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220年-280年)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國家。赤壁之戰(zhàn)時,曹操被孫劉聯(lián)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定都洛陽,國號“魏”,史稱曹魏,東漢時代正式結束,三國時代正式開始。次年劉備稱帝,定都成都,史稱蜀漢。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戰(zhàn)失敗,孫權獲得荊州大部。223年劉備去世,諸葛亮輔佐劉備之子劉禪與孫權重新聯(lián)盟。229年孫權稱帝,定都建鄴,國號“吳”,史稱東吳。
由此,對于魏蜀吳三國來說,各自的君主最終都登基稱帝了。在此基礎上,就整個三國時期來說,魏蜀吳三方共有11位皇帝,其中曹魏五位,蜀漢兩位,東吳四位。那么,問題來了,對于三國時期的11位皇帝,在位時間最長和最短的皇帝分別是誰?這些皇帝的結局又分別如何呢?
曹丕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逝世,曹丕繼任丞相、魏王。同年,受禪登基,以魏代漢,結束了漢朝四百多年的歷史,建立了曹魏王朝。由此,因為曹操生前沒有稱帝,所以曹丕成為曹魏的開國皇帝。黃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于洛陽,時年四十歲。謚號文帝,廟號高祖(《資治通鑒》作世祖),葬于首陽陵。對于曹丕來說,在位時間只有7年左右,這在三國時期顯然不能說是在位時間較長的皇帝。
曹叡
黃初七年(226年)五月,魏文帝病重,立曹叡為皇太子,即位于洛陽。曹叡在位期間指揮曹真、司馬懿等人成功防御了吳、蜀的多次攻伐,并且平定鮮卑,攻滅公孫淵,指派尚書陳群等人制《魏律》十八篇,是古代法典編纂史上的重大進步。景初三年(239年),曹叡病逝于洛陽,時年三十六歲,廟號烈祖,謚號明帝,葬于高平陵。對于魏明帝曹叡來說,雖然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是,他在位后期后期大興土木,沉溺于聲色犬馬之中,這不僅影響到了他的歷史評價,也成為其英年早逝的重要原因。
曹芳
曹芳于青龍三年(235年)被封為齊王,景初三年(239年)曹叡病逝后繼立為帝。公元249年,司馬懿發(fā)動了高平陵之變,通過誅殺曹爽及其黨羽,司馬懿徹底掌握了曹魏大權。嘉平六年(254年),司馬師將曹芳廢為齊王,改立高貴鄉(xiāng)公曹髦為帝。司馬炎代魏稱帝后,改封曹芳為邵陵縣公。泰始十年(274年),曹芳病逝,終年四十三歲,謚號為厲公。因此,在曹魏的五位皇帝中,曹芳被迫退位,并且在位期間也沒有什么作為。
曹髦
嘉平五年(254年),大將軍司馬師廢除齊王曹芳后,擁立為帝,年號正元。曹髦文才武略,崇拜少康,不滿司馬氏篡奪曹魏。甘露五年(260年),曹髦親自討伐司馬昭,為太子舍人成濟所弒,年僅十九歲,以王禮葬于洛陽西北。因此,對于曹髦來說,不僅在位時間比較短,還被司馬昭的手下弒殺。
曹奐
露五年(260年),高貴鄉(xiāng)公曹髦為成濟弒殺,司馬昭與眾臣商議,立曹奐為皇帝,奉魏明帝曹叡之祀。當然,和漢獻帝劉協(xié)一樣,曹奐已經是傀儡皇帝了,所以,司馬昭去世后,司馬炎建立西晉,取代了曹魏王朝,至于曹奐這位皇帝,自然也只能退位,并將皇帝的寶座禪讓給了晉武帝司馬炎。曹魏滅亡后,曹奐被降封為陳留王。太安元年(302年),曹奐逝世,享年五十八歲,謚號為元皇帝。
劉備
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曹丕篡漢建魏后,于成都稱帝,國號“漢”,年號“章武”。 章武三年(223年)三月,劉備托孤于諸葛亮,夏四月二十四日(6月10日),劉備病逝,享年六十三歲。謚號昭烈帝,廟號烈祖,葬惠陵。由此,對于劉備來說,在位時間只有3年左右,從而成為三國時期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
劉禪
章武三年(223年),后主劉禪繼位為帝,年號建興,信任相父諸葛亮,支持其北伐曹魏。景耀六年(263年),魏國大將軍司馬昭派鐘會和鄧艾分兵攻蜀,劉禪投降鄧艾,蜀漢滅亡。西晉泰始七年(271年),劉禪在洛陽去世,享年六十五歲,謚號為思。對于后主劉禪來說,在位時間超過40年,這成為三國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孫權
黃龍元年(229年),孫權在武昌正式稱帝,國號吳,不久后遷都建業(yè)。孫權于神鳳元年(252年)病逝,享年七十一歲,在位二十四年,謚號大皇帝,廟號太祖,葬于蔣陵。雖然孫權的壽命比較長,但是,因為稱帝的時間相對較長,所以,孫權作為皇帝的時間,卻遠遠比不上后主劉禪。
孫亮
建興元年(252年),十歲的孫亮登基為帝。太平二年(257年),十五歲親政,但一年后(258年)就被權臣孫綝廢為會稽王。永安三年(260年),孫亮再被貶為候官侯,在前往封地途中自殺(一說被毒殺),終年18歲。對于孫亮來說,和曹髦一樣,都是死于權臣之手的皇帝。
孫休
太平三年(258年),孫休登基稱帝。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孫休在位期間,頒布良制,嘉惠百姓,促進了東吳的繁榮,也即是三國時期一位比較有作為的皇帝。永安七年(264年),孫休去世,謚號景皇帝,葬于定陵。
孫皓
孫皓作為三國時期吳國末代皇帝(264年—280年在位),是孫權之孫,廢太子孫和之子。天紀四年(280年),西晉攻破建康,東吳最后一位皇帝孫皓選擇投降,被西晉封為歸命侯。太康五年(284年),孫皓在洛陽去世。
共歷五帝,曹丕、曹叡、曹芳、曹髦、曹奐。
1、曹丕
魏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豫州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曹魏開國皇帝(220年—226年在位)。魏武帝曹操次子,與正室卞夫人的嫡長子。
初平三年(192年),曹操認為時下兵荒馬亂,教曹丕學射箭,六歲時,曹丕學會了射箭。八歲時,曹丕學會了騎馬。
從十歲起,曹丕就隨父親征戰(zhàn)南北,長時間的軍旅生活鍛煉了他強健的體魄,而且還豐富了他的見聞,為其詩篇創(chuàng)作積淀了大量的素材。
在曹操二十五個子嗣之中,先后出現(xiàn)于曹操視野里的儲嗣候選人有四位:曹昂、曹沖、曹丕、曹植。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運用各種計謀,在司馬懿、吳質等大臣幫助下,在繼承權的爭奪中戰(zhàn)勝了曹植,被立為魏王世子。
延康元年(220年)正月,曹操逝世于洛陽,曹丕從鄴城至洛陽繼位丞相、魏王,改建安二十五年為延康元年。
漢家天下的政治局面,早在董卓之亂后就已開始紊亂。曹操遷漢獻帝至許昌后,“挾天子以令諸侯”政令皆出于曹氏。在皇權的擁有上來說,漢獻帝已經成為一個傀儡。
曹操雖然戎馬戰(zhàn)爭四方,但以臣子的身份征周旋在各個割據(jù)勢力之中。延康元年(220年)十一月,魏王曹丕下詔收斂、祭奠陣亡將士。
十二月十日,漢獻帝正式禪讓帝位,曹丕三次上書辭讓。 辛未,曹丕登受禪臺稱帝,改元黃初,改雒陽為洛陽,大赦天下。
黃初元年(220年),曹丕以帝王的身份登上了歷史的舞臺,并開始了他七年的執(zhí)政生涯。在執(zhí)政期間,曹丕很想成就一番儒家仁政君主的作為。曹丕在政治抱負上,繼承乃父曹操統(tǒng)一山河的志向。
在治理國家理念方面,追求效法上古仁君、賢臣之世。他對內施政恩威并重,鞏固權利的同時集權在手,制法削藩,打擊異己,詔令禁外戚宦官干政。
他又與民生修養(yǎng)生息,政傾惠民并復興儒學。意在教化民眾,恢復社會生活秩序,促進社會經濟與文化的發(fā)展。
黃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于洛陽,時年四十歲。謚號文帝,廟號高祖(《資治通鑒》作世祖),葬于首陽陵。
2、曹叡
曹叡(204?-239年1月22日) ,即魏明帝,字元仲,豫州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國時期曹魏第二任皇帝(226年至239年在位)。魏文帝曹丕長子,母為文昭甄皇后。
黃初七年(226年)五月十六日,曹丕病篤,立曹叡為太子,遺詔曹真,司馬懿,陳群,曹休共同輔政。
黃初七年(226年)五月十七日,文帝駕崩。年輕的曹叡在洛陽即位,是為魏明帝。在曹真、曹休、陳群和司馬懿等人的輔佐下,開始了他十二年的執(zhí)政生涯。
曹叡在位期間指揮曹真、司馬懿等人成功防御了吳、蜀的多次攻伐,并且平定鮮卑,攻滅公孫淵,設置律博士制度,重視獄訟審理,與尚書陳群等人制《魏律》十八篇,是古代法典編纂史上的重大進步。
魏明帝在軍事,政治和文化方面都頗有建樹,但在統(tǒng)治后期大興土木,廣采眾女,因此留下負面影響。
景初三年(239年),曹叡病逝于洛陽,時年三十六歲,廟號烈祖,謚號明帝,葬于高平陵。
3、曹芳
曹芳(232年-274年),字蘭卿,魏明帝曹叡養(yǎng)子,三國時期曹魏第三位皇帝,239年-254年在位。
景初三年正月初一日(239年1月22日),魏明帝曹叡病重,怕導致國家根基不穩(wěn),于是立曹芳為皇太子,當天,魏明帝病逝,曹芳即位,年僅八歲,尊魏明帝的皇后郭氏(明元皇后)為皇太后,由大將軍曹爽和太尉司馬懿共同輔政。
同年七月,曹芳開始親臨朝政,聽取大臣奏事。第二年改年號為正始。
嘉平六年(254年),司馬師將曹芳廢為齊王,改立高貴鄉(xiāng)公曹髦為帝。司馬炎代魏稱帝后,改封曹芳為邵陵縣公。泰始十年(274年),曹芳病逝,終年四十三歲,謚號為厲公。
4、曹髦
曹髦(241年11月15日-260年6月2日),字彥士,豫州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國時期曹魏第四位皇帝(公元254-260年在位)。魏文帝曹丕之孫,東海定王曹霖之子,即位前封為高貴鄉(xiāng)公。
嘉平五年(254年),司馬師廢齊王曹芳后,曹髦作為曹丕庶長孫被立為新君。他對司馬氏兄弟的專橫跋扈十分不滿,于甘露五年(260年)召見王經等人,對他們說“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并親自討伐司馬昭。
事泄,曹髦被賈充指使成濟弒殺,年僅20歲(虛歲)。死后被廢為庶人,降禮葬于洛陽西北。
5、曹奐
曹奐(246年-302年),本名曹璜,字景明,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魏武帝曹操之孫,燕王曹宇之子,三國時期魏國最后一位皇帝,260年-265年在位。
甘露三年(258年),封常道鄉(xiāng)公。甘露五年(260年),魏帝高貴鄉(xiāng)公曹髦被成濟弒殺,司馬昭與眾臣商議,立曹奐為帝,奉魏明帝曹叡之祀。?
曹奐雖名為皇帝,但實為司馬氏的傀儡。咸熙二年(265年),司馬昭死后,其子司馬炎嗣位晉王,篡奪魏國政權,魏國滅亡,曹奐被降封為陳留王。太安元年(302年),曹奐逝世,享年五十八歲,謚號為元皇帝。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曹魏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曹奐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曹髦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曹芳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曹叡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曹丕
孫皓成為最后一位皇帝的原因
按理說,三國中魏國是最強大的,可東吳的孫皓卻熬到了最后,成為三國最后一位皇帝。這其中的原因也不難解釋。
其一、孫皓的爺爺孫權比較聰明,雖然占山為王了好久,但他并沒有像劉備那樣傻傻的趕著稱帝,去堵魏國的槍口,而是在被封為吳王后與建興元年(229)稱帝。孫權稱帝后迅速去強占了蜀國的荊州,壯大自己,使得魏國在攻滅蜀國后忌于吳國的實力而內訌沒有全力攻打吳國。
其二、孫皓是一個不算太爛的皇帝。孫皓初立時,下令撫恤人民,又開倉振貧、減省宮女和放生宮內多余的珍禽異獸,一時被譽為令主。雖然很快他便變得粗暴驕盈、暴虐治國,又好酒色,從而民心喪盡。但最起碼還是讓吳國有一段時間去發(fā)展經濟,加上有陸凱、陸抗這樣的賢臣輔佐,西晉攻打東吳時,大家又全力抵抗,才使得東吳的氣數(shù)延長了些,孫皓由此成為三國的最后一個皇帝。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143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