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接下來聽聽小編講一講他的一些故事。
221年7月,在荊州丟失關羽被殺一年多以后,劉備終于興兵大舉伐吳,其實劉備做出這個決定并不容易,因為朝野上下對是否伐吳分歧很大,總的來說是反對者多贊成者少,諸葛亮和趙云更是明確反對。劉備并不是一位剛愎自用之人,很多時候他還是能聽得下臣子的意見的,那么這一次劉備為何在朝野上下一片反對聲中執(zhí)意大舉伐吳?三大優(yōu)勢,五大苦衷,我們來分析一下。
先看三大優(yōu)勢:首先,自209年赤壁之戰(zhàn)后劉備得到荊南四郡,215年孫劉雙方平分荊州劉備得到南郡,武陵和零陵郡以來,劉備和關羽在荊州苦心經(jīng)營了十年之久,根基很深;反觀孫權219年底才得到荊州,即使是以種種舉措收買荊州上下民心恐怕也沒那么快能見效,在劉備的心目中認為如果自己打回去擁護自己的肯定多過擁護孫權,晚打不如早打。從后面馬良很快說動五溪蠻出兵支持劉備來看,劉備的想法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其次,劉備的士卒都是百戰(zhàn)精兵,赤壁之戰(zhàn)后劉備的戰(zhàn)事基本就沒怎么停過,先是攻取荊南四郡,接著攻取西川拿下益州,又差點和孫權大打出手,漢中之戰(zhàn)一打近兩年還擊敗了曹操,劉備幾乎沒敗過;孫權呢?兩次合肥之戰(zhàn)都是大敗,濡須之戰(zhàn)互有勝負也沒占到便宜,實事求是的說,蜀漢軍隊的整體戰(zhàn)斗力是強過東吳的,這也是劉備伐吳的信心之一,從后面伐吳開始階段劉備大軍一路勢如破竹攻入?yún)蔷骋材苷f明這點。
再者,此時的東吳,周瑜魯肅已死,白衣渡江襲取荊州的呂蒙也在220年初病逝,陸遜雖然已嶄露頭角,日后在曹丕三路伐吳時大放光芒的朱然,全琮和朱桓等人此時還聲名不顯,征戰(zhàn)沙場一生的劉備豈會將他們放在眼里?東吳沒有統(tǒng)帥之人可與自己抗衡這是劉備認定的自身優(yōu)勢之一。
再來看四大苦衷:第一,關羽和自己情同兄弟,劉關張的關系天下人皆知,現(xiàn)在關羽被殺,如果劉備對此無動于衷說不過去,最好的方式就是興兵伐吳為關羽報仇,這也是劉備伐吳最好的借口,第二,和第一個理由類似,不為關羽報仇,其他人好說,但是張飛那邊交代不過去,演義中張飛一句話“他人豈知昔日之盟?若陛下不去,臣舍此軀與二兄報仇!若不能報時,臣寧死不見陛下也!”,劉備就無話可說。
第三,荊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為益州地理位置的局限性,劉備想要成就霸業(yè)荊州就不容有失,荊州在手劉備就有戰(zhàn)略上的優(yōu)勢,何況此時東三郡的易主(220年孟達獻東三郡投降曹丕)更是讓劉備認識到荊州的重要性,所以重新奪回荊州是當務之急;第四,劉備麾下得以重用的荊州出身之人應該是最多的,打回荊州去能給他們一個交待,這也是劉備伐吳的陣容大部分都是荊州人的原因之一。
第五,劉備生于161年,221年已經(jīng)是整整60歲了,古人壽命都沒那么長,220年老對手曹操的去世可能讓劉備也意識到需要提前安排一些事項了,太子劉禪能力不足,如果自己生前能夠重新奪回荊州或者重創(chuàng)東吳,也能為子孫后代創(chuàng)造更為有利的環(huán)境,這可能也是劉備伐吳的考量之一。所以即便朝野上下一片反對之聲,但是和諸葛亮趙云等人站立的位置不同考慮的問題自然也不同,對劉備來說伐吳是勢在必行,無人可以阻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249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