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嗎?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近些年,大量歷史題材的影視劇走上熒屏,掀起了一股古裝熱,在國產(chǎn)劇中,歷史劇占比越來越高。歷史劇越來越多,隨之而來也誕生出一個新問題,那就是篡改歷史。很多人都說歷史是枯燥的,所以那些編劇們,為了讓作品不再枯燥,更受觀眾喜愛,或者為了迎合觀眾的思想,將原本的歷史真相掩蓋,換上另一種更加讓人滿意的結(jié)局。這就導致了很多不明真相的觀眾,誤把電視情節(jié)當作真正的歷史,從而被誤導。
就拿雍正皇帝來說,這位清朝著名的工作狂,現(xiàn)在被人冠上了篡改詔書的帽子,很多人說雍正是靠著隆科多的幫助,更改了康熙皇帝的傳位詔書,將原本的“傳位十四阿哥”,改為了“傳位于四阿哥”,這才成功當上皇帝。用現(xiàn)在的眼光來看,把十改成于,確實是行得通的,那么雍正當年真的這么做過嗎?難道被譽為“以勤先天下”的雍正,是靠著這種齷齪手法,把本屬于十四阿哥的皇位搶到手的嗎?
其實雍正篡改詔書得皇位,純粹是謠傳,因為漏洞實在是太多了,首先我們剛才說了,把“十”改成“于”按照現(xiàn)在的寫法是行得通的,但是在幾百年前的大清朝,“于”字并不是這種寫法,以前的繁體字寫法是“於”,把“十”改成“於”可并不好改。第二點就是當時的圣旨,不光只有漢字,大清朝的皇帝是滿洲人,我們也習慣稱呼清朝為滿清,他們的圣旨,除了漢字以外,還有滿文,滿文中的十和于字書寫方式差距更大,所以說即使他能將漢字的改了,也沒有本事把滿文的改了。
第三點就是名字,作為一封傳位詔書,康熙不會只寫傳位于第幾子就結(jié)束了,后面肯定會帶上名字,如果真想傳位給十四阿哥,那么詔書上應該會寫:傳位十四子愛新覺羅·胤禵。雍正的名字叫做胤禛,禛與禵這兩個字也很難改。第四點就是語句方面,按照滿清的習慣,不管是傳位給老四還是十四,前面都得有個“皇”字,再拿十四阿哥打比方,傳位給他詔書中寫的應該是:傳位皇十四子胤禵。如果老四要改,他只能改成:傳位皇于四子胤禛。那么在讀法上是很不通順的。再有一點就是他們的爵位也不同,雍正的爵位是雍親王,胤禵的爵位是恂郡王,傳位詔書中也會提到,這個同樣也無法更改。
綜上所述,雍正更改康熙遺詔的說法是不成立的。真正讓史學家懷疑的,是雍正的繼位過程,我們現(xiàn)在無法知道康熙在去世之前,究竟是想立誰為后繼之君,也許他有過想立十四子胤禵為繼承人的想法,而且雍正的繼位過程也充滿了疑點。首先就是雍正的自相矛盾,在繼位之初,一直流傳著隆科多獨自奉詔的說法,到了雍正七年,雍正又提出了“八人面諭”的說法,而這時,面諭的八人不是死就是被囚禁,已經(jīng)無從證實。
再有就是胤禵在回京時,雍正命人在路上攔截收繳他與康熙往來的奏折和密信,這個做法不免讓人懷疑,也許胤禵和康熙的往來密信中,隱藏著關(guān)于繼承人的一些秘密。再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康熙遺詔本身,康熙遺詔一共一式四份,但都不是康熙親自手書,而是康熙去世之后,由雍正和隆科多擬就,翰林院修改而成的,所以這份遺詔雖然明確說明將皇位傳給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但畢竟是雍正擬就的,沒有說服力。
目前關(guān)于康熙究竟想傳位給誰,史學界并沒有統(tǒng)一的結(jié)論,也許康熙去世突然,沒來得及宣布繼承人,這份康熙遺詔是雍正和隆科多偽造;但也有可能康熙臨死前確實留下傳位于雍正的口諭,雍正根據(jù)口諭擬就遺詔。康熙傳位給誰已經(jīng)成為了一個千古之謎,但是關(guān)于雍正把“十”改成“于”的說法,絕對不成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495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