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整理了“金縷玉衣”的由來給大家詳細說明一下,快點來看看吧。
由于玉的色彩與光澤,被古人認為是山川大地精氣的結(jié)晶,更成為人神溝通的重要媒介,《說文解字》載:“靈,靈巫也。以玉事神”,代表巫可以用玉和神靈溝通。從此玉有了非凡的宗教象征意義,讓生者通過玉器,在神靈的保佑下讓死者的靈魂能夠得到安息,因此才選玉作為殮葬器物。
中國人用玉殮葬的歷史非常久遠。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出土不少玉制文物,如浙江良渚文化(公元前3300-前2000年)出土大量各式的玉璧、玉琮、玉片與玉珠;山東龍山文化(公元前2500-前2000年)203號墓還發(fā)現(xiàn)墓主口藏玉琀、手腕上還佩戴鳥型玉飾及若干玉珠;更不用說殷商時期出土的墓葬,除了玉珠外,還有玉蟬、玉魚、玉管、玉貝,造型豐富。
《禮記.玉藻》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這句話說明如沒有特殊原因,君子不可讓佩玉離開身邊,而佩玉也能檢視自己的行止是否合禮,同時也被視作有德的象征。可見隨身佩玉已為貴族習尚,故隨葬玉器不僅數(shù)量眾多,且形制也越來越繁復,如知名的曾侯乙墓(戰(zhàn)國時期)、洛陽中州路東周墓群等,除了包羅萬象的玉琀外,還有玉覆面、玉握等,先秦時期用玉殮葬的貴族可說不勝枚舉。
但為何到西漢時期,出現(xiàn)包覆全身的“金縷玉衣”呢?
這要說到從春秋戰(zhàn)國以來,眾多貴族沉迷成仙、找尋長生不老藥的熱潮說起。《史記.封禪書》載齊威王(公元前378-前320年)、齊宣王(公元前350-前301年)、燕昭王(公元前313—前279年在位)都想找到傳說中的神山,以求長生不老。且后來統(tǒng)一天下的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還花費大量財力與人力入海求仙丹,雖然一無所獲,但也使這類傳說流傳得更廣。從戰(zhàn)國至漢初,兵荒馬亂、戰(zhàn)爭頻繁,人們自然會想找個精神寄托。為了成仙,漢代皇室便將死者全身用玉片制成類似甲冑的衣服來包裹死者,認為此種方式不僅能讓死者順利與神靈溝通,還能因尸身的保存、防腐而成為神仙。
以玉衣為葬,最早的紀錄可見《史記.殷本紀》:“甲子日,紂兵敗,走登鹿臺,衣其寶玉衣,赴火而死”;漢代的玉衣,多半稱為“玉匣”或“玉柙”,取其匣藏物之意。學者認為西漢初因經(jīng)歷戰(zhàn)亂,社會經(jīng)濟仍處于貧困階段,甚至到漢文帝(公元前180-前157年在位)時,朝廷財政仍不寬裕,且文帝曾表示其陵寢無須太過奢侈“治灞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推測漢武帝之前,皇室貴族以玉衣方式下葬并不普及。
由于文景時代休養(yǎng)、儉約,到了漢武帝(公元前156-前87年)時,民間累積不少財富,而漢武帝好大喜功、鋪張浪費的性格,起了帶頭效果讓皇室貴族紛紛效仿。自“張騫通西域”后,玉料來源不虞,學者認為玉衣便在此時趨于制度化,但真正分級,則見于《后漢書.禮儀志》:“諸侯王、列侯始封、貴人、公主皆令贈印璽、玉柙銀縷;大貴人、長公主銅縷”。除了皇室貴族之外,若得到皇帝賞賜,朝廷功臣也能著玉衣下葬,如臨終被武帝托孤的霍光,除了以皇帝規(guī)格下葬外,還“賜金錢、繒絮繡披百,領(lǐng)衣五十筐,璧珠璣玉衣”。
玉衣雖是漢代王公貴族特有的喪服制度,但也不斷受到士人的批評,如漢武帝時,一位學習黃老之術(shù)的學者楊王孫,向孩子交代身后事時,堅持裸葬:“吾欲贏葬,以反吾真,必亡易吾意,死則為布囊,盛尸入地,七尺既下,從足引脫其囊,以身親土”。但其子不忍父親如此隨便下葬,便詢問父親的友人祁侯請他幫忙說服。但楊王孫依然堅持,表示時下由皇室?guī)ь^流行的厚葬太過,使用裸葬就是想矯正世風,認為厚葬有許多缺點,如埋在地下的財物,不僅會召來盜墓賊,還會讓尸體在盜墓后有暴尸荒野的風險。
東漢哲學家王符(83-170年)也批評,當時人們在喪葬方面競相攀比的情況:“今京師貴戚,郡縣豪家,生不極養(yǎng),死乃崇喪?;蛑两鹂|玉匣,檽梓楩柟(意指棺木用上好木材),多埋珍寶偶人車馬,造起大冢”,認為這種厚葬風俗,會導致百姓經(jīng)濟壓力,若是想展現(xiàn)對死者的尊崇,不應看葬品多寡,而是死者生前的作為。王符特別舉例文帝與明帝(28-75年):“文帝葬芷陽(今陜西西安灞橋區(qū)霸陵),明帝葬洛南(今河南洛陽孟津縣顯節(jié)陵),皆不藏珠寶,不起山陵,墓雖卑而德最高”。
由于王莽篡漢,其新法繁瑣且朝令夕改,多種貨幣同時使用造成的財政混亂,導致經(jīng)濟崩潰,百姓無所適從下怨聲載道,終在蝗災、旱災四起后爆發(fā)大規(guī)模民變內(nèi)亂,雖然最后由光武帝(前5-57年)削平群雄、建立東漢,但東漢初年經(jīng)濟衰壞,重新回到西漢初年休養(yǎng)生息的政策上。于是,東漢玉衣僅限于皇帝皇后使用,貴族不再有著玉衣入葬的特權(quán),而讓玉衣真正走入歷史,則是魏文帝曹丕(187-226年)的禁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189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