢,最終將強敵拒于國門之外。雖然付出了金帛,但是只是滅亡突厥前的緩兵之計,與北宋委曲求全的澶淵之盟簡直是天壤之別。
因此可以說,李世民不僅是開啟貞觀之治的英明君主,同時也是護佑中華、保護萬民,實現(xiàn)民族和國家統(tǒng)一的民族英雄。
擁有李世民這樣的偉大君主,真是我們民族之幸!
一方面是因為及時解決了突厥進攻的危機,奠定了統(tǒng)治基礎。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當時李世民已經掌握了實權,李淵主動退位,實現(xiàn)了權力交替,才有了后來的貞觀盛世。
玄武門之變以李世民的勝利而告終,李建成與李元吉作為失敗者喪失性命。李淵當時已經被李世民控制住了,所以他只能妥協(xié),立李世民為太子。兩個月后,李淵主動退位,李世民登基順利當上皇帝。這其中有兩個必要因素。
原因之一是,當時的突厥入侵對唐朝統(tǒng)治造成了危機。其實在李世民之前,李建成早準備對李世民下手了。但是還沒有等到李建成掛帥出征,他就被李世民殺于玄武門之變了。突厥大軍攻入長安,李淵跟李世民驚慌失措,身為唯一的皇子,他必須出來直面解決這場危機。李世民即位之后,他立即調兵遣將,親自平息這場戰(zhàn)爭,解救長安于水深火熱之中,為自己的統(tǒng)治奠下堅實的基礎。
另一方面,玄武門之變后,李世民被李淵立為太子。李世民大力獎賞功臣,可見當時李世民已經掌握了實權。李淵在政權上慢慢成為了一個傀儡,他也深知自己的權力已經慢慢下放給李世民了,于是主動退位給李世民,坐享太上皇之福。于是李世民才在眾望之下繼承了皇位,稱號唐太宗,開創(chuàng)了貞觀之治的盛世。
在以上兩個原因的作用下,唐太宗李世民得以順利上位,才有了后來的貞觀之治。李世民上位之后,迅速穩(wěn)定國家政治局面,實現(xiàn)權力交替,果斷成功解決了突厥入侵危機。李世民在位期間,勵精圖治,體察民情,重用賢臣,使得國家長治久安,開創(chuàng)了歷史上的一大盛世局面。
英雄也要識時務。有句話叫?識時務者為俊杰?,很多人認為這句話是貶義,但有的時候即使是李世民那樣的英雄也不得不識時務。突厥進攻中原的時候,正是李唐王朝虛弱的時候。長安兵力不足,李世民剛剛登基,人心還未安定。這時候大軍壓境,跑不一定跑得掉,若是拼死一戰(zhàn),也許就是個魚死網破的下場,剛剛穩(wěn)定下來的中原又將陷入群雄爭霸的戰(zhàn)亂。
迎頭一擊。中原經過幾十年的戰(zhàn)亂已是滿目瘡痍、民不聊生,再經不起戰(zhàn)爭的蹂躪。打不過也跑不了,李世民想盡辦法與突厥人周旋,他首先集中力量給突厥的先頭部隊迎頭一擊。由猛將尉遲敬德在涇陽打了個漂亮的阻擊,擊斃了一千多突厥士兵還俘虜了帶兵的突厥將領,做出強硬的態(tài)勢。
虛張聲勢。突厥大軍有20萬之眾,前鋒部隊的小挫不足以影響戰(zhàn)局。突厥很快兵臨城下,李世民虛張聲勢,在長安城頭上遍布旌旗,做出兵力充足的假象來迷惑突厥人。突厥善野戰(zhàn)不善攻城,他們以為唐軍藏眾兵在城內,防守嚴密,認為攻城需要付出大代價太不劃算,就提出和談。
報仇雪恨。這正中李世民下懷,他忍著恥辱與突厥議和,傾盡財物買來暫時的和平。付給突厥人大量的金錢、糧食、布匹。突厥人發(fā)動戰(zhàn)爭的目的就是為了錢財,得到巨額財富后,突厥人滿意了,也不愿意再冒死打仗了,就帶著財富和掠奪的人口撤兵返回了草原。李世民有了休養(yǎng)生息的機會,僅僅兩年后,李世民趁草原爆發(fā)大雪災的機會,派遣李靖征討突厥。這位軍神大發(fā)神威,大敗突厥,生擒了突厥可汗頡利,洗刷了城下之盟的恥辱。
唐朝是怎么打敗突厥的?
一直以來,西漢的時候就免不了匈奴,就好像大唐,也繞不開突厥一樣。這些分散在中國北方的古老游牧民族一直和中原內陸的漢族人息息相關。大唐和突厥之間也有過百年的戰(zhàn)爭歷史,中間征戰(zhàn)無數(shù),其實還有數(shù)十場經典戰(zhàn)役,唐朝最后是怎么打敗突厥的呢?大唐帝國和突厥之間的戰(zhàn)爭。
突厥是中國北方古老的游牧民族,崛起于南北朝時的戰(zhàn)亂時期,其勢力范圍曾經東自遼海以西,西至西海(即里海),南自沙漠以北,北至北海(貝加爾湖)五六千里,國王伊利可汗更是讓人敬畏的一代梟雄。突厥民族與中原的隋唐政權曾經激戰(zhàn)近百年,為的是爭奪邊疆的人口、糧食、牲畜和其他主要的經濟資源。
李世民與東突厥的邊疆爭奪戰(zhàn)
一支游牧部落怎么和強大的唐朝結下了“梁子”,而且一結就是數(shù)百年?!半防沾ǎ幧较?,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边@首在中學課文中學的《敕勒歌》,描述了當時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生存環(huán)境。在南北朝時期,由于中原混亂,北方各少數(shù)民族乘機崛起,其中最強大的一支就是突厥。突厥是中國古代北方的一個游牧民族,興起于金山(阿爾泰山)南部,強盛于南北朝時期,曾經不斷地侵犯中原邊境,掠奪人口和財物,成為當時中原政權的一大心病。
突厥曾經和隋朝進行了數(shù)次大戰(zhàn)役,但一直沒有被打敗。這個時候,突厥已經被分成了東、西兩部分,東面的勢力較強,西面的勢力較弱。到了唐朝的時候,突厥為爭奪邊境的利益,而與唐朝軍隊在一百多年中進行了數(shù)十次的大戰(zhàn)役。
突厥和唐朝的首次正式交鋒被稱作“白馬之盟”,這又指的是什么?
“白馬之盟”發(fā)生在唐朝初年。當時的突厥勢力異常龐大,各路諸侯竇建德、王世充、梁師都、劉武周等,甚至李淵都北面稱臣,接受可汗的封號。突厥歷任可汗始畢、處羅和頡利兄弟三人經常把入侵中土、燒殺搶掠當做娛樂節(jié)目,十分猖狂。
公元626年,秦王李世民親自率兵在渭水隔河與頡利的二十萬騎兵對峙,大將尉遲敬德勇猛善戰(zhàn),在今陜西涇陽地區(qū)挫敗了頡利的軍隊,但是突厥的主力并沒有受到太大損失。
頡利知道唐朝的軍隊訓練有素、軍容齊整、士氣旺盛,不敢貿然進軍,于是和李世民殺白馬結盟,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李世民答應每年給頡利的軍隊進貢,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白馬之盟”,也稱“渭水之盟”。
面對東突厥的威脅,當了皇帝的李世民再也不敢輕視了,他開始練兵習武、積蓄力量、準備反擊。東突厥因連年征戰(zhàn)和天災,再加上薛延陀等部群起反抗,突利可汗也歸順唐朝,國勢大減。而唐朝內部安定,經濟逐步恢復,又取得了恒安(山西大同境)、朔方(內蒙古烏審旗南白城子)等地,便于進攻東突厥的軍事要地。
唐太宗認為戰(zhàn)機已成熟,公元630年正月,李世民命令大將李靖為征討頡利軍隊的元帥。李靖在征討突厥的過程中,創(chuàng)造了很多戰(zhàn)爭傳奇,仍被人們廣為傳誦。
李靖率驍騎三千自馬邑(山西朔縣)出發(fā),火速趕到惡陽嶺(內蒙古和林格爾南),距頡利可汗的都城定襄(即大利城,內蒙古清水河境內)僅有幾里路。
李靖敢于孤軍深入,而且進軍神速,令頡利可汗大驚失色。頡利對部下道:“唐兵若不傾國而來,靖何敢孤軍至此!”李靖不等頡利有喘息之機,便發(fā)動鐵騎猛攻定襄。頡利措手不及,只得狼狽出逃。
李靖僅以三千騎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取定襄,威震大漠。
時值嚴冬,頡利可汗逃到鐵山(在今內蒙古境內的陰山之北),極為窘迫,于是派遣特使到唐朝首都長安向李世民求和,表示愿意歸附。其實這只是頡利的緩兵之計,他想等到第二年春暖之后,草青馬肥,再與唐軍大戰(zhàn)。
李世民答應與頡利講和,并派鴻臚卿唐儉為使者到鐵山撫慰突厥部眾。
李靖此時正駐扎于白道(內蒙古默特左旗),送走路過此地的唐儉,李靖即對部下說:“頡利雖敗,其眾猶盛。若逃至大漠以北,聯(lián)合回紇、薛延陀等族眾,再想消滅就難了。今皇上詔使至其處,頡利必會寬心,不再防備。若選精兵一萬,帶二十天的口糧,迅速襲擊,頡利可不戰(zhàn)而擒?!?/p>
當時還有將領對此有些疑慮,認為皇帝已經答應與頡利議和,而且也派出了和談使節(jié)唐儉,如果對頡利發(fā)動突然襲擊,有抗旨之嫌。再說,唐儉已到突厥營地,如果突襲頡利,則唐儉性命休矣。
李靖解釋說,皇帝并沒有專門下詔令大軍暫停進攻,作為大將,應根據戰(zhàn)場形勢決定攻守事宜。只要能徹底消滅突厥,此時也顧不得唐儉了。于是,李靖親率一萬精兵隨唐儉之后北進,至陰山全殲突厥的一隊巡邏騎兵,而后神不知鬼不覺地靠近頡利的營帳。
此時頡利因李世民答應與其講和而洋洋自得,忽聞唐軍從天而降,倉促之間難以集合兵力迎戰(zhàn),只得騎上一匹千里馬逃跑了。
沒過幾天,成為孤家寡人的頡利可汗便被唐軍俘虜。李靖此次襲擊頡利的戰(zhàn)術,與韓信襲齊之戰(zhàn)如出一轍,亦是乘敵不備發(fā)動突然襲擊,一舉擊潰敵人的有生力量。至此,突厥部眾十五萬人、牲畜數(shù)十萬頭,皆為唐軍所獲。自陰山至大漠的廣大地域,遂劃入唐朝的版圖。
李靖在明知李世民已經答應與頡利可汗講和的情況下,審時度勢,果斷給敵人以突然襲擊,一戰(zhàn)即從根本上解決了突厥之患,其功甚偉!李靖此舉,是對兵法上說的“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最佳詮釋。畢竟與敵國謀和,接受敵國的求降,遠不如徹底消滅之干凈利落。這也肯定正中李世民的下懷。
李靖凱旋后,李世民果然非常高興,說:“李陵以步卒五千絕漠,然卒降匈奴,其功尚得書竹帛。靖以騎三千,蹀血虜庭,遂取定襄,古未有輩,足澡吾渭水之恥矣!”
太上皇李淵聞訊也很高興,嘆道:“漢高祖困白登,不能報;今我子能滅突厥,吾托付得人,復何憂哉!”
消滅東突厥,這是李靖為唐朝立下的一大功勞,也是自古以來漢族與北方民族作戰(zhàn)所從未有過的豐功偉績。從此,唐朝北方邊境安然無事,人民安居樂業(yè)。李世民的“貞觀之治”,振興國內經濟策略的順利實施,應該說首先得益于李靖的赫赫戰(zhàn)功。
突厥頡利可汗部落覆滅后,唐朝頓時威震八方,周邊少數(shù)民族部落紛紛向唐朝稱臣,尊唐太宗李世民為“天可汗”。李世民實際上成了“天下共主”。
唐高宗與西突厥的邊境爭奪戰(zhàn)
臣服于唐朝的突厥部落出爾反爾,公元649年,唐太宗去世,西突厥的阿史那賀魯部落借機反叛,擊敗了草原上的乙毗射匱可汗部落,侵犯唐朝邊疆上的庭州輪臺縣(烏魯木齊)和蒲類縣(木壘縣)等地。
公元656年唐高宗以程知節(jié)(即程咬金)為行軍大總管,率兵西征,大敗西突厥于鷹娑川(巴音布魯克草原)。
公元657年,唐高宗以蘇定方為行軍大總管,率領蕭嗣業(yè)等唐軍將士、婆閏等回紇將士,翻越阿爾泰山由北道進軍;派歸附唐朝的西突厥將領阿史那彌射和阿史那布真為流沙道安撫大使,帶領突厥將士沿天山北麓向西進軍。兩路大軍討伐阿史那賀魯。
結果,阿史那賀魯被俘,西突厥汗國滅亡。阿史那賀魯被高宗赦免,留長安居住。
至此,唐朝與西突厥的邊境爭奪戰(zhàn)告一段落。唐玄宗與后突厥的邊境爭奪戰(zhàn)唐朝與突厥的戰(zhàn)爭竟然延續(xù)到唐玄宗時代,真是讓后人想不明白。唐玄宗元年至四年(公元742年—公元745年),唐與回紇、拔悉密、葛邏祿三部合作進行了消滅后突厥汗國的戰(zhàn)斗。
公元742年8月,臣屬于突厥的拔悉密、回紇和葛邏祿三部落聯(lián)合發(fā)兵攻打突厥骨咄葉護可汗,推舉拔悉密酋長為頡跌伊施可汗;回紇、葛邏祿自封為左、右葉護。后來突厥余眾共立判闕特勤之子為烏蘇米施可汗,侵犯唐朝邊境。
唐玄宗派遣特使要求烏蘇歸附,烏蘇沒有答應。朔方節(jié)度使王忠嗣在磧口(內蒙古蘇尼特右旗西)屯集了重兵威脅烏蘇。烏蘇十分害怕,請求歸降。王忠嗣知其不是真心歸附,乃遣使者游說拔悉密、回紇、葛邏祿共攻烏蘇,烏蘇兵敗逃跑。
過后不久,突厥西葉護阿布思及葛臘哆等率領自己的部下相繼來投降,唐玄宗封阿布思為奉信王,賜名李獻忠;封葛臘哆為懷恩王,后突厥汗國從此衰落。
公元744年8月,拔悉密殺死了烏蘇可汗。突厥又立烏蘇的弟弟為可汗,其內部十分混亂。唐玄宗命令王忠嗣乘機出兵攻打突厥,王忠嗣率軍在薩河內山擊敗突厥左廂阿波達干等十一個部落,又與回紇、葛邏祿聯(lián)兵攻打拔悉密頡跌伊施可汗,將其斬首。
唐玄宗冊封回紇酋長骨力裴羅為懷仁可汗。公元745年正月,懷仁可汗攻殺白眉可汗,把他的首級送到了長安,后突厥汗國就此滅亡了。
唐朝用了一百多年的時間終于消滅了東、西突厥和后突厥國,但是卻沒有滅掉這個種族。
在這此后的兩百年中,在中亞地區(qū)崛起了另外一支突厥部落。這支突厥部落的軍隊還建立了橫跨亞、歐、非三大陸的龐大帝國,勢力非常強大,在西邊獲得了無數(shù)的經濟利益。有傳言說后來東征的“十字軍”也是來自突厥的血脈,但是這些傳聞到底是不是真的?卻已無從考證了。
大唐武德九年,震驚天下的玄武門之變剛剛落下帷幕,長安城內的鮮血還沒有褪去,大唐也迎來了新的君王:高祖李淵退位成為太上皇,太宗皇帝李世民正式繼位。李世民此刻面對的是一個剛剛統(tǒng)一滿目瘡痍的國家,一個百廢待興的局面。 正當李世民躊躇滿志想要開創(chuàng)一番偉業(yè)的時候,他卻不知道一場災難正向著新生的大唐帝國悄悄襲來…… 頡利可汗 一、突厥南下 北方東突厥首領頡利可汗擁兵數(shù)十萬常有進取中原之心,眼見李世民剛剛奪位成功,隱太子和齊王的勢力尚未完全的根除,在加上國內其他尚未完全歸附的割據勢力又開始蠢蠢欲動,于是便決定趁此機會揮師南下。 頡利可汗此次南下與往昔不同,他并非抱著「 ”搶一把就退回去”的目的而來,他有著一顆為帝圖皇的雄心,他想要把突厥人帶進中原,讓整個中土都變成突厥人的牧場。所以這一次他既選擇了一個極為精準的時機,同時又做好了精心的準備。 這一次頡利可汗并非自己單獨出手,而是聯(lián)絡了東突厥拔野古、同羅、鐵勒還有突利等部族的人馬一齊南下。 在戰(zhàn)術上,頡利可汗同樣狡猾到了極點。他首先安排拔野古和同羅對烏城進行佯攻,待李世明安排徐世績、屈突通等名將率領唐軍主力前往烏城救援的時候,頡利可汗卻親率二十萬大軍一路南下竟是直接奔著唐朝國都長安殺了過來。 由于唐朝軍隊主力外調,故而頡利可汗一路之上勢如破竹,幾乎是順風水水的一路打到了武功城,這個地方距離長安也就百余里的路程。 此時此刻,頡利可汗策馬揚鞭志得意滿的站在渭水之濱,他鷹鳩般的目光死死的盯著長安城,那是中原最為繁華的城市,那里有無數(shù)的金銀財富,那里還有他們最為需要的糧食…… 二、危局之下,李世民奇招迭出 此時此刻,太宗皇帝李世民心情很煩亂,玄武門事件過去才不久,但是登上皇帝寶座之后卻沒有過上一天舒心的日子,各種煩心事兒紛至沓來……現(xiàn)在倒好,頡利可汗帶著二十萬大軍直接打到長安城下了! 既然突厥已經打上門來了,那也沒辦法,只能硬杠了! 危急關頭,李世民選擇親自留守長安!這是一個帝國皇帝應當擁有的覺悟,同時也是一國之主的責任!當國家危難之際,皇帝沒有顧著自己逃命,而是毅然決然的與國都共存亡,這樣的做為無疑起到了榜樣表率作用,同時也穩(wěn)定了大唐一方的軍心、民心! 其次,擺出強硬態(tài)勢,讓頡利可汗摸不清虛實。頡利可汗雖然率領二十萬大軍兵臨長安城下,但是他的突厥部隊實際上是以騎兵為主,擅長的是野外的運動戰(zhàn),面對長安這樣的堅城卻實在有些困難。若是硬要強攻,只怕?lián)p失會非常的慘重。 為了摸清楚唐朝一方的抵抗意志究竟有多強烈,頡利可汗派遣麾下大將執(zhí)失思力做為使者到長安城探聽虛實。執(zhí)失思力一見到李世民之后立即擺出一副囂張的樣子,說道: 「 ”頡利可汗率大軍二十萬兵臨長安,你們沒有別的出路,只有出城投降!否則,待到城破之時,長安城內雞犬不留!” 面對這樣的情況,李世民沒有表現(xiàn)出絲毫的軟弱,干凈利落脆的說道: 「 ”你如此口出狂言,今天就不要想走了!想當初,他頡利可汗與我大唐盟誓,我大唐何曾負過你們?饋贈給你們的金銀玉帛何曾少過?現(xiàn)在你們竟然敢派兵進入我京畿地區(qū),今日我便殺了你執(zhí)失思力,回頭便去和頡利可汗決一死戰(zhàn)!” 執(zhí)失思力一看要掉腦袋,頓時態(tài)度就軟了下來,連忙扣頭向李世民討?zhàn)?。李世民命人將?zhí)失思力扣押起來,群臣求情將之放回一概不準。 這樣一來,頡利可汗有些傻眼了,他沒想到李世民的態(tài)度如此強硬,看來是要鐵了心在長安和他干一架了,這就使他更加的舉棋不定。 第三,堂堂正正干一場,彰顯死戰(zhàn)到底的決心。前面兩天策略算是讓頡利可汗的信心產生了動搖,但是李世民深深的知道,頡利可汗不是小孩子,單純的嚇唬并不能真正讓對方知難而退,必須要正兒八經打一場! 這一次唐軍主將是名將尉遲敬德,他率領三萬人馬在長安城外與頡利可汗的部隊堂堂正正打了一場。這一仗實際上雙方的目的并不相同,頡利可汗是想要探一探唐軍究竟能不能打;而唐軍則是拼了命的要一錘子把對方給打怕了! 雙方的作戰(zhàn)意圖不同,決定了這場戰(zhàn)役的走向不同。一場戰(zhàn)斗下來,突厥一方雖然人數(shù)眾多卻沒有占到絲毫優(yōu)勢,反而造成了極大的傷亡,這下子頡利可汗算是見識到了唐軍戰(zhàn)斗力的強悍。 他心中也開始打鼓:城外野戰(zhàn),唐軍尚且如此悍勇;那若是自己再率軍進攻長安城池,在攻城戰(zhàn)中自己不知道要損失多少人馬…… 第四抓住突厥命門,分化瓦解。接下來,李世民還有最狠的一招。他命令使者向跟隨頡利可汗出征的突厥諸部傳訊,說愿意將長安城中國庫里的所有財富全部送給突厥諸部! 這下子頡利可汗麾下的各個部族就炸了窩,大家都在說: 「 ”咱們千里迢迢跑過來打仗,還不就是為了糧食和財富嗎?現(xiàn)在不用打李世民就愿意把這些東西都獻出來,那還打什么仗?” 這一手算是徹底瓦解了頡利可汗麾下部族的戰(zhàn)斗意志,要知道絕大多數(shù)突厥人可不像頡利可汗那般有著入主中原的雄心的,大家還是圖個能舒舒服服的過日子。 三、便橋之盟 頡利可汗知道,局勢到了這個田地,就算自己想打長安也大不了了…… 清晨,大唐的軍隊在長安城外列陣排開,對面則是二十萬殺氣騰騰的突厥大軍。就在這個時候,李世民突然做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情:他帶著房玄齡、高士廉等六位重臣駕著戰(zhàn)馬向著突厥陣營飛馳而去…… 六人六騎停在渭水河畔,李世民一個人緩緩駕馬走上河面上的便橋,對著對面突厥陣營高聲喊道: 「 ”我要見頡利可汗!” 少頃之后,頡利可汗一人一騎自陣中緩緩而出,他駕馭著戰(zhàn)馬同樣登上了便橋。 便橋之上,兩個君王終于面對面了,這是宿敵之間的一次正面直接碰撞!歷史并沒有詳細記錄兩個人究竟說了些什么,但是最終的結果是李世民和頡利可汗共同斬白馬盟誓,最終突厥人罷兵而去。 不過,我想李世民當時在便橋之上,望著頡利可汗?jié)u漸遠去的背影,他心中一定在想:最后一次,這是最后一次!大唐再也不會給突厥人兵臨長安的機會!一個新生的帝國將在我李世民的手中逐步走向強盛,它將給華夏帶來無盡的榮光,也將令四周的異族再也不敢有任何窺視之心,它的輝煌將讓一切歷史上一切帝國黯然失色…… 它,就是大唐!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112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