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小編一起探尋歷史上真實的袁崇煥。
凡事皆有多面性,你所看到的、聽到的,不一定就是真實的,就像一張反光的彩紙,每個角度都能看到完全不同的色彩。人也是一樣的,一件事的好壞并不足以說明這個人的善惡,因為每個人所站角度不同,就會得出不同的結論。正如歷史上那些具有爭議的人物,對他譽者有之,對他謗者有之。誅殺兄弟的李世民,修建長城的秦始皇,開鑿大運河的楊廣,把持朝政的魏忠賢,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等等,孰是孰非?忠奸善惡?
1644年,崇禎皇帝殺死自己的親人后逃往煤山自殺而亡,大明朝至此終結。但是關于明末的有些人,到底是忠,是奸?是功,是過?到現在都還爭論不休,其中最有爭議的莫過于袁崇煥。
萬歷四十七年,袁崇煥考中進士,通過自薦鎮(zhèn)守一方,雖有打敗清廷的戰(zhàn)功,但卻始終不得魏忠賢的歡心,于是憤然辭官。后又得以明思宗朱由檢的重用,他擊退皇太極,解了京都之圍,本應有功無過,卻不料遭到魏忠賢的彈劾和反間計,還碰上個容易猜忌的皇帝,最終被關押了八個月后被崇禎皇帝下詔凌遲處死,其家人也被流放。
張岱在《石匱書后集》中描述了袁崇煥被凌遲的全過程:“劊子手割一塊肉,百姓付錢,取之生食。頃間肉已沽清。再開膛出五臟,截寸而沽。百姓買得,和燒酒生吞?!睋f袁崇煥被割了整整3543刀,劊子手割一塊肉,百姓就付一兩銀子,當作下酒,最后只剩下一副骨架子,慘不忍睹。
也許大多數人都以為崇禎給袁崇煥定的罪名是勾結滿人,意圖謀反,其實不然,在《崇禎實錄——懷宗端皇帝崇禎三年》中這樣記載:“癸亥,殺督師兵部尚書袁崇煥,處以殊死……諭曰袁崇煥托付不肖,專事欺隱,市粟謀款不戰(zhàn),遣散援兵,潛移喇嘛僧入城?!?/p>
還有《崇禎長編》上“諭以袁崇煥付托不效專事欺隱,以市米則資盜,以謀款則斬帥,縱敵長驅頓兵不戰(zhàn),援軍四集盡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潛攜喇嘛堅請入城?!倍疾]有說袁崇煥通敵叛國。
袁崇煥有功嗎?肯定有!努爾哈赤縱橫天下數十年,手握十三萬兵力卻敗給了袁崇煥的一萬多守軍,最終郁郁而終。皇太極為了報仇,寧遠、錦州久攻不下,最后被袁崇煥打得損兵折將,連夜?jié)⑻印?629年,皇太極繞開袁崇煥的防線,從遵化長驅直入,直逼京師。袁崇煥領兵九千直追,在廣渠門對抗皇太極的十萬大軍,最終護得京都安全。
但是往往被人們記住的總是不好的一面,不管你曾經多么努力,多么愛國,最終看得是結果。就像這次的解京都之圍,當袁崇煥得知皇太極直逼京都就慌了神,帶著自己的鐵騎就追,一路上也沒有設置任何阻擊,從而丟掉了三河、香河、順義等近郊縣。這就相當于沒有圣旨帶兵入城,即便不是造反,也會被人拿來用作文章的。
還有就是袁崇煥當初夸下海口說自己可以五年復遼,并采用了守為正,攻為變,和為輔的策略,但是談何容易,他只是一個普通的元帥,即便是朝廷全方位支持,最后也不一定能成功。最關鍵的是他在沒有權力的情況下殺了毛文龍,致使東江的兵大部分投靠了滿清,其中出了著名的三順王:耿精忠、尚可喜、孔有德。
既然禍根已經種下,就不能怪別人拿它們說事。先是大臣聯合誹謗袁崇煥在京都戰(zhàn)役中故意放清兵入關,再加上清軍此刻的離間計,說袁崇煥與清軍有秘密約定。本來就有疑心的朱由檢,這下更相信了,于是將他入獄。而壓死他的最后一根稻草卻是他的老部下祖大壽帶著遼東軍跑路了。魏忠賢余黨也在此時以擅自與清軍議和、擅殺毛文龍兩條罪名定袁崇煥死罪。條條罪狀,直擊袁崇煥,最終迎來最悲哀的一幕。說袁崇煥冤枉嗎?其實也不冤!說不冤枉嗎?其實又很冤!究竟怎樣,都已淹沒在歷史中,我們要學的無非是多一些正面交流,少一些人身攻擊,你們認為呢?
袁崇煥為什么會死?袁崇煥作為一代抗金名將卻最終屈死在崇禎帝舉起的屠刀之下,崇禎帝為什么要自毀長城呢?袁崇煥被處死的時候主管官員宣布了他的九個罪狀,那么這九個罪狀是真的還是假的呢?當時京師百姓寧愿花一兩銀子買袁崇煥的一片肉。難道袁崇煥?犯下的罪?真的是人神共憤嗎?
根據史書記載和歷史史實證明,袁崇煥無疑是一員忠心耿耿,智勇雙全的猛將。比如說之前我們提到的寧遠大捷,就是在袁崇煥的指揮下取勝的。當時后金的皇帝,努爾哈赤不僅沒有打下寧遠城,并在不久后駕崩。等到努爾哈赤死了以后,他的兒子皇太極繼位。皇太極也遇到了努爾哈赤曾經遇到的問題,他們的軍隊根本無法越過袁崇煥所構建的軍事防御戰(zhàn)線。
針對這種情況皇太極決定繞道進攻北京城,因為當時的后金基本上已經拿下了蒙古,繞道進攻北京城基本上沒有什么障礙,速度可能比直接推進還要快。于是在公元1629年,皇太極率領10萬大軍繞道內蒙古攻入長城,并迅速打到了北京城下。袁崇煥聽到這個消息之后,急忙率軍返回北京誠勤王救駕。好在袁崇煥趕到了后金軍隊之前。到達北京城。皇太極聽到這個消息之后,以為山海關被明軍封鎖了,無奈之下只好放棄進攻。在后金軍隊撤退的過程中袁崇煥命令明朝的火槍手,在夜間偷襲后金大本營。當時的后金軍隊還是完全的冷兵器,很多士兵根本就沒有見過這種能打死人的手槍?;侍珮O見勢不妙決定先行撤軍并決定必須將袁崇煥先行除掉。于是他借助這次戰(zhàn)敗的機會。假意和明朝議和并送回了在前線俘虜的明朝宦官,孰不知這是皇太極的一條反間計。
有史書記載。當時皇太極在與袁崇煥的一次戰(zhàn)斗中,繳獲了一些袁崇煥部隊所用的弓箭等其他一些軍用物資。并且俘虜了明朝派往前線的兩個太監(jiān)。后來在一次戰(zhàn)役。皇太極找了一個神箭手,故意用當時繳獲的袁崇煥部隊所用的弓箭射傷了當時明朝在遼東的另外一個將領滿桂。滿桂中箭之后一看箭頭的標志是袁崇煥部的,不禁惱羞成怒。由于滿桂是蒙古人性格比較直爽,他在中箭之后認為是袁崇煥想要害自己。他寫了一道奏折報告給崇禎皇帝,要求崇禎皇帝公事公辦。與此同時,皇太極在后金放出風聲,說射傷滿桂所用的箭是袁崇煥送給后金的,袁崇煥想要和后金勾結。并且皇太極故意把這兩個聽到消息的宦官給放了回去??梢哉f,皇太極的這個計策十分的逼真,并且十分成功。由于崇禎皇帝早已經對袁崇煥在邊疆日益增長的權威感到了巨大的壓力,而滿桂和這兩個太監(jiān)的告密。讓崇禎皇帝更加相信袁崇煥想要造反。
可悲的是,袁崇煥對于這件事竟一無所知,當他還在邊疆,準備對后金作戰(zhàn)的時候,北京的崇禎皇帝已經要動手殺了自己了。崇禎二年十二月初一,崇禎帝將袁崇煥等騙到的了宮中,當時毫無準備的袁崇煥,剛一進宮就被錦衣衛(wèi)拿下了,崇禎皇帝當即就嚴厲斥責袁崇煥。并將他投入錦衣衛(wèi)大牢,把他的職務移交給滿貴等人管理。袁崇煥的得力干將祖大壽聽說了這件事,直接率領袁崇煥的部隊返回了山海關。
皇太極見他的計策得逞了,又立刻派軍隊攻打北京城,沒有了袁崇煥的指揮,明朝的軍隊顯然不是后金的對手,很多軍隊的高級官員有的戰(zhàn)死,有的被生擒活捉,惱羞成怒的崇禎帝直接殺了兵部尚書。但是這對于挽救局沒有任何作用。在這千鈞一發(fā)之刻,袁崇煥在獄中給祖大壽寫了一封信,要求他放下個人恩怨,班師救援。祖大壽得到這封信后,被袁崇煥的忠心所感動,便回到京城重新擊退了后金軍。然而崇禎皇帝卻沒能看到袁崇煥對于這次戰(zhàn)役所作出的貢獻,反而認為祖大壽是一個難得的將才,沒有袁崇煥照樣可以打敗后金軍隊。這更加堅定了崇禎殺袁崇煥的決心。
崇禎三年袁崇煥在北京西市被凌遲處死,據說被剮了一千多刀。但是北京城的老百姓卻沒有為這位忠臣感到悲哀,反而爭相吃袁崇煥的肉。明朝不亡,天理何在?那么在袁崇煥被抓進監(jiān)獄的時候,有沒有人為袁崇煥申冤呢?答案是肯定的,在遼東將領中,祖大壽是營救袁崇煥最給力的一個人,他當時請求用自己的官職來換取袁崇煥的性命,但是沒有被崇禎帝采納。當時的禮部尚書參與國家機密事務處理的周延儒也上書力保袁崇煥。崇禎皇帝也不聽。社會上的忠義之士有一個叫程本直的也為袁崇煥上書申冤,竟被處死。在袁崇煥關在監(jiān)獄的大半年時間里,關外的將士百姓每天都到巡撫孫承宗的官衙,為袁崇煥鳴冤叫屈,愿意替袁崇煥受死的人更是不計其數,但殺意已決的崇禎帝對此無動于衷,凡是為袁崇煥請命的朝臣士大夫,都遭到了嚴厲的斥責,他們很多人都被下獄,或者被貶官,還有的被處以極刑,袁崇煥自己也屢屢辯稱自己沒有罪,欲殺之而后快的崇禎帝對此更是置若罔聞。
此時的崇禎帝出于某種原因,竟更加迫切的想要出售袁崇煥。袁崇煥被冤殺之后,拋尸于北京的街頭沒有人敢替他收尸。直到后來袁崇煥的一個部下深感袁崇煥的大義才去給袁崇煥收尸,并讓后代為其守墓。這樁千古冤案。直到153年之后,袁崇煥通敵賣國的罪名才被洗清。當時乾隆皇帝在批閱明史的過程中,發(fā)現了袁崇煥的冤屈,后來他又查閱清朝實錄,發(fā)現確實是皇太極通過實施反間計借崇禎之手殺死勁敵袁崇煥的事實。
公元1784年,乾隆皇帝下令委員袁崇煥平反至此,千古奇冤終于真相大白,乾隆皇帝還讓廣西巡撫查找袁崇煥的后裔,決定將袁崇煥的后代重用。由此觀之,一向以英明自詡的崇禎皇帝還遠遠比不上昏君乾隆。
在明朝末年,雖然名將不少,但是最有名的還是莫過于袁崇煥,當然,這不是說袁崇煥是明末第一名將,而是因為袁崇煥此人的爭議性;甚至可以說,袁崇煥此人的爭議性,在歷史上都是排的上前列的;支持袁崇煥的人,說他是明朝最后的守護神;但是反對袁崇煥的人,說他是明朝滅亡的罪魁禍首。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這袁崇煥乃是萬歷皇帝時期的進士,后被任命為福建邵武知縣;在任時喜歡與人談論兵法,遇見退伍的老兵時,袁崇煥與其討論邊塞上的事情,所以對邊塞的狀況比較了解,自認為有鎮(zhèn)守邊關的才能。后通過自薦的方式在遼東邊關任職,明熹宗朱由校還破格拔袁崇煥為兵備僉事,督關外軍,撥給帑金二十萬,并讓其招兵買馬。
而且袁崇煥還得到孫承宗的器重鎮(zhèn)守寧遠,當時孫承宗擔任薊遼督師,而且頗有能力,袁崇煥能得到孫承宗的器重,可見袁崇煥能力還是值得肯定的;袁崇煥到任后,發(fā)現祖大壽奉孫承宗命修筑的城墻不合規(guī)格,于是袁崇煥制定規(guī)格重新修筑,并命祖大壽與參將高見、賀謙督工。
公元1625年,孫承宗與袁崇煥定下計策,派遣將領占據錦州、松山、杏山、右屯及大、小凌河等地,并修繕城防長期駐守,寧遠因此成為內地,開疆復土兩百里。可惜不久后,孫承宗因遭魏忠賢的妒忌而罷免,高第接替其職。高第又豈有孫承宗那般雄心壯志?只是想著守土,絲毫不曾想開疆;所以孫承宗和袁崇煥之前的努力,幾乎功虧一簣。
努爾哈赤得知孫承宗被罷免,于是率領大軍西渡遼河,后金軍抵達寧遠,經略高第和總兵楊麟擁重兵于山海關,不去救援寧遠。袁崇煥得知后,隨即寫下血書,與大將滿桂,副將左輔、朱梅,參將祖大壽,守備何可綱等將士盟誓,以死守城。努爾哈赤將抓到的明朝百姓放回寧遠,并讓其勸袁崇煥投降,但遭到袁崇煥的拒絕。
于是努爾哈赤舉大軍進攻寧遠城,并讓士兵舉著盾牌攻鑿城墻。而袁崇煥讓羅立等人指揮西洋巨炮,炮轟后金軍,后金軍在巨炮的攻擊下潰不成軍,連續(xù)攻城兩天,損失慘重,努爾哈赤于是下令退軍。寧遠保衛(wèi)戰(zhàn)勝利后,明廷舉朝歡喜,升袁崇煥為右僉都御史。
但另一方面,后金軍大肆攻略覺華島,殺死參將金冠及軍民數萬人,而袁崇煥剛剛竭盡全力保全了寧遠,無力救援覺華。寧遠大捷后,經略高第及楊麟因為不發(fā)援軍被罷官,明廷以王之臣和趙率教將其替代。后明廷重新設立遼東巡撫,并以袁崇煥擔任,之后袁崇煥又打出了“寧錦大捷”,大大壯了明朝上下士氣。
寧錦之戰(zhàn)后,滿桂、趙率教等人都得到了應有的賞賜,但袁崇煥卻因為魏忠賢讓他的黨羽彈劾袁崇煥不救援錦州,論功行賞時,只給袁崇煥增加一級官階。尚書霍維華為此感到不平,上疏乞求辭去蔭襲子孫的賞賜,但魏忠賢不許。于是袁崇煥辭官回鄉(xiāng)。明廷以王之臣接替袁崇煥為督師兼任遼東巡撫,駐扎寧遠。
在明熹宗朱由校死后,崇禎皇帝登場,崇禎皇帝上位后,先是除掉了魏忠賢一黨,然后又重新啟用袁崇煥,這袁崇煥也是以前說大話說習慣了,對崇禎皇帝說自己可以五年復遼,崇禎皇帝對此大加贊賞。而且對袁崇煥是要軍餉給軍餉,要器械給器械,要士兵給士兵,而且還賜給袁崇煥尚方寶劍。
袁崇煥上任后,是立下了不小的功勞,抵擋住了后金的攻勢,但卻也擅殺了毛文龍,導致后金沒了后顧之憂;公元1629年,皇太極舉兵數十萬分別進入龍井關、大安口,袁崇煥聽聞后率領祖大壽、何可剛入關守衛(wèi),所經過的薊州、撫寧、永平、遷安、豐潤、玉田各城,都分兵留守。崇禎皇帝得知后非常高興,下令嘉獎袁崇煥的部下,并讓袁崇煥統(tǒng)領指揮各地援軍。
但不久之后,遵化、三屯營都被后金軍攻破,趙率教也在遵化戰(zhàn)役中中流矢陣亡,導致皇太極所率領的后金軍隊抵達北京城下,崇禎皇帝驚恐異常;雖然袁崇煥派人后來打退了皇太極,但崇禎皇帝卻對袁崇煥失望透頂,在后金軍退兵后,袁崇煥卻被治罪,加上后金軍也設計離間,說袁崇煥與后金軍有秘密約定。
魏忠賢遺黨王永光、高捷、袁弘勛、史褷等人想趁機給魏忠賢報仇,以擅自與后金軍議和、擅殺毛文龍兩條罪名定袁崇煥死罪,并意圖一并殺死錢龍錫。在公元1630年八月,袁崇煥被凌遲處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并抄沒家產,實則家無余財。
袁崇煥的事跡、評論幾百年來一直爭論不休;其實公正的來說,袁崇煥對明朝是有利的,有袁崇煥在,后金根本無法越過防線,而其實在袁崇煥死后,他設置的防線依然有效,明朝最終是亡于李自成之手;但袁崇煥為了這條防線,耗費了明朝太多的錢糧,間接的導致了明朝滅亡;但是崇禎皇帝就因為袁崇煥無法完成五年之約就將袁崇煥凌遲,也太過了點。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407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