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說起董卓的話,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
東漢末年曾有這樣一位少年,年少家貧但卻為人仗義,伙伴們來家造訪,因為無錢招待,他便把家里唯一的耕牛殺掉待客,一副俠肝義膽深受四方豪杰賞識。如果不告訴你名字,你肯定把這種事情往袁紹、曹操身上聯(lián)想,但我告訴你這個人的名字叫董卓。董卓,字仲穎,隴西郡臨洮縣(今甘肅定西市岷縣)人,對任何一個稍微熟悉三國歷史的讀者來說,董卓都是如雷貫耳般的反面人物。他借鎮(zhèn)壓黃巾起義崛起,后引兵入洛陽,廢少帝、立新皇、獨霸朝綱,以至于“百官驚怵,天子不寧”。
然而,這樣一個人物真的單純只是為了禍亂天下才登上歷史舞臺的嗎?在董卓之前,東漢帝國的權力秩序已經(jīng)坍塌,那么在以董卓為代表的西涼集團掌權之后,他們?yōu)槭裁床荒軌蛑匦禄謴屯醭恼_\轉呢?很顯然,歷史沒有演義描述的那么簡單,董卓也絕非沒有做過這方面的嘗試,但很可惜士族集團的排斥和不合作最終澆滅了董卓重構帝國框架的希望,他只能劫持漢帝、倉皇西逃,最終被倒向士族集團的呂布一戟刺死。
董卓年少從軍,為朝廷征戰(zhàn)四方,在30年的歲月里,先后與西羌和匈奴的軍隊大戰(zhàn)百十余場,最后因戰(zhàn)功而被封為斄鄉(xiāng)侯。不客氣地說,在公元189年奉命率兵入洛陽之前,董卓是不折不扣的國之干將、社稷棟梁。不過董卓禍亂漢朝也是從他進入洛陽之后開始的,最典型的舉動便是“擅行廢立”,也就是廢黜少帝劉辯,轉而立陳留王劉協(xié)為帝。這就很耐人尋味了,為什么一個被眾人看好的社稷重臣會在進入洛陽之后迅速蛻變呢?這根本不符合邏輯。
這確實不符合邏輯,首先我們要弄清楚的一點是盡管董卓在西陲戰(zhàn)功赫赫,但他真的被傳統(tǒng)的士大夫階層看好嗎?其次他“擅行廢立”的意義何在?難道僅僅是與士大夫階層結下怨仇?這些問題解決不了,董卓禍亂漢朝的邏輯就無法說通。事實上,那些身居洛陽的士族集團從來就沒有看起過董卓這樣一個來自西涼的邊防軍人,公元189年董卓雖然得到大將軍何進的詔令進京誅殺宦官,但士大夫在心里卻根本不愿意正眼看一眼這個“武夫”。
此刻董卓唯一的本錢就是手中的軍隊,他要重塑秩序就必須讓眾人承認他的權威,而廢立皇帝恰恰是最好的手段。換句話說,董卓并不是因為獨掌大權才得以“擅行廢立”的,相反他是通過“擅行廢立”才得以獨掌大權的。接下來董卓獲得了權力,但也把士大夫階層得罪了個遍,這也為接下來朝臣對西涼集團的排斥和不合作奠定了基礎。沒有人以獨夫民賊為人生目標,董卓也是如此,他原本的想法是做大漢秩序的重塑者,也就是通過籠絡門閥士族來恢復朝廷的正常運轉,可惜士族們卻不買賬。
出于門第之見,朝臣們對這個專橫跋扈、出身貧賤的邊疆武人嗤之以鼻,而無故廢立皇帝更加劇了人們對他的厭惡。終于對董卓忍無可忍的士族組織“義兵”討董勤王,各地諸侯紛紛響應組成聯(lián)軍并公推袁紹為盟主,號稱五十萬。董卓得知消息,慌亂之余更多的是惱怒,但眼見聯(lián)軍勢大,不愿硬拼的董卓只能避其鋒芒,遷都長安。士族的不合作,讓董卓心灰意冷,從這一刻起,他徹底變成了獨夫民賊。離開洛陽之時,他一把火燒光了這座千年古都,天子百官被西涼軍隊押解西行,一路上尸橫遍野,慘不忍睹。
既然無法重塑大漢的權力秩序,那就躲在郿塢當一只“鴕鳥”吧。公元192年,司徒王允設反間計,“棄暗投明”的呂布殺死董卓,一代梟雄就此走完了命途多舛、罪惡滔天的一生。
董卓是在三國時期第一個稱雄的人,他在年輕的時候是一個非常仁義的人,但是后來到了晚年卻變得心狠手辣。提起三國時期的英雄,大多數(shù)都會想到曹操, 劉備,孫權等等,但是董卓才是第一個稱雄的人,這樣的地位也證明了董卓卓越的才能。歷史上對董卓的評價都是非常殘暴的,他挾天子以令諸侯,后來被朝內(nèi)的一些大臣設計而死,在他死后,歷史上的三國時期才真正的拉開了序幕,可以說董卓才是開啟三國時期的濫觴。
歷史上的董卓并非殘暴不仁的,他在年輕的時候也是非常的仁義,有抱負的。董卓與三國時期其他的英雄相比,是一個實實在在,名副其實的草根霸主,董卓一開始和羌族人關系不錯,有很多的羌族人愿意跟隨他,這樣慢慢的董卓就有了自己的一些力量。董卓后來被舉薦,被朝廷看中,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這個時候的董卓意氣風發(fā),心中的抱負和理想都等著被實現(xiàn)。
到了晚年,因為朝廷對董卓的忌憚和不斷地打壓,最終導致董卓變成了一個殘暴不仁的人。有一句話說得好:?功高蓋主?,當時的董卓就是這樣的一個情況,董卓前半生為朝廷立下了汗馬功勞,可是到了晚年,朝廷卻對董卓非常的忌憚,最終董卓因為鎮(zhèn)壓黃巾軍起義未成功這件事被朝廷徹底的處置了。五十歲的董卓已經(jīng)看透了朝堂之上的虛偽和黑暗,心里非常的不平衡,最終董卓落了個抗旨不遵的罪名,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董卓開始變得非常的殘暴。
歷史上的董卓并非殘暴不仁的,在早先的時候,他也是有著一腔熱血的,不過因為朝廷的打壓,最終直接導致了董卓的變化。董卓自立為王,后來直接架空了君主,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最后因為自身并不精通于政治,只懂得武力,被朝中的大臣聯(lián)手殺死了。董卓死后,歷史上的三國時期就浩浩蕩蕩的拉開了序幕。
在我看來董卓和三國時期的曹操一樣,他都是亂世之梟雄。董卓也有自己過人的地方,那就是他的膽識以及他的謀略。董卓通過自己的努力,逐漸成為了一個讓人敬畏的人物,這與他的人物性格以及他的生長環(huán)境是息息相關的,但是可惜的是就在董卓權傾天下不久之后,董卓就因為驕傲自大,同時因為玩物喪志,被自己的手下呂布給殺了。就這樣,董大胖子就在三國的歷史中消失了。
我們通過對三國演義的觀看,知道了董卓這個人物,董卓對我們的主要印象就是一個無惡不作的人吧,其實在民間有過這樣的說法,那就是董卓的存在挑起了三國,爭論的開端,也正是因為董卓挾天子。然后才讓各地的軍閥紛紛發(fā)兵來討伐董卓,由此新開了東漢末年三國爭霸的一場序幕,其實這完全不能怪董卓,只能說董卓是這個三國爭霸中的一個導火線,如果不是董卓率先出兵,并且妄想稱帝的話,那么其他的人可能還并不會這么快就討伐他。
三國之所以會亂,其實完全是因為社會階級矛盾的一種激化吧,正所謂奪民心者得天下,三國時期在漢朝的統(tǒng)治下,社會底層的百姓他們過的生活是非常的艱苦的。但是統(tǒng)治階級他們卻整天貪圖享樂,絲毫不顧及底層百姓的紳士,因此農(nóng)民階級和統(tǒng)治階級這樣的矛盾一步一步的在激化在加大。而董卓這個人呢,他又挑起了戰(zhàn)爭,并且威脅了皇帝,并且擁立當時的漢獻帝當一個傀儡皇帝,其實真正掌權的人就是他董卓。
本來董卓一手好牌非常的棒,但是被他打的稀巴爛,那就是因為董卓在掌握權力不久之后,他就因為一時的好色。被司徒王允使用了反間計,結果董卓中計了,被呂布殺了。這樣看來英雄難過美人關,這句話說的是一點兒也不假。
? 國賊董卓并不是從一開始就是壞人,我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有以下這個故事作為支撐。
? 在東漢末年的時候,在野史中記載有一名少年英雄,少年俠客,他只依靠著一把劍就在江湖上行走,一邊行走,然后一邊開始自己的人生,他行走過的很多地方都是比較荒蕪的,沒有勢力,沒有家室,有很多人在暗地里仰慕他,也有很多人會選擇千里尋他,想要去投奔他,也想著能夠從他身上學習一些本領。
? 不久之后就真的有很多人慕名而來,想要從他身上學習本領,慕名而來的追隨者們并不知道這個少年接下來會做一些讓他們很感動的事情。
? ? 當這些人來到他的家里面知道這個少年家里面很窮,什么都沒有,可以說是家徒四壁,但是家里面唯一有一頭能夠耕地的牛,這個少年想都沒想,立馬就把這頭耕牛給殺了,用來招待慕名而來的客人們。客人們知道了這件事情后都很感動,沒想到他如此的愛戴追隨者,也如此的善待他們,追隨者特別的感動,就選擇了送給他很多的牛,很多的其它牲畜,但是他收下之后,并沒有把這些東西占為己有,而是一頭一頭的分給了他的手下人,一頭不剩。就這樣,他手下的人越來越相信他,也越來越愿意追隨他。
? 這樣有著英姿,有著一身本領的少年成為了許多人追隨的對象,但是這位少年并沒有從始而終的保持著初心,保持著行俠仗義。
? 根據(jù)上文所說,如果是一位真的想要學習本領的人,那一定會愿意去追隨這位少年。但是你們有想到的是這個少年是以后霍亂天下的國賊董卓。
? 以上這個故事僅代表我個人的觀點,如果有任何錯誤,敬請諒解。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516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