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這是唐代詩人王昌齡在《從軍行(青海長云暗雪山)》之中的名句。而"樓蘭"在唐詩中的"戲份",僅在《全唐詩》中,就高達二十五場。
作為漢代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重要樞紐,樓蘭于當時的中原王朝而言,最主要的價值還是在經濟領域??烧缤醪g筆下的樓蘭一樣,后人在很多時候想起這個地方,卻總是將它和戰(zhàn)爭聯(lián)系在一起。
人們產生這樣的聯(lián)系,確實和樓蘭的實際情況有密切關系。從地理位置上來說,樓蘭是"絕對"的西域,與玉門關、陽關這樣的中原進入西域的"門戶"全然不同。所以出于文化認同和民族認同心理的差異,樓蘭這個因為傅介子斬樓蘭王一事而走入中原人視線的西域國家,就被當做了"不破樓蘭終不還"這些詩句中西域邊地戰(zhàn)爭的代名詞。
在把"樓蘭"當做一個代名詞的時候,人們其實并沒有將樓蘭國這個國家太多地牽扯進其中。就像如今網絡語言中說"我想吃檸檬",我們并非是此刻真的對檸檬這種水果有什么想法,而只是想借此表達自己內心的一些感受。所以王昌齡等人提起"樓蘭",也只是把這里當做一片征戰(zhàn)的沙場,由此來抒發(fā)自己的保家衛(wèi)國、建功立業(yè)之志。
而除了成為西域邊地戰(zhàn)爭的代名詞,"樓蘭"在很多人的眼里還有一個象征——中原對西域的統(tǒng)治。前面我們提到,樓蘭這個西域小國走入中原人的視野,與傅介子斬殺樓蘭王一事密不可分。
傅介子是西漢時的一名出色的"外交官"。在西漢昭帝元鳳年間,由于樓蘭、龜茲等西域小國勾結匈奴,并斬殺漢朝來使,所以傅介子請旨出使,帶著漢昭帝的詔書去譴責不安分的樓蘭等國。
盡管在此次出使期間,龜茲和樓蘭的國王都對傅介子一行漢朝使者展現出了熱情,也當著傅介子的面反思了自己與匈奴勾結的不當,但傅介子還是察覺到這些人"躁動"的心。所以出使結束后,傅介子盡管已經利用從樓蘭和龜茲國王那得來的匈奴使者的下落線索斬殺了那些挑事的匈奴使者,但還是向當時把持著朝政的大將軍霍光請命,希望斬殺龜茲國王以儆效尤。
在出使時,傅介子發(fā)現西域的國王比大漢的皇帝"親民"得多,出行時和百姓們挨得很近。所以傅介子覺得他完全可以借此機會刺殺心已經明顯向著匈奴的龜茲國王,來震懾西域其他不安分的小國。不過霍光覺得龜茲太遠,再專門跑這一趟不太劃算,所以讓傅介子把刺殺對象改成樓蘭國王。
于是傅介子帶著朝廷的任命再一次去往樓蘭。不過這次他還帶著大量用以賞賜的金銀財寶,而非譴責詔書??蓸翘m王對這個來了又來的漢使也有了戒備之心,不愿與傅介子有過多接觸。
不過傅介子也不急,見樓蘭王不愿見自己并受賞,便帶著財物往樓蘭邊境走。他還讓翻譯轉告樓蘭王,如果不接受這些賞賜,那他就要把這些財寶送給其他國家的國王了。
樓蘭王眼看著快到嘴的鴨子要飛了,便終于按捺不住,邀請傅介子赴宴,好讓這個漢使把財寶留下。結果樓蘭王把自己都喝醉了,傅介子還是沒把賞賜給他,還說漢朝天子有密令要給樓蘭王,要他隨自己去帳中。
對付一個醉酒大漢多容易啊。傅介子命手下兩名壯士抓住樓蘭王,從背后一人給了樓蘭王一刀。樓蘭國的權貴們得知了王的死訊,驚恐四散。而傅介子卻沒再動這些人,只說樓蘭王這是不忠于漢天子,他只是奉命來懲治罪人。至于新的樓蘭王,漢天子已經決定將由樓蘭在中原的質子來當。
所以因為這層緣故,因為樓蘭王是站在中原對立面的勢力,人們便將"樓蘭"視作敵人的化身,一個被中原壓在腳下的敵人的化身。這也是我們總覺得"樓蘭"二字自帶一種兩軍對峙之"殺氣"的原因。
且當"樓蘭"有這層象征意義的時候,再以"樓蘭"入詩的作品便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歌頌某人在戰(zhàn)場的豐功偉績,比如"前年斬樓蘭,去歲平月支";一類寫為國拋頭顱、灑熱血的雄心壯志,比如"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至于樓蘭最終消失在西域的綿綿黃沙之中,并非是因為戰(zhàn)爭,而是因為自然環(huán)境的變化。
兩漢至魏晉,樓蘭國都一直處于中原王朝的控制之下,發(fā)揮著其作為絲綢之路要塞的作用。但河流改道帶來的干旱,最終還是讓這座極有特色的西域小國成為"過去式"。
而往后,便只剩"樓蘭"一詞還繼續(xù)活在詩文間。
樓蘭是古代西域的一個小國的名字,當時是在中國西部,而如今已經沒有它的存在了,人們探尋發(fā)現已經找不到樓蘭城的具體位置,它似乎已經是留存在邊塞詩人的詩里和人們記憶里的東西了。很多詩人都喜歡提到樓蘭,大家知道是什么原因嗎?是因為當時樓蘭只是一個小國,但是他們的國王卻有著很大的雄心。
想要和匈奴一起聯(lián)手把漢朝打敗,但是他們的計劃并沒有成功,因為漢朝派出了非常有名的將領,霍光去阻止他們的這場計劃,最后霍光成功了,而當時戰(zhàn)場上也流傳著這幾個字,不破樓蘭終不還。展現了漢朝將領奮勇殺敵一心為國的情感,他們?yōu)榱俗约旱膰沂乃辣Pl(wèi)自己的城池,及時揭開敵人偽善的面紗,是我們永遠值得尊敬的英雄。
這7個字一出,似乎我們又看到了當時戰(zhàn)場上的場景,盡管有幾個國家一起聯(lián)手與漢朝為敵,但是漢朝將領們完全沒有懼怕,而是奮勇向前,寧可拼上自己的命,也要將敵人打退,也要守衛(wèi)自己的家園,這是多么值得感動的事情啊,樓蘭敗就敗在它有這個心卻并沒有成功的實力,這讓它從根源上就失敗了。
我覺得樓蘭城的消失是一個歷史必然的結果,因為它們畢竟處在西部,而且荒漠廣布,一旦沒有足夠的補給,那么整個城都會很輕易的消失,如果風暴來襲,那么沒有人的生命是安全的,很容易就會消逝在歷史的長河中。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552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烏臺詩案是怎么發(fā)生的是誰救了蘇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