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說起孝莊太后的話,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
康熙八年(1669年),權(quán)傾朝野的鰲拜突然成了階下囚。當(dāng)時,康熙皇帝設(shè)計將鰲拜擒獲后,當(dāng)眾宣讀了鰲拜犯下的三十條罪狀,以謀反為名將他打入了大牢。
其實,鰲拜出身將門,在清朝成立前,就跟隨努爾哈赤南征北戰(zhàn),立下了數(shù)不清的戰(zhàn)功。在努爾哈赤去世后,鰲拜成了皇太極的左膀右臂,被皇太極贊為“滿洲第一勇士”。在滿清入主京城后,鰲拜更是成了開國元勛,受到了無數(shù)人的敬仰。
但是,這樣一個赫赫有名的人物,這樣一個輔佐了滿清整整三代帝王的三朝元老,為何突然就謀反了呢?
其實,鰲拜之所以對康熙皇帝不滿,主要是因為皇權(quán)限制了他權(quán)力的進一步增長。
而他的權(quán)力之路,還要從他的祖父說起。
鰲拜的祖父出身于滿洲八旗軍中的鑲黃旗,名叫索果爾,是蘇完部落的首領(lǐng)。1583年,索果爾率領(lǐng)鰲拜的叔叔費英東來投奔努爾哈赤。自此,索果爾和費英東成了努爾哈赤帳下的大將,而費英東更是為努爾哈赤所看重,名列“五大臣”之一。
在家庭環(huán)境的熏陶下,鰲拜自幼崇尚武藝,立志要成為一個頂天立地的勇士。崇德六年(1641年),鰲拜跟隨濟爾哈朗一起進攻明朝的軍事重鎮(zhèn)錦州。但不料,明朝大將洪承疇突然率領(lǐng)十三萬援軍趕到,打了濟爾哈朗一個措手不及。
然而,在身邊將士紛紛退散的情況下,鰲拜毅然逆流而上,將明軍的包圍圈撕開了一個口子。此役之后,皇太極將鰲拜升任為護軍統(tǒng)領(lǐng),放心地讓他帶領(lǐng)八旗軍隊沖鋒陷陣。
順治三年(1646年),鰲拜跟隨皇太極的長子豪格進軍四川,與張獻忠建立的大西政權(quán)作戰(zhàn)。在鰲拜迅猛的攻勢下,不僅張獻忠的軍隊屢戰(zhàn)屢敗,連張獻忠本人都死在了亂軍之中。所以,清軍能夠平定張獻忠,鰲拜實居首功。
順治十八年(1661年),順治皇帝駕崩,年僅七歲的康熙皇帝繼承了皇位。由于皇帝年幼,朝廷中迅速形成了以鰲拜、索尼、遏必隆、蘇克薩哈四個輔政大臣為主的政治格局。在四個輔政大臣中,索尼雖然名聲最大,但畢竟他是一個六十一歲的老人了。
所謂,人老成精,索尼知道朝堂之上黨爭不斷便裝聾作啞,非到萬不得已絕不站出來說話;遏必隆沒有什么軍功,便想依附于他人以謀富貴,是典型的墻頭草式人物;蘇克薩哈之所以能名列四輔臣,主要是他背叛了多爾袞。所以,朝臣們一直對他賣主求榮的行為頗有微詞,使他不敢有什么大動作。這樣一來,朝政大權(quán)就落到了鰲拜手中。
很多人都知道,康熙皇帝擒拿鰲拜的時候,孝莊太后一直在背后出主意。但實際上,要是沒有孝莊太后,鰲拜也無法成為四輔臣。
其實,鰲拜能權(quán)傾朝野,與孝莊太后的支持是分不開的。順治皇帝駕崩前,曾有過讓次子福全即位的想法,但孝莊太后力排眾議,竭力擁護玄燁登基,才有了日后的康熙皇帝。而任命索尼、鰲拜等四人為四輔臣,自然也是出自孝莊太后的旨意。
孝莊太后歷經(jīng)宮廷政變,雖為女流之輩,但手腕遠非常人可比。她這樣安排朝政,自有她的打算。朝臣看到索尼、鰲拜四人成為了朝中的首席,既明白了孝莊太后對多爾袞一派的打壓,也明白了孝莊太后想要在暗中操控朝政的想法。
此外,四輔臣雖然權(quán)力極大,但畢竟不是愛新覺羅皇族,根本沒有承繼大統(tǒng)的資格。其實,鰲拜在開始的時候一直唯孝莊太后馬首是瞻,根本不敢有什么異心。
隨著康熙皇帝年齡漸長,鰲拜逐漸有了一手遮天的想法。
康熙六年,鰲拜假意請求康熙皇帝親政,想要試探一下群臣。七月初七,康熙皇帝在太和殿宣布親政。所謂,一石激起千層浪,六天之后,四輔臣之一的蘇克薩哈,就上書說自己才疏學(xué)淺,想要離開朝廷為先帝守靈。
本來,蘇克薩拉只想遠離朝廷斗爭,并沒有其它的想法,可是,鰲拜卻趁機大肆誣陷蘇克薩哈,說他上書守靈是假,對皇帝心懷不滿是真。遏必隆見鰲拜勢大,便趕忙彈劾蘇克薩哈以迎合鰲拜。此外,其他的臣下看不清形勢,紛紛對鰲拜和遏必隆唯唯諾諾。
于是,在鰲拜和遏必隆的兩相夾擊下,剛剛親政的康熙孤掌難鳴,只能違心地表示贊同。最終,蘇克薩哈被滅族,使得鰲拜的權(quán)力更大了。
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皇帝召索尼的兒子索額圖入宮,和他一起商議擒拿鰲拜的具體措施。當(dāng)時,為了避免鰲拜狗急跳墻,康熙皇帝還特意組建了一支衛(wèi)隊。在時機成熟后,康熙皇帝單獨召鰲拜進宮,并要求他交出身上所帶的武器。
鰲拜戎馬一生,根本不相信年少的康熙皇帝會在皇宮中對自己發(fā)難。于是,他毫不猶豫地交出了身上的武器,大搖大擺地坐在了康熙皇帝的面前。但不料,康熙皇帝的衛(wèi)隊突然動手,把毫無防備的鰲拜按倒在地。之后,鰲拜想要反抗,卻被捆了個結(jié)結(jié)實實。
就這樣,三朝元老鰲拜身陷囹圄,凄慘地死在了獄中。
其實,鰲拜被擒看似偶然,實則是臣權(quán)與君權(quán)之間矛盾發(fā)展到極點的必然結(jié)果。
蘇克薩哈一死,鰲拜和康熙皇帝的矛盾變得更加尖銳。此外,蘇克薩哈死后,朝臣們對康熙皇帝的權(quán)威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很大的質(zhì)疑。俗話說,一山不容二虎,此時的鰲拜,不管對大清是否忠誠,也只有硬著頭皮繼續(xù)往下走。在朝堂上,他和康熙,只能有一人說話算數(shù)。即使他不想篡權(quán),他的部下也會強推著他走這一步。
總而言之,政治人物的命運和當(dāng)時的權(quán)力斗爭息息相關(guān),在權(quán)力達到巔峰時,如果不急流勇退,那只能是死路一條。因為,曾經(jīng)的忠心耿耿,曾經(jīng)的功勛,都不能成為威脅皇權(quán)的理由。
中國古代的大部分女人都被三從四德和三綱五常所禁錮,這種道德束縛將她們的才華和智慧削弱到最低點,使她們成為男子傳宗接代的工具。
然而,在歷史的長河中,總會出現(xiàn)一些與眾不同的女子,她們雖熟知三綱五常和三從四德,卻沒有被這些"吃人的禮教"所禁錮,反而憑借自己的才華在歷史上譜寫出了一曲屬于自己的輝煌。
這種女子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莫過于替父從軍的花木蘭、延續(xù)大唐盛世的武則天、輔佐幾代君王的孝莊太后。
這些女強人都因為自己能力超強而對當(dāng)時的朝代統(tǒng)治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比如孝莊太后。孝莊太后曾輔佐過皇太極、順治帝福臨和康熙帝,對清朝江山貢獻極大,不遜色于任何一個皇帝,雍正帝和乾隆帝為紀(jì)念其對大清江山做的貢獻而先后親自為其加謚號,就連后來不可一世的慈禧太后也對其敬重有加。
除此之外,后世對孝莊太后的評價也以贊揚為主,并沒有像慈禧太后那般兩極分化。
一、離開故鄉(xiāng)嫁他鄉(xiāng)的布木布泰
1613年,在蒙古科爾沁草原上,一個帶著眾人殷切期望的女嬰出生了,她被命名為博爾濟吉特?布木布泰,意為"天降貴人",她的父親是科爾沁部落的貝勒。
年少的布木布泰可以說是草原上最幸福的女孩子,父親和母親都對她疼愛有加,而且她十分聰明,有著過人的智慧,還有很強的號召力,這種號召力不僅來源于她的身份,還來源于她的智慧。
1626年,(天命十年)十三歲的布木布泰就被父親嫁給了后金的皇太極,她遠嫁的理由是政治需要,她作為父親最疼愛的女兒,不得不為父親和草原上的子民做出貢獻。布木布泰離開了自由的科爾沁草原,嫁給了遠在盛京的皇太極做了側(cè)福晉。
后金天聰元年,皇太極在眾兄弟中脫穎而出,正式成為了大汗,布木布泰順理成章地被封為西側(cè)妃,僅次于與她同出自科爾沁的親姑姑哲哲大妃。《清史稿》載有:"天命十年二月,來歸。"
1636年,皇太極在盛京稱帝,此時的布木布泰因為科爾沁的聯(lián)盟關(guān)系且為皇太極育有子女而有功于皇太極,便被封為莊妃,不過當(dāng)時她在后宮中的地位并未因為她出自蒙古族而顯赫不已,也不是皇太極最寵愛的福晉,而且在皇太極親封的五大妃中排名最末。
1638年,莊妃在永福宮生下了未來的大清皇帝福臨。在皇太極統(tǒng)治時期,莊妃的才能在勸降名將洪承疇中得到了鮮明的體現(xiàn)。
1642年,皇太極俘虜了洪承疇,他想要將此人收入麾下,于是派人對洪承疇進行勸降活動,結(jié)果洪承疇始終未有動搖,反而愈發(fā)堅定了對明朝的忠誠之心,皇太極為此寢食難安。
莊妃得知后,就向皇太極道出自己愿意去勸降洪承疇,為皇太極解憂。莊妃在獄中向洪承疇分析時弊,道出明弱之趨勢與與愚忠,還"以壺承其唇",最終使洪承疇歸入皇太極麾下。
莊妃在皇太極生前很少參與政事,擔(dān)當(dāng)著為皇太極解憂的角色,所以這一階段的布木布泰還沒有展示出她所具備的真實的從政才能。
1643年,皇太極去世,這給布木布泰登上歷史的政治舞臺提供了巨大機會,她也沒有辜負(fù)一身才華,竭盡所能地輔佐順治帝福臨。
二、從皇太極的莊妃到順治朝的圣母皇太后
1643年8月,皇太極在盛京突然去世,《清史稿》載有:"是夕,亥時,無疾崩,年五十有二,在位十七年。九月壬子,葬昭陵。"
由于皇太極生前并沒有明確立繼承人,皇太極的兄弟子嗣都對皇位虎視眈眈,尤其是皇太極的長子豪格和皇太極的十四弟多爾袞,在這場皇位爭奪戰(zhàn)中,布木布泰的從政才能發(fā)揮的淋漓盡致。
豪格的支持者主要是皇太極麾下的正黃旗和鑲黃旗,多爾袞的支持者主要是跟隨他出生入死正白旗和鑲白旗,兩者實力基本相當(dāng),都沒有絕對實力奪取皇位。
福臨是皇太極的第九子,不論是以嫡以長的繼承方式,福臨想要成為新的皇帝都是困難重重的,但是在莊妃的操作下,這種困難被一一掃除,福臨順利成為了順治帝,布木布泰也從皇太極的莊妃變成了大清朝的圣母皇太后。
在皇位爭奪的白熱化階段,布木布泰找到了睿親王多爾袞,對他同樣是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并許以攝政王的身份地位,目的就是換取多爾袞對福臨即位的支持。
實際上,在當(dāng)時的情況下,布木布泰此舉實際上拯救了大清朝,原因在于一旦福臨沒有即位,不論是豪格還是多爾袞即位,他們都不會允許實力強大的對方生存下來,這樣不免就會使?jié)M清貴族陷入內(nèi)訌中那么后來的清軍入關(guān)也就會化為塵煙。
最終,多爾袞經(jīng)過謹(jǐn)慎考慮同意擁立六歲的福臨繼位。《東華錄》對此就有記載:"代善等奉上(順治帝)位,王、貝勒.大臣等共為誓書,昭告天地,以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輔政"。
福臨繼位后,清軍入關(guān)也進入了最緊要的關(guān)頭,孝莊太后為了使?jié)h民信服,便聽從洪承疇、范文程等人的建議,實行減輕稅收等辦法籠絡(luò)人心,而且還任用漢人地主和一些有才能的人,與此同時,她也沒有因重用漢人而忽視滿清貴族,她在順治朝的輔佐中,始終在任用漢人和滿人之間尋求一個平衡點,防止矛盾激化。
清軍入關(guān)后,順治帝的統(tǒng)治逐漸穩(wěn)固,此時的孝莊太后所要考慮的是如何讓自己的兒子在年歲漸增的情況下掌握實權(quán)
尤其是多爾袞一直以攝政王的身份把持朝政,絲毫沒有放手的意思。但是孝莊太后在多爾袞權(quán)勢滔天的時候十分隱忍,最后在多爾袞去世后對他進行了全面清算,這就給了其他企圖把持朝政的皇親國戚一個警示。
三、從順治朝的皇太后到康熙朝的太皇太后
1661年,二十四歲的順治帝福臨駕崩,最終傳位于皇三子玄燁。1661年正月,年僅八歲的玄燁正式成為大清朝的皇帝,孝莊太后也相應(yīng)成了康熙朝的太皇太后。
由于康熙帝十分年幼,就有人建議孝莊太后垂簾聽政,秀才周南就曾請命孝莊太后垂簾聽政,共同建立大清的輝煌盛世,結(jié)果遭到了孝莊太后的嚴(yán)詞拒絕,原因之一在于孝莊太后不愿意開垂簾聽政之不良風(fēng)氣,原因之二在于她不愿因垂簾聽政而招致祖孫之間的權(quán)力之爭。
康熙帝能夠收獲如此盛名斷然離不開孝莊太后的栽培,他對康熙帝的教育處于松緊之間,一直主張一國之君要有自己的決斷,所以愿意放手讓康熙帝自己決斷,而當(dāng)康熙帝遇事不決時,孝莊太后就會對其進行教誨。
《清史稿》載有:"太后不預(yù)政,朝廷有黜陟,上多告而后行。"康熙帝對孝莊太后更是尊敬有加,每次離京時都會日日問候起居,與孝莊太后共游五臺山時常常下轎以攙扶祖母,孝莊太后大病時,康熙帝"親嘗湯藥,晝夜不離左右"。
1669年,年僅十五歲的康熙帝智擒輔政大臣鰲拜,并誅殺和削奪了親附鰲拜的一干勢力,得到了民間的贊賞,但在智擒鰲拜的背后還有孝莊太后的謀略,若沒有孝莊太后的支持與商量,康熙帝在擒住鰲拜后也無法應(yīng)對其他的輔政大臣。1688年,孝莊太后去世,葬于昭西陵,康熙帝得此消息時涕淚交頤。
孝莊太后歷經(jīng)幾朝而未改本心,在權(quán)力面前既沒有臨朝稱制,也沒有垂簾聽政,更沒有將權(quán)力都牢牢把控在自己的手上,她將自己的孩子推向皇位避免了大清朝的內(nèi)訌,她又為大清王朝培養(yǎng)了一代賢君,開啟了清朝的輝煌盛世,所以她對清朝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
四、總結(jié)
孝莊太后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受后世如此敬仰的女子,她不僅自己有著過人的智慧和勇氣,還能輔佐桀驁不馴的兒子闖入山海關(guān),更為清朝培養(yǎng)了康熙,這也呼應(yīng)了布木布泰的含義"天降貴人"。
相較之下,慈禧太后雖然也輔佐過幾代皇帝,卻因垂簾聽政和巨額開銷為后人所詬病,更無法挽救清朝走向衰亡的現(xiàn)實。
從年少聰慧的布木布泰到皇太極的莊妃,順治朝的圣母皇太后,再到康熙朝的太皇太后,她以女子之身對清朝做出了令多少男兒都羨慕的貢獻,康熙帝曾說:"設(shè)無祖母太皇太后(孝莊太后),斷不能有今日成立。"
趙爾巽在《清史稿》中評價:"世祖、圣祖皆以沖齡踐祚,孝莊皇后,當(dāng)時無建垂簾之議者。殷憂啟圣,遂定中原,克底于升平。"這些對孝莊太后的評價都是正面的,肯定了孝莊太后對大清江山的貢獻。
孝莊
出生于蒙古科爾沁部的一個顯赫家庭,是清朝歷史上一位舉足輕重、頗受關(guān)注的人物。孝莊皇后出生于蒙古科爾沁部的一個顯赫家庭。在明末東北各族各部的混戰(zhàn)中,她作為政治聯(lián)姻的紐帶嫁給崛起于白山黑水的后金“英明汗”努爾哈赤的兒子皇太極為妻,時年十三歲。在后金的一步步成功中,她逐漸卷入一場又一場政治斗爭的漩渦,并展示出了她卓越的政治才華,逐步確立了穩(wěn)固的地位并成為清初政壇上的一個一言九鼎的人物。
她蒙古科爾沁部貝勒寨桑的二女兒??茽柷呙晒泡^早就歸附了后金,并與后金聯(lián)姻,以鞏固雙方的政治聯(lián)盟關(guān)系。后金天命十年(1625)二月,時年十三虛歲的布木布泰由哥哥吳克善伴送至后金新都遼陽,嫁給了努爾哈赤第八子三十四歲的皇太極為側(cè)福晉,也就是偏房。而早在11年前,她的親姑姑哲哲已嫁與皇太極為正房大福晉,九年以后的天聰八年(1634),已繼承汗位的皇太極又娶了她的姐姐海蘭珠,于是姑侄三人同事一夫。
婚后,布木布泰接連為皇太極生下三個女兒。天聰三年(1629)生皇四女,后來受封為固倫雍穆長公主;天聰六年(1632)生皇五女,后來受封為固倫淑慧長公主;次年,又生下皇七女,后來受封為固倫端獻長公主。三位公主,成年后分別嫁與蒙古貴族弼爾塔哈爾、色布騰和鏗吉爾格。
歷史上的孝莊皇后 她的功績可以是 歷代任何一位皇后所不能及的她的,雖然她有能力作為中國第二個武則天,然而她沒有,卻是為了輔佐自己的兒子和孫子而活,這是最讓人敬佩的.這就是她的境界,她是不想被后人指責(zé),不想亂了朝政,她一生的心頭愿望就是為了大清朝,只要大清興盛她什么都可以犧牲!如果愛情在她心中是第一位的話那么也許多爾袞早就能當(dāng)皇上了,但孝莊皇后心中第一的是大清基業(yè),她沒有把愛情混為一談!她一生辛勞的輔佐一代又一代皇帝,為了丈夫為了兒子付出那么多,且不說她的委屈有多少承受了多少常人沒承受過的苦與累,她日積月累的辛勞就證明了她的偉大,一個女人這樣是多么不容易,自古女人想撐起一切是談何容易的啊,無數(shù)的阻力與背后的唾罵,她沒有把功名看重只想做個無名功臣興旺大清!所以我們后人還是理解到她的,為她的善良與英明一世而崇敬感動!
孝莊文皇后一生經(jīng)歷清初三朝,正是由亂到治的關(guān)鍵歷史時期。她全力輔佐皇⑺持?、康诬V?壑齄,對調(diào)和清宮內(nèi)部矛盾和斗爭,穩(wěn)定清初社會秩序,促進國家的統(tǒng)一作出了重大貢獻。后世稱之為“清代國母”?
1625年(天命十年),布木布泰只有13歲,嫁給了比她大20歲的親姑父皇太極為側(cè)福晉。9年后,布木布泰26歲的姐姐海蘭珠也嫁給了皇太極,可謂是姑侄三人同嫁皇太極。
皇太極猝死,諸王兄弟相爭為亂,窺視神器?;侍珮O長子豪格,皇太極兄代善,弟多爾袞、阿濟格、多鐸均緊張地四處活動,不惜兵戎相見。在這關(guān)鍵時刻,孝莊憑著自己的寵貴地位和聰明才智,籠絡(luò)各方勢力,尤其是關(guān)鍵人物多爾袞和代善。
清初戰(zhàn)亂頻繁,國庫空虛,兵餉不足。孝莊經(jīng)常將后宮省下的錢物拿出來賑濟兵民。她這種節(jié)省宮中開支賑濟災(zāi)民的做法,一直影響到康熙、雍正兩朝。
康熙8歲喪父,10歲喪母,幼年由孝莊撫養(yǎng)成長,又賴孝莊輔政。孝莊不過多出面參政,然而康熙處理國家大事,必先征求她的同意而后決。
康熙十一年,孝莊有病去赤城洗溫泉,《清圣祖實錄》中詳細記載了一路之上,康熙對祖母扶前圍后,體貼入微。在外期間,京師來報,康熙皇二子、4歲的承佑得急病死,康熙強忍悲痛不讓孝莊知道。
75歲的孝莊病重,從當(dāng)時記錄康熙言行的《康熙起居注》和《清圣祖實錄》中,可以看到康熙這一段時間對祖母孝敬之心,真可謂千古罕見。
孝莊75歲崩于慈寧宮,留遺詔,寫自己盛年喪夫,中年喪子之哀情,全靠康熙一片孝心??v觀孝莊文皇后一生,康熙有贊語可作為略評:“昔奉我皇祖太宗文皇帝贊宣內(nèi)政,誕我皇考世祖章皇帝,顧復(fù)劬勞,受無疆休,大一統(tǒng)業(yè)。暨朕踐祚在沖齡,仰荷我圣祖母訓(xùn)誨恩勤,以至成立”,“設(shè)無祖母太皇太后,斷不能敦有今日成立”。
孝莊一生為開創(chuàng)清朝鼎盛之局面,嘔心瀝血,費盡心血,實屬中國歷史上少見的蒙古族女政治家。如果用“國母”一詞賦予統(tǒng)治中國200多年的清王朝,則此勞號非孝莊文皇后莫屬。
孝莊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名布木布泰。生于萬歷四十一年二月初八日(1613年3月28日),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之妃,孝端文皇后的侄女。蒙古科爾沁部(在今通遼)貝勒寨桑之次女。天命十年(1625年)嫁給努爾哈赤第八子皇太極為妻。天聰三年生固倫雍穆公主雅圖,六年生固倫淑慧公主阿圖,七年生固倫端獻公主淑哲。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改號稱帝,受封為永福宮莊妃。崇德三年,生下皇九子福臨。福臨即位后(年號順治),尊為皇太后。八年二月上尊號為昭圣慈壽皇太后。八月加上尊號為昭圣慈壽恭簡皇太后。十三年十二月為昭圣慈壽恭簡安懿章慶皇太后。
順治十八年(1661年),福臨死后,第三子玄燁即位(年號康熙),尊為太皇太后??滴踉晔录由献鹛枮檎咽ゴ葔酃Ш啺曹舱聭c敦惠太皇太后。四年九月為昭圣慈壽恭簡安懿章慶敦惠溫莊太皇太后。六年十一月為昭圣慈壽恭簡安懿章慶敦惠溫莊康和太皇太后。十五年正月為昭圣慈壽恭簡安懿章慶敦惠溫莊康和仁宣太皇太后。二十年十二月為昭圣慈壽恭簡安懿章慶敦惠溫莊康和仁宣弘靖太皇太后。
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88年1月27日)去世。享年75歲。二十七年十月上謚號為孝莊仁宣誠憲恭懿翊天啟圣文皇后。雍正元年八月為孝莊仁宣誠憲恭懿至德純徽翊天啟圣文皇后。三年葬河北清東陵之昭西陵。乾隆元年三月孝莊仁宣誠憲恭懿至德純徽翊天啟圣文皇后。生三女,下嫁弼爾塔哈爾、色布騰、鏗吉爾格。
最早見于抗清志士張煌言的《建夷宮詞》的孝莊太后下嫁多爾袞可能純屬子虛烏有之談。
在很多有關(guān)清朝的野史、演義中都大肆渲染太后下嫁,如《清朝野史大觀》、《多爾袞軼事》、《清朝通俗演義》、《清宮秘史》等。書中所描繪的情節(jié)荒誕離奇,如《多爾袞軼事》說,太后與多爾袞海誓山盟,太后先詐死,并舉行隆重喪禮,然后再以皇帝乳母身份與多爾袞成婚。
孝莊太后下嫁之事最早見于清初著名抗清志士張煌言的《建夷宮詞》:上壽觴為合巹尊,慈寧宮里爛盈門。春官昨進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后婚。
詩的意思是太后所居慈寧宮成為大婚新房,禮部尚書(春官)制訂了太后大婚的典禮(新儀注),大禮十分隆重。到慈寧宮奉觴上壽(敬酒祝賀)的人已是盈門眾多。張煌言以當(dāng)時人述當(dāng)朝事,因此,《建夷宮詞》成為主張皇太后下嫁說的重要依據(jù)。
認(rèn)為太后下嫁確有其事的又一主要證據(jù)是多爾袞由“皇叔父攝政王”改稱“皇父攝政王”。順治七年十一月初八日,多爾袞死于喀喇城,順治帝詔曰:“太宗文皇帝升遐之時,諸王大臣擁戴皇父攝政王,堅持推讓,扶立朕躬。”稱多爾袞為“皇父”。然而,僅三個月后,順治八年二月初十日,追論多爾袞生前謀逆,順治帝據(jù)諸王大臣奏言,詔曰:“(多爾袞)自稱皇父攝政王”,“凡批票本章,概用皇父攝政王之旨,不用皇上之旨”。這成為多爾袞“謀篡大位”的鐵證之一。既然順治帝稱多爾袞為“皇父攝政王”,而多爾袞又自稱“皇父攝政王”,以“皇父”自居。如是,則順治帝視生時的多爾袞儼然有如繼父。
主張?zhí)笙录匏鶕?jù)之又一證據(jù)是朝鮮史料記載。順治六年二月,清廷派使臣赴朝鮮遞交國書,朝鮮國王李倧見書中稱多爾袞為“皇父攝政王”,問道:“清國咨文中有皇父攝政王之語,此何舉措?”清使答:“今則去叔字,朝賀之事,與皇帝一體云?!背r右議政鄭太和說:“敕中雖無此語,似是已為太上矣?!眹趵顐徳唬骸叭粍t二帝矣?!背r君臣視“皇父”為“太上(皇)”,已隱然指太后下嫁。
康熙二十六年(1687)十二月,孝莊文皇后病逝,年七十五。臨終時,遺命康熙帝,自己不與太宗皇太極合葬,于順治帝孝陵近地安厝??滴醯凼谭钭婺柑侍笾列?,然而,終康熙之世,未將祖母靈柩下葬,在遵化清東陵地面上安放了38年,直到雍正三年(1725)才建陵安葬,稱“昭西陵”。清東陵風(fēng)水墻內(nèi),葬有5位皇帝,14位皇后,136位嬪妃,唯獨昭西陵在風(fēng)水墻外,也使人聯(lián)想到這是否與太后下嫁有關(guān)。
但是張煌言是明末反清遺臣,懷有成見,而且作詩之時信口開河大有人在,缺乏根據(jù)。再說慈寧宮,是順治十一年修葺之后,孝莊太后才搬進去的,而多爾衷是順治七年十二月就死了,可見太后下嫁說不可信。
皇叔父攝政王,改稱皇父攝政王,可能是古人尚父、仲父之意,不能為太后下嫁之依據(jù)。如果以太后下嫁之故,遵攝政王為“皇父”,肯定會頒詔告諭,在清朝可能為后世帝王避諱而毀掉。但是在屬國朝鮮也沒有發(fā)現(xiàn)相關(guān)詔敕,也說明了太后下嫁之無稽。
太后死后不與太宗合葬也不能成為太后下嫁之根據(jù)。因太宗昭陵已有孝端皇后合葬,孝莊為第二后,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諸帝的第二后也都沒有合葬。所以孝莊太后不與皇太極合葬,也不能成為下嫁的證據(jù)。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797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