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約前343年-約前278年6月6日),羋姓,屈氏,名平,字原,楚國人(今湖北秭歸),自稱是古帝高陽氏的后裔,其先祖屈瑕受楚武王封于屈地,因以屈為氏,名平,官拜左徒,為楚王近臣。
屈原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且有楚國第一詩人的美稱,任三閭大夫,常于楚懷王商議國事,主張楚國齊國聯(lián)合,共同抗衡秦國,多次反對楚懷王與秦國交好的舉動。秦昭王在武關(guān)扣留楚懷王之后,繼續(xù)輔佐楚頃襄王。楚頃襄王六年(前293年)楚頃襄王謀劃再與秦國講和。屈原斥責(zé)楚頃襄王和子蘭,楚頃襄王大怒,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襄王,屈原因此被驅(qū)除出郢都,被流放于更偏遠(yuǎn)的江南地區(qū)。歷時十八年。然而,正是因?yàn)榱鞣牛沟们瓘V泛地接觸了底層的人民群眾,也接觸了豐富生動的楚國民間文化,留下來留下千古不朽絕唱《離騷》。
楚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武安君白起率軍攻破了楚國都郢都,楚頃襄王被迫遷都。屈原雖日夜思念郢都,卻因被放逐而不能回朝效力祖國而十分痛苦和悲傷,從行至長江邊,作《懷沙》一賦。懷抱一石,投入汨羅江而死。后世端午節(jié)吃粽子即是為紀(jì)念屈原。
家世
屈原出自楚國公族屈氏,屈氏與昭氏、景氏并稱王族三姓,屈原曾任三閭大夫,據(jù)說就是掌管昭、屈、景三氏的事務(wù)。屈,昭,景為楚國大姓。屈氏子孫如屈重、屈完、屈到、屈建等,在楚國都曾擔(dān)任過要職。屈原的父親叫伯庸。到了屈原這一代,屈氏為高官的人不多,只有屈原和后來被秦國俘虜?shù)拇髮⑶鼊?。屈原楚辭《九章》中的《惜誦》曾說道:“忽忘身之賤貧”。很可能當(dāng)時這個貴族家庭已經(jīng)衰落了。
生年?duì)幾h
屈原的出生日期,據(jù)近代許多人研究的結(jié)果,大概不出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前342年)到三十年(前339年)之間。屈原在《離騷》中說:
“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這句是說太歲星逢寅。
取名
屈原覺得自己的生辰有些與眾不同,所以他在《離騷》中說:
“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
這4句是說:父親看到我生辰不凡,給我起了個好名字,名字叫做“平”,字名叫做“原”。而東漢王逸在《楚辭章句》中解釋屈原的名字時說:
“正,平也;則法也”,“靈,神也;均,調(diào)也。言正平可法者,莫過于天,養(yǎng)物均調(diào)者,莫神于地?!?/p>
所以名“平以法天”,字“原以法地”。同他的生年月日配合起來,照字面上講,“平”是公正的意思,平正就是天的象征;“原”是又寬又平的地形,就是地的象征,屈原的生辰和名字正符合“天開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的天地人三統(tǒng)。這在今天看來,只是個巧合,原無所謂,可在當(dāng)時卻認(rèn)為是一個好兆頭。
初任左徒
屈原是楚國貴族 。精通歷史、文學(xué)與神話,洞悉各國形勢和治世之道;人聰明,口才好。司馬遷《史記》說他是“博聞強(qiáng)志”,“嫻于辭令”。20多歲就做了楚懷王的左徒。左徒比楚國的宰相:令尹,只低一級。他對內(nèi)和楚王討論國家大事,發(fā)布號令,對外接待賓客,應(yīng)付諸侯。楚王很信任他,還讓他草擬法令,又讓他出使齊國,聯(lián)齊抗秦。足見屈原曾是楚國兼管內(nèi)政外交的重要官員。但他的改革精神和措施,卻招來了楚國貴族大臣們的反對和嫉妒。反對者的代表就是楚懷王的寵妃鄭袖、兒子子蘭和上官大夫靳尚。這批人只想維護(hù)自己的貴族特權(quán),而忽略了國家的長遠(yuǎn)利益。這批人整天圍在楚懷王身邊,左右懷王的言行。楚懷王,聽信了讒言,漸漸疏遠(yuǎn)了屈原。
第一次流放(漢北地區(qū))
楚懷王十六年(前313年),為了破楚、齊聯(lián)盟,秦國派張儀帶了很多銀錢到楚國活動。張儀賄賂了楚國的一批權(quán)貴寵臣,又欺騙楚王說:“楚國如果能和齊國絕交,秦國愿意獻(xiàn)出商、于一帶六百多里土地?!崩钪腔璧某淹趼犘帕藦垉x的話,就把相印授予張儀,封張儀為相;貪圖六百里的商、于之地,真的和齊國斷絕了合縱之盟;還派人跟張儀去秦國受地。張儀回秦國后裝病,三個月不見楚使。懷王還以為是張儀怪他絕齊不夠堅(jiān)決,又派人去辱罵齊王一通。齊王大怒,斷絕了和楚的合縱,反而和秦國聯(lián)合起來了。這時張儀才出面對楚使說:“您為什么不接受土地呢?從某地到某地,長寬六里?!绷倮镒兂闪肆铮购苌鷼?,歸報懷王,懷王大怒,先后兩次興師伐秦,結(jié)果都被秦打敗,喪失八萬軍隊(duì),大將軍屈匄、裨將軍逢侯丑等70余人被秦軍俘虜,還被占去漢中大片土地。
這時懷王稍有醒悟,“悔不用屈原之策”,于是復(fù)用屈原,讓他出使齊國,重修楚齊之盟。秦國兩次大敗楚軍之后,也怕齊、楚復(fù)交,于是主動提出退還漢中之地的一半以求和。楚懷王恨透了張儀,提出不要漢中地,只要張儀頭。秦惠王本不同意,張儀卻胸有成竹地說:“以我張儀一個人就能抵得上漢中的土地,臣愿意到楚國去?!睆垉x到楚以后,賄賂了鄭袖、靳尚之流,在楚懷王面前一番花言巧語之后,糊涂透頂?shù)某淹蹙尤挥职褟垉x給放了;還和秦王結(jié)下了婚姻關(guān)系。等到屈原使齊回來,說明利害,懷王想追回張儀,張儀早已走得無影無蹤了。這樣楚國對齊國又一次大失信用。前305年,楚懷王二十四年,楚又一次背齊合秦,去秦迎親;第二年,懷王還與秦王會于黃棘(今河南新野縣東北)、接受了秦退還的上庸之地(今湖北竹山縣)。當(dāng)時屈原雖竭力反對,結(jié)果不但無效,反而遭到了第一次流放,流放到了漢北地區(qū)(今安康一帶及漢水上游地區(qū))。
前303年,楚懷王二十六年,齊、韓、魏三國攻楚,聲討楚違背縱約。楚向秦求救,還把太子送到秦國作人質(zhì)。第二年,楚太子殺了秦大夫逃回楚國。前301年,楚懷王二十八年,秦以此為借口,聯(lián)合齊、韓、魏攻楚,殺楚將唐昧,占領(lǐng)了重丘 (今河南泌陽縣東北)。第二年又攻楚,消滅楚軍2萬,又殺楚將景缺。這時,昏庸的懷王才又想起齊楚聯(lián)盟的重要,讓太子質(zhì)于齊以求齊楚聯(lián)盟反秦。前299年,秦又攻楚,取楚八城。趁這形勢,秦昭襄王“邀請”懷王在武關(guān)(今陜西省商洛市商州區(qū)東)相會。
屈原此時已從漢北的流放地返回,和昭雎等一起,力勸懷王不要赴會,說:“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無行?!笨蓱淹醯挠鬃幼犹m怕失去秦王歡心,竭力慫恿懷王前去。結(jié)果懷王一入武關(guān),就被秦軍扣留,劫往咸陽,要脅他割讓巫郡和黔中郡。楚懷王被劫往咸陽,楚由齊迎歸太子橫立為頃襄王,公子子蘭為令尹,不肯向秦割讓土地,秦又發(fā)兵攻楚,大敗楚軍,斬首5萬,取十六城。前296年,頃襄王三年,懷王死于秦國,秦國將他的尸體送回楚國安葬。楚國人都憐憫他,如同哀悼自己的父母兄弟。諸侯由此認(rèn)為秦國不義。秦國、楚國斷絕交往。
第二次流放(江南地區(qū))
前293年,頃襄王六年,秦國派白起前往伊闕攻打韓國,取得重大勝利,斬首24萬。秦國于是送給楚王書信說:“楚國背叛秦國,秦國準(zhǔn)備率領(lǐng)諸侯討伐楚國,決一勝負(fù)。希望您整頓士卒,得以痛快地一戰(zhàn)?!背曄逋鹾軕n慮,就謀劃再與秦國講和。屈原來說是絕對不能容忍的。他和楚國人民一樣,一方面責(zé)怪子蘭不該勸懷王入秦,以至使懷王死在秦國,又責(zé)怪他不該慫恿頃襄王向秦國屈膝投降。他寫詩抒情,表達(dá)了他眷顧楚國,系心懷王,不忘欲反”的感情,又指出,懷王最后落到客死他國的下場,就是因?yàn)椤捌渌^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這對子蘭形成了威脅,于是子蘭指使靳尚到頃襄王面前進(jìn)讒,使屈原第二次被流放到南方的荒僻地區(qū)。這次流放的路線,按《哀郢》分析,是從郢都(湖北江陵縣)出發(fā),先往東南順江而下經(jīng)過夏首(湖北省荊州市沙市區(qū)東南)、遙望龍門(郢都的東門)經(jīng)由洞庭湖進(jìn)入長江,然后又離開了夏浦(湖北漢口),最后到了陵陽(據(jù)說是今安徽青陽縣南)。
寫作
從頃襄王六年到十八年,楚國基本上被秦國掌握,俯首聽命,不敢動彈。屈原對此痛心疾首,卻又無能為力,眼看著國勢日弱,民生多艱,只好以詩歌來抒發(fā)自己憂國憂民的心情。
自盡
秦昭襄王對楚頃襄王的妥協(xié)退讓,并不滿足。楚頃襄王十九年(前280年),秦將司馬錯攻楚,楚割讓上庸、漢北地;第二年,秦白起攻楚,取邪、鄧、西陵;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白起更進(jìn)一步攻下了郢都,頃襄王只好跟那些執(zhí)政的貴族們一起,狼狽不堪地逃難至陳都,“保于陳城(今河南淮陽縣)”?!栋й匪f:
“皇天之不純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離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東遷?!?/p>
就是描述這一片倉惶混亂的狀況。屈原在這前后,曾沿江西上,還想看一看這滿身瘡痍的祖國和他終身輔佐的楚王。結(jié)果只看到強(qiáng)秦的步步進(jìn)逼、楚國朝廷的腐敗和昏庸。想為楚王“奔走以先后”,“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屈原,眼看著祖國一步步走向滅亡,自己卻不能有一點(diǎn)作為,就埋下了以身殉國的思想,他過鄂渚(湖北武昌),入洞庭,溯沅水,經(jīng)枉陼 (湖南常德武陵縣)至辰陽(湖南辰溪),又折向東南,入于溆浦,暫時停留下來。不久又下沅江,入洞庭,渡湘水,到了長沙附近的汨羅江,楚都被秦攻破后,在極度苦悶、完全絕望的心情下,于農(nóng)歷五月五日投江自盡了。(約為前278年6月6日)。這一年大概是前278年,頃襄王二十一年,屈原當(dāng)時62歲左右。不過,楚國實(shí)際上并未被秦所滅,直至55年后的前223年,才被秦所滅。
屈原作《漁父》表明自己不與世沉浮的決心: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于斯?”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dú)清,眾人皆醉我獨(dú)醒,是以見放?!睗O父曰:“圣人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yáng)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其糟而歠其釃?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fù)與言。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182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shí),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