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今天小編給大家整理了文景之治的相關內容,不知能否幫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識?
眾所周知,漢朝是我國第二個大一統(tǒng)的封建帝制王朝,其國力也是極為強盛的,以至于到今天我們都還以漢人自居。漢高祖劉邦開國之初,國家剛剛經歷了秦末農民起義的動蕩局面,因此,此時的漢帝國在面對北方匈奴時采取了較為緩和的和親政策。但漢朝統(tǒng)治者卻始終不認為這種對外方針是最適合的。在經過了文景之治的恢復之后,漢朝的國力有了很大提升。
待到漢武帝時期,壓抑許久的漢朝即開始了對匈奴的進攻。誠然汗帝國比之之前的秦朝顯得更為強大,但是在真正對匈奴作戰(zhàn)之時,卻顯得力不從心,這是為什么呢?
因為,當時的漢朝面臨著一種很尷尬的狀況,過去秦國可以不惜一切代價向軍隊看齊,趙國為了本國的存活把所有的資源給了軍隊,所以他們的戰(zhàn)斗力是與性命相掛鉤的,因此非常的強大。但是等到漢朝的時候,他一切都已經不以軍事為主導的,這時候的帝國,它要的是老百姓的和平與安居樂業(yè),長時間的戰(zhàn)亂讓老百姓抗拒戰(zhàn)爭,帝國未來的發(fā)展不是軍事,而是發(fā)展農業(yè)。
所以,等到漢帝國形成一個整體以后,它的整體就失去了局部的某些優(yōu)勢,因為他所有的一切都要朝大局眼光來看,雖然邊境問題非常的嚴重,但劉邦不會為了一個邊境的麻煩,去用全國之力去與之一戰(zhàn)。畢竟他要考慮到全國每個省份的發(fā)展,而且還要考慮到未來的前提。所以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整體往往有的時候戰(zhàn)斗力還不如局部,為整體考慮的是未來,考慮的是整體的老百姓的和平,因此他選擇了容忍,但是他的戰(zhàn)斗力未必不如匈奴。因為整體的發(fā)展是一種綜合國力的發(fā)展,局部的力量只是一種單方面的突出。
關于匈奴歷史的局部性
除此以外,我們對于匈奴還是存在著一些誤解,要知道當年匈奴與秦國與趙國的大戰(zhàn),根本就不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而是它一些零散的部落。早在當初匈奴縱橫天下的時候,他那些看起來戰(zhàn)斗力強大的軍隊,都是好幾個部落聯(lián)合起來發(fā)動了一場搶劫運動,他既沒有統(tǒng)一的指揮,也沒有真正的統(tǒng)一政權的后勤補給,因此這些軍隊往往具有一次性作戰(zhàn)的屬性,按照世界通史的說法就是,打得贏就搶,打不贏就跑。所以當時是一種局部對局部的對決,只不過匈奴的局部,沒有軍隊和后勤的補給,而當時秦趙的局部力量具有很強的先軍政治的色彩,所以秦趙能夠完敗匈奴。
等大漢王朝的逐漸形成的過程中,其實當時的匈奴也在逐漸的走向統(tǒng)一,冒頓大單于直接統(tǒng)一了所有的匈奴部落,并且干掉了東胡,所以雙方都在由局部走向整體的過程。但可惜的是,漢朝的整體性更強,因為它是一個帝國,擁有著中央集權制度的屬性,所以他考慮問題必須要考慮到整體的發(fā)展性,不可能為了局部而毀掉全國人民的和平,因此他選擇了妥協(xié),盡量避免戰(zhàn)爭。而匈奴那邊雖然也有局部走向整體,但是它本質性的那種先軍政治還是沒有丟失,有點和秦朝建國初期一樣,所以他一門心思想著打仗,于是雙方的對比就明顯的出來了,當年的匈奴變成了過去的秦趙,拿打仗當生活,而漢朝反倒是失去了戰(zhàn)爭的重要性,以整體來替代局部的利益,所以這就形成了漢朝明明實力變得更強大了,而且更加統(tǒng)一了,卻打不過匈奴的真實原因。
所以我們看到歷史的時候,有時也要融入一些哲學的思維,雖說同樣的歷史記錄雖有不同的結果,看起來是某些歷史的偶然因素所造成的,但實際上有著一些根本的聯(lián)系。當年的秦國與趙國能夠橫掃匈奴,不是因為他們的實力更強,而是因為他們的局部利益更加突出,可以單一的方面發(fā)展來獲得單一的結果。但是等到漢王朝真正成立的時候,一個完整的國家制度才開始形成,國家要考慮的是整體的利益,所以有的時候犧牲局部成全整體,也就成為了后來的選擇。所以當年的漢朝打不過匈奴人,不是因為他的整體國力不行,而是因為整體局部的思考方式變了。君不見后來漢朝的整體國力上來以后,在漢武帝時期打一個強烈擁有局部思維的匈奴人,還不是取得了完整的勝利嗎?所以當年的漢朝并不窩囊,只是它選擇的方向是不同的。
漢武帝末年漢朝危機四伏,從歷史來看的話,如果不是一些偶然的因素,漢朝真有可能滅亡的,這不是危言聳聽。這個偶然因素就是漢武帝折騰來折騰去,最后也沒有把自己的那個曾玄孫子漢宣帝折騰死,留下了這么一個火種,否則漢朝真有可能要亡國了??梢赃@樣說,漢朝之所以還沒有滅亡,那真是人算不如天算。
漢武帝主要有兩大折騰,一是過分的消耗國力,發(fā)動對外戰(zhàn)爭,造成漢朝的社會經濟陷入崩潰的邊緣,但這一點相對來說還好一些,因為畢竟前有文景之治的積累,漢武帝的家底,要比秦始皇要豐厚得多。
二是晚年多疑,巫蠱之禍,造成繼承人危機,這個可以說是當時漢朝最大的危機,最后當了五十年皇帝、已是老人的漢武帝,竟然不得不選一個小孩子來當繼承人,結果權臣政治在漢昭帝時代形成,差一點就顛覆了劉家的天下。
霍光是一個很幸運的人物,他在歷史上的評價總體來說還好,他的執(zhí)政能力不差,但仔細讀史會發(fā)現(xiàn),他其實不是什么“忠臣”。他的很多作派,跟后來的曹操沒有什么兩樣,歷史上講廢立皇帝叫“伊霍故事”,伊是指商朝的伊尹,那時還是傳說時代的故事,真相沒人知道,霍光可以說是真正的帝國時代第一個敢于以人臣而行廢立之事的人。
劉賀其實沒什么大的罪行,就是不滿意他專權,想自己管點事而已??纯此麖U掉劉賀的理由就知道,全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真相是他比曹操還猛一些,曹操還不敢廢了漢獻帝呢!
漢宣帝前期,霍家大權獨攬,霍光跟曹操一樣,也把女兒弄成皇后,并且培養(yǎng)自己的兒子接班,當時霍氏的霸道,連皇帝也怕,一點不比后來的曹家差,只是霍家千算萬算,沒算到從民間出來,沒有任何政治勢力可以依靠,也沒有什么政治經驗的漢宣帝,居然是個厲害角色。到霍光一死,漢宣帝立即清算霍家,才算是挽救了劉家的天下。
試想如果漢武帝沒有一個因為機緣巧合而流落民間,得到過一些歷練的漢宣帝被霍光選中當皇帝的話,后來曹家干的事,霍家可以提前200年干成!
公元前180年,劉邦的中子代王劉恒被擁立為皇帝,就是后來的漢文帝,在漢文帝之后,景帝繼位,史稱“文景之治”,在這兩個皇帝在位期間,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奉行“與民休息”的政策將近四十年,社會經濟空前繁榮,社會秩序也十分的安定,這種盛世,其實是和儒家的思想理念息息相關。
在漢文帝和漢景帝在位期間,主張廣施仁政,而這種的思想主要還是來源于孔孟之道,孔子認為只有廣施仁政愛戴子民,才能國強民富,萬邦來朝,而這兩位皇帝,也深受孔孟之道的影響,在他們的在位期間,各種嚴苛刑法均被取消,沒有了嚴苛刑法,百姓自然會愛戴君主,也為后面的文景之治的盛世奠定了良好的群眾基礎。
除了取消各種嚴苛刑法外,在漢文帝和漢景帝在位期間,他們還重視農業(yè)發(fā)展,因為在漢朝剛建立的時候,戰(zhàn)爭連起,百姓基本上吃不飽甚至還出現(xiàn)了饑荒,而且這種情況到了漢文帝時期還沒有得到有效的改善,所以開始重視農業(yè),并且給從事農業(yè)者一定的獎勵,恩準民眾用糧食贖罪買爵等,而在其后的漢景帝也繼承了漢文帝的遺志,大力推廣重農富民政策,甚至在他即將去世的時候,還不忘下令不重視農業(yè)者將會嚴懲,正是有這樣的仁政,才會讓漢代經濟得到了極快的發(fā)展,為文景之治的形成創(chuàng)造了諸多有利條件。
另外,在西漢剛建立的時候,統(tǒng)治者們吸取前朝經驗,厲行節(jié)儉,以身作則,提倡節(jié)約的生活觀念,而受皇帝的影響,那些王公大臣也不敢奢侈無度,從而減輕了百姓的負擔,還減少了國家不必要的開支。
所以,從總體上看,在文景之治這個時期,社會經濟基本是達到空前的繁榮,百姓也能夠安居樂業(yè),而且沒有了嚴苛刑罰,百姓更加擁戴君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405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