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人眼中,"名"和"字"是相關(guān)但又不同的概念。那么,古人的名和字有什么區(qū)別?
《禮記· 檀弓》記載:"幼名, 冠字……周道也。"也就是說,早在封建社會之前,在周代,中原一帶的漢族先祖就已經(jīng)有了分別取名和取字的習(xí)俗。
按照當(dāng)時的習(xí)慣,應(yīng)當(dāng)是男子在出生三個月后,由父親或家中其他身份尊貴的長輩取名。且在三個月到十歲期間,他們還可有"乳名",比如蜀漢后主劉禪,小名"阿斗"。在十歲之后,他們得到的正式的名字則被稱作"訓(xùn)名"。待到男子二十歲,加冠成年,再由長輩取字。女子則是三個月取名,十五歲行了及笄禮之后取字。
按照《說文解字》的解釋,"名"的本質(zhì)即"自命也,從口從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在白天看得見的時候,我們能通過一個人的樣貌分辨出他是誰。到了晚上,一片漆黑,人們看不清別人的模樣,但依然存在分辨他人的需求,所以為了區(qū)別他人和聯(lián)絡(luò)他人,人們給各自取了名稱。
而“字”,是“名”的衍生產(chǎn)品。作為衍生,字當(dāng)然有很多與名相似的地方。
首先,他們的基本功能,也就是被人用作區(qū)別和聯(lián)絡(luò)他們的符號,是一脈相承的。其次,取字的根本原則就是"字"要與"名"有意義上的聯(lián)系。
這種聯(lián)系,可以是正向的。比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他名"宗元"字"子厚"。在古代漢語中"元"和"厚"的意義是相近的。如白居易,他名"居易"字"樂天"。這"字"來源于對"名"的聯(lián)想。又如孟郊,名"郊"字"東野",這"字"來源于與"名"同類的事物。
這種聯(lián)系也可以是反向的。比如同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他名"愈"字"退之"。而在古代漢語里"愈"和"退"的意義就相反。還有的字,是自己的名的拆分,比如明人章溢,字三益。
此外,還有少部分字,和名一樣也使用了典故。比如西漢名人司馬相如,據(jù)《史記》載,他名"相如"是因為他仰慕趙國名相藺相如。而他字"長卿",是因為藺相如是趙國的上卿。
所以總的而言,作為"名"的衍生,"字"和原有的"名"有著非常緊密的聯(lián)系。不然一個人有兩個毫無聯(lián)系的象征符號,那才是真的讓人找不見規(guī)律,也摸不著頭腦。
可名與字雖然在意義上聯(lián)系緊密,但他們又不像是樹干和枝丫的關(guān)系。字,就和加冠、及笄一樣,有一種禮制層面的象征意味。
《禮記·冠義》和《儀禮·士冠禮》都提到類似"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冠而字之,敬其名也"的觀點。擁有自己的字,就像是古人步入成年的標(biāo)志。當(dāng)他們有了字,他們就得和無憂無慮的的童年告別,開始肩負起自己作為社會的一部分,作為家族的接班人的責(zé)任。
出生后就有的名,是人們來到這世上之后,人們?yōu)榱藚^(qū)分他是誰而賦予他的第一個符號。而第二個符號"字",它的背后是古人所擁有的一系列屬于成年人的權(quán)力和義務(wù)。也正是如此,"字"才會成為古人對于一個成年人的尊稱。
同時,在名與字的文化產(chǎn)生的早期,一般只有貴族才會擁有"字"。畢竟當(dāng)時只有他們有各種各樣的政治權(quán)力,對于禮制有各式規(guī)范。這對于"字"比"名"更多一層象征身份的"氣息",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字"有了"身份",便又促進了"名"和"字"的分工:名是供長輩呼喚的,字是供平輩和晚輩稱呼的。在長輩面前,無論一個人成就如何,他始終是后輩,所以長輩可以用名來稱呼自己。但在同輩之間,相互尊敬便是一種社交必要,所以要互稱字。
在以前背古詩詞的時候,我們面前偶爾還會有"號"這一"攔路虎"。它雖然也有類似名和字的作用,但來源和前二者卻又有很大的不同。
號一般是人到中年才會有的。這可以自己取,也可以由當(dāng)?shù)氐拈L官授予。所以它往往和原本的名或字沒有太多關(guān)系,而與其居住地、宗教信仰、情趣愛好、個人志向等聯(lián)系更緊密。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晚年自號"六一居士"(寓意藏書一萬卷、金石文一千卷、棋一局、琴一張、酒一壺,自己人一個),便是因為他此時志在琴棋書畫和金石詩酒。
雖然我們今天一個名字就走遍天下,但也不得不承認(rèn)名與字的文化幾乎貫穿了我們的歷史。
"名字"二字雖然簡單,但它背后的文化底蘊卻深厚,這大抵也是我們今天依舊在乎名字的一個原因吧。
對于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名字來說是一個詞,但是在我們的中國古代,名和字其實是分開的,完全就是兩回事,名就是一個人的大名,而對于字是成年之后由父親母親或是老師給取得。
在古代,古人小孩出生三個月之后,由他的父親給他取一個名,叫作乳名或者是叫作幼名,等到他長大以后,進入了社會,因為要有稱呼了,別人稱呼他,就不能稱名,這就還需要一個尊稱,并且還需要一個字,具體來說的話,是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女子是十五歲行?及笄禮?,這些也都是成人禮。 那么這就在成人禮的儀式上就要由一些德高望重的長輩或者是一些當(dāng)?shù)氐馁t人給取一個字,名以正體,字以表德,這個字我們也是經(jīng)常說表字什么什么,但是這個名和字雖然在意義上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他們之間又有著必然的聯(lián)系。
對于取名字的標(biāo)準(zhǔn),比方說,諸葛亮,字孔明,劉備,字玄德,曹操,字孟德,這種關(guān)系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相近的,相承的,相延的,相補的,甚至是相反的等等。相反的就有,比如說,韓愈,字退之,對于韓愈中的愈是前進的意思,但是呢這個退字就是恰好相反的,所以就有聞名即知其字,聞字即知其名,在這就有一點需要特別注意,對于古人的自稱,只能稱名,而不能稱字,比方說,劉備,他只能說備怎么樣怎么樣,不而不能說玄德我在怎么樣怎么樣。
平輩或者是一些關(guān)系一般的人,長輩對于他的稱呼只能稱字,比如曹操稱劉備就只能稱玄德,在古代,直呼其名是一種非常不禮貌的行為,我們常說的指名道姓就是不尊重對方的表現(xiàn),還有一些需要注意的是中國古代不管男子有字,女子也是有字的。
古代人名和字的含義是如下:
一、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單指名。“名”又叫“本名”,舊說是古代嬰兒出生后三個月由父輩所取。
二、字,又叫“表字”,是除本名外另取一個與本名有所關(guān)聯(lián)的名字,男子20歲(成人)舉行加冠禮時取字,女子15歲許嫁舉行笄禮時取字,以表示對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稱呼。
名號的分類:
從歷史的習(xí)俗沿革來看,名有乳名、本名、學(xué)名、曾用名、筆名、藝名等之分。
1、乳名
乳名,也叫奶名、小名、小字,是一個人在孩童時期的名字。如小二、小三、寶貝、寶寶……,長大以后一般不用,除非長輩對晚輩偶爾呼之。
2、筆名
筆名,常常是文人墨客依據(jù)自己的喜好在其作品上署的別名。
3、藝名
藝名,即藝人演出時用的別名,如白玉霜,原名李慧敏,雙名李桂珍,是評劇表演藝術(shù)家,其藝術(shù)風(fēng)格,被稱為“白派”。從以上“名”的各色特異的表現(xiàn)形式來看,既體現(xiàn)了不同年齡階段的不同稱謂,又象征著一個人的職業(yè)、地位和身份。
4、學(xué)名
學(xué)名,就是一個人開始求學(xué)時使用的名字。
5、字
“字”的產(chǎn)生,是出于避諱,也就是尊崇長輩的倫理需要。古代人在祭祀神靈和先祖的時候,為了表示恭敬,不敢直接稱呼先祖的名,這樣就產(chǎn)生了字。因此,“字”實際上是表示尊敬的人名。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566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