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為大家?guī)砦夯萃鯙槭裁磿环Q為敗家子,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春秋百家爭鳴。
戰(zhàn)國紛爭不斷。
這是一個偉大的年代,英雄人物層出不窮,只是不知是時勢造就了英雄,還是英雄改變了時勢。
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的大變革時期,各個諸侯國君主紛紛思索強國之道,為了成就一番偉業(yè)而渾身解數(shù),但最終能成就歷史的卻只能有一個,究竟會是誰呢?
秦國。
這是我們后來人可以肯定正確的答案,但在當時卻樸樹迷離。
至少來說,戰(zhàn)國初期最有能力統(tǒng)一華夏的,一定不是秦國,而是三家分晉始成諸侯的魏國。
魏國的強大,我們不消細說,是因為魏國出了一位不世明君——魏文侯,那么又是誰導致了魏國的衰落呢?
是魏文侯的兒子魏武侯和孫子魏惠王。
不過魏武侯除了好戰(zhàn)和逼走吳起外,其余的為政之道,似乎也可圈可點,所以我們本篇就拋開魏武侯,單論魏惠王。
作為戰(zhàn)國首霸的魏國到了第三代而迅速沒落,魏惠王的“長壽”是關鍵,魏惠王之所以被后世稱為“敗家子”,是因為他的3次決策,摧毀了魏國百年基業(yè)。
魏惠王交惡韓趙。
魏敗韓于馬陵,敗趙于懷?!妒酚洝の菏兰摇?/p>
三家分晉,韓趙魏各成諸侯,但由于三晉處于中原腹地,四面環(huán)敵,這在地理位置上是十分不利的,魏文侯就意識到了這點,所以他很注重和韓、趙之間的關系,當魏國成為三晉的老大時,韓趙都想借著魏國的實力滅掉對方,但魏文侯卻使三家握手言和,當然這也是魏國能稱霸一時的外部原因。
等到魏武侯即位,魏國急速膨脹的實力讓他發(fā)飄,于是開始欺負韓、趙這兩個小弟,但是經過一系列的探索,魏武侯發(fā)現(xiàn)戰(zhàn)略有誤,四面受敵自己吃不消,于是主動緩和了與韓趙的關系。
但是到了魏惠王當政時期,就徹底和韓趙兩國撕破了臉皮,三晉內部之間的斗爭開始急劇升溫,而導致魏國衰落的桂陵之戰(zhàn)和馬陵之戰(zhàn),就是因為魏國率先攻打趙國和韓國,兩國不敵求救于齊國,齊國用圍魏救趙、圍魏救韓的打法擊敗了魏國。
那么你可能要說了,魏惠王為何非揪著韓、趙兩國不放呢,這是因為魏惠王繼位之初,韓趙兩家想著分掉魏國,而趙國更甚,卻想著殺死魏惠王,這就是魏惠王內心的“仇”,不過話又說回來,為了復仇而忽略國家利益,豈能不“敗家”?
魏惠王遷都大梁。
秦用商君,東地至河,而齊、趙數(shù)破我,安邑近秦,於是徙治大梁。——《史記·魏世家》
關于魏惠王的遷都,歷來說法不一,有魏惠王六年、九年、三十一年三種說法,而根據上述太史公的記載,魏惠王是因為打不過秦國才遷都大梁的,這是被迫的,也就是魏惠王三十一年遷都大梁的。
但是根據《竹書紀年》和楊寬先生在《戰(zhàn)國史》中的論斷,發(fā)現(xiàn)太史公這一說法其實并不準確,在魏惠王即位之初就進行了遷都才是最為合理的,我們也能從桂陵之戰(zhàn)孫臏說的“攻魏國之必救的大梁”可以推斷出,魏國遷都的時間是符合《竹書紀年》記載的。
那么這里就有問題了,為何魏惠王要遷都呢,這是因為魏惠王想著逐鹿中原,把魏國遷到大梁,也就離中原更加近,就像釣魚時,總想著把身子前傾,以此來看清更多魚,但是魏惠王絕對沒有想到,這次遷都是非常愚蠢的舉措。
對于魏國而言,這次遷都使得魏國陷入了四面受敵的境地,從而加劇了中原各國的混戰(zhàn),對于秦國而言,魏國的遷都則放松了對自己的壓力,使得秦國能夠更好地完成國內的變法運動,當然魏國的遷都還使得秦國后來能夠順利東出。
魏惠王自稱為王。
梁君(魏惠王)伐楚勝齊,制韓、趙之兵,驅十二諸侯以朝天子于孟津?!稇?zhàn)國策·秦策》
魏惠王是魏國分晉后第一位稱王的人,不過他的稱王,是建立在魏文侯和魏武侯的基礎上的,如果單靠自己那兩把刷子,魏惠王別說稱王,自立都是問題。
魏惠王的稱王是在桂陵之戰(zhàn)后發(fā)生的,你可能說,不是吧,桂陵之戰(zhàn)后魏國還能稱王,其實各位看官對于桂陵之戰(zhàn)有個誤解,桂陵之戰(zhàn)魏國雖然敗了,但是主力尚存,加上魏惠王又聯(lián)合了周圍一些諸侯,國力在短時間內就得到了恢復。
但是魏惠王就是不長記性,恢復國力諸侯,就拉著十二個諸侯,朝見天子,自立為王了,稱王后的魏惠王,可謂風光無限,但其他好處呢,似乎沒有。
但是壞處卻很多,那就是引起了齊楚兩位大國的不滿,于是接下來一系列這兩國的軍事活動,全是沖魏國去的,這不禁讓飛魚想到了趙國的趙武靈王,即位之初就自去王號,終身不再稱王,他的王號還是后代追封的,這就是明君和昏君之間的差別。
魏惠王為何被后世稱為“敗家子”?3次決策,摧毀了魏國百年基業(yè),第一次決策失去了兩個可靠的盟友,第二次決策使魏國大梁成為四戰(zhàn)之地,大梁地處平原不具地理優(yōu)勢,第三次決策則讓魏國成為了眾矢之的。
那么為何有人說魏國的衰落和魏惠王的長壽有關呢,其實這也有道理,活了81年,在位52年,可以說是戰(zhàn)國為數(shù)不多的長壽君主,年紀大就會容易糊涂和犯錯,魏惠王也不例外。
戰(zhàn)國時期的將軍
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如果魏惠王可以去世的早點,魏國會有什么樣的變化,還真說不準,畢竟魏國需要的是中興之主,倘若真出現(xiàn)那么一位,至少魏國不會崩潰的如此迅速。
不過,歷史不能假設,魏國的興衰也再次為我們詮釋了什么才是強不過三代,但是為何戰(zhàn)國時期的秦國可以打破這個定律呢,這亦是需要我們的思考。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550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