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王朝第二位君主,周成王姬誦生平簡介
揭秘歷史故事
2023-06-26 09:22:06
西周王朝第二位君主,周成王姬誦生平簡介
周成王姬誦(?―前1021年),姬姓
,名誦
,周武王姬發(fā)之子
,母邑姜(齊太公呂尚之女)
,西周王朝第二位君主
。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毜慕榻B
,一起來看看吧!
成王繼位之時
,年紀尚幼
,由皇叔周公旦攝政
,平定三監(jiān)之亂。周成王親政后
,營造新都成周
,宅茲中國
、大封諸侯,還命周公東征
、制禮作樂
,加強了西周王朝的統(tǒng)治。

公元前1021年
,因病駕崩
,享年五十歲,在位37年
。周成王與其子周康王統(tǒng)治期間
,社會安定、百姓和睦
、“刑錯四十余年不用”
,史稱“成康之治”,成為中國古代史上的一代明君
。
軼事典故
桐葉封弟
其父周武王死時
,他尚年幼,由其叔父周公旦攝政
。周成王小的時候
,有一天,他和與自己感情非常好的小弟弟叔虞在宮中的一棵梧桐樹下一塊兒玩耍
。
忽然
,一陣秋風吹來,梧桐樹上的葉子紛紛飄落
。風過后
,地上留下了許多梧桐葉。成王一時興起
,便從地上撿起一片梧桐葉
,用小刀切成一個(大臣們上朝時手中所持的)“圭”,并隨手將它送給了叔虞
,以玩笑的語氣對他說:“我要封給你一塊土地
,喏——你先把這個拿去吧!”叔虞聽到成王這么說,隨即歡歡喜喜地拿著這片用梧桐葉做成的“圭”
,跑去將此事告知他們的叔父周公
。
周公仍代尚是稚齡的成王執(zhí)掌國政,聽了叔虞告訴自己的話
,便立刻換上禮服
,趕到宮中去向成王道賀!成王不解地問:“叔叔,你為什么要特地穿上禮服
,趕來向我道賀呢?”面對周公的道賀
,早已將此事忘得一干二凈的成王
,不禁一頭霧水,不知所以……
周公依然面帶微笑地對成王解釋道:“我剛剛聽說
,你已經(jīng)冊封了你的小弟弟叔虞!發(fā)生了這樣的大事
,我怎能不趕來道賀呢”“哦!那件事啊!”這才想起此事的成王,忍不住哈哈大笑說:“剛才
,我只不過是和叔虞鬧著玩而已
,不是真要冊封他呀!”
不料,成王的話剛說完
,周公立即收起笑容
,正色對成王說:“無論是誰,說話都要以‘信’為重;你身為天子
,說話更是不能隨隨便便
,當做是在開玩笑一樣。如此
,你才能得到人民對你的信賴!倘使你總是罔顧信義
,任意將自己說出口的話視為玩笑,這樣
,你還有資格做一國的天子嗎?”周公之言
,令成王深感慚愧……于是,成王便迅速決定:將叔虞冊封于唐地!堅守誠信不僅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
,更是一個國家的立國之策
。
周公輔佑
周公為使周成王盡快成長為一名有為的君主,還對他加強教育
。因成王是君主
,不便指責,所以周公便把自己的兒子伯禽做為周成王的陪讀
,周成王做得不對的時候
,周公就把對周成王的教訓、責罰轉(zhuǎn)到兒子身上
,使周成王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
。在他的教育下,周成王終于明了許多為君之道
,為以后治理國家打下堅實基礎。
人物評價
周成王作周建立統(tǒng)一封建政權后的第二代君主
,在他期間完成了對東國的一系列征伐
,鞏固了周在東方的統(tǒng)治。此外
,他繼承了武王遺志
,在周公的輔助下為周初政權鞏固做出了杰出貢獻
。
在西周的史墻盤和徠盤中,都認為成王是一個能夠統(tǒng)御四方
,能夠剛?cè)岵⑴e的“憲圣”的君主
。
姬發(fā)簡介及詳細資料
人物生平
先周崛起
周文王十五歲時生武王 。周文王姬昌時期
,國力逐漸強大
,"天下三分,其二歸周"
,為滅商奠定了基礎
。姬昌崩逝后,其子姬發(fā)繼位
,史稱周武王
。
姬發(fā)對內(nèi)重用賢良,繼續(xù)以姜太公(即姜尚)為軍師
,并用弟弟周公旦為太宰
,召公、畢公
、康叔
、丹季等良臣均各當其位,人才薈萃
,政治蒸蒸日上
。對外爭取聯(lián)合更多諸侯國,壯大力量
。武王審時度勢
,積極為滅商準備條件,等待時機
。為便于進攻商都朝歌
,周武王在灃水東岸建立新都鎬京(今西安)。
孟津觀兵
周武王即位后的第二年
,率大軍先西行至畢原(今陜西省長安區(qū)內(nèi))文王陵墓祭奠
,然后轉(zhuǎn)而東行向朝歌前進。在中軍豎起寫有父親西伯昌名字的大木牌
,自己只稱太子發(fā)
,意為仍由文王任統(tǒng)帥。大軍抵達黃河南岸的盂津(今河南孟津縣東北)
,有八百諸侯聞訊趕來參加
。人心向周、商紂王孤立無援的形勢已形成,諸侯均力勸武王立即向朝歌進軍
。武王和姜尚則認為時機還不成熟
,在軍隊渡過黃河后又下令全軍返回,并以"諸位不知天命"告誡大家不要操之過急
。因時機還未完全成熟
,還是班師回朝了。這次滅商預演
,史稱"孟津之會"或"孟津觀兵"
。
武王伐紂
孟津觀兵后,武王一面加緊練兵
,一面派人去探聽殷商的動向
。他們聽到探子的3次匯報后得知,殷商已是"讒惡進用
、忠良遠黜":王子比干被剖胸挖心;箕子裝瘋
,被罰為奴;微子感覺無望,已經(jīng)出走
,隱居起來;百姓們不敢口出怨言了
。武王覺得殷商已是分崩離析,眾叛親離了
,征伐紂王的時機已經(jīng)成熟
。
武王即位后第四年春天,發(fā)動了空前的滅商戰(zhàn)爭
。拜姜尚為帥
,發(fā)兵五萬渡過黃河東進。大軍到了盟津
,八百諸侯也率兵前來助戰(zhàn)
,武王便在盟津舉行了誓師大會。在莊嚴肅穆的氣氛中
,姬發(fā)左手執(zhí)掌象征軍隊指揮權的黃鉞
,右手握著用以發(fā)號施令的牦尾杖,在呂尚和叔旦的左右護衛(wèi)下登上土壇
,向全體將士發(fā)表了被后人稱為《牧誓》的著名誓詞:
商朝形勢圖 諸位友邦君長和將士們
,殷紂荒廢國政,不敬神道
,離棄同胞
,肆暴百姓,天怒人怨?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F(xiàn)在
,上天命令我向殷國行使懲罰。眾將士們
,舉起你們的戈
,拿起你們的盾,要像虎那樣威武
、如熊一般雄壯地去戰(zhàn)斗
。努力啊,將士們!
誓師典禮結(jié)束后
,盟誓后
,武王便率大軍浩浩蕩蕩地殺奔商都朝歌,一路上勢如破竹
,很快便打到了離朝歌只有70里的牧野
,雙方軍隊就在牧野附近擺開了陣勢進行決戰(zhàn)。
紂王認為自己有軍馬70萬
,可周軍只有5萬
,這簡直是以卵擊石、飛蛾撲火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伤闹渫醯能婈犑墙?jīng)過嚴格訓練的精銳之師,作戰(zhàn)勇敢頑強
,而他那70萬大軍中
,一多半是臨時武裝起來的奴隸和從東夷捉來的俘虜,他們平日受盡了紂王的壓迫和虐待
,對紂王恨之入骨
,又有誰肯為他賣命。所以兩軍剛一交鋒
,奴隸們就掉轉(zhuǎn)矛頭
,紛紛倒戈投降,配合周軍攻打商軍
,紂王所謂的70萬大軍頃刻間土崩瓦解
。姜尚便指揮周軍,乘勝追去
,一直追到朝歌
。
牧野戰(zhàn)敗之后,紂王逃回朝歌
,感到已沒有回天之力
,就命人將宮里珍寶都搬到鹿臺,然后放起火來
,自焚而亡
。朝歌的百姓聞聽紂王已死,便列隊歡迎周軍入城。武王入城來到鹿臺
,看到紂王的尸體便連射三箭
,并砍下紂王與妲己的腦袋,懸掛在宮廷外的白旗下示眾
。紂王的兩個寵臣惡來
、費仲也被斬首。群兇斬除
,人心大快
。從此延續(xù)了600多年的殷商王朝,隨著惡貫滿盈的紂王的自焚而徹底滅亡
,史稱武王克殷
。
關于武王伐商的史實,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的利簋可以證明
。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
,為周武王時期有司(官名)利所作的祭器,1976年出土于陜西臨潼
,是已發(fā)現(xiàn)的時代最早的西周青銅器
。利簋腹內(nèi)底部鑄有銘文4行32字 , 大意為:武王伐商
,甲子日凌晨歲星正當其位
,宜于征伐;戰(zhàn)勝商朝八天后的辛未日,武王在當?shù)氐能婈狇v地賞"有司"利以銅
,利覺得很榮耀
,就用銅來鑄造寶器以紀念這件事。利簋記載的史實證實了《尚書·牧誓》
、《逸周書·世俘》等文獻的記載
。
《詩經(jīng)》中對牧野之役歌詠道:"維師尚父,時維鷹揚
。"牧野之役
,以武王為統(tǒng)帥,太公望為總指揮
,可能是持著繪有鷹徽的軍旗
,隨風飄揚,士氣高昂
,故曰"牧野鷹揚"
。
滅商建周
周王朝建立,定都鎬京(今陜西西安西南)
。周武王追封父親姬昌為文王
,并分封諸侯
。
由于過度的辛勞,姬發(fā)在滅商后的第二年就病倒了
。當時
,天下尚未安寧,周室大臣們都擔心姬發(fā)的逝世將會帶來動亂
。姬發(fā)的病情一度稍有好轉(zhuǎn)之后
,很快又惡化了
。彌留之際
,還念念不忘尚未安寧的天下,他擔心自己的兒子姬誦年紀尚幼
,缺乏政治經(jīng)驗
,不足以擔起管理天下的重任,便把輔政的大事全部委托給了叔旦
。
姬發(fā)在位十九年崩
,諡號"武王"。
為政舉措
封邦建國
牧野之戰(zhàn)后
,武王進入商都
,分商的畿內(nèi)為邶、墉
、衛(wèi)三國
,以邶封紂子祿父(即武庚),墉
、衛(wèi)則由武王之弟管叔鮮
、蔡叔度分別管理,合稱三監(jiān)(一說管叔監(jiān)衛(wèi)
、蔡叔監(jiān)墉
、霍叔監(jiān)邶,以監(jiān)視武庚)
。隨后派兵征伐尚未臣服的商朝諸侯
,據(jù)記載征服者有99國,臣服652國
。
武王四年(約前1046年)
,武王滅商后,還師西歸
,在他新遷的都邑鎬京(即宗周
,今陜西西安西北灃水東)舉行盛大典禮,正式宣告周朝的建立
。
周王朝建立后
,所面臨的政治形勢相當嚴峻
,武王以"小邦"之君統(tǒng)治如此大的區(qū)域,擔心諸侯叛亂
。為了項固政權
,適應新形勢的需要,武王決定按功行賞
,調(diào)整統(tǒng)治集團的內(nèi)部關系
,實行以周王室為中心的分封政治制度。先后受封的功臣主要有:姜太公
、周公旦
、召公奭等。為了控制廣闊的新征服區(qū)
,周初沿用商的分封制
,把王族、功臣以及先代的貴族分封到各地做諸侯
,建立諸侯國
。先后分封的有魯、齊
、燕
、衛(wèi)、宋
、晉
、虢等71個諸侯國。
周武王這種封建其主要的目的有三:
一 、安撫殷民 :封紂子武庚于殷
,并在殷的周邊,設邶
、墉
、衛(wèi)三國,封給霍叔
、管叔
、蔡叔,用來監(jiān)視武庚
,此舉明告天下
,滅紂是吊民伐罪,無滅殷絕祀之意
,以安撫東方的殷人
。
二、興廢繼絕 :把焦
、祝
、薊
、陳、杞這些封國
,封給有功德于人民的古代帝王的后裔
,表示崇德報功之意,鼓舞民心
。
三 、移民實邊 :齊、魯
、燕三國
,為周在東方新的領域,這些封國為移民實邊攻策
,而寓有區(qū)域的開發(fā)
,足食足兵的用意,同時在政策的運用上
,也可以說在殷民族的后方,建立了牽制的力量
。
宗法制度
宗法制早在原始氏族時期宗法制就有所萌芽
,但作為一種維系貴族間關系的完整制度的形成和出現(xiàn),則是西周時期
。周武王滅商
,統(tǒng)一天下后,在宗法制度下
,"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卿置側(cè)室
,大夫有貳宗
,士有隸子弟" ,形成了系統(tǒng)而完整的管理體系
。
宗法制是一種按照血統(tǒng)遠近區(qū)別親疏的權利繼承制度
,源于父系氏族家長制,其核心是嫡長子繼承制
,主要用于區(qū)分嫡庶
、親疏關系,目的是在家族內(nèi)部確立地位
、財產(chǎn)的繼承權
,完善和鞏固分封制,防止貴族之間因為權力的繼承問題發(fā)生紛爭
。大宗在家族內(nèi)部因有財產(chǎn)的繼承權
,所以受到庶宗的敬奉
,即所謂的"尊祖敬宗"。
井田制度
配合政治組織中的分封制
,社會組織中的宗法制
,文化思想中的禮樂制,周武王在經(jīng)濟方面實施了井田制
。西周時期
,道路和渠道縱橫交錯,把土地分隔成方塊
,形狀像"井"字
,因此稱做"井田"。井田屬周王所有
,分配給庶民使用
。領主不得買賣和轉(zhuǎn)讓井田,還要交一定的貢賦
。領主強迫庶民集體耕種井田
,周邊為私田,中間為公田
。周王把土地層層分封給諸侯
,諸侯將受封土地分賜給卿大夫,卿大夫把土地再分賜其子弟和臣屬
。周王對所封土地有予奪之權
,各級受封的貴族對土地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
,只能世代享用
,不能轉(zhuǎn)讓與買賣,受封者還要向國王承擔義務
,就是要向國王交納貢賦
,以此,周王有效的控制著廣大的國土
,并將人民約束在封建制度下的小農(nóng)經(jīng)濟中
。
中國古代的井田制與西方的莊園不同,伴隨著相應的政治制度不同
。西方的莊園制度
,大塊的耕地由農(nóng)民合作公耕,農(nóng)民附屬于土地
,所以是農(nóng)奴
,也就是奴隸制。土地擁有者即是貴族
。中國的井田制是把土地劃分為井字形
,農(nóng)民并不附屬于土地;土地所有權雖是貴族的
,但農(nóng)民并非農(nóng)奴,所以中國和西方的政治制度自然也不同
。所以嚴格意義上講
,中國古代并無嚴格意義上的奴隸社會,也沒有原始共產(chǎn)主義社會
,而是擁有短暫的封建社會
。從商鞅廢除井田制度之后,中國實行的政治制度實際上是建立在郡縣制基礎上的中央集權制
。
禮樂天下
周武王建立西周后
,開創(chuàng)了一系列史無前例的偉大措施,其核心思想為"敬天保民"
,從此陜西姬周成為中華文明的奠基者--政治組織中的分封制
,社會組織中的宗法制,經(jīng)濟組織中的井田制
,文化思想中的禮樂制
,影響中國長達三千多年。
周代禮制完整地講應稱之為禮樂制度
,分禮和樂兩個部分
。禮的部分主要對人的身份進行劃分和社會規(guī)范,最終形成等級制度
。樂的部分主要是基于禮的等級制度,運用音樂進行緩解社會矛盾
。前者是所有制度的基礎和前提
,后者是制度運行的形式和保障。
周禮嚴格區(qū)分和限定了社會中每一個個體所處的地位
,從國家制度和宗法層面對國民予以強制性約束
,建立了等級森嚴的差異化社會,為了在這樣的社會里保持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
,統(tǒng)治者采用音樂
,用精神和文化的感召力來作為溝通情感的基本方式,化解因為禮的等級化
、秩序化引起的種種對立和矛盾
。
人物評價
總評
周武王有著廣闊的心胸和長遠的眼光,同時有著果斷地處事能力
,在看到商朝的無道
,他打出了為民請命,替天行道的旗號來獲得廣大人民民眾的擁護
,從而大大的擴大了自己的實力和影響力
,在伐紂的過程中
,他以大無畏的精神親自帶領兵馬直搗朝歌,打了紂王一個措手不及
。同時周武王有著很杰出的個人魅力
,他也因此受到人們的愛戴,這也是他獲得人們支持的一個重要原因
。
名人評價
《詩經(jīng)·雅·文王之什·大明》:時維鷹揚
,涼彼武王。
《易·革》:湯武革命
,順乎天而應乎人
。
《尚書·泰誓》: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
。百姓有過
,在予一人,今朕必往
。
《議兵》:"故湯之放桀也
,非其逐之鳴條之時也,武王之誅紂也
,非以甲子之朝而后勝之也
,皆前行素修也,此所謂仁義之兵也
。"
商鞅:湯武不循古而王
。夏殷不易禮而亡。
孟子:曾聞武王誅獨夫紂
,未聞弒君者也
。
家族成員
父母
父親:周文王姬昌
母親:太姒
兄弟
長兄:伯邑考(姬考),母為太姒
。早卒
三弟:管叔鮮(姬鮮)
,母為太姒。與蔡叔度
、霍叔處并稱周初三監(jiān)
,監(jiān)護殷商的頑軍遺民,后發(fā)動三監(jiān)之亂
,聲討周公
。兵敗被殺。封國被廢
四弟:周文公旦(姬旦)
,母為太姒
,也稱周公、周公旦
五弟:蔡叔度(姬度),母為太姒
。與管叔鮮
、霍叔處、武庚發(fā)動了著名的三監(jiān)之亂
,聲討周公
。兵敗后被流放于郭鄰,卒于遷所
。周公命蔡叔度子仲繼位于蔡
六弟:曹叔振鐸(姬振鐸)
七弟:郕叔武(姬武)
,母為太姒
八弟:霍叔處(姬處),母為太姒
。與管叔鮮
、蔡叔度、武庚發(fā)動了著名的三監(jiān)之亂
,聲討周公
。兵敗后被貶為庶人,周公旦命霍叔處的兒子繼任霍國君主
九弟:衛(wèi)康叔(姬封)
,母為太姒
。平定三監(jiān)之亂后,于前商朝故墟朝歌建立衛(wèi)國
,徙封康叔于衛(wèi)
十弟:冉季載(姬載)
,母為太姒。由四兄封季載在聃國
,在今河南省潁州西
,為周司空以輔佐周成王
十一弟:郜叔
十二弟:雍伯
十三弟:毛叔鄭(姬鄭)
十四弟:錯叔繡(姬繡)
十五弟:畢公高(姬高)
十六弟:原伯
十七弟:酆侯
十八弟:郇伯
妻子
王后:邑姜,姜姓
,齊太公呂尚之女
子女
子 周成王姬誦
邘叔
唐叔虞
應侯
韓侯
女 長女:大姬(大音太)
,陳國君主陳胡公之妻
后世紀念 周武王陵
周武王陵位于陜西省咸陽市北郊五陵原,行政區(qū)劃歸渭城區(qū)周陵街道
,距咸陽市區(qū)5千米。
由于周武王陵在周文王陵之北
,周文王陵西南方向約1.3千米陵照村北有周武王之子周成王之陵
,周文王陵東南方向約1.6千米新莊村西有周成王之子周康王陵,周成王陵西南約1.8千米還有周康王重孫
、西周第六代國王周共王陵
。因此民間用"背兒抱孫"形象總結(jié)這一帶周陵分布形式。
周武王陵位于周文王陵北
,陵前有新修水泥臺階
,平臺上是高大的碑樓,上書"周武王陵"4個大字,為清陜西巡撫畢沅所立
。
軼事典故
武王封貔貅
姜子牙助武王伐紂時
,一次行軍途中偶遇一只貔貅,但當時卻無人認識
,姜子牙覺得它長相威猛非凡
,就想方設法將它收服并當做自己的坐騎,帶著它打仗屢戰(zhàn)屢勝
。周武王見貔貅如此驍勇神奇
,就給他封了一個官,官號為"云"
。
武王與臊子面
臊子面起源于周朝
。相傳周武王伐商時在岐山遇到像"龍"的怪獸。殺了怪獸
,為了鼓舞士氣
,決定每人分吃怪獸肉。但是人太多
,不夠分
,就煮湯每人分喝一碗,感到很好喝
。這也是岐山臊子面的雛形
。
巨橋發(fā)粟
巨橋,古橋名
,位于今河北省廣宗縣張葛集村
。周武王滅紂后,遣南宮括散發(fā)巨橋倉的糧食
,賑濟饑民
,史稱巨橋發(fā)粟。巨橋發(fā)粟表明了周王朝與殷商王朝截然不同的施政方式
,即由"敬神賤民"變?yōu)?敬天保民"
,是周武王實施仁政的具體體現(xiàn),為周初穩(wěn)定民心起到了表率作用
。
藝術形象
文學形象
明代著名作家許仲琳的代表作《封神演義》中的人物
,在姜子牙的輔佐之下推翻商紂王的統(tǒng)治,開啟周代八百年江山
。多版電視劇《封神榜》和卡通片《哪吒傳奇》中的武王形象都與《封神演義》相關
。
影視形象
張曉林飾姬發(fā)(藍天野版《封神榜》)
張松枝飾姬發(fā)(陳浩民版《封神榜之忠義乾坤》)
周杰飾姬發(fā)(馬景濤版《封神榜之鳳鳴岐山》)
黃維德飾姬發(fā)(林心如版《封神榜之武王伐紂》)
張迪飾姬發(fā)(陳鍵鋒版《封神英雄榜》)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807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