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被賜死的時候已經(jīng)是七十多歲了,秦昭襄王為什么就容不下他?下面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nèi)容。
作為戰(zhàn)國時期有名的將領,白起從小喜歡研究打仗案例,精通兵法,善于用兵,與秦宣太后和穰侯魏冉的關系很好。在輔佐秦昭王時候,白起屢立戰(zhàn)功。在伊闋之戰(zhàn)中,他大破魏韓聯(lián)軍;在伐楚之戰(zhàn)時,他攻陷楚都郢城;在長平之戰(zhàn)中,他神勇無二,重創(chuàng)趙國主力。擔任秦軍主將三十多年,他攻城掠地近八十座,為秦國統(tǒng)一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受封為武安君。然而在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他被賜死于杜郵(今天的陜西咸陽)。
作為中國歷史上繼孫武、吳起之后又一個杰出的軍事家、統(tǒng)帥,白起與廉頗、李牧、王翦并稱為戰(zhàn)國四大名將,名列武廟十哲,卻不容于秦昭襄王,晚年被王賜死。顯然秦昭襄王“狡兔死,走狗烹”,那么昭襄王為何容不下他?
一切的恩恩怨怨都應該先看看他們之間發(fā)生了什么。
秦昭襄王(前325-前251),嬴姓,趙氏,名稷,咸陽人。戰(zhàn)國時期秦惠王之子,秦武王異母弟,他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君之一。
在他幼年時期,他和他的生母羋八子即后來的秦宣太后在燕國為人質(zhì)。秦武王去世后,他們母子倆在義渠君的幫助下回國奪位,是為秦昭王。即位初期,宣太后以主少國疑為由當權執(zhí)政,外戚魏冉處理庶務,同時任用白起為將軍,先后戰(zhàn)勝三晉、齊國、楚國,攻取魏國的河東郡和南陽郡、楚國的黔中郡和郢都。
后來秦昭襄王聽從范雎之言,奪取宣太后、魏冉的權柄,正式親政:文以范雎為相,武以白起為帥,施行“遠交近攻”的策略;發(fā)動長平之戰(zhàn),大勝趙軍;攻陷東周王都洛邑,俘虜周赧王,遷九鼎于咸陽,結束了周朝八百年統(tǒng)治,奠定了秦國統(tǒng)一戰(zhàn)爭的勝利基礎。
看起來英明、殺伐果決、為秦國建立赫赫功勛的君王,卻在后期殺功臣,聽讒言這似乎解釋有些單薄。
筆者認為,秦昭襄王賜死白起的原因有三。
首先,白起軍功卓著,名望過高,過高就會蓋主,這是歷朝歷代都忌諱的事,因此他同樣為秦昭襄王所懼。商鞅變法后,重農(nóng)抑商、獎勵軍功。白起前期受秦宣太后的重用,后期在秦國的地位就是靠軍功一步步打拼下來的。他屢立戰(zhàn)功,從一介武夫,成為左庶長,大良造,直至武安君,他的名望在秦國可是無人不知,家喻戶曉,特別是軍隊中的威望,甚至高過秦昭襄王。這樣一個兵只識將,而不識君的局面是任何一個君王不愿意看到的。
在秦昭襄王看來,秦王霸主地位不容有任何質(zhì)疑的,如若白起軍功蓋過一切,他的至高無上的尊嚴便會受到威脅。他自身也是靠奪權上位,這一點在他心中尤其是大忌。
不得不說在這一點上,白起是帝王權術的犧牲品。
其次,六十八歲的秦昭襄王不知道自己還有多少時日,但只要白起在,他死也不能安心。他害怕自己在百年之后,白起造反。再加上白起是秦宣太后的人,難保之后不會再來外戚當權。況且當時白起抗命不遵,一來為保江山永固,二來不想讓他為他國所用,于是賜劍命他自刎。
秦昭襄王是個有理想的君王,他想一舉攻下趙國的邯鄲,成就霸業(yè),可是白起卻不打沒有必勝把握的仗,堅決抗命。
當白起再次推病不立刻投入攻打邯鄲的戰(zhàn)斗時,秦昭襄王便以他抗命不遵為由,賜劍讓白起自刎。這既是白起的抗命加強了昭襄王的疑心,也是昭襄王用來殺他的借口。
最后,昭襄王還是惜才的,他真的能如此下定決心殺白起嗎?自然還有個幫腔的——丞相范睢。自古以來,文臣武將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長平之戰(zhàn)后,武安君白起的勢頭已經(jīng)要壓過范睢了,這時候范睢怎么能忍?在他的煽風點火下,白起不死也得死了。
伴君如伴虎。就算伴昭襄王這樣賢明的君主,但是在權力、人性的弱點面前,依然是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履薄冰。白起功高震主,也壓過了范睢勢頭,秦昭襄王只能在有生之年除去白起。
白起死于公元前257年,沒人知道白起死的時候多少歲,白起是魏冉舉薦給秦昭襄王才起用的,白起首次出戰(zhàn),就大破韓、魏兩國24萬聯(lián)軍,一戰(zhàn)成名,因功升任國尉。之后白起一發(fā)不可收拾,不斷為秦國攻城掠地,戰(zhàn)無不勝,威震天下,因而受封武安君。
白起欲趁長平之戰(zhàn)的銳氣一鼓作氣,進攻趙國都城邯鄲,派出親信衛(wèi)先生回國請兵糧,準備一舉拿下邯鄲,攻滅趙國,結果出人意料,秦昭襄王和范睢以秦國長平之戰(zhàn)消耗甚大,師老兵疲為由拒絕了白起的建議,并且還殺了衛(wèi)先生,而且這成為了白起身死的導火索。
白起聽聞后,猶如當頭一盤冷水,從頭冷到腳,作為軍事家,他很清楚什么時候應該進攻,什么時候應該休整,但秦昭襄王的命令顯然是傷透了白起的心,失去了滅趙的大好時機。
之后等到秦國恢復生機,在長平之戰(zhàn)9個月后,秦昭襄王下令再次發(fā)兵攻趙,圍攻趙都邯鄲,這一次白起在家養(yǎng)活病,沒有去,結果秦軍在邯鄲城下大敗,而白起也因這次失敗而嘲諷秦昭襄王,引起雙方矛盾的惡化。
秦昭襄王大怒,下令白起出征,而白起卻拒不出征,直接導致了身死,不聽從國君的命令,嘲諷國君的決策,讓身為一國之君的秦昭襄王震怒,直接導致賜死白起,國君的權力是不容置疑的。
秦昭襄王當了56年的秦王,其中有40年的時間是宣太后與魏冉在主政,他親政后開始鐵血執(zhí)法,對于犯法的人一律重懲。
國舅魏冉丞相對于大秦居功至偉,對于嬴稷當上秦王有擁戴之功,還有平叛之功,但是他私下要了宋國的陶邑,且橫行不法,最終被秦昭襄王奪爵罷職而歸。蜀侯是秦昭襄王的兄弟,但是他治蜀不力,且意圖謀反,最終被秦昭襄王梟首示眾。太子嬴柱的小姨子華陰夫人為姐姐華陽夫人密謀冊立嬴子楚為世子,最終被秦昭襄王以淫亂東宮的罪名斬首。
白起之死,并沒有什么明確的罪名,既未叛國,也沒造反。秦昭襄王賜死他,不是容不容得下的問題,而是惱羞成怒之下,做出的沖動決定。白起被賜死的時已是七十多歲,秦昭襄王為什么就容不下他?
估計秦昭襄王冷靜下來后,會為此感到后悔。
畢竟像白起這樣幾百年才會出一個的戰(zhàn)神,真是太難得了,山東六國折損在他手上的軍隊多達百萬!沒有白起消滅六國那么多有生力量,不敢說秦國統(tǒng)一不了天下,但至少也得推遲許多年吧。
具體怎么回事呢?得從白起的一系列戰(zhàn)績說起。
白起是戰(zhàn)國時期秦國名將,他統(tǒng)率秦國軍隊三十余年,攻城略地,大破魏韓楚趙,為秦國掃平六國立下了汗馬功勞。白起的赫赫戰(zhàn)功,也使他在我國古代軍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白起也被譽為戰(zhàn)國四大名將之首,其他三將分別為廉頗、李牧與王翦
但這樣一位為秦國建立了巨大功勛的軍事統(tǒng)帥,卻在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被秦昭襄王賜死于杜郵,自刎而亡。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白起招致殺身之禍呢?
的死,也就是在非常有名的長平之戰(zhàn)以后,一點一點慢慢造成的。長平之戰(zhàn)過后,有點眼力的人都知道,這是滅掉趙國最好的時機,白起當然也知道,但是,趙王自然也知道。于是,趙王派出說客,帶上豐厚的禮物,去秦國面見丞相。
作為說客,要說動范雎,自然是先做了功課的,他深知范雎所擔心的局面,慢慢說到范雎的心里,如果趙國被滅,白起的地位必然會超然于范雎,畢竟他為秦國奪去了七十多座城池,再加上滅趙國這樣的大功勞,到時候哪里還有你范雎容身之處?
再說了,就算趙國被滅,趙國人難道就甘心成為秦國人嗎?那肯定就直接往距離自己最近的其他國家遷居了,秦國能得到的有能有多少?
秦王還是不甘心,再次派兵,這一次,果然就遇到了趙魏楚聯(lián)兵。白起如果這個時候不說話還好,可是他多少有些得意了,私下里說一些秦王不聽自己的話,結果怎樣之類的話,卻傳到了秦昭襄王的耳朵里。
既然你自己有能力,你行你上啊。秦王派人去請,白起堅決不出兵,秦王無法忍受他,于是,先前所有的官職、爵位全都被奪回,貶為士兵,白起被迫遷居。
可是,這個時候的白起,身體一天不如一天,哪里經(jīng)得起顛沛流離的生活。他滯留咸陽三個月,可這三個月里節(jié)節(jié)敗退,秦昭襄王臉色當然不好看,更不想看到白起那么得意的樣子,下令讓白起立刻離開。
白起被流放后,范雎唯恐白起哪一天再復出,清算到自己,于是干脆慫恿秦王賜死了白起。白起也可以說是范雎與魏冉斗爭的犧牲品。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802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