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宦官汪直,大家都會想到什么呢?下面小編為各位介紹一下此人的歷史事跡。
明朝末年由于皇帝對于宦官的重用,導致宦官權勢過大,有的宦權利甚至是已經到達了能夠取代皇帝的地步,其中四大宦官就是人們最為熟知的人物。這四大宦官雖權傾朝野,但下場也幾乎十分的凄慘,這其中卻有這么一位,他算是四大宦官中的異類,也卻是他們之中唯一一個得以善終之人。
汪直是大藤峽叛亂中瑤民的后代,在他還小的時候就被俘進宮,在萬貴妃身邊當差。而此時的他正巧遇上當時朝廷對于宦官教育的重視,在宮中設有內書堂,選拔大批年幼的宦官進學堂讀書,以便長大后的他們可直接為皇帝所用。天資聰穎的汪直自然被選入了內書堂學習,內書堂可以說是許多宦官越向高位的基礎。
而在汪直身上應驗了一句話那就是成名要趁早,成化十二年,因李子龍等人使用巫術,勾結太監(jiān)私自進入大內,雖說事發(fā)后遭到誅殺,但是這件事卻引起了明憲宗朱見深的不滿,為了能夠更好的了解外面的情況,朱見深派出了為人十分狡猾的汪直,前去偵查。對于這項任務汪直完成得十分圓滿,獲得了朱見深的欣賞。
而這件事情也證實了東廠與錦衣衛(wèi)的無能,為了能夠更好的探查情況,朱見深在第二年的正月,創(chuàng)辦了西廠,由汪直統領,而且西廠的校尉人數比東廠遠遠多出了一倍。在坐上西廠廠公位置的他為皇帝鏟除奸臣,深受明憲宗的信賴。不過汪直的內心卻并不滿足于現狀,他不像其他宦官一樣想要擁有權傾朝野的能力,他想做一名統軍將領帶兵打仗。
成化十四年,女真族頻犯大明的邊界,汪直曾主動請纓前往戰(zhàn)場,卻被大學士等人攔下,一直到成化十五年,明憲宗才特地明汪直率軍前去討伐女真。汪直先派人誘開城門,吸引女真族的注意,隨后趁著女真深入圈套選擇突襲,這一仗屠戮女真近半數的戰(zhàn)士,令女真遲遲未能緩過神來。
在后來蒙古韃靼軍肆意侵擾領土之時,汪直采取奔襲以及劫殺,短短兩年的時間,三次打破韃靼部的主力軍。他在軍事上的成就完全不輸于與他同一時期的將領,不過汪直也因為常年身處邊疆一直遠離國,雖說從沒有被卷入過各種各樣的政治斗爭中,但是這也讓汪直與皇帝之間的感情有所淡化,在朝中的地位也遠不如從前。
西廠其實有一個特點,也是西廠最大的弊端那就是不講道理,凡事發(fā)現別人的一點小問題就會抓住不放,這一點也令朝廷的官員們非常的煩悶,總是上奏彈劾西廠,不僅如此東廠的總督因與汪直不和,也總是在皇帝耳根子邊添油加醋,最終罷免了汪直的官職,貶往南京,而西廠也隨之解散。
到了成化二十年,大同戰(zhàn)敗消息的泄漏令明憲宗十分的生氣,這一場戰(zhàn)爭的失敗明眼人都是知道不該將汪直調走,卻因害怕明憲宗的責怪只得將這一實情埋下。一直到一年后才有人敢將事情告知于憲宗,從這以后就極少有汪直的消息了。和其他宦官相比他可以說是非常奇葩的一個存在了,他因為對于戰(zhàn)爭的熱愛成為了四大宦官中唯一善終的人,而他也因為熱愛戰(zhàn)爭,失去了支持,最終遭貶。
立君王。但是畢竟同樣處在權力核心的最近處。正是這樣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使得明朝的太監(jiān)一樣可以做到權傾朝野。終明一朝,有四個權閹最為突出。下面就為大家一一盤點一番。
一、王振
王振屬于那種肚子里有點墨水的讀書人,但是正如我們看到的《儒林外史》中的范進一樣,要想出人頭地太難了。于是一心想走捷徑的他還是選擇自閹入宮做了太監(jiān)。這也是接近政治權力核心最快的方法。王振也是明朝第一個專權的太監(jiān)。正是他鼓動明英宗親征瓦剌,從而導致了明朝幾十萬大軍覆滅,皇帝在土木堡被俘的慘劇。王振最終也死于亂軍當中。死得是相當慘了。
二、劉瑾
劉瑾應該說天生就是當太監(jiān)的料。他從小就被太監(jiān)收養(yǎng),最后也步其后塵做了太監(jiān)。因為受到明武宗寵信,劉瑾當上了司禮監(jiān)掌印太監(jiān)。掌權后趁機禍亂朝政,魚肉百姓,為“八虎”之首,又被叫做“立皇帝”。然鵝最終劉瑾還是栽在武宗手上,抄家后自己被凌遲處死。應該算是這幾位當中死得最慘的了。
三、魏忠賢
這位似乎不用多做介紹,畢竟關于他的影視劇作品可以說得上是鋪天蓋地,幾乎都成了明朝太監(jiān)的形象代言人了。魏忠賢靠著攀附明熹宗的乳母客氏成功上位。人送外號“九千歲”。他排除異己,專斷國政,以致人們“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朱由檢繼位后,打擊懲治閹黨,治魏忠賢十大罪,命逮捕法辦,自縊而亡,其余黨亦被肅清。
四、汪直
汪直是成化年間的宦官。他以軍功見寵于明憲宗。憲宗委其總領京兵精銳“十二團營”,開創(chuàng)了明代內臣掌管禁軍的先河。而且汪直還是明朝唯一一任西廠督主。汪直因為一直坐鎮(zhèn)遼東,久而久之被憲宗疏遠。最終被東廠太監(jiān)排擠,貶往南京。其后不見于歷史。他的下場應該算是最好的了,不見于歷史就是這些權閹最好的結局了。
明朝的太監(jiān)再怎么呼風喚雨,權勢熏天,都只不過是皇帝的一個政治工具。他們不可能像漢唐時期的太監(jiān)那樣可以掌控政局甚至廢立君王。
因為漢朝有外戚,有丞相,而唐朝有藩鎮(zhèn),有三省六部,除了開國皇帝和中興之主,大都皇帝都是靠平衡各方勢力來維持其最高權力的地位。太監(jiān)作為皇帝身邊最親近的人,自然成為皇帝平衡各方勢力最得力的助手。如此一來,就需要給太監(jiān)更多的權力。嘗到權力滋味的太監(jiān)自然也就不會輕易放手,于是他們就自然也形成了一股獨立的政治勢力。
從宋朝開始武將就已經不再是一個政治勢力,除了南宋初期曾經出現過成為政治集團的苗頭,但是迅速就被瓦解了,以岳飛被殺為標志。中國傳統政治結構是一個參與的勢力從多到少遞減的過程。
漢代是文武皇族外戚宦官五權博弈,唐代擺脫了外戚,宋代又擺脫了武將和宦官,形成皇權和士大夫階層的二元權力結構,這個結構的維持是以對皇權的極大限制為前提的,因此逐漸演變?yōu)樾屡f兩黨使皇權有反彈的空間。
明代土鱉又搞不定知識分子,所以只好重新把宦官抬出來對文官進行牽制才能維持一個以皇權為核心的權力體系平衡。清朝因為是異族入主,所以有滿漢的天然分野,就不需要宦官參與權力博弈了。這里面就沒武將什么事,武將一旦想冒頭,其他所有政治勢力會共誅之。這是宋代之后中國政治運作的基本共識,這種共識一直貫穿到封建社會滅亡。
宦官,文武官員,皇帝,三種力量相互玩,誰玩得好就站在權力頂峰,明朝那些事這本書就很好的敘述了明朝的歷史,這三種力量也此消彼長,比如朱棣,張居正,魏忠賢,他們都是玩得好的代表。
皇帝和首輔(百官之首)在頂峰待得久,宦官待在頂峰的時間并不長。其實宦官在明朝只是皇帝的工具,用來平衡文官的,就像魏忠賢,皇帝一聲令下,他也得死。比起漢朝唐朝的宦官,明朝那些宦官簡直不要太弱雞。
明朝的四大宦官,王振,汪直,劉瑾,魏忠賢,汪直是佼佼者。汪直歷史上很厲害,他是瑤族人,5歲左右被俘虜當太監(jiān),和他一起俘虜的還有朱見深的紀淑妃,當年淑妃14歲。這兩個瑤族俘虜,一個生下了皇帝朱佑樘,一個成為權傾朝野的大太監(jiān)。
汪直16歲就掌管東廠,20歲領兵打仗,20歲出頭便被文官拉下馬。紀淑妃的兒子朱佑樘繼位后,本想繼續(xù)重用汪直,可大臣強烈反對,朱佑樘便沒用汪直,此時汪直才23歲,所幸他是善終。
汪直的品行比90%的讀書人更有節(jié)操,其實他不過是個十幾歲的孩子,建功立業(yè)時也20多歲。其人不諂媚于上,不跋扈于下,清正廉潔,不聽人奉承,寬待異己,讀書人做到這份上的也就于謙、王陽明數人而已。
且戰(zhàn)功赫赫,與文臣王越組成最佳搭檔,暴揍女真蒙古,大明成祖后200年來最能打的就是這二人,以至于這二人軍功太大都沒有辦法封賞。最后汪直失勢是因為遠在邊關、長期遠離皇帝,被其他太監(jiān)們近讒言、趕下臺了。
汪直在邊境一直打勝仗,看不起汪直的許寧,聯合文官集團把汪直排擠走就吃了大大敗仗,損失數千人。文官們怕皇帝責怪,隱瞞了一年多才上報,到底誰是禍國殃民的奸佞?
汪直這個人和秦始皇曹操雍正有些相似,史書里面的評價是偏正面的,戲文里的評價多是反面的。汪直十幾歲而且還是宦官就能帶兵打仗而且戰(zhàn)功不小。作為西廠廠公,特務機構的統領肯定手上是有不少血的。
最后被貶到南京可能是得罪人太多了皇帝讓他遠離權力斗爭中心去避避風頭。明朝皇帝重用宦官最失敗的只有一個就是明英宗,發(fā)生了土木堡之變,不但做了俘虜,要沒于謙差點首都不保,其余的汪直劉瑾魏忠賢都用得好,一旦不好使了也立馬廢掉。
太監(jiān)作為中國古代歷史上一種特殊的人群的確有很多可以研究的地方,因為靠近皇權既可以說權利巨大,但是又只能是皇權的附庸本身毫無權力;人們既討好他,但是又鄙視他;一方面他們也會賣一下皇帝換好處,另一方面卻又死死保護皇帝的權力等等。
當然我們后世了解歷史的人能理解他們?yōu)楹螘羞@樣矛盾的想法,但是太監(jiān)作為我國古代政治體系中的特有人群,依然是一個很好的研究對象。
宦官亂政,亂的是吏治,說白了就是擾亂了文臣的秩序;東林誤國,禍害的卻是百姓。太監(jiān)做事確實不擇手段,但是人家光明磊落,正大光明做壞事,反而是文官的勾當,竊國權柄,培養(yǎng)勢力,吸血百姓,嘴上還滿口仁義道德。
宦官貪污但是會辦事,宦官就是職業(yè)經理人這樣的機構,你用好它,它能高效地執(zhí)行你的政策。士大夫集團到王朝中后期,中期開始都是只拿錢不干事,而且還不交稅。說宦官黑,跟強搶民女,沒事壓迫平民的士大夫集團比,人家簡直是白蓮花,就是吃了沒筆桿子的虧。
因為內閣,督撫政策的完備,宦官執(zhí)行的是皇帝的意志。皇帝反正看的是業(yè)績,事能不能成。但是宦官想叛亂,內閣也具有相當的實權,可以壓制它。
所以宦官是皇帝意志的延伸,罵的最慘的魏忠賢雖然貪污,但是確確實實在對士大夫集團動刀子,收取政府應該收到的稅收,天啟年間朝廷財政較為從容,遼東戰(zhàn)事不是一片大好也是逐步推進的。結果崇禎棄之廠衛(wèi),聽士大夫集團的從農民頭上死命征稅,結果是平叛,越平越叛。
宦官代表皇權,是用來對抗大臣集團的。明朝末期崇禎帝賜死魏忠賢后,文官們失去制約,開始大肆斂財?;鹿俳o農民降稅,東林黨直接把畝稅從兩錢增到二兩白銀,農民餓死八九,大規(guī)模起義。遼東與清作戰(zhàn),官員們竟然抽軍餉發(fā)國難財。
太監(jiān)只是皇帝制衡大臣的一個棋子罷了,史書都是文人寫的,他們要潑臟水太監(jiān)洗不掉。文官比太監(jiān)壞的多,好歹太監(jiān)不能當皇帝,而文官是可以的。文官權力是會被繼承的,老子當官兒子自然也是官,但是太監(jiān)不一樣,太監(jiān)沒有后代死了以后不管是財富還是權力最后都會被收歸皇帝,所以皇帝更喜歡用太監(jiān)。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588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