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朱元璋,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朱元璋最早占領的中華古都是元代稱為“集慶”的南京,曾經的南宋建康府。作為省級單位的“集慶路”,元末的城市衙署設施完全能夠滿足起義軍的需求。在1356年的春天,當朱元璋在部屬的簇擁下進入南京城的時候,他滿腦子裝的全部是戰(zhàn)爭的問題和敵人的威脅。在此后的十年里,他除了修筑龍灣虎口城、設置軍衛(wèi)等軍事設施、改建國子學弘揚禮制和正統(tǒng)以外,并沒有進行較大規(guī)模的建設。
1366年,朱元璋派他的外甥李文忠前往攻打杭州,守將獻城投降。那時的杭州,屬于船工出身且是朱元璋主要對手之一的張土誠。因為這個名字與南宋首都杭州發(fā)生過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他早在10年前朱元璋攻取南京后的夏天便幸運地占領了這座曾作為南宋和金代首都的城市。當時蘇州、杭州和長江三角洲其他富庶的城市受戰(zhàn)亂的影響比較生活尚可以用舒適、考究甚至奢侈來形容。張士誠在戰(zhàn)爭的壓力下借助得天獨厚的經濟勢力重修杭州城。士卒晝夜施工,歷時僅三月便完成了對城墻的改造。
此時的南宋杭州皇宮雖然并未逃脫元滅宋時的劫難,但依舊是世界最大之皇宮,“中央有最壯麗之宮室,計有大而美之殿二十所。其中最大者,多人可以會食。其天花板及四壁,除金色外無他色,燦爛華麗,至堪娛日。并應知者,此宮有房室千所,皆甚壯麗,皆飾以金及種種顏色。”這是《馬可·波羅行紀》中所記載的。
進駐杭州的同一年,朱元璋下令改筑造應天府城,并填燕雀湖,作新宮于鐘山之陽,建廟社。在前方戰(zhàn)事緊張的情況下,二十萬工匠和大量民夫突擊施工。終于在1367年建成新皇宮。
1368年,大將徐達、常遇春從元朝手中奪下了汴梁,并改稱開封府。朱元璋同時頒告天下,以金陵為南京,以開封為北京。
開封自有作為明初“北京”的道理,除首要的軍事意義之外,還因為汴是歷史名都,甚至在元末城中可能還存有宮殿建筑的遺跡。毫不夸張,汴梁宮殿是金元皇宮的模范。當初金朝營建中都燕京的時候就曾經臨摹汴京宮室,在后來將汴梁據為己有之后又大事修理、營建,直到作為躲避蒙古鐵騎時的首都。到了元朝,大都城中的皇宮是在南宋滅亡之前興工的,依靠原金朝轄區(qū)的漢人文士和工匠,其宮室制度、營造法式也是仿效金朝的燕京故宮和汴梁故宮??偟恼f來,開封的“皇宮樣板”大體上代表了宋代以來北方黃河流域的官式建筑文化。至于南京皇宮,宮室制度雖然可能因為博學多才的劉伯溫的策劃具有鮮明的規(guī)劃指導思想,而繼承和發(fā)揚了前代制度,但所用工匠應當是以長江流域的手藝人為主,營造法式也應當代表長江流域的建筑文化。
在攻占開封的200年前,北宋汴京宮殿曾經失火,只有大火余燼中的斷壁殘垣。100年后,金朝建成的宮殿在元朝統(tǒng)治時期還存在。又過了100年,徐達奪得開封那年的四月到閏七月,朱元璋親自到這里部署對元朝的作戰(zhàn)計劃,并于八月再次駕臨,一直住到十月。在他眼前的汴梁城和舊皇宮經歷了多次毀壞和重建、饑荒和屠殺,已不是北宋國都、金朝南京的樣子。
徐達勢如破竹地在1368年的夏天奪取元大都,改稱北平府。當時的北平,城區(qū)過于廣大而人口稀疏,徐達遂廢棄北城墻,在城里約3公里處新建北墻,其余三面未加改變。至于前代元朝的宮殿園囿,根據《明太祖實錄》的記載,徐達“封其府庫及圖籍寶物等,又封故宮殿門,令指揮張煥以千人守之”,于是得以比較完整地保存了下來。
大都宮城內主要建筑分為南北兩部分,各以一座大型院落為核心。南面院落叫做“大內前位”,中心有三層巍峨白石臺基,其上便是主體建筑大明殿和后面的寢殿,兩殿之間有廊廡連接;北面的院落叫做“大內后位”,格局與前院相似,主殿叫做延春閣,閣后連接有寢殿。盡管元朝統(tǒng)治者在宮廷建設中大量地吸取了漢族文化,但元故宮仍然具有非常鮮明的蒙古文化特色。從選址上看,宮城比鄰太液池,有“逐水草而居”的原因。從宮殿格局規(guī)制上看,蒙古的習慣是皇帝和皇后并列升朝不分內外,大明殿與漢族傳統(tǒng)的前朝后寢布局方式不同。
如果需要的話,朱元璋完全可以將首都搬到北平來,或者將此處作為營造宮室的樣本。但是,由于軍事環(huán)境和故土情結等多方面的原因,洪武皇帝很快否定了往遠處搬家的念頭,而固執(zhí)地希望在他的故鄉(xiāng)鳳陽建設新首都。他問大臣們建都的事時,有人講“北平元之宮室完備,就之可省民力”,朱元璋則委婉地反對說:“若就北平,要之宮室不能無更作,亦未易也”。在這句話里他肯定地表達了這樣的意思:元朝的宮殿制度是不宜全面繼承的,需要“更作”、改造才能符合要求。
在隨后的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下詔以他的老家臨濠(今安徽省鳳陽)為中都,在南京金陵、北京開封之外又加一“京”,熱切地想將此地作為全國的中心統(tǒng)治天下。對于宮殿建筑,洪武皇帝的要求是“建置城池宮闕如京師之制”,就是要按照南京大內的樣子來修建中都皇宮。
朱元璋出身赤貧。造反之后運道好,先后得到了多位有勢力、有見識的人的幫助,終于確立了自已的地位。雖然在窮苦的幼年沒有受教育的機會而起事后又陷于日理萬機之中,但是這位皇帝自己還是懂得讀書的重要性,并且不斷提高文化水平。1366年朱元璋的軍隊攻取杭州的那一年,已經看到勝利曙光的他,就命下屬訪求古今書籍,藏在秘府中,以資閱覽。他對臣們談讀書和治國的關系時說:“三王五帝之書不盡傳于世,故后世鮮知其行事。漢武帝購求遺書,六經始出。唐虞三代之治可得而見。武帝雄才大略,后世罕及。至表章六經,闡明圣賢之學,尤有功于后世。吾每于宮中無事輒取孔子之言觀之,如“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真治國良規(guī)??鬃又?,誠萬世師也?!薄尽睹魈珜崱肪矶?/p>
即位南京的第一年(1368年),他便在宮中建大本堂,貯藏古今圖籍。他不囿于傳統(tǒng)見解,還經常糾正教師的說法。如對漢景帝時的七國之亂,他就認為太子師說“曲在七國”是偏見”。對古人的見解包括韓柳的文章,他也時有批評。他的看法未必都對,但秉著不泥古的態(tài)度,影響到了他對宮殿建筑規(guī)制的要求。
朱元璋的性格決定了他不會簡單重復前代的宮室格局,他甚至不會滿足于自己昨天的作品。朱元璋的性格也決定了他對建設宮室的要求是一絲不茍的,雖然在當時的國力條件下,難免留有遺憾。從南京的興建到中都的營造,再從罷建中都到改造南京皇宮,一切努力都像是在追逐著理想的夢。
到頭來,年近古稀的朱元璋不得不留下這樣的話:“宮城之地,首昂中低,形式不稱,本欲遷都,年老力倦,興廢有命,惟有聽天?!?/p>
此時,又有誰知道晚年的朱元璋心中理想的皇城會是建在哪里?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189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