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豐十一年1861年7月15日,咸豐皇帝病重,7月16日病危,7月17日駕崩。死前他召集八大臣,讓他們做顧命大臣,也記載叫做贊襄政務(wù)大臣。
這八個人分別是:和碩怡親王,時任宗人府宗令、領(lǐng)侍衛(wèi)內(nèi)大臣愛新覺羅·載垣;和碩鄭親王,時任總理行營事務(wù)大臣、步軍統(tǒng)領(lǐng)、御前大臣愛新覺羅·端華;協(xié)辦大學士、署領(lǐng)侍衛(wèi)內(nèi)大臣、管理理藩院事愛新覺羅·肅順(鄭親王之弟);道光皇帝第六女壽恩固倫公主額駙,時任領(lǐng)侍衛(wèi)內(nèi)大臣富察·景壽;軍機大臣、兵部尚書托和絡(luò)·穆蔭;軍機大臣、吏部侍郎匡源;咸豐皇帝老師杜受田之子,任軍機大臣、工部侍郎杜翰;軍機處學習行走大臣、太常寺少卿焦祐瀛。從這八人的組成來看,其中有親、有貴、有滿、有漢、有內(nèi)臣、有外官,堪稱完美的班子。
據(jù)傳聞,咸豐皇帝生前,肅順等建議他仿照漢武帝殺其母留其子的"鉤弋夫人"故事,免得日后皇太后專權(quán)?!稘h書·外戚傳上》記載:漢武帝寵幸鉤弋夫人趙婕妤,欲立其子,以"年稚母少,恐女主顓恣亂國家"。趙婕妤遭漢武帝譴責而死。漢武帝臨終前,立趙婕妤子為皇太子,以大司馬、大將軍霍光輔少主,是為漢昭帝。
但是,咸豐皇帝沒有像漢武帝那樣做,而是用"御賞"和"同道堂"兩枚印章來平衡顧命大臣、兩宮太后之間的關(guān)系,并加以控制??吹贸鱿特S皇帝臨死前的確下了一番苦心,希望構(gòu)建一個完整的輔政班子,來鞏固皇太子載淳的統(tǒng)治。
然而,世事難料,咸豐萬萬想不到自己看似完美的方法,卻埋下了不可調(diào)和的災(zāi)難。
八月初二,由欽差大臣、督辦直隸山東軍務(wù)的勝保給嗣皇帝上的一封奏折,正式拉開了兩宮皇太后和顧命八大臣之間的斗爭序幕。
勝保給嗣皇帝載淳上奏折稱:自己深受先皇恩典,且直隸和山東的亂黨、賊匪已經(jīng)肅清,希望能前往避暑山莊拜謁皇帝的梓宮,請求恩準。這封奏折上報沒多久,八月初七,皇帝就下諭旨同意勝保前來拜謁,并且“將此四百里諭令知之”??删驮谕惶靸?nèi)閣又“奉上諭”申斥了勝保違反規(guī)定,私自向皇太后上請安折子一事,要求將勝?!敖徊孔h處”。這樣一來作為兩宮皇太后奪權(quán)的急先鋒,勝保自然沒有機會再前往避暑山莊,也就沒有機會接觸到兩宮皇太后和嗣皇帝了,而僧格林沁也被顧命八大臣用同樣的法子打消了拜謁大行皇帝梓宮的想法。
就在勝保被斥責的前一天,即八月初六日,山東道監(jiān)察御史董元醇也向嗣皇帝上奏,懇請“皇太后權(quán)理朝政并另簡親王輔政”。就這樣顧命八大臣與兩宮皇太后雙方開始交上火了。咸豐帝臨終時賜給同治帝一枚“同道堂”印章(右),慈安一枚“御賞”(左)兩宮皇太后和恭親王奕?,清楚地意識到并預(yù)感到,這是他們生死存亡的歷史關(guān)鍵時刻,惟一的出路就是拼個魚死網(wǎng)破。
在皇帝梓宮由避暑山莊起駕一天之后,兩宮太后便以“皇帝幼小、兩宮太后為年輕婦道人家”為由,帶著載垣、端華等七大臣從小道趕往北京,只留肅順率領(lǐng)人馬跟隨梓宮慢行。慈禧回京之后,驪姬召見恭親王奕訢和軍機大臣文祥等人。次日一早,奕訢手捧蓋有玉璽和先帝兩枚印章的圣旨,宣布解除肅順等人的職務(wù),當場逮捕了載垣和端華,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等則被撤職查辦,而醇郡王奕譞則在京郊密云逮捕了還在護送梓宮的肅順,八大臣徹底失敗,史稱“辛酉政變”。
咸豐帝臨死前任命的“顧命八大臣”為什么斗不贏慈禧?
兩宮皇太后和恭親王奕?,抓住并利用官民對英法聯(lián)軍入侵北京、火燒圓明園的強烈憤怒,對"承德集團"不顧民族、國家危亡而逃到避暑山莊的極大不滿,把全部歷史責任都加到顧命八大臣頭上。也把咸豐皇帝到承德的責任加到他們頭上。從而兩宮皇太后和恭親王奕?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動,爭取了官心、軍心、旗心、民心,顧命八大臣則成了替罪羊。
兩宮皇太后和恭親王奕?,利用了顧命大臣對慈禧與奕?的力量估計過低而產(chǎn)生的麻痹思想,又利用了帝后雖是孤兒寡母,卻掌握"御賞"、"同道堂"兩枚印章,顧命大臣雖可擬旨不加蓋這兩枚印章卻不能生效,兩宮太后與奕?可由大臣擬旨加蓋這兩枚印章便能生效的有利條件。
兩宮皇太后和恭親王奕?,搶占先機,先發(fā)制人,沒有隨大行皇帝靈柩同行,擺脫了顧命大臣的控制與監(jiān)視,并從間道提前返回,利用自農(nóng)歷7月17日咸豐皇帝逝世,到咸豐皇帝靈柩運到皇宮,其間有七十四天的充分時間,進行政變準備。原定農(nóng)歷9月23日起靈駕,29日到京,因下雨道路泥濘,而遲至10月3 日到京,比原計劃晚了四天。而兩宮太后于29日到京,30日政變,時間整整差了三天。這為她們準備政變提供了時間與空間,打了一個時間差與空間差。
經(jīng)宗人府、大學士、六部、九卿、翰詹、科、道的會議,擬定載垣、端華、肅順三人的罪行應(yīng)比照:大逆不但共謀者,不分首從,皆凌遲處死律,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五人隨聲附和,擬“杖一百,流三千里,發(fā)往新疆效力贖罪”。隨后請旨定奪。
當天,兩宮皇太后和皇帝就傳諭:載垣、端華是宗室親王,按照議親、議貴的條例,免于凌遲,命肅親王、刑部尚書前往宗人府傳旨,令載垣、端華在宗人府內(nèi)自盡。肅順加恩改凌遲為斬立決,派睿親王、刑部右侍郎前往監(jiān)斬。景壽因是皇親,則只革去御前大臣的職務(wù),依舊保留公爵和額駙的身份。穆蔭在軍機處年深日久,班次在前,情節(jié)嚴重,所以革職后發(fā)往軍臺效力??镌?、杜翰、焦祐瀛三人則革去一切職務(wù),免于發(fā)配。
同治皇帝在“辛酉政變”后,內(nèi)有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外有議政王奕?主政,從而開始了"同治中興"。但與此同時,清朝體制從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議政王攬政的皇權(quán)二元,到慈禧獨攬朝政的一元獨大的局面也出現(xiàn)了。
這八個人被殺的背殺,流放的流放,就只有景壽一個人非但沒有受到牽連,反而得到了慈禧的重用。這是因為景壽在這之前就和慈禧她們通過氣,暗中幫助慈禧她們對付其他七個大臣。
這八個大臣排在前面兩個的分別是載垣和端華,是怡親王和鄭親王,是大清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也是咸豐最信任的兩位王爺。第四位的肅順是鄭親王端華的弟弟,官居協(xié)辦大學士。這三人是“顧命八大臣”的領(lǐng)袖。因此政變失敗后,這三人都遭到了殺身之禍。
而后面的四位大臣,穆蔭、匡源、杜翰和焦佑瀛,為五位軍機大臣的其中之四。此四人,均為肅順一黨,因此得以名列輔臣。而另一位軍機大臣文祥,因為是恭親王的人馬,因此也被排擠在外。
而景壽,在這八人中比較另類,他是大清的駙馬爺,咸豐皇帝的姐夫。作為一名外戚,景壽本來不應(yīng)干預(yù)政務(wù),因此他也并非肅順一黨。
景壽被列入“顧命八大臣”,一開始就是被肅順所裹挾進來的,他本人并不是肅順一派的人馬,因此在與慈禧等人的權(quán)力斗爭中,景壽就沒有表現(xiàn)得那么積極。
并且從后來景壽得到的待遇來看,他可能還曾經(jīng)暗通款曲,充當過慈禧等人在八大臣中的內(nèi)應(yīng)。景壽雖然表面上是肅順一邊的人,但內(nèi)心里卻沒站錯隊。因此“顧命八大臣”被扳倒后,同僚紛紛倒霉,只有景壽一人得享榮寵,也就不奇怪了。
早早的就給慈禧當內(nèi)應(yīng),所以他能幸免于難,但是這樣的一個人就算這次逃過了,之后也不會有什么好下場。
咸豐十年(1860年)八月,英法聯(lián)軍占領(lǐng)天津后,進逼北京。由天津大沽退守通州的清軍在僧格林沁的率領(lǐng)下,在八里橋不敵英法聯(lián)軍,京城的最后一道防線被突破。咸豐十年九月底,咸豐帝攜后妃及戶部尚書肅順等八大臣倉皇出逃熱河,對外宣稱“木蘭秋狝”,就是去木蘭圍場打獵去了。而京城的亂攤子,咸豐帝則交給了他的六弟恭親王奕欣收拾。
咸豐帝本來就體弱多病,到熱河后更縱情聲色,不到半年身子骨就垮了。咸豐十一年七月十六日,病重的咸豐帝在寢宮煙波致爽殿立下遺詔,對后事作出安排:立皇長子載淳為太子,并派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領(lǐng)侍衛(wèi)內(nèi)大臣景壽、戶部尚書肅順、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等八人為輔政大臣,“贊襄一切政務(wù)”。在這八位顧命大臣中,載垣是第一代怡親王胤祥的五世孫,襲爵;端華和其弟肅順是鄭親王濟爾哈朗的后人。所以這三人是皇室宗親的代表,而景壽是外戚,其余四人則為軍機大臣。可以說,咸豐帝挑選的八大臣顧及了各方的利益。七月十七日,咸豐帝為防顧命大臣專權(quán),又將“御賞”、“同道堂”兩枚印章分別交與慈安與慈禧保管,顧命大臣的擬旨必須同時蓋有這兩章才能生效。
咸豐帝的初衷是很好,顧命大臣的權(quán)力很大,但有兩宮皇太后的制約,不致擅權(quán);兩宮皇太后在實力強大的顧命大臣面前,也不能專權(quán)。但是,由于咸豐帝忌憚恭親王奕欣的能力,將其排斥在顧命大臣之外。而敦親王奕誴、醇郡王奕譞等咸豐帝的親兄弟均被排斥在權(quán)力中心之外。所以,在咸豐帝死后,以慈禧為首的帝后派與以奕欣為首的宗室勢力聯(lián)手,在留京的大學士桂良、周祖培及軍機大臣文祥的支持下,發(fā)動辛酉政變,將護送兩宮皇太后和嗣皇帝載淳先行回京的載垣、端華等人削爵革職,交宗人府處理。而負責護送咸豐皇帝梓宮的肅順在行至密云時,也被睿親王仁壽和醇郡王奕譞深夜緝拿,連夜押解回京,交由宗人府議罪。
至此,顧命八大臣悉數(shù)被解職,八大臣之中的核心人物載垣、端華、肅順被削奪爵位,投入獄中。咸豐皇帝臨終前設(shè)計的輔政制度功虧一簣,政局完全由慈禧與恭親王奕欣掌控。恭親王奕欣在京聯(lián)絡(luò)反顧命大臣勢力,為慈禧奪權(quán)立下了頭功。政變后,作為對奕欣的回報,奕欣得到了領(lǐng)班軍機的權(quán)力,并加授議政王。在議政王奕欣的主持下,咸豐十一年十月初,朝廷各部等會同宗人府對顧命八大臣做出處置:載垣、端華和肅順是八大臣中的首腦人物,其三人擬凌遲處死;景壽、穆蔭等五人系“從犯”,擬革職,流放新疆。
這個處置意見上報給兩宮皇太后后,兩宮皇太后本著“議親議貴”的制度,即皇親國戚、三品以上和一品爵位的大員可依法減輕處罰的制度,又“加恩”于載垣、端華、肅順三人,對三人減輕處罰:賜載垣、端華于獄中自盡,由肅親王華豐、刑部尚書綿森傳旨;肅順因“悖逆狂謬”,令斬立決,由睿親王仁壽、刑部右侍郎載齡監(jiān)刑。其余五位顧命大臣處罰分別為:御前大臣景壽雖被革職,但保留了爵位和額駙品級,也沒有被流放;穆蔭被解除兵部尚書職,流放軍臺;匡源去職吏部左侍郎,免其流放;杜翰解職禮部右侍郎,免其流放;焦佑瀛去職太仆寺卿,免其流放。
顧命八大臣中,載垣、端華、肅順丟了腦袋,其余四人要么被革職,要么被革職流放。唯獨御前大臣景壽,雖被革職,但依然保留了爵位,是八大臣之中,處罰最輕的一個,這又是為何呢?在顧命八大臣之中,景壽可以說是身份最為尊貴的皇親國戚。景壽在道光二十五年,尚道光帝六女壽恩固倫公主,成為額附。壽恩固倫公主的生母為孝靜成皇后,孝靜成皇后也是恭親王奕欣的生母,還是咸豐皇帝的養(yǎng)母。壽恩固倫公主年長咸豐皇帝一歲,年長奕欣三歲,所以景壽是咸豐皇帝和奕欣的姐夫。景壽生性老實謹慎,所以很得咸豐皇帝的信任,把他列入顧命大臣之列。
景壽在八大臣之中并不是中堅力量,只是“從大流”,并末招致慈禧的忌恨。再者,景壽的身份特殊,屬“議親”加恩之列,所以被處罰得最輕。由于景壽非常低調(diào)謹慎,易于被慈禧控制,景壽在被革職不到四個月之后,很快出任了蒙古都統(tǒng)。一個月之后又官復(fù)原職授御前大臣。一年后,景壽再被重用出任領(lǐng)侍衛(wèi)內(nèi)大臣,并在同治十三年,掌管神機營事務(wù)。值得一提的是,慈禧最喜愛的養(yǎng)女榮壽固倫公主,也就是恭親王奕欣的長女,后來還被慈禧指婚嫁給了景壽的兒子志端。只不過,婚后五年,志端早逝,十七歲的榮壽公主從此成了寡婦。
景壽在被革職四個月之后,很快復(fù)出,并不斷受到慈禧的重用。復(fù)出速度之快,也令人懷疑當初對景壽的處罰只不過是掩人耳罷了。所以,慈禧對有“污點”的景壽大為重用,也不禁令人生疑。有人甚至認為景壽早早充當了慈禧的內(nèi)應(yīng)。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579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