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雙卿的故事大家了解嗎?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康熙年間的才女賀雙卿,是一個農民出身的才女,她因家近私塾,從小邊做女工邊旁聽老師講書,又以自己做的女工換詩書來讀,學會了寫詩作詞。
能寫詩作詞的賀雙卿,心中便充滿了對文人才子的向往,可惜,她最終嫁給了一個文盲丈夫周大旺。后來,雙卿結識了史震林等文人才子,生平事跡被史震林記載在《西青散記》中。這些文人才子,有許多被雙卿迷倒,常寫詩詞勾引她,但雙卿一直恪守婦德,只愿丈夫過平凡的生活。
但周大旺不知珍惜,他嗜賭成性,性情暴虐,對雙卿動輒打罵。最終,年僅二十二歲的雙卿,在貧病交加中死去。
今天,我們來欣賞一首賀雙卿寫的詞《鳳凰臺上憶吹簫·殘燈》。
鳳凰臺上憶吹簫·殘燈已暗忘吹,欲明誰剔,向儂無焰如螢。聽土階寒雨,滴破殘更。獨自懨耿耿,難斷處、也忒多情。香膏盡,芳心未冷,且伴雙卿。星星。漸微不動,還望你淹煎,有個花生。勝野塘風亂,搖曳漁燈。辛苦秋蛾散后,人已病、病減何曾。相看久,朦朧成睡,睡去還驚。
據(jù)陳廷焯《詞則·別調集》記載:“雙卿諫其夫賭,夫怒,屏之爨(cuàn)室。倚薪而坐,對殘燈而泣焉,乃為此詞。情文酸楚,不堪卒讀?!?/p>
周大旺是個佃農,本來家里就很貧困,偏又嗜賭成性,雙卿勸丈夫戒賭,丈夫不聽,反而大怒,將雙卿關進灶房里,天黑了也不放出來。夜深人靜,雙卿靠著薪柴而坐,點著一盞油燈,對燈哭泣,寫下了這首極凄涼的詞。
已暗忘吹,欲明誰剔,向儂無焰如螢。剔(tī),剔除,油燈的燈芯是用紗線制成,會燒焦燒短,要想油燈更亮,就要把燈芯挑長,將燒焦的部分剔除。儂:吳語中已婚婦女的自稱。螢,即螢火蟲,亮光微弱。
油燈已經變暗,我忘了把它吹滅,油燈還想更加明亮,但有誰來挑剔燈芯?油燈對著我,已經沒有了火苗,就像一只亮光微弱的螢火蟲。
這變暗的油燈,是雙卿人生象征,她的人生逐漸走入黑暗之中?!坝髡l剔”,雙卿是油燈的主人,她自可剔燈,但她偏問“誰剔”,這是在問,有誰能搭救她的人生。她的人生已經沒有火苗,像一只亮光微弱的螢火蟲,她的光芒即將熄滅。
聽土階寒雨,滴破殘更。殘更,舊時將一夜分為五更,第五更為殘更,此時天已將明。雙卿在灶房里,聽屋外土臺階上的寒雨,一直滴到天明。
獨自懨懨耿耿,難斷處、也忒多情。懨懨(yān):形容精神疲乏。耿(gěng)耿:指心情不安。忒(tuī),太。
雙卿一個人被關在灶房里,精神疲乏心情不安,人世間的是非太難決斷了,自己太關心丈夫,勸他戒賭,反惹他發(fā)怒。
從這三句中,可以看出,雙卿對丈夫并無怨,她只是感嘆自己命運的凄慘。雙卿在學習詩書時,也被傳統(tǒng)的道德觀念所束縛,她一直遵從傳統(tǒng)婦德“夫為妻綱”的要求,從未怨恨過丈夫,而是將自己悲慘的命運歸結為宿命。
香膏盡,芳心未冷,且伴雙卿。香膏(gāo):芳香的脂膏,這里指燈油。芳心,這里指燈芯。
燈油已經燒盡,燈芯還有余溫,就暫且伴我度過這凄涼的夜晚吧。同樣,這里依然是對雙卿人生的象征,她的人生已經油盡燈枯,但內心依然有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星星,漸微不動。這兩句轉寫屋外天空上的星星,它們移動緩慢,看起來就像沒動一樣。星星移動得慢,便是黑夜過去的慢,被關在灶房里的雙卿,這一夜是如此的難挨。
還望你淹煎,有個花生。勝野塘風亂,搖曳漁燈。淹煎,通淹蹇(jiǎn),意為遲留,阻滯,這里是希望油燈燃得慢一點,不要那么那么快燒盡?;ㄉ⒉皇浅缘幕ㄉ?,而是指油燈的燈芯燒出花狀,古人認為燈芯結花,是美好兆頭。
在這里凄涼的寒夜中,雙卿只有一盞油燈相伴,油燈燃盡,她便要落入無窮的黑暗之中。她多么希望油燈燃慢一點,多陪她一點,還希望燈芯能結個燈花,給她帶來美好的兆頭。這樣,也就比那野外池塘在風中搖曳的漁燈更好了。
這兩句看起來有些莫名其妙,雙卿為什么會寫漁燈呢?實際別有意指。
油燈指的是丈夫,她希望能跟丈夫好好的生活。
漁燈則指的是她結識的那些文人才子,這些文人才子,欣賞她的才華,同情她的遭遇,給她以精神的安慰,甚至有幾個還拜倒在她裙下,不停地追求她,但這些人并不能改變她的生活,就像那野塘漁燈,并不能給她真正的溫暖。
但是顯然丈夫并不明明白白這些道理,他粗鄙不堪,只會不停地虐待雙卿。
辛苦秋蛾散后,人已病、病減何曾。雙卿嫁入周家后不久,便得了瘧疾,但周家無錢給她醫(yī)治。秋天飛蛾散去后,雙卿的病更重了,但周大旺毫不憐惜,還把她關進灶房。
相看久,朦朧成睡,睡去還驚。對著油燈相看良久,朦朦朧朧中睡去,剛睡去又被驚睡?!八ミ€驚”,突顯出雙卿一直處于不安的生活狀態(tài)中。
賀雙卿的詩詞,情真語質,她對農家生活的描寫,不是文人式的故作風雅,沒有了田園牧歌的浪漫,只有農家生活的艱難與痛苦。雙卿主張寫詩作語,要“當歌代泣”,這首《鳳凰臺上憶吹簫·殘燈》,便是以如泣如訴的真情實感打動人心。
提起元朝,很多人都印象流,認為漢人沒有地位,女人更沒有地位,那是一個蠻族統(tǒng)治的荒蠻國度。
實際上并不是如此,元朝是一個漢化的中原王朝,至少在大多數(shù)時間中,漢族以及漢族女人是有地位的。
元朝社會比較自由開放,以至于著名的“張三豐”在明朝建立后還對元朝念念不忘。
今天我們要說的這個女人就是元朝的典型例子,她是一位著名的才女,她就是管道升。。
管道升是元朝初年著名的畫家、書法家,詞作家,她是浙江人,自幼便聰明伶俐,成績卓越,才華橫溢。
她后來嫁給元代著名書畫家趙孟頫,管道升進京時結識趙孟頫,倆人一見鐘情,于是結為伉儷。
趙孟頫是宋朝皇族后裔,本身又多才多藝,才華過人,后來他被元世祖忽必烈賞識,被封為高官。
趙孟頫既然是朝中官員,平時公務不斷,管道升便擔負起了料理家務的職責。
倆人都是文人,志趣相投,趙孟頫又是貴族出身,很有涵養(yǎng),所以倆人婚姻還算幸福。
但是夫妻日久就會有矛盾,趙孟頫作為貴族后裔難免會心高氣傲,固執(zhí)任性。
倆人在一起需要有一方妥協(xié),或者是互相妥協(xié),這樣的婚姻才能長久,趙管二人的婚姻妥協(xié)的是管道升。
管道升總是能在倆人鬧摩擦的時候用她的溫柔和智慧化解。
管道升不僅是一個賢惠的妻子,還是一個善于教子的良母。
她的孩子都具有很高的文學素養(yǎng),對于母親也都十分尊重。
后來趙孟頫被元朝政府冊封為從一品大員,魏國公,趙孟頫被封為“魏國夫人”,這是當時民間女人的至高封號。
但是趙孟頫因為厭倦元朝內部斗爭而辭官,趙孟頫支持丈夫的決定。
傳說趙孟頫中年曾厭倦管道升年老色衰,打算納妾,管道升既不表示同意也不表示反對,而是作了一首《我儂詞》,這是一首著名的元曲,內容是告訴丈夫,夫妻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并不是想分就能分,也不是想斷就能斷的。
趙孟頫看到妻子的詩詞,覺得既敬佩又羞愧,便打消了納妾的念頭。
后來管道升病故,趙孟頫為亡妻撰寫墓志碑文,表達了一代文豪的惋惜和傷痛。
趙孟頫和管道升的愛情是非典型的,但是管道升的遭遇在元朝卻是典型的,元朝并不是像很多人臆想的那樣,漢人沒有地位,女人沒有地位。
元朝確實將國土內的人分為幾個等級,存在特權階層,在其末年也確實出現(xiàn)排斥非蒙古的極端政策。
但是從全局看,元朝的社會是自由的,開放的,這是因為蒙古貴族的管理比較粗放,遠不如后代明清那些細致。元朝社會分級仍是按照官職財產分級,屬于典型的“階級矛盾”,漢人有錢照樣可以為所欲為,蒙古人沒錢照樣要淪為賤民,“民族矛盾”不過是后來漢族士大夫給全國百姓灌的迷魂湯罷了。
李清照以詩見長,以詞名世,以細膩卻又健朗、柔情卻又開闊的氣質征服了文壇,征服了時代,征服了那個幾乎只屬于男人的世界。
李清照躋身于晏殊、蘇軾、柳永、秦觀、姜夔、歐陽修、周邦彥、辛棄疾那一群男神大咖們構建的輝煌之中,非但絲毫也不遜色,反而更顯得清音悠長、光彩奪目,故成為不僅宋代,即便放之歷代萬世,也是滿天繁星中最閃亮的那一顆,美麗、耀眼、獨特,光耀古今。
歷代才女,倘若李清照名列二、三,不知誰能堪稱第一?
關于李清照,我們在佩服其卓越才華的同時,也往往會羨慕她有一個知心愛人趙明誠,從李清照《金石錄后序》中,我們能深切感覺到她夫妻二人興趣相投,意氣相近,琴瑟和諧,感情極好,然而,在那個只有男人可以恣肆的時代,他倆在愛情和婚姻上真的平等相待、親密無間,真是天設一對、地造一雙嗎?
下面,讓我們走進李清照的一首詞,從這首詞的背后,去一窺這對人人稱羨的神仙伴侶背后,有什么不為人知的凄婉故事。
一首絕妙好詞,字字透露心傷
李清照存世的詞不多,也并非極少,大約50首左右。我通過對唐圭璋、沈祖棻、王步高等名家的宋詞選注的檢索發(fā)現(xiàn),他們所選李清照詞作僅僅四首或五首,雖然整體篇目上不盡相同,但無一例外都選了李清照的《鳳凰臺上憶吹簫》,可見這首詞無疑是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
但同時,這首詞也寄托了李清照最深厚、最真摯、最刻骨的感情,詞背后深含的寓意,以及獨特性、復雜性和隱秘性,在李清照的所有詞作中,可謂獨一無二。
詞不長,全錄如下:
香冷金爐(總是顯示錯別字,實為猊),被翻紅浪,起來慵自梳頭。任寶奩塵滿,日上簾鉤。生怕離懷別苦,多少事、欲說還休。新來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也則難留。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
歷代以來,無論哪位文豪、才女,沒有不把自己感觸最深、最想表達的話寫進自己的作品的,尤其是像李清照這樣一個生性敏感而又才華橫溢的詞人,更是如此。特別是在那個男人的世界,在那個女人“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的禁錮時代,作為一個有見地、有膽識、有才氣的女詞人,她的選擇是:能明言的,在詞中暢言;有禁錮的,在詞中曲折表達;更難啟齒的,在詞中隱隱流露。
所以,李清照的詞,沒有一首不是在寫自己的人生際遇和內心感受,沒有一首不是寫她自己。
這一首更是如此。
這是一首別詞,時間點卻在:將別未別之際。
此詞表面的意思是:晨起之后,呆坐之中,香爐冷了,紅被掀了,睡難成眠,起也無聊,索性頭也懶得梳,梳妝臺灰塵滿布,日已高升。丈夫即將遠行,自己肚里翻江倒海,有多少話要說?卻欲說還休。新近人瘦,既非飲酒過量而病瘦,亦非傷春悲秋而愁瘦,那么,到底是因為什么呢?一定更深、更隱秘、更難啟齒!
算了,算了!縱唱千遍《陽關曲》,又怎能挽回將行之人、要行之人?
去者執(zhí)意要去,留之不過徒勞。
只是,“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透露出“一段新愁”的心靈密碼,與她的“新來瘦”悄然暗合。
“好夫妻”背后的聚少離多
那么,透露出“一段新愁”的心靈密碼究竟是什么呢?
要揭開謎底,必須弄清“武陵人遠,煙鎖秦樓”的具體所指和深刻含義。
所謂“武陵人”,我們一般會認為是出自陶淵明的桃花源或武陵源,似乎是以那個漁夫的離開,寓意“人去樓空”的失落和悵恨。
“也則難留”,是不是透露出趙明誠離去的決絕與無情?
從“也則難留”,到“武陵人遠,煙鎖秦樓”,再到“從今又添,一段新愁”,似乎能理出一點頭緒來,因為“武陵人遠,煙鎖秦樓”,所以趙明誠“也則難留”,因為“武陵人遠,煙鎖秦樓”,才“又添一段新愁”,因此,“新愁”的根子,在“武陵人遠,煙鎖秦樓”。
其實,究其根源,這里的“武陵人遠”是借指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的“桃花”,擔心的是趙明誠因走“桃花運”而棄自己而去;
這與后句“煙鎖秦樓”也暗合。秦樓是講秦穆公女兒弄玉吹簫的故事,弄玉喜歡吹簫,后來嫁給了特別擅長吹簫的蕭史,秦穆公為女兒、女婿筑了個天臺,他們夫妻天天在天臺上吹簫,引來了鳳凰(所以天臺后來又稱鳳凰臺),將二人接到天上去了。此詞標題就是《鳳凰臺上憶吹簫》,實是隱含著擔心趙明誠隨鳳凰而去,不再歸來的痛苦,以及擔心自己獨守秦樓的隱憂。
用意是如此之幽,用情是如此之深,真是千回百轉,九曲回腸,痛苦至極啊!
丈夫的“桃花運”,造就了妻子的“厄運”
那么,李清照寫一首離恨之詞,為什么要如此委婉、如此曲折、將原因和答案埋得如此之深呢?這得從事情的本身說起。
宋徽宗崇寧、大觀年間,趙明誠身為宰相的父親趙挺之因與蔡京不睦,遭到排擠,憂憤而死。此事株連趙明誠,趙明誠被追奪官爵,只得攜妻李清照回故鄉(xiāng)青州府(今山東青州市),屏居于此,長達十年。后來,趙明誠母親向朝廷上書,請求為丈夫平反,得到許可,朝廷恢復了趙挺之的司徒榮譽職務。宣和三年前后,趙明誠亦被起用為萊州知州。
但是,此時趙明誠本可攜妻赴任,他卻沒有,而是帶了他新娶的小妾同行。所謂納妾,今天來說就是家外有家,是法律和道德所不允許的事情。但在彼時,男人娶妾、甚至三妻四妾,都是法律允許、不違道德,是十分正常的事情。然而,李清照是何等性情之人?她既細膩,又敏感;既專一,又重情;同時,她還很執(zhí)拗,眼里容不得一粒沙子。因此,丈夫攜妾赴任,在她那里就是移情別戀,就是心靈和肉體的出軌,因此便有了那千回百轉、九曲回腸、痛苦至極的《鳳凰臺上憶吹簫》一詞,真是字字血淚,傷心欲絕。
所以,李清照的每一首詞都是感情至深的,每一首詞的背后,都是有著復雜的心路歷程和情感故事,其幽深之意和刻骨之情,感人至深。
其實,無論是李清照,還是李煜、納蘭性德、倉央嘉措等百年難遇的大才子,他們一首首絕妙的詩詞就是他們人生或情感的經歷,他們跌宕起伏的人生和紛繁曲折的愛情,都詠嘆在那一首如珠玉一般晶瑩剔透的詩詞中,無論是男歡女愛,風花雪月,抑或天上人間,家仇國恨,都能從他們的詩詞中找到隱藏的密碼、幽深的情愫和曲折的故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141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