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面對別人對自己的咒罵,必定是難以忍受的,大部分人會選擇回敬,小部分人視而不見,但是還會有很少的個別人,不僅不會生氣,相反還對別人的罵表示贊賞,發(fā)自內(nèi)心的高興,歷史上唯一一位正統(tǒng)女帝武則天,就是這樣一個人。當初駱賓王寫了一篇文章專門罵武則天,然而武則天看過之后特別高興,這是怎么回事?小編為大家?guī)硐嚓P(guān)內(nèi)容,感興趣的小伙伴快來看看吧。
1.駱賓王
要說駱賓王這個人,很多人最熟悉的一定是他小時候的那首《詠鵝》,那也是很多人小時候?qū)W習(xí)過的一首啟蒙的唐詩。駱賓王身為初唐四杰之一,雖然出身寒門但是才華橫溢,年方七歲就能做《詠鵝》,有幾個人能做到?駱賓王一生有很多名篇流傳于世,文學(xué)方面的成就其實也是遠高于他政治上的成就的。
只不過,駱賓王在反對武則天稱制的徐敬業(yè)領(lǐng)導(dǎo)的起事當中失去了蹤跡,徐敬業(yè)被殺,但是駱賓王下落不明,沒有人知道他去了哪里,或許已經(jīng)被殺,或許逃了出來隱姓埋名,也或許出家為僧,總之,駱賓王最終的結(jié)局,一直沒有一個確定的說法,然而時隔久遠,真相早已經(jīng)被掩埋,無從得知了。
2.為徐敬業(yè)討武曌檄
再來說駱賓王罵武則天的那篇文章,名為《為徐敬業(yè)討武曌檄》,由此可見,就是徐敬業(yè)要起兵反對武則天臨朝稱制的時候?qū)懙?。當時武則天還不叫“武瞾”,她也還沒有登基,所以這個名字也是后來人取的?!跋摹笔枪糯囊环N文體,主要用于聲討,一般都誕生在軍事行動之時,所以這篇文章明擺著就是要與武則天對著干的。
文章怎么說的呢?武氏你出身低微,當初身為太宗的姬妾卻和太子有一腿,完全不顧及倫常,魅惑皇帝禍亂后宮,實在是蛇蝎心腸天地不容。你重用奸佞殘害忠良殺了那么多人,還圖謀皇帝之位,真是可惜再也沒有霍光這樣的忠臣出現(xiàn)了。相比之下,我們李敬業(yè)(即徐敬業(yè))才是大唐老臣,我們做的是正經(jīng)的,我們就是要反對你!
3.武則天為什么那么高興
其實駱賓王那些罵武則天的話,如果換做其他任何一個人,可能都不會是武則天這種態(tài)度。武則天沒有生氣,她從中看到的并不是那些辱罵她從內(nèi)到外的語言,而是駱賓王驚人的才華,當她知道這是駱賓王寫的文章的時候,感嘆了一句“宰相安得失此人”,她覺得宰相竟然讓這樣的人才都流失了,簡直就是失職,是罪過。
這其實和曹操當年也被罵但是同樣很高興是一樣的,他們在后世都不見得是什么好名聲,但是他們這樣的氣度,當真不是隨便誰都能夠擁有的,武則天也不是生下來就這么厲害,而是在不斷的爭斗中一點一點強大起來,到了最后,終于成為歷史上那唯一的一個人,無可替代。
唐朝著名詩人駱賓王生死之謎
公元684年唐高宗剛剛?cè)ナ啦痪?武則天廢掉了自己的兒子中宗,另立溫順的兒子李旦為帝,同時大開殺戒,清除李唐宗室元老,打算廢唐自立。
這年九月,開國元勛徐_的孫子徐敬業(yè)在揚州起兵反叛。徐_又被賜姓李。
在徐敬業(yè)起義的隊伍中,有一個人的名字在大唐上下幾乎無人不曉。這個人就是初唐著名詩人,初唐四杰之一的駱賓王。
駱祥發(fā),駱賓王的同宗后人,浙江師范大學(xué)中文系教授,一直致力于駱賓王研究。
采訪駱祥發(fā):當時的文章有很高的聲譽,政治上很不得志,這個人很有用世之心,很想為國家干一番事業(yè)。
因為他性格比較耿直,敢想敢說,因此帶著一種詩人的浪漫氣質(zhì),往往同許多人搞不好關(guān)系,受到官場的排擠,所以他做小官幾次被罷官,但他用世之心始終不減。
所以等到684年徐敬業(yè)在揚州起兵,私下找他,馬上就去了面對大唐的現(xiàn)狀,駱賓王內(nèi)心波瀾起伏。
他拿起筆,寫下了著名的討武檄文。
一_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
試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
采訪駱祥發(fā):把內(nèi)心的悲憤情感在討武檄文中抒發(fā)出來,才高為下,政治上的不得志的總爆發(fā)。短時間內(nèi)集中十萬軍隊,這篇檄文起了很大作用,很有號召力。所以他生命的最后時光是非常輝煌的,正因為他這篇檄文傳下來,王勃的滕王閣序與駱賓王的討武檄文應(yīng)當是雙璧。
公元六八四年農(nóng)歷十一月,起義軍與朝廷軍隊決戰(zhàn)于揚州下阿溪全軍潰敗。
這天晚上,駱賓王與徐敬業(yè)等人連夜奔赴潤州,準備入海逃往高麗,徐敬業(yè)怎么也未料到,黑暗中一把尖刀伸向了他。
徐敬業(yè)的部下王那相帶頭反叛,將徐敬業(yè)等二十五人殺掉,把人頭獻給了朝廷。
北宋史學(xué)家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記述了這個場景。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官方對駱賓王的下落,出現(xiàn)了兩種不同的說法,舊唐書和資治通鑒都說駱賓王被誅殺,成書于北宋的新唐書卻說駱賓王逃跑了。難道在這不同的記載背后,隱藏著某種不為人知的秘密?
圍繞著駱賓王揚州兵敗后的行蹤,史學(xué)界眾說紛紜,而這一謎團也成為千古未解之謎。
作為駱賓王的義烏同宗后人,駱祥發(fā)一直對駱賓王的下落之謎十分關(guān)注。他試圖從駱賓王的生平入手去破解這個謎團。
然而有關(guān)駱賓王的生平記載很少,史籍只是對他揚州兵敗后的最后時刻有寥寥數(shù)語的記錄。
駱祥發(fā)只好從駱賓王流傳下來的詩文中去尋找蛛絲馬跡。
駱賓王交友很廣,在與他交往的人中既有普通百姓,又有宋之問這樣的詩人。宋之問因為排行第五,又被稱為宋五之問。
但是,駱祥發(fā)并沒有從詩文中找到絲毫線索,就在這時他從唐朝的一位小說家身上發(fā)現(xiàn)了一個重要的線索。
張_,唐朝小說家,他在朝野僉載中明確寫到:駱賓王兵敗后投江水而死。
張_是與駱賓王同時代的人,這個說法也許比較可信,或者至少比官方的記載來得可靠。因為舊唐書和資治通鑒成書都晚于張_的朝野僉載。
據(jù)史料記載,王那相叛變是在徐敬業(yè)一行停舟山畔的時候,叛變的人包括他的部下。因為事情來得突然,徐敬業(yè)一遭暗算,其他的隨行者在混亂中紛紛跳水逃生,這些人中有的被淹死,有的被殺死,有的逃跑了。
采訪駱祥發(fā):張_這個人是一個筆記小說家,他喜歡寫那種,聽到的稀奇古怪的新聞,他都記錄下來。那么他可能聽到那天晚上失敗,逃亡的路上,那天王那相叛變的時候,可能駱賓王已經(jīng)跳水了,那么他聽到這個消息以后他就把它記下來了。
張_的記載恰好和資治通鑒??籍惖挠嘘P(guān)記載相互印證。資治通鑒中這樣寫到:偽將王那相斬之來降,余黨赴水死,說明當時在慌亂的場景中,的確有很多人選擇了跳水逃生。
駱祥發(fā)判斷,駱賓王跳水而死的說法,很可能就來自當時的脫逃者之口。
一代詩人就這樣消失在滔滔的江水中,結(jié)束了曾經(jīng)輝煌的生命,張_不禁感慨萬千這讓他想起了駱賓王曾經(jīng)寫下的著名歌行帝京篇。
采訪駱祥發(fā):帝京篇是駱賓王在詩歌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駱賓王當時被稱為絕唱,在長安一帶,因為帝京篇是絕唱,那么在初唐聲望很高。
寫這首長篇歌行時,剛剛從大漠邊塞從軍回來,雖然這已是他第三次回到長安城,四年一別,他還是震驚于長安的繁華。
親眼目睹了大漠將士的出生入死,他無法平靜于達官貴人夜夜笙歌的奢華生活,在帝京篇中他入木三分的描寫了這種浮華。
采訪駱祥發(fā):這個寫了以后駱賓王筆鋒一轉(zhuǎn),倏忽摶風(fēng)生羽翼,須臾失浪委泥沙,意思是,警告這些統(tǒng)治者你們不要忘乎所以,風(fēng)浪一起來的話,很快可能就完了。他給他們敲警鐘,結(jié)果張_說他自己講到了自己。
倏忽摶風(fēng)生羽翼,須臾失浪委泥沙這兩句詩本來是駱賓王用來警告王公貴族的,張_認為它卻成了駱賓王的讖語。
雖然駱賓王投江而死的傳聞更多的帶有小說家的浪漫猜想,但是張_提供了一條十分重要的線索,駱賓王有可能在萬分危急的情況下選擇了投江。
采訪駱祥發(fā):因為他說投江而死,投江而死不一定是死,也可能逃生了,再加上駱賓王十歲之前住在義烏老家,那個地方叫駱家塘,他村子門口就是一口大塘,邊上是義烏江,那么他小的時候肯定游泳,水性肯定懂,所以那天晚上他跳水而死,有點水性,又靠在山邊,逃出的可能性是很大。
駱祥發(fā)的推斷很快在唐朝另一個人的記述中得到了印證。
郗云卿是中宗復(fù)位后奉詔搜訪駱賓王詩文的朝廷官員,他與駱賓王同時代,但比駱賓王稍晚。他在奉命所輯的駱賓王文集原序中,明確提出駱賓王逃遁了。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張_和郗云卿既然都是和駱賓王同時代的人,為什么會說法不同呢?到底誰更接近事實的真相呢?駱賓王到底是死還是逃亡了呢?
公元705年,揚州事件落下了帷幕,剛剛復(fù)位的中宗卻陷入了進退兩難之中。
采訪駱祥發(fā):當然中宗復(fù)位是依靠利用武則天身邊的人,宰相張柬之帶領(lǐng)羽林軍進去,進了宮里面去,強迫武則天退位,那么才恢復(fù)中宗帝位。所以他一登位以后,處于兩難的境地。一方面武則天是自己的母親,總不好去徹底否定她,所以她這個面子還是要考慮。另外一方面許多人是擁護他的,沒有這許多人擁護,他是恢復(fù)不了帝位,所以這樣的話,這方面他要照顧,所以他一登基以后,一復(fù)位以后,他就下詔徐敬業(yè)的祖父李_的墳?zāi)?重新給他恢復(fù)。那么派郗云卿去搜求駱賓王詩文,表面他沒有宣布駱賓王平反,實際上這是一種平反。
郗運卿穿過街巷,去尋找當年的揚州事件的參與者。他不知道經(jīng)過武則天的鎮(zhèn)壓,他們還有多少人能夠活下來,他擔心即便他們真的幸存下來,是不是敢于開口讓他了解到揚州事件的真相?
采訪駱祥發(fā):中宗復(fù)位是公元705年,那么他被他皇后韋氏毒死是在公元710年。所以他在位時間只有五年時間。那么他命令郗云卿搜求駱賓王詩文也在這個過程里。推理的話,應(yīng)當他復(fù)位以后,郗云卿去搜求,所以真正離開揚州兵敗這個時間,二十二、三年吧。
二十多年的時光流轉(zhuǎn),揚州事件的親歷者可能還活在人世,中宗對待揚州事件的態(tài)度,讓郗云卿有可能啟開歷史的塵封之門。
采訪駱祥發(fā):所以他接觸了這許多人當中,很多都是同駱賓王同時代的,在這樣的情況下,他揚州兵敗以后,許多人都是目擊者,甚至是親歷者,他得到了駱賓王逃亡的信息。
就在這時候,駱祥發(fā)突然發(fā)現(xiàn)了郗云卿在搜訪駱賓王詩文過程中,一個意外的插曲。他發(fā)現(xiàn),郗云卿最初也認同了官方伏誅的說法,但是后來又改變了看法。為什么會是這樣?這中間究竟發(fā)生了什么?駱賓王到底是不是逃亡了呢?
駱祥發(fā)在宋代藏書家陳振孫的直齋書錄解題里找到了答案。
陳振孫在書中講到,郗云卿所輯的駱賓王文集,原來有兩個版本的序言,最早的一個版本郗云卿認為駱賓王是被官方誅殺的,后來的一個版本則說駱賓王逃跑了。這兩個不同的序言,前一個簡短,后來的就長了,而且有詳細的敘述。
采訪駱祥發(fā):在我看來,郗云卿提出來這個觀點,他原來是那個觀點,現(xiàn)在改變了這個觀點,中間這個改變肯定會有些根據(jù)。因為他是做這個工作的,所以他改變這個觀點應(yīng)當可信。
這樣一個意外的發(fā)現(xiàn),讓駱祥發(fā)更加肯定了自己的判斷。郗云卿否定官方伏誅的說法和當時流傳的投江水而死的傳聞,一定是他在搜訪駱賓王詩文過程中,得到了可靠的線索,從而明確提出駱賓王逃亡的觀點。
周智陶醉于駱賓王的生死之謎
周智,作為浙江于潛一脈駱姓的外甥和女婿,他和駱祥發(fā)一樣陶醉于駱賓王的生死之謎。周先生試著從駱賓王的為人、性格入手,他發(fā)現(xiàn)駱賓王兵敗后逃遁并非沒有可能。
采訪周智:揚州兵敗以后,他為什么能逃得出來,就是因為他秉性是一個非常能干的人,再則他的朋友也不少。
駱賓王出生的地點,據(jù)義烏縣志記載,是在縣東一里的駱家塘,他從小就擅長賦詩作文。七歲時的一次小露鋒芒讓其祖父和所有的人大吃一驚
采訪駱祥發(fā):傳說有一次,祖父的一個老朋友來了,他同老朋友說,我這個孫子怎么聰明,那個朋友開始以為祖父好像是對自己的孫子過分的喜愛表露出來,不太相信,所以飯吃好以后,兩個人,祖父帶這個朋友去到外面走走,駱賓王也跟去了。這個朋友走到駱家塘那個塘邊上,看到許多白鵝在那里戲水,那個朋友他說他祖父不是講他很聰明嗎,所以他想考考他,就捂著他耳朵,說你能不能夠根據(jù)前面白鵝戲水的情景寫一首詩,駱賓王舉目看了一下,很快用清脆的童音朗誦出來。
鵝,鵝,鵝
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
紅掌撥清波
駱賓王七歲時作的詠鵝詩,傳遍了鄉(xiāng)野,他因此而被譽為江南神童。
采訪駱祥發(fā):過了大概幾年以后,十歲左右吧,他父親在山東博昌這個地方做了縣令,他隨同母親到博昌去了。
詠鵝之后不久,駱賓王隨母親到了父親任職的山東。在那里他接受了齊魯學(xué)風(fēng)的熏陶,刻苦從師,廣交好友,從江南神童成長為齊魯?shù)牟抛印?br>采訪駱祥發(fā):舊唐書說他落魄五行,好與博徒游這個話實際是對駱賓王的一種貶低,這里面也反映了個問題,說明駱賓王交朋友他三教九流都有。
采訪周智:一則他憑他自己的機智,同時朋友們的幫助,所以他能夠安全出逃。
一千多年前的那個夜晚,王那相叛變的一瞬,在慌亂的場景中,駱賓王和許多人一樣情急中選擇了跳水,憑借從小練出的好水性和三教九流的朋友幫助,他逃出了官方的追殺。如果這種推測是正確的,為什么在官方的記載中卻說駱賓王被殺了呢?從記載先后來說,舊唐書的記載顯然在郗云卿之后,為什么朝廷沒有采用郗云卿的觀點呢?
采訪駱祥發(fā):即使朝廷里面真的知道駱賓王沒有被殺,那么朝廷里面也為了政治需要,也可能說明駱賓王被殺。因為駱賓王當時的那篇檄文是全國轟動,響應(yīng)的人很多。那么你們看,武則天她說,這個駱賓王已經(jīng)殺掉了,這樣的話,可消除政治影響。所以舊唐書說駱賓王被殺,資治通鑒里也說駱賓王被殺,這個都是按照當時的記錄整理出來的,也不一定可信。
駱祥發(fā)的推測在孟_的本事詩中找到了依據(jù)。孟_指出,當時民間也曾流傳駱賓王脫逃的傳說。
采訪駱祥發(fā):當時一共殺了二十五個人,二十五顆人頭大概帶到洛陽去投降報功,王那相自己說駱賓王也在里面。根據(jù)推測,這個也有一種其他可能性。因為當時駱賓王影響那么大,罵武則天罵得那么厲害,如果說你來投降的時候,駱賓王的人頭在里面,那這個功勞是很大。他得到的獎勵更多。所以即使駱賓王沒有真正被殺,也可能當時王那相謊報說駱賓王已經(jīng)被殺了。
看來,駱賓王兵敗被殺的記載很大程度上是統(tǒng)治者政治宣傳的需要,駱賓王很可能逃亡了。但是在那樣一個血雨腥風(fēng)的年代,經(jīng)過武則天的殘酷鎮(zhèn)壓,一個60多歲的老人,一個名震大唐的文壇巨星,又有可能逃往何處?終老何地呢?
公元705年,詩人宋之問忽然在靈隱寺遇到一個口吐珠璣的老僧,那充盈在詩句間的靈性酷似駱賓王,這個風(fēng)燭殘年的僧人難道就是曾經(jīng)聲震大唐的詩人駱賓王嗎?在這個千年古剎將演繹一個怎樣動人而傳奇的故事?
駱賓王,公元619年出生在婺州義烏(今中國浙江義烏),是唐朝著名的詩人,他在七歲所做的《詠鵝》一直流傳至今,千年不衰,也因為這個典故,他從小被人稱作神童。
駱賓王解釋圖
他出生的地方是義烏的一個小村子駱家塘,原本駱氏在當?shù)厥谴笫献?,祖父也曾是個地方官員,父親是才華橫溢的才子,在他出生的時候,雖然駱氏已經(jīng)大不如從前,可是嚴謹明禮的家風(fēng)卻是一直沒有改變。
駱賓王的祖父和父親都是極有才華的人,最后他的名字是取自《周易·觀· *** 》:“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從此之后,他的名字就是賓王,字觀光。意思即是希望他長大成人之后能夠有一番作為,進入仕途,輔佐明君,光耀門楣,并且成為一個有品德有聲望的高官員,最好能體察民情,幫助天下的黎明蒼生,為天下的黎民百姓謀福。
可是當時那個年代,社會動蕩,武則天獨霸天下,寵幸奸佞,殘暴不仁,駱賓王認為她是個穢亂宮闈的罪人,幾次上書諷刺,被打入牢獄之中兩年有余,后來李敬業(yè)起兵時,他作為幕僚先聲奪人,寫下了氣勢磅礴的《代李敬業(yè)傳檄天下文》,成功的為李敬業(yè)造勢,可是兵敗垂成,駱賓王從此消聲覓跡,是死是活都沒有人知道?!顿Y治通鑒》說他與李同時被殺,《朝野僉載》說是投江而死,《新唐書》本傳說他“亡命不知所之”。
駱賓王的詩有哪些
駱賓王,初唐時期著名的詩人,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并稱為“初唐四杰”。他是七歲能作出《詠鵝》的“神童”,在詩詞方面極具天賦,極其擅長寫七言歌行,七言歌行的長篇代表作《帝京篇》辭藻華麗、形式靈活,且言辭工整、音節(jié)和諧、感情豐富、朗朗上口,在當時被稱為是千古絕唱。
駱賓王的詩
永徽年間,駱賓王犯事被降職發(fā)配西域,在邊疆駐守的日子里,他沒有沮喪,沒有自棄,而是寫下一篇又一篇的邊塞詩,來表達自己的豪情壯志。比如《送鄭少府入遼》,用極高的格調(diào)和優(yōu)美華麗的辭藻,將自己想要建功立業(yè)、報效國家的決心表達了出來。
在五律詩方面,駱賓王也極具天賦,寫下了很多名篇巨作。比如以蟬寓己、用蟬明情、人蟬合一的《在獄詠蟬》,其情感細膩深邃,對于蟬的妙處不僅僅只是在于結(jié)構(gòu)上的符合,更是在于蟬的意向上所包含的文化內(nèi)涵,是后世膾炙人口的佳作。
駱賓王在駢文方面的代表作《為徐敬業(yè)討武瞾榭》,是以大忠大孝為依據(jù),來討伐武則天自立為女皇。寫作手法上的巧妙使得這篇文章更像是一個集結(jié)令,號召天下人用忠孝的眼光來審視武則天的行為,來反對武則天自立為女皇。文章氣勢磅礴,情感充沛,字里行間更是體現(xiàn)出大家的揮灑自如,是最能體現(xiàn)當時駢文風(fēng)格的文章,也是值得一讀的歷史名作之一。文章所表現(xiàn)出來的才能,讓被聲討的武則天都為之欽佩折服。
駱賓王到底活了多久
駱賓王,我國古代唐初時期偉大的詩人,更是個頗具有傳奇色彩和浪漫主義的奇人。字觀光,生于公元619年,卒年不詳。所以關(guān)于駱賓王到底活了多久一直是史學(xué)家們研究的課題。
駱賓王像
而駱賓王之所以逝世的年份不詳,是因為他是被戰(zhàn)亂所累,不確定是否死亡造成的。當時李敬業(yè)起兵造反,希望駱賓王可以寫一封討伐武則天的文章,正好駱賓王被武則天迫害而對她心生不滿,所以很爽快的答應(yīng)了下來,這才有了《討武曌檄文》的面試。
但是在起義兵敗后,駱賓王就下落不明。有一種傳言是,在戰(zhàn)亂中駱賓王被殺,當時是687年,所以駱賓王活了69歲。但另一種說法認為駱賓王當時并沒有死,據(jù)說駱賓王一行人跳水逃匿,追捕他們的官兵害怕上面官員責罰,所以殺了兩個和他容貌相似的人,駱賓王自此可以活了下來,不過這則傳言并沒有說清楚駱賓王到底逃到何處,死于何年,只是說他最后兒孫滿堂,所以這個說法沒有辦法推算駱賓王到底活了多少歲。
在他的家鄉(xiāng)義烏,他母親的旁邊有座駱賓王墓,這是他的家鄉(xiāng)人為了紀念他而特意立的衣冠冢。而不久之后在南通城黃泥口有人也發(fā)現(xiàn)了駱賓王的墓碑,不過經(jīng)過歲月的璀璨,駱字只剩下最后的半個字,不過也有可能這是當?shù)厝艘詾楸粴⒌哪莻€是真的駱賓王,所以為了他建了墳?zāi)?,總之,最后駱賓王的卒年成了一個謎。
駱賓王是哪朝哪里人
義烏(婺州義烏),位于我國浙江中部的一個縣級市,在1300多年前,也就是公元619年,在一個叫駱家塘的小村子里,出了個名震天下,才華橫溢的文人志士,這個人就是駱賓王。
駱賓王故鄉(xiāng)
駱賓王家世淵博,在義烏也是個姓氏大族,他的祖父還曾經(jīng)是官吏,父親更是當?shù)剡h近聞名的才子志士,雖然他出生的時候家道中落,可是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還是讓他從小耳濡目染,七歲便能做出《詠鵝》這首詩,可是等到入朝為官之時,卻是長期的懷才不遇。22歲考試名落孫山之后,又做了權(quán)門幕僚,可是很快就遭人排擠,丟了官職,后來駱賓王對于武則天氣憤不已,認為她寵幸奸佞,殘暴不仁,十分的希望匡復(fù)李唐天下。在李敬業(yè)起兵之時,先聲奪人做了《討武氏檄》。
李敬業(yè)兵敗后,駱賓王不知所蹤,有人說他已經(jīng)兵敗被亂軍所殺,也有人說他是遁入空門,更有傳言說他自殺身亡,但最后,他終究沒能回到他的出生地。而他在義烏駱家塘的族人出逃到現(xiàn)在的李唐《也稱李塘》,從第一代遷到李唐算起,駱賓王的后人們已經(jīng)在這里居住了1900多年,即使是后來發(fā)生戰(zhàn)亂,他的后人依舊守著他出生的地方,行不改名坐不改姓,向來以作為駱賓王的后人為榮自豪。
而如今在李唐的附近,有一座頗具規(guī)模的駱賓王園林,成為一個以紀念駱賓王為內(nèi)容的景色圣地。
駱賓王墓在什么地方
駱賓王的墓在南通城東狼牙山山腳,因其是浙江義烏人,后人為了紀念他便在浙江義烏為其修建了衣冠冢。
駱賓王墓
公元684年,徐敬業(yè)起兵反對武則天自立為女皇執(zhí)政,駱賓王起草了《為徐敬業(yè)討武瞾榭》來號召天下人反對武則天的行為。同年十一月,徐敬業(yè)兵變失敗,攜駱賓王與其部下決定逃往高麗避難。在逃往高麗的途中,到了海陵,他們當時乘的木船因為遇到了風(fēng)浪無法向東邊高麗繼續(xù)前行,眾人不知該如何是好,都紛紛跳水逃生去了,駱賓王便藏匿在水蕩。前來追捕駱賓王的將士見沒有抓到徐敬業(yè)和駱賓王,害怕朝廷因他們沒有追捕到二人而降罪,便找了兩個與徐敬業(yè)和駱賓王相似的人,將其殺害,割下了頭顱上交至朝廷,才得以交差。駱賓王也因此才能活了下來,自此以后便隱姓埋名,直至死后葬在了南通城北黃泥口。
駱賓王的墓在明代以前都無人知曉,到了明代末期,一個姓曹的農(nóng)民在南通城北黃泥口挖地開荒時發(fā)現(xiàn)了駱賓王的墓。當時農(nóng)民只是將刻有駱賓王之墓的石碑帶了回去,但后來出于對鬼神之說的懼怕,心里上承受不住,便將石碑打碎,扔回了原來的地方。清朝的劉名芳在編撰五山志的時候,聽到了這個傳聞,便到城北黃泥口去一探究竟。在傳說的地方找到了石碑的小半塊,石碑上面的唐字是完整的,駱字只剩下上半部分了。劉名芳遂向太守董權(quán)文稟告了此事,并效仿前人,將駱賓王的墓遷移到了狼牙山山腳下。
駱賓王罵武則天的故事
武則天,名武曌,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的一生功過無數(shù),是頗具傳奇性色彩的一個偉大的女性。之后,武則天志得意滿,漸漸開始安于享樂,不僅重用一些奸佞殘暴的官員,而且開始了自己享樂的日子,身邊有著許多的男寵。
武則天像
駱賓王就是在這個時候在武則天的統(tǒng)治時期,任長安主簿,雖然這時候的駱賓王遭受了許多的挫折,可是他依舊是有些恃才傲物,有著讀書人的清高,對于武則天這樣的傳奇人物,他更多的看到的卻是武則天如何的殘暴,如何的不安于室。心里認為武則天“牝雞司晨,唯家之索”,多次上書嘲諷,后來在獄中又做了《在獄詠蟬》,表明了自己空有抱負卻無法施展,對社會的不滿以及對匡復(fù)唐朝天下的渴望。
光宅元年(684),武則天廢去剛登基的中宗李顯,另立李旦為帝,武則天正準備著自己登基做皇帝,正在這時,開國元勛李績的后人李敬業(yè)在揚州發(fā)兵起義,駱賓王為其做文,名為《代李敬業(yè)討武曌檄》,文中將武則天的所作所為罵的淋漓盡致,用詞激烈,氣勢磅礴,讓當時的很多人對武則天恨之入骨,對他卻是敬佩不已。而武則天本是愛才之人,她在科舉上提出了“殿試”,開創(chuàng)了歷史的先河,就連后來武則天看到都可惜的認為,這樣有才華有能力的人卻沒有盡早的發(fā)現(xiàn)攬為己用,實在是可惜。
后來李敬業(yè)兵敗,駱賓王不知所蹤。
中文名: 駱賓王
籍貫: 婺州義烏 (今屬浙江?。┤?
性別: 男
國籍: 中國
出生年月: 公元640年
去世年月: 公元684年
所處時代: 唐代
職業(yè): 文學(xué) 文學(xué)家
成就: 唐代文學(xué)家
他與王勃、楊炯、盧照鄰一起
被人們稱為“初唐四杰”。
名言: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代表作品: 自傳體長詩《疇昔篇》;《討武氏檄文》
駱賓王,(約640~684)婺州義烏 (今屬浙江?。┤?,唐代文學(xué)家,他與王勃、楊炯、盧照鄰一起,被人們稱為“初唐四杰”。七歲能屬文,尤妙于五言詩,嘗作《帝京篇》,當時以為絕唱。初為道王府屬,歷武功主簿,又調(diào)長安主簿。徐敬業(yè)起兵討伐武則天時,駱賓王代他寫《討武檄》。檄文羅列了武后的罪狀,寫得極感人。當武后讀到“一抔土之未干,六尺之孤安在”兩句時,極為震動,責問宰相為何不早重用此人。徐敬業(yè)兵敗后,駱賓王下落不明,或說是被亂軍所殺,或說是遁入了空門。有《駱賓王文集》遺世。
駱兵敗后駱賓王的下落,傳說紛壇,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
(一)被殺。《舊唐書·駱賓王傳》,《資治通鑒》卷二O三,都持此說。
(二)逃亡。郄(qiè)云卿《駱賓王文集序》,《新唐書·駱賓王傳》,都說兵敗逃亡。
(三)投水而死。張鷟(zhuó)《朝野金載》卷一,說“賓王后與敬業(yè)興兵揚州,大敗,投江水而死”。
《舊唐書》與《資治通鑒》所載,源于唐實錄。王那相帶著25顆人頭向武則天投降,鑒于駱賓王是這次兵變的要犯,又是討武檄文的起草者,是朝野最注目的人物。所以即使沒有被殺,王那相為了邀功,自然也會謊稱在傳首之列。另外朝廷就算知道駱賓王逃亡,為消除政治影響.也會制造輿論,說駱賓王已被殺。所以第一種說法,其實并不一定可信。
郄云卿是武則天死后,受朝廷委派,搜集駱賓王詩文,并結(jié)集作序的人。生活年代與駱賓王同時而稍后,他在搜集駱賓王詩文的過程中,走訪了眾多與駱有關(guān)系的人。他稱駱賓王“兵敗逃亡”,似必有據(jù)。至于《朝野僉載》的作者張鷟,也是和駱賓王同時代而稍后的人。他稱駱賓王兵敗“投江水而死”,其實恰恰可以作為兵敗逃亡的佐證。王那相率眾嘩變,一時船上大亂,駱賓王乘機跳水。有人親眼目睹,消息傳出,張鷟就說投水而死。事實上跳水的結(jié)果未必是死,時間是晚上,船又緊靠山邊,只要稍懂水性,自然就能逃脫。所以駱賓王兵敗逃亡的說法,是可信的。
關(guān)于逃亡以后的下落,又衍生出幾種不同的說法。清代鄉(xiāng)賢陳熙晉在為駱賓王文集作箋注時,斷定《夕次舊吳》、《過古宋》、《詠懷》等詩,都是駱賓王在逃亡途次感懷而作。于是證明駱賓王逃亡時曾到過吳、楚、宋等地。但細察詩意,這幾首詩應(yīng)該是駱賓王起兵之前,路過這些地方時,懷古傷今,觸景生情,借歷史的陳跡和客觀的景物,抒發(fā)對國事的憂傷和身世的感慨而已。說是逃亡后所作,并無事實依據(jù)。何況駱賓王作為這次起兵的“逆魁”,在討武檄文中,又把武則天罵得狗血噴頭。兵敗后在一片清洗、追捕、株連、殺戮聲中,即使留在人世,惶惶然逃遁隱匿尚恐不及,哪里還會招搖過市,處處留詩以招禍?所以流亡吳楚說,僅為臆測而已。
靈隱為僧說
流傳最廣的是靈隱為僧說,事出唐人孟索的《本事詩》。說揚州兵敗若干年后,詩人宋之問貶職江南,夜游靈隱寺。但見月光如水,四周一片寂寥。因作詩云:“鷹嶺郁岹峣(tiáoyáo,高遠的樣子),龍宮鎖寂寥?!狈磸?fù)吟誦,但后聯(lián)就是續(xù)不上來。這時室內(nèi)有一老和尚,在禪床打坐,見宋之問行吟甚苦,因代續(xù)曰:“樓觀滄海日,門聽浙江潮。”宋之問一聽大喜,于是把全詩綴成。反復(fù)吟思,覺得和尚所贈聯(lián)實為全詩警策。次日一早,宋之問再去拜訪,則老和尚已不見蹤影。詢問寺僧,原來續(xù)詩者竟是大名鼎鼎的駱賓王!這個傳說為后人廣泛采納,晁公武的《郡齋讀書記》、尤袤的《唐詩紀事》、辛文房的《唐才子傳》,都持此論。胡應(yīng)麟、吳之器、陳熙晉等人,為駱賓王作傳時,也引用了這則故事。但細察詳情,并無實據(jù)。宋之問和駱賓王是詩友,駱賓王文集中今收贈宋之問詩三首,詩中稱宋之問為“故人”,可見私人關(guān)系非同一般。而今異地重逢,豈有晤面不識之理。且宋之問貶職江南,已是武則天去世以后的事。其時朝廷正在為駱賓王恢復(fù)名譽,如果他還在人世,肯定成為天下轟動的新聞。即使駱賓王為避塵世的煩囂,不愿顯身現(xiàn)形,但宋之問聲張出去,定然會被眾多文史家筆錄,但并未見這種情況。所以靈隱為僧的傳說,僅是人們懷念駱賓王而編織出來的一段文壇佳話,并非實情。
駱賓王是唐朝的詩人。
駱賓王(約619—約687年)字觀光,漢族,婺州義烏人(今浙江義烏)。唐初詩人,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杰”。又與富嘉謨并稱“富駱”。
高宗永徽中為道王李元慶府屬,歷武功、長安主簿,儀鳳三年,入為侍御史,因事下獄,次年遇赦,調(diào)露二年除臨海丞,不得志,辭官。有集。
駱賓王于武則天光宅元年,為起兵揚州反武則天的徐敬業(yè)作《代李敬業(yè)傳檄天下文》,敬業(yè)敗,亡命不知所之,或云被殺,或云為僧。
擴展資料
代表作品:
1、詠鵝
唐代:駱賓王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譯文:白天鵝啊白天鵝,脖頸彎彎,向天歡叫。
潔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綠水面;紅紅的腳掌,撥動著清清水波。
2、詠蟬?
唐代:駱賓王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fēng)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譯文:深秋季節(jié)西墻外寒蟬不停地鳴唱,蟬聲把我這囚徒的愁緒帶到遠方。怎堪忍受正當玄鬢盛年的好時光,獨自吟誦白頭吟這么哀怨的詩行。
露重翅薄欲飛不能世態(tài)多么炎涼,風(fēng)多風(fēng)大聲響易沉難保自身芬芳。無人知道我像秋蟬般的清廉高潔,有誰能為我表白冰晶玉潔的心腸?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駱賓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236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觸龍是趙國大臣,他為何敢頂撞太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