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 元順帝妥歡帖木爾被逐出中原, 逃到蒙古草原, 蒙古族亦分裂為韃靼、瓦剌和兀良哈三部。元朝殘余勢力仍繼續(xù)打著元朝的旗號與明朝對抗, 成為有明一代北部的嚴重邊患,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往下看。
從朱元璋到朱棣, 不斷派大軍征戰(zhàn), 特別是明成祖朱棣, 曾先后5次“親征”, 下決心要消滅殘元勢力。經(jīng)過多次打擊, 使蒙古的韃靼和瓦剌兩大集團受到很大挫折, 在以后的20多年中, 明朝北部邊防基本平靜。明王朝進入中期后,皇帝昏庸, 奸臣當?shù)溃?軍隊腐敗, 邊備松弛。而瓦剌的勢力卻在不斷壯大。
正統(tǒng)二年 (1437年) , 順寧王脫歡剿滅韃靼部, 又統(tǒng)一了瓦剌部, 擁立元朝皇族后裔脫脫不花為可汗, 自稱丞相。正統(tǒng)四年 (1439年) , 脫歡死, 子也先繼嗣, 稱太師淮王。他乘明朝大耗國力征討麓川之機, 屢犯塞北, 并大力經(jīng)略四方, 希圖重建昔日元朝的統(tǒng)治。
明朝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zhèn)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不顧群臣勸阻,親率大軍出征。瓦剌軍趁機進攻。 明軍倉促應戰(zhàn)兵敗,兵部尚書鄺野、戶部尚書王佐等66名大臣戰(zhàn)死,英宗被俘,史稱“土木之變”。瓦剌虜去英宗后, 居為奇貨, 在重軍進逼的同時, 利用英宗陣前要挾, 以謀取軍事上的勝利, 并伴以政治訛詐和經(jīng)濟索取。
土木之役, 大明天子蒙塵、精騎勁旅盡喪土木,險些使明朝走上北宋的“靖康之難”,明朝似乎要重演宋室南渡的歷史悲劇。
宋靖康元年 (1126年) 八月, 金軍在斡離不和粘軍的統(tǒng)率下, 分兩路南下犯宋。金兵一路攻城掠池, 長驅直入至黃河, 與十余萬宋兵夾河對陣, 金兵擊戰(zhàn)鼓通宵達旦, 宋兵竟不戰(zhàn)而潰。年底, 金兵臨汴京, 城中宋兵僅數(shù)萬人, 一戰(zhàn)即敗, 京師城陷。金許議和, 索巨額金、銀、帛。靖康二年 (1127年) 四月, 金虜徽、欽二帝、后妃、宗室及百官三千人北去, 北宋亡。宋朝在開國之初, 宋太祖為防止重現(xiàn)唐朝晚期藩鎮(zhèn)割據(jù)的局面, 以文抑武, 奉行“守內(nèi)虛外’的方針, 邊防力量一直非常薄弱, 最終為金國所滅。然康王趙構南渡稱帝后, 雖有岳飛、韓世忠等大將屢敗金兵, 奈何趙宋不思進取, 一味求和, 偏安江南, 因而不能收復失地, 使徽、欽二帝客死異域。最后, 更招致亡國于蒙古的下場。
十月, 瓦剌也先乘戰(zhàn)勝之余威, 以送駕還朝為名, 挾英宗一路破關而入, 重兵直壓北京。明廷接戰(zhàn)報后, 京師立即戒嚴。所幸, 在于謙和主戰(zhàn)派官員的激勵下, 皇太后和景泰帝朱祁鈺打消疑慮, 決心保衛(wèi)北京。泰帝朱祁鈺命于謙提督各營軍馬, 將士皆受節(jié)制。于謙親自披掛甲胄, 站在隊伍前列, 泣以忠義激諭三軍, 人人感奮, 勇氣百倍, 準備迎擊瓦剌軍。
十月十一日, 也先挾英宗直抵北京城下。他原來估計明軍不堪一擊, 北京旦夕可下,及見明軍嚴陣以待, 銳意受挫。十三日, 明軍同瓦剌在得勝門外展開激戰(zhàn)。于謙事先在路邊空舍內(nèi)設下伏兵, 再派少量騎兵誘敵深入。數(shù)萬瓦剌騎兵呼嘯追來,明軍神機營火炮、火銃齊發(fā), 同時, 伏兵驟起, 前后夾擊, 大敗瓦剌軍。也先弟弟孛羅、平章卯那孩中炮而亡, 瓦剌兵死傷慘重。接著, 也先又在西直門和彰義門吃了敗仗。5天激戰(zhàn), 皆被擊敗, 也先感到沮喪, 瓦剌軍士氣低下。
大敗瓦剌軍于北京城下同時,于謙對其施展的一系列誘降、脅和等政治陰謀, 采取毫不示弱地堅決回擊的立場, 迫使也先主動向明求和,送回英宗朱祁鎮(zhèn)。北京保衛(wèi)戰(zhàn)的勝利, 使明廷避免了重蹈“宋室南渡”的歷史覆轍。
北京保衛(wèi)戰(zhàn)也重創(chuàng)了蒙古軍隊, 迫使也先退兵。在遭此打擊后, 也先再也沒有實力組織大規(guī)模的侵擾明朝北疆的行動, 瓦剌由此一蹶不振。
朱元璋登基以后,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辦公,接見大臣,批閱奏章,一直忙到深夜,沒有休息,也不講究文化娛樂。他兢兢業(yè)業(yè),一心想著如何鞏固統(tǒng)治,使朱家王朝得以萬世長存。
明朝剛建立時,社會矛盾還很尖銳。由于那些舊地主和戰(zhàn)爭后涌現(xiàn)出來的新地主,拼命追求土地、財富,并用隱瞞土地和丁口等辦法,逃漏賦稅徭役,把負擔轉嫁給農(nóng)民,功臣宿將也倚仗權勢,違法亂紀,橫征暴斂,貪污腐化,剛剛緩和下來的階級矛盾又日趨激化,小股的農(nóng)民起義不時發(fā)生。再加上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的各派勢力互相爭權奪利,北方元朝的殘余勢力經(jīng)常南下騷擾,東南沿海又有日本倭寇的侵擾活動,政治局勢動蕩不安,封建統(tǒng)治很不穩(wěn)固。針對這種狀況,朱元璋大力強化封建專制中央集權制度,以加強對內(nèi)鎮(zhèn)壓敵對勢力,對外保衛(wèi)國土的力量。
明初的國家機構,基本上沿襲元朝的制度。經(jīng)過了幾年的統(tǒng)治實踐,朱元璋認為這種體制很不理想,特別是中書省的丞相,權力過大,容易產(chǎn)生擅權專恣、皇權旁落的弊端,決心進行改革。行政機構的改革,首先從地方入手。元朝的行中書省是從大都的中書省分設出來的,它總管一省的行政、軍事和司法,職權很大,后來四方兵起,中央根本指揮不動,儼然成為一個獨立的王國。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宣布廢除行中書省,分設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揮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管行政(包括財政)、軍事和司法。三個機構彼此獨立而又互相牽制,皆直接聽從朝廷指揮,便于中央的控制。接著,又進行中央行政機構的改革。洪武十三年(1380年),有人告發(fā)中書省丞相胡惟庸的謀反行為,朱元璋以擅權枉法的罪名將他抄家滅族,宣布撤銷中書省,罷除丞相,并相應提高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的地位,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對皇帝本人負責。這樣,丞相的職權實際上就由皇帝來兼任,各行省的權力集中到中央之后,也就都集中到皇帝手里,朱元璋成了中國歷史上權力最大的君主之一。
在軍事上,原先設有大都督府,統(tǒng)領全國所有衛(wèi)所的軍隊。后來,朱元璋覺得大都督府權力太大,在廢除中書省的同時,把它一分為五,設立左、右、中、前、后五軍都督府,分別統(tǒng)領所轄的衛(wèi)所軍隊。并規(guī)定都督府只管軍籍和軍政,而由兵部掌握軍令頒發(fā)和軍官銓選之權,若遇戰(zhàn)事,調(diào)遣軍隊和任命將帥均由皇帝決定。只有在皇帝做出決定之后,兵部發(fā)出調(diào)兵命令,都督府長官才奉命出為將帥,帶領所調(diào)集的軍隊出征。一旦戰(zhàn)事結束,將帥即需交還將印,回原職辦事,軍隊也立即回歸原來的衛(wèi)所。經(jīng)過這一改革,軍權也集中到皇帝的手里。
但朱元璋對將領們還是放心不下,覺得他們畢竟不是朱家皇室的人,未必可靠。
他又實行分封藩王制度,把他的兒子封到各個重要城市去做親王,用以監(jiān)視駐守各地的將領。這些藩王都擁有一支護衛(wèi)兵,少者三千人,多的達到一萬九千人。他們還擁有指揮當?shù)匦l(wèi)所守鎮(zhèn)兵的大權,遇有急事,封地里的衛(wèi)所守鎮(zhèn)兵,在接到蓋有皇帝御寶的文書的同時,還必須有親王的令旨,才能調(diào)動。這樣,親王事實上就成為皇帝在地方的軍權代表,他們代替皇帝監(jiān)視各地的將領,起到藩屏王室、翼衛(wèi)朝廷的作用。
中央的監(jiān)察機關原稱御史臺,朱元璋在洪武十五年(1382年)把它改為都察院,下設十三道監(jiān)察御史。都察院的職權是糾察百官,辨明冤枉,凡有大臣奸邪,小人構黨,擅作威福,擾亂朝政,或者貪污舞弊,學術不正,變亂祖制,都要隨時檢舉彈劾。十三道監(jiān)察御史在朝監(jiān)督一切官僚機構,出使到地方則巡按、清軍、提督學校、巡鹽、巡茶、巡馬、監(jiān)軍等。他們的官階只有七品,但什么話都可以說,什么大官都可以告發(fā)。特別是巡按御史權力更大,他代表皇帝出巡,按臨所至,小事立斷,大事也可直接奏請皇帝裁決。十三道監(jiān)察御史并非都察院都御史的屬官,不僅彼此不相統(tǒng)轄,而且可互相糾舉。此外,在中央還設有六科給事中,負責監(jiān)督六部官吏,并與都察院互相糾舉。這些“天子耳目風紀之司”,起著為皇帝搏擊異己的鷹犬作用。
為了加強對臣民的控制,朱元璋又設立巡檢司和錦衣衛(wèi)。巡檢司遍設于全國各府縣的關津要沖之地,專門盤查過往行人,負責緝捕“盜賊”,盤詰“奸偽”。軍民的行動一概限在百里之內(nèi),如走出百里之外,必須事先請領路引,巡檢司才能讓他通過關津。錦衣衛(wèi)是由皇帝指揮的特務機構。明朝建立前后,朱元璋曾派自己的心腹做檢校,秘密偵察大小官吏的活動,見有不公不法之事,隨時向他報告。但這種特務性質的檢校,只能察聽、告密,卻沒有扣押、審判、處罰罪犯的權力。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便把身邊的警衛(wèi)機構親軍都尉府(前身是拱衛(wèi)司)改為錦衣衛(wèi),下設鎮(zhèn)撫司,專管本衛(wèi)刑名,兼管軍匠,民間稱為“詔獄”。后將鎮(zhèn)撫司改稱南鎮(zhèn)撫司,專管刑名,另設北鎮(zhèn)撫司,專管軍匠。
賦予偵察、緝捕“盜賊奸宄”的大權,成為一個正式的特務機構。洪武年間,檢?;蝈\衣衛(wèi)校尉等特務,遍布街坊路途,嚴密監(jiān)視著朝內(nèi)外的文武百官。吏部尚書吳琳告老還鄉(xiāng)后,朱元璋曾派特務到他家鄉(xiāng)偵察他的活動,見一個農(nóng)民模樣的人從小凳上站起,下稻田插秧,問道:“這里有個吳尚書,在嗎?”那人拱手回答:“吳琳便是?!边@個特務回去報告,朱元璋聽了很高興。博士錢宰被征調(diào)到南京編纂《孟子節(jié)文》,罷朝歸家,信口吟詩曰:“四鼓鼕鼕起著衣,午門朝見尚嫌遲。何時得遂田園樂,睡到人間飯熟時?!痹谂员O(jiān)視的特務向朱元璋報告,第二天上朝,他對錢宰說:“昨天作的好詩!不過我并沒有‘嫌’你啊,改作‘憂’字怎樣?”錢宰一聽,嚇出一身冷汗,連忙磕頭謝罪。大學士宋濂有天在家請客,特務即對朱元璋報告。第二天,朱元璋問宋濂:“昨天喝酒了嗎?
請的哪位客人?吃的什么菜肴?”宋濂一一如實回答,他才笑著說:“說的都對,沒有騙我?!眹颖O(jiān)祭酒宋訥有一天在家生悶氣,暗中監(jiān)視的特務把他的相貌畫了下來。第二天,朱元璋問宋訥:“昨天因何生氣?”宋訥照實說了,問朱元璋怎樣知道這件事,朱元璋把畫像拿給他看,他才恍然大悟,趕緊磕頭謝罪。有時,朱元璋還親自出馬,對臣僚搞特務偵察。弘文館學士羅復仁秉性耿直,能言敢諫,但因為他原是陳友諒的部下,朱元璋對他很不放心。有一天,朱元璋想看看羅復仁在家干什么,就親自跑到城郊的羅家去私訪。羅復仁正在粉刷他的幾間破房子,見皇帝到來,忙叫妻子抱過一個小凳讓坐。朱元璋見狀,把他夸獎了一通,說:“賢士怎么能住這樣破爛的房子?”下令賜給他一座城里的大宅第。
各級的監(jiān)察官吏和無處不鉆的特務,不斷發(fā)現(xiàn)一些文官武將的違法行為,尤其是某些勛臣宿將,情況更加嚴重。胡惟庸在被罷官之前,仗著自己的丞相地位,驕橫跋扈,專恣擅權,朝中生殺黜陟之事,他往往不待奏聞即自行決斷。內(nèi)外諸司的奏章,他必先行拆閱,于己不利的即藏匿不報。他還大肆結黨營私,排斥異己。朝廷內(nèi)外的勢利之徒,競相向他賄賂,奔走于他的門下。他收受的金帛、名馬、珍寶、器玩,多到不可勝數(shù)。最后竟令其親信“在外收輯軍馬”還偷閱“天下軍馬籍”,為調(diào)動軍隊進行謀反做準備。開國大將藍玉,居功自傲,私蓄奴婢假子數(shù)千人,恃勢橫暴,在軍擅自黜陟校將,進止自專,不聽命令,北征回來,夜過喜峰關,守關將士未及時開關迎納,他縱兵毀關而入。明政府明令禁止販賣私鹽,他令家人到云南中鹽萬余引,私行販賣,破壞鹽法。他侵占東昌民田,御史按問,他竟下令驅逐御史。最后也發(fā)展到四處聯(lián)絡其親信,準備暗殺朱元璋,起兵謀反。為朱家王朝的萬世長存著想,朱元璋對功臣展開了無情的屠殺。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發(fā)后,朱元璋即以胡案為武器,將胡惟庸的罪名逐步升級,由擅權枉法到私通日本,再升級到私通蒙古,最后發(fā)展到串通李善長謀反,把與胡惟庸有親戚、同鄉(xiāng)、故舊或其他關系的臣屬加以連坐族誅,先后殺掉了三萬多人。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特務告發(fā)藍玉準備謀反,朱元璋又將藍玉凌遲處死,抄斬三族,并連坐族誅和藍玉關系較為密切的將帥一萬五千人。兩個大案之外,其他的開國功臣,包括朱元璋自己的親侄朱文正、親甥李文忠等,也分別以各種罪名加以誅戮,只有少數(shù)人僥幸地逃脫了被殺的厄運。
經(jīng)過一番改革和經(jīng)營,朱元璋把全國的軍政大權都集中到中央,最后統(tǒng)歸皇帝一人掌握,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發(fā)展到了高峰。朱元璋認為這套嚴密的統(tǒng)治制度,是確保朱家王朝“萬世一統(tǒng)”的最好制度,特地編訂一部《皇明祖訓》,要求他的子孫必須世代遵守,不可加以改變。
在強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統(tǒng)治的同時,朱元璋還嚴厲整肅吏治。元末吏治的腐敗,激起了大規(guī)模的農(nóng)民起義,這給予朱元璋深刻的教訓。他說:“老百姓的力量是可怕的。如果當權者辦事不當,上違天意,下失民心,發(fā)展下去,天怒人怨,沒有不滅亡的?!奔椿实畚缓?,他召見文武百官,對他們宣布:“我從前在民間時,看見州縣的官吏大多不愛恤百姓,他們往往貪財好色,飲酒廢事,對民間的疾苦無動于衷,我的心里恨透了。如今要嚴肅法紀,發(fā)現(xiàn)官吏貪污、虐待老百姓的,堅決治罪,決不寬恕。”
明政府制定了許多法律章程,對各級官吏的職權、任務以及應當遵守的事項,都作出詳細的規(guī)定。對官吏的違法亂紀行為,也定出具體的懲處辦法。例如《明律》規(guī)定,凡是奸邪進讒言使沒有犯死罪的遭受死刑者,處斬;如有人犯了死罪,大臣小官用巧言進諫,使之免除死刑者,也處斬;如刑部及大小衙門的官吏,聽從上司主使,不按法律的規(guī)定處理案犯的,都要處斬,并將其妻子充作奴婢,財產(chǎn)沒收入官。對官吏的貪污,處罪特別重。朱元璋認為:“吏治之弊,莫過于貪墨”,“這種弊端如不革除,要想施行善政,是根本不可能的?!彼铝睿骸胺彩枪倮糌澪鄣模家巫?,不容寬貸!”官吏因為枉法而貪贓的,一概發(fā)配到北方邊地充軍。官吏貪污獲贓六十兩以上的,處以梟首示眾、剝皮實草之刑。各府州縣衙門左首的土地廟,就是剝皮的刑場,叫皮場廟。貪官被押到這里,砍下頭顱,掛到竿子上示眾,再剝下人皮,塞上稻草,擺到衙門公座旁邊,用以警告繼任的官員。就連因公乘坐官府的牲口車船,附載私人物品超過規(guī)定重量的,也要處刑。比如乘坐官府牲口車船,除隨身衣物外,附載私物不得超過十斤,每超過五斤笞一十,十斤加一等,最重至杖六十。整個洪武年間,對違法亂紀、貪污受賄的官吏,除去平常的零星打擊,還進行過幾次大規(guī)模的清洗,其中以郭桓案的規(guī)模最大,洪武十八年(1385年),有人告發(fā)北平二司與戶部侍郎郭桓通謀舞弊,貪污稅糧。朱元璋把六部左右侍郎以下的官吏都處以死刑,追出贓糧七百萬石。供詞牽連到各布政司的官吏,又殺了數(shù)萬人。追贓還牽連到各地的地主,許多中產(chǎn)以上的地主被弄得傾家蕩產(chǎn)。由于采取了這些有力措施,吏治腐敗的現(xiàn)象逐漸得到扭轉。據(jù)《明史·循吏傳》的記載:“一時守令畏法”,“吏治煥然丕變矣”。
另外,朱元璋還采取了一些抑制豪強的措施。豪強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在鄉(xiāng)里橫行霸道,欺凌百姓,是造成社會動蕩的一個因素。朱元璋幾次下令把江南的富戶遷到中都鳳陽或京師。如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徙天下富民五千三百戶到京師,后又移富民一萬四千三百余戶以實京師。遷到京師的富戶,還強迫他們承擔各種差役。據(jù)傳修筑南京城,即令富豪沈萬三的后裔出資修建城墻的一半。這些豪強地主遷離鄉(xiāng)土,減少了當?shù)匕傩账艿钠哿韬蛪赫ァ?/p>
朱元璋的這些措施,加強了國家的統(tǒng)一,并使社會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緩和,政治局面日漸趨于安定。他希望這種安定的局面能夠長期保持,不再發(fā)生動蕩。每日黃昏,便令專人在道路上敲打木鐸,高聲呼喊:“和睦鄉(xiāng)里,教訓子孫,各安生理,毋作非為!”五更時,又派專人在城門譙樓上吹起畫角,高聲唱道:“創(chuàng)業(yè)難,守成又難,難也難!”
一個皇帝,滅了前朝自己開國,就必然要對前朝的一切趕盡殺絕,特別是皇子皇孫,對那些不甘亡國的人來說,他們是最后的希望。對新朝來說,他們是最危險的分子,所以,殺光前朝皇族,是每一個新任統(tǒng)治者都會干的事兒,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但是朱元璋不同,這個從一個和尚修煉到人界至尊的皇帝做了一件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事兒:不但沒有把前朝皇室趕盡殺絕,還把人家宗族的牌位都放到自己皇祠里祭拜。
明的前朝是元。元太祖成吉思汗在草原建立政權,最后攻打中原,成立元朝。元朝的根基在蒙古,這也決定了就算朱元璋想追殺前朝皇室,也鞭長莫及,而且中原和蒙古有好大一部分接壤,蒙古對明朝稱臣后,也要繳納巨額歲貢。如果趕盡殺絕,會有國防安全和納稅的隱患。
元朝滅亡的原因是政治腐敗以及仇視漢人。元朝皇帝除了開國的幾個驍勇善戰(zhàn),其他皆是昏庸之輩,沉溺酒色,任人唯親。元朝還實行仇視漢人制度,把漢人的地位列在蒙古人、色目人之下,幾乎如奴隸一般,不讓漢人學習蒙古文字、制止?jié)h人參加科舉,招致漢人的不滿。
元朝歷任九位皇帝,每一位都將漢人視作農(nóng)奴,將漢人的農(nóng)田和人牛馬一起當做禮物、貨幣一般交易,農(nóng)民失去農(nóng)田,變成奴隸,不得不聯(lián)起手來反抗,因此,元朝滅亡的原因是不重視農(nóng)民,不重視民意。朱元璋想提醒后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古詩中提到:江山不管興亡事,一任斜陽伴客愁。這句話雖然在嘆息時代更替的無奈,但大多數(shù)情況下,一個時代的更替免不了內(nèi)憂外患的局面。有很多人感嘆,朱元璋從和尚一路走向明朝的開國皇帝,這一路實屬不易。但事實上,朱元璋在推翻元朝的時候顯得十分順利,這里面的關鍵原因就是因為元朝喜歡自己人打自己人。
元朝其實也有很多富有軍事實力的大將軍,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吃軟飯的。比較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察罕貼木兒和王保保以及李思齊等人。這些人的能力不僅得到了敵手朱元璋的肯定,而且面對紅巾軍,基本上就沒有傳來戰(zhàn)敗的消息。
所以有很多歷史學者推測,如果這幾位元朝時期的名將能夠攜起手來,共同抵抗農(nóng)民起義軍,很有可能會延續(xù)明朝的歷史。但很可惜的事情是,元朝的各位名將不僅不愿意推心置腹,而且也不愿意被任何人統(tǒng)領。
意思也就是說,明朝的各位將軍,軍事實力不容小覷,但各地方勢力只是想要保護自己的利益而已,并沒有將這種情懷上升到國家大義這方面。所以各位名將即便是知道朱元璋是一個不好啃的骨頭,也已經(jīng)沒有了共同抵抗的決心。
而元朝名將們在打敗了紅巾軍之后又呈現(xiàn)了一個局勢,那就是想要分割地方勢力,所以開始自己打自己。然而另一邊的朱元璋,把自己的注意力更多放在了來自漢人政權的敵人身上,比如說陳友諒和張世誠等人。
這兩只大的隱患,后來陸續(xù)被朱元璋所推倒之后,朱元璋的軍事實力也呈現(xiàn)出了一個空前壯大的景象。最后朱元璋在收復了漢人的農(nóng)民起義政權之后,這才以強大的軍事實力滅了元朝的殘余勢力,這才于1368年建立了大明朝的中央集權制度。
雖然朱元璋推翻元朝,顯得相對而言比較順利一些。但是明朝最后也是因為自己人打自己人這一原因而走向了滅亡。比如說袁崇煥在明朝末年時,不僅無法調(diào)兵遣將,而且朝中個人對袁崇煥也是各種不信任,死于1630年。
除了袁崇煥之外,內(nèi)部勢力勾結的代表人物,還有死于1639年的盧象升和兵敗1638年的高起潛等人。而這樣內(nèi)部矛盾越來越深的情況,自然也沒有辦法使得各勢力統(tǒng)一在一起共同抵抗敵人,最后也就落得一個內(nèi)憂外患,里外被夾擊的局面。而這樣的中央集權制度又該如何生存,本身就是一個難題。
大家都知道元朝是蒙古人創(chuàng)立的,它的創(chuàng)始人成吉思汗誕生于蒙古的草原,沒有收到過中原的教育,他所有的經(jīng)驗都是在草原上學的,而草原上的社會關系不像中原這樣的復雜,所以他建立的蒙古國的政權比較原始,穩(wěn)定性也比較差。
后來忽必烈就將蒙古國改為了元朝,但是還是受上輩的影響,社會組織形式仍然比較原始,知道王朝的滅亡。
而朱元璋本身是元朝的一個小老百姓,作為底層的群眾,生活條件一直都比較艱苦,但是剛開始仍然沒有想要造反,因為當時的文化教育就是忠于朝廷,孝敬父母,元朝的時候比較崇拜佛教,所以寺廟里肯定是不愁吃穿,于是他就當了和尚,享受了一段不餓的時光,但是后來國家越來越衰敗了,寺廟也沒有辦法維持生計了,所以他被趕了出來,然后當了乞丐。
后來偶然間聽說自己小時候的一個玩伴加入了起義軍,于海生他也開始反思自己,他對元朝越來越失望了,于是有了推翻元朝的念頭,加入了起義軍。因為他的義父,很快她就變成了起義軍的領導者,然后在戰(zhàn)爭中一直勝利,少見的以南方軍隊打敗了北方軍隊。
為了增加自己的勢力,號召中原的百姓開始反抗元朝,然后創(chuàng)立了明朝,讓一直處于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下的中原百姓看到了希望。而元朝的統(tǒng)治者也是來回忙的平定起義軍,這支起義軍剛打壓下去,另一支就又出來了。后來他當了皇帝以后,他就繼續(xù)圍剿元朝的殘余勢力。
1368年,元朝的皇帝逃離了首都,但是沒有把元大都里面的東西給毀掉,可能他只是想的先出去避一下風頭,而不是永遠的逃離了,不過這個皇帝也確實有點意思,他雖然不喜歡管理朝政,但是卻喜歡做手工,喜歡木匠的活,而且自己做的船比一般的工匠做的還要好,一點都不像個統(tǒng)治者,但是他對中原的文化還是非常有研究的,當起義軍打到元大都的時候,皇上的想法卻是,反正元朝進入中原還不到百年,這里本來就不是我們的地方,所以他也就沒有把自己當成個中原皇帝。
當元大都被攻下的時候,皇帝也覺得是時候該把地方歸還給中原人了。其實他們都清楚,漢人才是中原的主人,而他們應該歸屬于草原。雖然說明朝一直在對元朝的殘余勢力圍剿,但是始終沒有滅亡于明朝,后來他們進入了韃靼時期,但是仍然采用的是元朝時期的官員制度,直到清朝的時候才取消。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543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