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99年,駐守北平的朱棣,在朱元璋所留的祖訓(xùn)中查到了一個詞匯:靖難。隨后早就對朱允炆有所不滿的朱棣,便以靖難一詞作為自己的起兵口號,發(fā)動了清君側(cè)的戰(zhàn)役。隨著朱棣的絕地反擊,朱允炆最終被趕下了皇位不知所蹤。許多人都認為,朱允炆采取的削藩手段太過激進,如果他能采用劉徹的推恩令,可能會兵不血刃地讓各地藩王束手就擒。事實真會是這樣嗎?
在朱允炆決定削藩時,戶部侍郎卓敬等人就曾建議朱允炆采用推恩令的策略來曲線削藩。漢武帝時期劉徹曾規(guī)定:諸侯王死后,爵位一律不準(zhǔn)由嫡長子來繼承,而是由藩王諸子封侯裂土。如此一來藩王的土地,將會被分割成許多小的諸侯國。為了各自的利益,藩王的兒子們也會陷入內(nèi)斗中。幾代過后劉徹便可以兵不血刃的,得到藩王曾掌管的土地。要知道大的藩王是有實力抗衡劉徹的,而小的諸侯國卻無力抗衡劉徹所推行的中央集權(quán),這便是推恩令的目的。
對于卓敬等人提出的推恩令建議,朱允炆并沒有采納。他反而是采納了齊泰、黃子澄等人提出的,以雷霆手段去削藩的建議。雖然齊、黃二人都主張以雷霆手段去削藩,但二人在削藩的次序上,意見卻是不一致的。齊泰主張先削掉勢力最強的藩王:燕王朱棣,隨后再逐一對周、代、齊等王下手。而黃子澄卻認為,應(yīng)該先剪除燕王的羽翼,除掉周、代、齊等王,然后再對朱棣動手。
朱允炆為何不采用推恩令的策略呢?第一時代背景不同,漢代的藩王已經(jīng)延續(xù)了幾代,明朝的藩王們卻是剛剛就藩。拿朱棣舉例,朱棣服從朱允炆的圣旨,向下推恩。朱棣最多將土地分給三四個兒子,此時朱棣還沒有死,雖然名義上封地被幾個兒子瓜分了,但封地的實際掌權(quán)者卻依然還是朱棣。所以推恩令在明朝初年實行,是行不通的。
推恩令需要幾代人長時間去過度,才能達到分封裂土的目的。對于漢朝的推恩令,明朝的藩王們必定是熟知的。朱允炆頒布推恩令,既達不到削藩的目的,還會讓藩王們知道朱允炆的險惡用心,并對他有所警覺??梢哉f朱允炆根本等不到,藩王后代們封侯裂土那一天的到來。因為藩王的第二代都是他的堂兄弟,朱允炆的壽命畢竟有限。
其次,漢朝的藩王名義上是沒有兵權(quán)的,而明朝的藩王們名義上卻是有兵權(quán)的,其中寧王和朱棣還掌握著很大的兵權(quán)。為了抑制藩王們在封地做大,朱元璋給每個藩王的封地都派去了屬官。這就是說明朝的藩王有兵權(quán),但不具備管理地方的權(quán)力。朱元璋如此做是既防備著兒子,又是需要兒子們領(lǐng)兵卻抵抗蒙古人。作為父親,朱元璋自然能壓得住藩王兒子們。但到了朱允炆時,卻行不通了。朱允炆頒布推恩令,會暴露自己削藩的目的。要知道此時,可是朱元璋剛剛建立藩王制度不久。朱允炆施行推恩令,是不是在否定朱元璋定下的國策呢?
朱允炆以雷霆手段去削藩并沒有錯。他錯就錯在,已經(jīng)決定了以雷霆手段去削藩,卻在過程中變得有些優(yōu)柔寡斷。朱允炆先是告知各地藩王們,我準(zhǔn)備削藩了,然后才動手。這不就是事還沒干成,下讓藩王們得到消息,讓藩王們有了聯(lián)手的時間嗎?隨后在削藩的過程中,朱允炆又下令削藩的將領(lǐng)不準(zhǔn)傷害朕的皇叔(朱棣)。這不是優(yōu)柔寡斷,書生意氣嗎?削藩都已經(jīng)是下死手了,朱允炆卻還講究仁義。
果然眼看著兄弟被朱允炆逼到絕境,朱棣從朱元璋所留的祖訓(xùn)中找到了一個詞匯:靖難。靖難:凡大明君主在位時,后宮干政,朝中奸臣橫行,各地藩王可以起兵清君側(cè)。惱羞成怒的朱棣便以靖難一詞起兵,討伐朱允炆。朱棣想問問朱允炆,到底是你皇爺爺制定的藩王戍邊的制度錯了,還是你削藩的旨意錯了。你皇爺爺剛死,你就推翻你皇爺爺定下的制度,逼迫一眾叔叔,你朱允炆是不是不孝的昏君呢?如果是昏君你還配坐在皇位上嗎?朱允炆得大勢卻不善加利用,優(yōu)柔寡斷,朱棣不得大勢卻能把握住時機。這就是朱棣靖難之役取得成功的真正原因。編者覺得除了暴力削藩的手段,朱允炆可以采取,暫時不暴露削藩意圖,讓藩王每隔兩年調(diào)換一次藩地(不帶兵)的手段。如此調(diào)換十年,朱允炆也將兵不血刃的拿下各地藩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229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