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坐江山的皇帝都需要人來吹捧。不吹,故事不夠;不捧,名頭不響。這是個技術(shù)活,也有藝術(shù)性。這個事干好了,后面的很多事就跟著成了。
比如天下倒秦時,劉邦也起來歌鳴,但那么多山頭,大小軍閥,他算老幾?他倒放得開,“意豁如也”“好為大言”,經(jīng)常吹牛,但那只是在沛縣豐邑的地盤上。往大了說,他去過大梁城和咸陽。去大梁城時,他靠道上朋友的招待;去咸陽時,他則為亭長差事上的“公務(wù)”,雖見過世面,但也有限。
縣上的干部蕭何就對他有個基本判斷—“少成事”,說到底,他只是個混縣城和小鎮(zhèn)街頭的好事者。這樣的人突然扯旗稱“沛公”,就憑他手下那點(diǎn)人馬,誰認(rèn)?亂世動作,三分實力,七分裹挾。裹挾事大。沒人認(rèn),就沒戲。沒戲,你裹誰?挾誰?所以,劉邦雖不讀書,史家卻好論“高祖文章”,這里面有個門道。
項羽渡江,基本盤是八千江東子弟,越鬧越大,是因為霸王確實能打。劉邦從沛縣帶出三千人,當(dāng)然也打,但細(xì)究則以講故事為主。也就是說,項羽只有一桿子,而劉邦有兩桿子。他的倒秦比項羽多一桿子。
劉邦方面講故事最好的兩人是他最親密的戰(zhàn)友和朋友,一個是呂后,一個是張良。
劉邦還在芒碭山里打游擊那會兒,呂后就在沛縣城中講故事了。她說沒人能找到劉季藏匿的地方,但我一找一個準(zhǔn)。為什么呢?因為“季所居上常有云氣”,我每次都望著天上的云走,“故從往常得季”。呂后很聰明,拿捏得穩(wěn),講完后,從不問“你們信嗎”?這就讓效果很好。沛縣的好事者都信了,他們愿意信天上“云氣”的選擇。很多人立刻就在心里把劉邦當(dāng)成了適合追隨的大哥。同樣的效果,項羽得在戰(zhàn)場上哼哧哼哧砍多少刀啊!
可是起義倒秦,有時候也是很幽默的。
張良的故事,則是那句“沛公殆天授”。這句話真是絕了。張良不愧是漢軍情報戰(zhàn)線上的杰出領(lǐng)導(dǎo)人和統(tǒng)戰(zhàn)藝術(shù)界的大師,深刻掌握著當(dāng)時群眾的心理啊。
不管你們怎么說,我們就一句“殆天授”,居然講得劉邦不斷走向新的勝利,就連軍閥圈里也漸漸流傳起沛公“大度”,帶個“皇帝樣兒”的故事來。那年鴻門談判后,項羽代表倒秦委員會主持大局,安排劉邦去偏僻的巴蜀漢中搞監(jiān)視居住,多少人跟在隊伍后面走?所以說,項羽是輸在不會講故事上啊。
呂后講的故事,劉邦自己雖不信,但也不得不佩服呂后的高明,因為效果很好,打游擊時最需要。所以,《史記》上說,“高祖心喜”。張良講的故事,則此一時彼一時。人槍漸多,地盤日廣,劉邦的自信便與當(dāng)日混沛縣的劉季大不同,再“云氣”,就真是“婦人”之言了,如何拿到會上講?還是“殆天授”好。
張良的故事講起來有高度,用起來豐儉由人。古今之變、天人之際,都有了,真正的漢軍“一家之言”,真是用到哪里哪里靈。試想,要是項羽方面悔不當(dāng)初,也搞個“項王殆天授”,得多露怯?這就叫在政治上丟了大分,把自己搞得步步被動。所以,劉邦對手下都是罵罵咧咧,唯獨(dú)對張良總是客客氣氣。不是劉邦在張良面前裝貴族、演修養(yǎng),他是真服氣。
相信喜歡歷史的朋友們都聽說過劉邦這個人,他是我國第二個封建王朝“漢”的開國皇帝,從地痞草莽之中崛起,從一個小小的亭長,當(dāng)?shù)搅艘粐?。我想其中的曲折是大家難以想象的。在沛縣這樣的一個小地方,硬生生的殺出一條血路,將各路諸侯打敗,一舉推翻了秦二世昏庸的統(tǒng)治,建立起一個全新的王朝:大漢王朝。之后的大漢更是成為了我國歷史上最強(qiáng)盛的帝國之一,所謂漢唐盛世,自是漢起。
秦始皇東巡駕崩后,秦王朝的社會矛盾就再也壓制不住了,各路諸侯紛紛揭竿而起,陳勝、吳廣和六國各國的復(fù)國運(yùn)動轟轟烈烈的展開,其中霸王項羽不甘人后,楚國的復(fù)國更是其勢如火,一發(fā)不可收拾。此時的劉邦只是小小的一個亭長,但是他的志氣卻很高,他曾經(jīng)看過秦始皇的出行,見到秦始皇豪華的車輦,揚(yáng)長的隊伍,發(fā)出了大丈夫就該像秦始皇一樣的感嘆,當(dāng)時旁邊的人不屑的嗤笑他,沒有想到多年后劉邦的一句感慨竟然成為了真事。
劉邦原本就是農(nóng)家出身,但是他卻不事生產(chǎn),不務(wù)農(nóng)耕。大家都認(rèn)為他是一個懶漢,成天只知道和一群狐朋狗友混在一起,但是事實上因為劉邦的為人豁達(dá),使得他在他的朋友們的心目中威望很高,更是為了朋友不惜逃亡在山中,將一個刑徒給釋放了。正是他的豁達(dá)大度的舉動,使得他在沛縣的聲望慢慢提高,大澤鄉(xiāng)起義后,沛令十分的恐慌,劉邦的好朋友蕭何就勸他找回劉邦。劉邦一回到沛縣就殺死了沛令,舉兵起義響應(yīng)了大澤鄉(xiāng)。
劉邦的開國大業(yè)邁出了他的一小步,但是在諸侯林立的秦末,他的三千子弟可遠(yuǎn)遠(yuǎn)不夠。不僅僅是陳勝、吳廣,還有六國的遺民也在虎視眈眈的準(zhǔn)備復(fù)國,其中又以項羽的實力最為強(qiáng)盛。項羽剛一起義就得到了精兵八千人,并且項羽驍勇善戰(zhàn),之后更是直接渡過了長江,向北方進(jìn)攻,一路勢如破竹,并且在途中吸納了多股起義軍,隊伍迅速的擴(kuò)大到十幾萬人,劉邦的小股勢力根本無法與項羽抗衡。
而此時的趙國復(fù)國受到了巨大的危機(jī),秦朝陳兵30萬,勢要滅亡趙國,但是項羽破釜沉舟之下,以少勝多拯救了趙國,項羽的威名達(dá)到了巔峰。劉邦終于在此時發(fā)力,率先攻入了咸陽,子嬰向劉邦投降。但是劉邦仍然無法與項羽抗衡,項羽得知劉邦入咸陽之后,立刻舉兵殺進(jìn),屠城三日,更是殺死了向劉邦投降的子嬰,但是民心卻悄悄地靠在了劉邦的身上了。
雖然劉邦無法與項羽抗衡,但是他采用了緩稱王的戰(zhàn)略,假意向項羽稱臣,接受項羽的分封,進(jìn)入了蜀地緩慢的發(fā)展。最終項羽漏出了破綻,項羽刺殺楚王,這使他丟失了民心,各個地方都要反他,劉邦趁著項羽出兵之際,一舉兵發(fā)漢中,經(jīng)過多年發(fā)展的劉邦已經(jīng)非常強(qiáng)大,最終項羽兵敗,烏江自刎。劉邦終于登上了人生的巔峰,在公元202年,經(jīng)過三請三辭后登基稱帝。
有人說,劉邦根本比不上項羽,他的成功是靠著蕭何、韓信、張良,但是試問:為什么這些良才要跟隨他呢?當(dāng)然是因為劉邦本身就擁有過人之處,事實上,劉邦這個人頗具膽色,而且從小就有志氣,又擁有識人之能,他在沛縣的玩伴很多都成為了他開國的左膀右臂,并且他又不像項羽一樣心高氣傲目中無人,十分的有自知之明,這才使得劉邦能在群雄逐鹿中脫穎而出。
以上就是劉邦咸魚翻身的歷史,如有不正之處,各位看官盡管批評指正。
個人覺得,如果你就單單是指把李淵、劉邦這兩個人放在一個時代,而不包括他們的家族、將領(lǐng)和其他的一些東西的話,僅憑個人的話,我個人覺得如果劉邦和李淵爭皇帝,還是劉邦會把李淵打趴下,劉邦會當(dāng)皇帝,李淵則只能成為階下囚。個人覺得理由如下:
1、個人能力
中國歷來當(dāng)能當(dāng)上皇帝的百分之九十九是因為有自己家族的幫忙,中國歷史上完全靠白手之家,也不依靠任何家族和家世的皇帝大概也只有劉邦和朱元璋兩人而已,有人可能會說劉備也是,的確劉備是織布鞋起家的皇帝,但是他可是漢朝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后啊,他可以說是皇族中人啊,如果他不是天天都在說自己是中山靖王劉勝之后,又有著皇叔的名頭,我敢說沒有人會搭理他。所以說家族對于一個想要當(dāng)皇帝的人是多么的重要,但是劉邦卻能在沒有家族的幫忙下,白手起家當(dāng)皇帝,足以說明他的能力要比李淵大。
劉邦出生于市井之家,他的家族無權(quán)無柄,劉邦在沒有做皇帝之前做的最大的官就是秦時的沛縣泗水的亭長,管轄的范圍不過是方圓十里。所以可以做說劉邦做皇帝沒有借助任何的家族勢力,他完全是白手起家的。
《漢紀(jì)》記載:“高祖起于布衣之中奮劍而取天下” 然后李淵則不同,他在未當(dāng)上皇帝之前,是隋朝的唐國公,李淵能奪取天下可以說很大部分是因為其家族的功勞,李淵出身于北周的貴族家庭,他的李氏家族是北周的八大柱國之一,也是縱橫歷史近200年的關(guān)隴軍事貴族集團(tuán)中的其中一家,可以說李淵的家族極其的顯赫,在當(dāng)時他的李家與宇文家、元家、獨(dú)孤家、趙家、于家、侯莫陳等八家貴族壟斷了當(dāng)時的政治權(quán)力,從西魏到北周再到隋所有的王朝皇室全部出自于這八家,如宇文泰子孫為北周皇族、大將軍楊忠子孫為隋朝皇族,可以說在當(dāng)時天下所有的一切全部都是這八家做主??梢哉f李淵能坐上皇帝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家族,若無李氏這個家族的存在,則以李淵的本事很難能在隋那亂世中崛起。那肯定會有人說不是還有李世民嗎?這個我只能說李世民有軍事才能,也很能干,但是前期如果李世民不是李家的子孫,誰又知道李世民呢?所以可以說李淵若無李家這么一塊金字招牌,則開國的機(jī)會很渺茫,或者說即時能開國也不會那么的輕松。
《舊唐書》記載:“高祖神堯大圣大光孝皇帝姓李氏,諱淵。其先隴西狄道人,涼武昭王暠七代孫也。暠生歆。歆生重耳,仕魏為弘農(nóng)太守。重耳生熙,為金門鎮(zhèn)將,領(lǐng)豪杰鎮(zhèn)武川,因家焉。儀鳳中,追尊宣皇帝。熙生天錫,仕魏為幢主。大統(tǒng)中,贈司空。儀鳳中,追尊光皇帝?;首嬷M虎,后魏左仆射,封隴西郡公,與周文帝及太保李弼、大司馬獨(dú)孤信等以功參佐命,當(dāng)時稱為“八柱國家”,仍賜姓大野氏。周受禪,追封唐國公,謚曰襄。至隋文帝作相,還復(fù)本姓?!?所以在家世上,顯然李淵吊打劉邦了,但是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說,若李淵與劉邦都沒有家族的幫忙,則顯然劉邦的當(dāng)上皇帝的機(jī)會要更大,甚至可以說李淵若無家族的幫忙則勢必會被劉邦吊打。
2、人才的吸引力
在古代要想打勝戰(zhàn)靠的就是人才,如果你手底下沒有足夠多的人才,等待你的就只是滅亡,更別談建國做開國皇帝啦。這個很顯然,劉邦的人才吸引力要比李淵強(qiáng)。
劉邦為什么能稱帝,除了他本身有本事,也聰明之外,就是他的個人魅力非常之大,也就是吸引人才的能力很強(qiáng)。在劉邦起兵之時,就有蕭何、曹參、樊噲等人的追隨,后期更是由張良、周勃、灌嬰、韓信、張敖、酈商、夏侯嬰等眾多名臣武將的輔佐,西漢榜上有名的開國功臣就多達(dá)145位,可想而知在當(dāng)時劉邦的身邊聚集了多少的人才??梢哉f劉邦能當(dāng)上皇帝,絕對部分是靠著這些人才能登上帝位,那么這些人為什么愿意跟隨他呢?以劉邦這種謀略比上蕭何、武力比不上樊噲、軍事能力比不上韓信的性格他何以能服眾呢?只能說他的人格魅力真的很大,他有種可以讓人心甘情愿為之效勞的能力,除了這個原因,我覺得就沒什么可解釋的啦。
那么李淵的吸引人才的能力如何呢?我想說李淵肯定也能吸引到人才,但絕對沒有劉邦的那么強(qiáng),我們可以看看李世民所立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也就是唐朝的開國功臣,在這24位功臣中有18位是官宦之后,這些要嗎是李家的世交,要嗎是李家的姻親,可以他們投靠過來不是看李世民的面子,而是李家這塊金子招牌,那么肯定會有問不是還是另外6位嗎?我們看看這六位都是誰,魏征、尉遲敬德、張亮、程咬金、李勣、秦叔寶,而在這六位中有五位是瓦崗舊將,另外一位尉遲敬德也是劉武周的舊將,這六人都是各自的主公被滅之后才相繼投降于李家的??梢赃@么說李家的開國功臣中沒有一個是因為李淵或者是李世民的個人魅力投靠過來,更多的是看在李家這塊金字招牌上。
所以可以說如果劉邦和李淵處在同一個時代,個人覺得在人才上,李淵絕對要比劉邦弱,而在古代打天下很大一部分就是靠人才,如果你的謀臣不行,武將也不行,那么你絕對不可能會奪的天下。所以可以從人才的吸引力上來看,劉邦還是完勝李淵。
3、起義之前各自的狀況
劉邦在起義之前手底下僅僅只有幾十號人,而且這幾十號人還都是農(nóng)民,可以說要兵沒兵,要人沒人,要城沒城,要糧沒糧,他完全就是一個四無的起義者,而李淵則不同,他在起義之前就是太原的留守,手底下有精兵數(shù)萬,更有李世民精心培養(yǎng)的三千玄甲騎兵,可以說李淵在起義的時候是要兵有兵、要糧有量、要人有人,要城有城啊,這樣的實力,劉邦斷然是不能比的,可以我們都知道后來劉邦花了七年干翻了所有的敵對者創(chuàng)立了大漢王朝,而李淵也花了七年的時候干翻了所有的敵對者創(chuàng)立了大唐王朝,兩者擁有不一樣的實力,但卻花了相同的時間統(tǒng)一了中國,可想而知誰更厲害,答案當(dāng)然是劉邦啦,劉邦僅憑借起家的幾十號人就能在七年的時間統(tǒng)一全國,而李淵卻在兵精糧足的情況下也花了七年才統(tǒng)一全國,這里誰都看得出來哪個更厲害。
不過可能會有人說,劉邦能那么快統(tǒng)一全國,那是因為文有張良、蕭何這樣的謀臣,武有韓信這樣的軍神在,所以劉邦才能那么的統(tǒng)一,但是別忘了,李淵那個時候也有啊,李淵文有長孫無忌、杜如晦、房玄齡,武也有秦叔寶、程咬金啊,而且李淵還有著后世被稱為軍神的李靖,和文武雙全的李勣這兩個神一般的雙李在啊,難道就不行嗎?
所以綜上所述,所以個人覺得如果李淵和劉邦同處于一個時代,我覺得最終還是會是劉邦當(dāng)上皇帝。
但是我們不可否認(rèn)的是劉邦和李淵都是一代雄主,他們都是對中華民族有貢獻(xiàn)的明君,正式因為有他們的存在,我們才有大漢和大唐這兩個揚(yáng)名于世界的盛世王朝,我們才能被世界成為漢人或者唐人,我們才能在數(shù)千年屹立在世界的東方,成為最強(qiáng)大的國家。
當(dāng)然這些僅僅只是我個人的一點(diǎn)淺薄的見解,若有誤莫怪,我虛心接受批評。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779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