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就給大家?guī)砗褪翔档奈恼拢M軐Υ蠹矣兴鶐椭?/p>
玉對于中國人來說就如同寶石對西方人的意義一樣,中國人用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時期,其中最為著名的便是紅山玉器和良渚玉器,紅山玉豬龍更是被看作我國"龍"文化的起源之一。
良渚的玉琮十分精美,其玉器加工藝術(shù)也讓人驚嘆不已。從史前時期就盛行的玉文化,被一代一代的傳承了下來,直到今天,也形成了中國文化的組成部分。在戰(zhàn)國時期,有一塊非常著名的玉器——和氏璧,當(dāng)時的人都想一睹其風(fēng)采,甚至暗流涌動的向要爭奪。輾轉(zhuǎn)于諸侯之手,秦王甚至表示愿意拿十五座城池交換。
玉石
和氏璧的發(fā)現(xiàn)者是楚國人卞和。據(jù)記載,楚人卞和(和氏)偶然有一天看見有鳳凰棲落在荊山的青石板上,古人有句話"鳳凰不落無寶之地"。所以,他認為山上一定有寶物,經(jīng)過仔細尋找,終于發(fā)現(xiàn)了一塊璞玉。卞和覺得應(yīng)該將寶玉獻給君王,以表達自己的忠貞,于是便帶著還未剖開的璞玉來到王宮,并將它獻給楚厲王,厲王讓宮里的玉公檢查后一番后,得到的答案是這只不過是一塊普通的石頭。厲王認為和氏在戲弄他,便生氣地讓人砍掉了他的左腳。厲王去世之后,武王繼位,和氏又去獻玉,這一次還是被認定為是一塊普通的石頭,和氏因此又失去了另一條腿。
卞和只得帶著不被人認可的寶石回到楚山,傷心不已的他大哭了三天三夜,當(dāng)時武王已經(jīng)去世了,在位的是文王。文王得知消息后,便派人前去詢問他:很多人都被砍了雙腳,他們都沒有向你這般哭泣,你這是為何?卞和說:被罰砍掉雙腳并不是我傷心的原因,而是因為明明是一塊美玉卻被人當(dāng)作是普通的石頭,我向君王獻寶石本是表達自己的忠貞反而被當(dāng)成了欺君之徒,明明無罪卻要受到刑罰。這才是我悲傷的原因!于是,文王便命人剖開了這塊璞玉,里面果真包裹著一塊異常精美的玉石,文王為了獎勵卞和的忠誠,便將這塊玉命名為和氏璧。并將它當(dāng)作是楚國的寶物珍藏起來。
想象中的和氏璧
據(jù)《戰(zhàn)國策》記載,和氏璧在楚國傳承了400多年,一直被當(dāng)作是楚國的國寶。楚威王時期,為了嘉獎有功之臣,便將和氏璧賜給了當(dāng)時的相國昭陽。
得到這塊寶玉后,令尹昭陽十分高興,便在宴會之時,將和氏璧取出供人觀看,結(jié)果發(fā)生了混亂,有人趁機將和氏璧盜走,和氏璧不翼而飛。此時還涉及到戰(zhàn)國時期的一位名人,即張儀。事后,有人污蔑張儀便是那位偷盜和氏璧的人,張儀受到了嚴刑拷打,但他拒不承認,昭陽只好放了他,后來張儀到了秦國,并為此向楚國實施報復(fù)。此后和氏璧不知怎的,到了趙國君主惠文王手中。
張儀劇照
和氏璧在趙惠文王手 中的消息傳開后,被秦昭襄王知道了。便派人去趙國,想要說服趙惠文王,將和氏璧給他,并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作為交換的條件,又要求趙惠文王派人將和氏璧帶到秦國去進行交換。
秦國的實力遠勝趙國,趙惠文王雖然不想就此將和氏璧讓給他人,但是由于國家力量弱小,他也不敢拒絕秦王的要求,所以便召集群臣商議應(yīng)對之策。正在大家都沒有辦法的時候,有人推薦了藺相如。雖然不藺相如到底行不行,但也只能死馬當(dāng)活馬醫(yī)了。于是便派遣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到秦國。最終憑借自己的機智,成功將和氏璧"完璧歸趙"。而藺相如抓住的就是秦王對和氏璧的看重,才得以成功脫身。
完璧歸趙
和氏璧作為玉石,為何能成楚國國寶,而后又引得秦趙兩國的爭奪。首先在于和氏璧本身十分精美,是一塊難得的寶玉。據(jù)記載,和氏璧在黑夜里可以自然的發(fā)光,所以又名"夜光之璧"。并且玉質(zhì)冬暖夏涼,還可以驅(qū)逐蠅蚋。"百步之內(nèi),蠅蚋不入"。這是其他玉所沒有的,既美觀又實用,還帶有一股神秘感,所以自然被人所看重。此外,本文開頭也講到,中國人素來喜愛玉石,同時玉石在當(dāng)時的社會中具有較高的地位,人們將其當(dāng)作是祭祀神靈和先祖的禮器,同時還是權(quán)力的象征。所以和氏璧能夠被人當(dāng)作是無價之寶。
相傳和氏璧被秦始皇雕刻成傳國玉璽
至于和氏璧是不是能夠價值十五座城池,想來應(yīng)該是并行的,在精美貴重,也無法與十五座城池相比,秦王之所以愿意拿十五座城池換和氏璧,不過就是依仗秦國的實力,想要以此威逼趙惠文王放棄。十五座城池不過是個幌子而已。
參考資料
《戰(zhàn)國策》
《中國通史》
“和氏璧”無疑是中國歷史上最出名的一塊玉,卞和獻玉三次,矢志不悔;秦國以十五座城池相誘,藺相如危難 *** ,完璧歸趙;始皇一統(tǒng)天下后,將 “和氏璧”琢成“受命璽”,歷朝歷代世世相傳……
如此珍奇異寶,它究竟是一塊什么玉呢?雖然這已經(jīng)是千古謎題,但據(jù)專家考證推論,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和氏璧即是綠松石所制。
頗受寵愛的綠松石和我們家鄉(xiāng)當(dāng)涂息息相關(guān),以湖北和安徽的綠松石為上乘。
其中安徽的綠松石,出自當(dāng)涂縣銀塘鎮(zhèn)超山村以及馬鞍山市花山區(qū)霍里鎮(zhèn)筆架山等地。
它色澤艷麗豐富,具有光澤,有藍綠、海藍、天藍、黃綠等。
尤其這里所產(chǎn)的綠松石還有獨特的柱狀形態(tài),其晶簇狀原礦柱體極為珍稀,令人不禁感嘆怎樣山明水秀之地才會產(chǎn)出如此珍寶。
在玉石市場,相比于因資源過于豐富,名氣大于價值的藍田玉相比,綠松石市場是一路領(lǐng)漲,究其緣由,最根本的還是——“物以稀為貴”。
綠松石本身開采難度大,再加上近幾年國內(nèi)的綠松石礦山接連關(guān)閉停產(chǎn),資源已日漸減少。
如今,收藏價值的直線攀升更是讓它成為了當(dāng)下最熱門的文玩玉石。
看來,如今盤玩或佩戴質(zhì)地優(yōu)良的原礦精雕細琢的綠松石飾品的人,真是有品位吶~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
和氏璧(2)綠松石(1)原礦(1)
和氏璧
【和氏璧】 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許多諸侯國都有自己的鎮(zhèn)國之寶。據(jù)《戰(zhàn)國策》載:“周有砥厄,宋有結(jié)緣,梁有懸愁,楚有和璞?!焙丸奔春褪翔担笔菦]有經(jīng)過琢磨的玉。
對于今人來說,和氏璧是一個謎,并且極富傳奇色彩。兩千多年來的歷史文獻中,有許多關(guān)十它的記載和傳說,有許多文人墨客的詩文吟詠。
關(guān)于和氏璧的最早記載,見于《韓非子》、《新序》等書,并且情節(jié)大致相向。說是在春秋時期,楚國有一個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荊山里得到一塊璞玉。卞和捧著璞玉去見楚厲土,歷王命玉丁查看,玉工說這只不過是一塊石頭。厲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腳。厲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著理玉去見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說只是一塊石頭,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腳。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著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二天二夜,哭干了眼淚后又繼續(xù)哭血。文王得知后派人詢問為何,卞和說: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雙腳,而是哭寶玉被當(dāng)成了石頭,忠貞之人被當(dāng)成了欺君之徒,無罪而受刑辱。于是,文王命人剖開這塊璞玉,見真是稀世之玉,命名為和氏壁。
和氏壁面世后,成為楚國的國寶,從不輕易爾人。后來.楚國向趙回求婚,使和氏壁義到了趙國。公元前283年,秦國聽說趙國有和氏壁,提出以15座城相交換,因趙弱秦強,趙國不敢怠慢,但又不情愿,便派智謀雙全的藺相如奉璧使秦。藺相如知道其中有詐,偷偷將和氏壁送回了趙國。此事在司馬遷《史記》中有詳細記載。
但后來,和氏壁還是被秦國擁有,至于何時、如何被秦國擁有,史無記載。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李斯在上《諫逐客書》中提到:“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薄半S、和之寶”,即指“隨侯之珠”與“和氏之壁”兩件當(dāng)時著名的寶物。很有可能,趙國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畏懼秦國的強大,將和氏壁送給了秦國。
從此以后,關(guān)于和氏壁的記載屢見不鮮,并大都相信《韓非子》、《新序》等書的記載。如西晉傅咸《玉賦》說:“當(dāng)其潛光荊野,抱璞未理,眾視之以為石、獨見知于卞子?!碧拼娢闹嘘P(guān)于和氏壁的記載更多.大詩人李白《古風(fēng)》三十六便有“抱玉入楚國,見疑古所聞。良寶終見棄,徒勞三獻君”的詩句。
據(jù)《史記》記載,秦王政九年,便制造了御璽,劉邦滅秦得天下后,子嬰將御璽獻給了劉邦,御璽成為“漢傳國空”。到漢末董卓之亂,御璽先后落入孫堅、袁術(shù)之手,再傳魏、晉。五胡十六國時,一度流于諸強,后被南朝承襲。隋滅陳后,御璽被陳朝的蕭太后帶到突厥,直到唐太宗貞觀四年(公元630年)御璽歸唐。五代時,滅下大亂,流傳的御璽不知所終。在六朝以后的記載中,大都認為被秦始皇所用的御璽是用和氏壁改造而成的。
清代以后,人們開始對和氏壁的真實性產(chǎn)生懷疑,乾隆皇帝在《卞和獻玉說》中,認為這只是韓非子的寓言而已。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361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李成梁到底是英雄還是罪臣真相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