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說起唐中宗李顯的話,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
公元705年,大唐的歷史上迎來了一次大事件,這一年宰相張柬之等人在洛陽紫微宮發(fā)動政變,一代女皇武則天被迫讓位于太子李顯。
隨著張昌宗、張易之兄弟二人被殺以及武則天宣布退位,大唐的皇帝又兜兜轉轉姓回了李。李顯的復辟對于整個大唐來說意義非凡,它不僅意味著李家江山又物歸原主,還為后世的女性干政敲響了警鐘。
自唐朝以后,雖然有不少的女性以“垂簾聽政”的名義獨攬大權,但始終沒有出現一位如同武則天般公然稱帝的女性,這或許與“神龍政變”有著逃不開的關系。
按照一般的邏輯,中宗李顯在復辟之后的當務之急,便是要鏟除以武則天為首的武氏家族,尤其是在之前與李顯爭奪繼承人的武三思等人。早在公元698年,武三思與武承嗣二人便暗示武則天:“我們只聽說過皇位傳給同姓人,卻沒聽說過傳給異姓人,如今陛下姓武,皇位自然要傳給姓武的?!蔽淙嫉热讼胍源藖泶騽游鋭t天,以達到自己繼承皇位的目的。
因此,武三思可以說是唐中宗的頭號敵人。
自古以來,皇位爭奪都是充滿了殘酷與血腥的,親情在這個寶座面前不值一提,然而武則天退位之后,武三思不僅沒有得到絲毫清算,反而官運通達,李顯甚至縱容他與自己的韋皇后“關系親密”。這,實在是令人匪夷所思!難道李顯“傻”嗎?筆者可不這么認為!相反,李顯的此番行為也是非常有智慧的!至于何如,請往下看:
武則天暮年垂危,武三思“棄暗投明”
隨著“神龍政變”的法傷,暮年武則天的實權已經完全喪失,她再也不是當年那個叱咤風云的女皇了,如今年邁的她已日薄西山而氣息奄奄。武三思等人在此次變故之后雖未喪命,卻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不但繼承皇位的幻想徹底落空,連自身的生死都難以預料。
在這種情況之下,武三思只能選擇一條“棄暗投明”的道路,他很快就憑借著自己的諂媚功夫,成為了唐中宗皇宮內的???。
武三思的再一次發(fā)跡與一位女子有關,這位女子便是唐中宗李顯的親生女兒,她的名字叫作李裹兒。公元684年,太子李顯被武則天削去了太子之位,貶到了房州、均州等地為“廬陵王”,李顯的妃子在途中產下一女。
李顯夫婦對于這個女兒頗為喜愛,李裹兒長到了16歲之后,便由武則天作主嫁給了武三思的兒子,武三思因這一層關系成為了李顯的兒女親家,這也是他成功上位的又一個砝碼。
李顯與武三思本身就是表兄弟關系,加上武三思的兒子武崇訓與李裹兒結為了夫婦,武三思在李顯上位之后反而得到了重用。武三思很快就將自己的姑姑武則天拋到了一邊,他極盡自己全部的諂媚功夫,將唐中宗李顯侍奉得非常舒服。
唐中宗李顯的“昏聵之舉”令李唐舊臣相當著急,他們在無奈之下便以西漢呂產、呂祿的例子暗示李顯:“二兇雖除 , 產、 祿猶在”,當年呂后去世之后,呂產、呂祿二人分別執(zhí)掌了南北軍,差點使得西漢王朝徹底姓呂。但無論朝臣們如何勸說,李顯始終不為所動,繼續(xù)寵信武三思等人。
兩面三刀好手段,“染指皇后”壞心腸
武三思這個人沒有任何才華,當時的人對他的評價也不高,認為他不過是靠討好武則天上位的小人罷了。武三思雖然在政治上沒有任何建樹,但他兩面三刀的功夫相當了得,長袖善舞的他很快便將李顯耍得團團轉,并且開始染指李顯的皇后韋氏。
“吾不知何等命作好人,唯有向我好者,是好人耳!”武三思的這句名言被記錄在《舊唐書·武三思傳》中,他一生依靠這一行為準則處事,倒也過得灑脫自在。
武三思在討好了李顯之后開始染指皇后韋氏,并不是韋氏的容貌吸引了他,而是韋氏和一個人很像,這個人就是武則天。在武三思的挑唆以及李顯的縱容下,韋氏逐漸生起了不臣之心,她希望自己能夠成為下一個武則天,而性格頗為懦弱的中宗李顯根本不是她的對手,為此“韋后”成為了唐中宗時期的實際掌權人。
武三思想憑借著上官婉兒獲取政治資本,而他兩面三刀的性格頗能哄得韋氏開心,宮闈之中一時謠言四起。
韋氏與武三思的關系好到了什么程度呢?據說武三思只要三天沒有入宮,那韋氏就要微服出宮與他相會,二人淫穢的行徑為朝中大臣所不容。但即便是這樣,唐中宗李顯對于這頂綠帽不聞不問,甚至還陪著他二人嬉戲,實在是不知道葫蘆里賣的什么藥。
武三思螳螂捕蟬,唐中宗黃雀在后
武三思與韋氏之間的關系引起了眾怒,朝中正直的大臣如桓彥范、敬暉、張柬之等人數次勸說中宗,卻始終沒有得到李顯的正面答復,反而遭到了武三思的嫉恨。王同皎等人實在不忍李唐受辱,于是便召集壯士準備暗殺武三思,但計劃遭到了下流文人宋之問外泄,王同皎等人悉數被殺。
而后武三思更是大肆攻擊李唐貴族和老臣,整個李唐王朝都被這些人攪得烏煙瘴氣,然而李顯非但不出面處理武三思,反而做出了一個更為驚人的舉動。
“使韋后與三思雙陸 , 而自居旁為之點籌 , 三思遂與后通 , 由是武氏之勢復振”。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將此事說得頗為含蓄,這句話翻譯成大白話就是說:“李顯公然和武三思共享自己的妻子!”
唐中宗李顯此舉被后世人詬病,但這正是他的高明之處,中宗李顯始終是一個夾在縫隙中生存的帝王,他的尊嚴早已被踐踏過千萬遍了。武則天當年選擇將李顯的女兒嫁給武三思的兒子,便是暗示李顯不要斬盡殺絕,而武三思確實是李顯的一枚好棋子。
武三思與唐中宗李顯聯手起來唱了一出雙簧,他們在此時找到了共同的敵人,這些敵人便是發(fā)動“神龍政變”李唐舊臣們。李唐舊臣憑借著擁護中宗復辟的功績,日益驕縱了起來,他們幾乎威脅到了中宗李顯的統治,而武三思只不過是李顯制衡的砝碼罷了。
唐中宗李顯復位后,其實也只是一個光桿兒司令。李顯第一次當皇帝時,不到半年時間便被廢,之后流放遠離權力中心。后來他的兄弟李旦做了六年皇帝,母親武則天當了十五皇帝。在此期間,李顯并沒有與武三思等人有直接沖突。
神龍政變后李顯復位,朝政大權其實由張柬之等五王掌控,旁邊也有李旦和太平公主窺竊,可以說,李顯腹背受敵,能夠依靠的力量也只有韋氏以及武三思。武三思、韋后和李顯三人聯手,將頭號功臣張柬之等人明升暗降,最后將他們流放出了京城,李唐的權力徹底回到李氏手中,這便是中宗李顯的高明之處了。
而李唐的舊臣又因此事忌憚武三思等人,武三思最終因參與“景龍政變”被殺,太子李重俊等人聯絡朝中大臣,率領數千羽林軍沖入了武三思的府邸,將武三思及其家人全部殺死。
唐中宗李顯雖然憑借著武三思打贏了張柬之等老臣,但他最終還是敗在了自己的老婆手里,韋后聯合安樂公主(李裹兒)毒死了他,中宗李顯的一生就這樣窩囊地結束了。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大家都以為自己是那只黃雀,其實都逃不過螳螂的命運!
李顯的一生充滿了悲劇色彩,在很多人看來,他的人生可以用“窩囊”二字來概括,可當各位看過這篇文章之后,對于唐中宗李顯的評價是否有改變呢?至少筆者認為李顯絕對是一個有大智慧的人,至少避免了李氏再度成為傀儡政權的命運。
嗣圣年間,武則天罷黜唐中宗,改立李旦為帝。就是這樣,本來是豫王的李旦搖身一變成為皇帝,即唐睿宗皇上。盡管,承繼了大統,可是,李旦卻并沒有控制朝廷實權,他不但無法接納重臣們的朝見,還無法定居在正殿當中。
這期內,武則天卻以皇后的身份強制參加到政治運動。同年二月,武則天改國號為文明行為,并冊立李旦的正妃李氏為皇后,其大兒子為皇太子。按道理而言,睿宗作為一個皇上,這種應該是他的做好本職工作。其實不是,這事都是武則天獨斷專行的結果。過了一段時間,我國爆發(fā)揚州事變和列侯造反。過后,武則天一邊平定縣叛變,一邊假心要把朝廷償還于睿宗。垂拱二年,武則天授予諭旨把政黨歸還睿宗。
對于此事,睿宗內心很清晰媽媽此次作用僅僅做給世人看,壓根沒有償還之意。因而,睿宗陪著她拍戲,果斷不接納鳳詔。因此,武則天只能聽從皇帝意旨,再次垂簾聽政,把控政黨。第二年,武則天冊立了唐睿宗的幾個孩子:恒王成義,趙王隆基,衛(wèi)王隆范和趙王隆業(yè)。從外表上看,睿宗極具皇上威勢,但事實上,睿宗僅僅武則天踏入政治最高處的一個踏腳石。
長沙金基年間,武則天一聲令下全國各地統一周歷。武則天更名為曌,并將國號改成載初。為了繞開皇太后的諱名,武則天要求:之后施行的諭旨均以“制書”相當。這時,武則天政治理念的運營早已做到一個新的人生境界,她現已徹底擁有朝代更替的工作能力。因此,武則天啟動自個的陣營,讓高官們聯名鞋奏疏要求更換時期。
唐睿宗內心很明白自身他所在的處境,為了不惹人話柄,他堅決地拒絕了韋團兒的要求。之后,韋團兒氣急敗壞,想方設法誣陷睿宗最疼愛的兩位嬪妃李氏和竇氏。韋團兒先想辦法支離開了二人,隨后,在女生們的城堡中埋了一個武則天的木偶人,最終在武則天眼前戳穿兩個人“罪刑”,并誣蔑他們私銀迷惑秘術。因此,長壽二年的某天,李氏和竇氏按例拜訪武則天后,便失去降落,沒人了解他們到了哪兒。對于此事,唐睿宗害怕問媽媽有關兩個人的降落,只有裝作沒事產生。之后,有重臣舉報睿宗的嬪妃龐氏圖謀不軌,促使龐氏被關進牢中,差點失去生命。幸虧御使徐有功幫龐氏辯解,不但洗除了她的不白之冤,還讓她重獲隨意。
可是,徐有功卻由于這事被撞上了逆黨同犯的罪行,差點兒被處決。讓坐落于皇兄。圣歷年間,武則天把貶官為廬陵王的中宗接回來京城。見此,唐睿宗覺得媽媽那樣做,是她很有可能改立皇兄為帝。因此,為了更好地防止與皇兄角逐君權,睿宗幾回說謊說自身生病了,不愿意上朝,并要求退位給唐中宗李顯。睿宗的忍讓,不但使武則天可以再次擁立中宗,還防止了朋友中間爆發(fā)分歧。就是這樣,睿宗從皇嗣變成了相王,中宗成功坐回了太子之職。神龍元年,張柬之等方案策劃了一場叛亂。她們不但消滅了張昌宗,張易之兩兄弟,還脅迫武則天倒臺,擁立中宗為帝。迫于形勢的工作壓力,武則天只能下詔讓位。就是這樣,唐中宗復辟。沒多久后,中宗將睿宗冊立為安國相王,并使他以丞相的地位參加國家大事。
景輝是唐朝的宰相。武則天在位期間,聯合桓、張謇等人發(fā)動政變,為李天下的復辟做出了突出貢獻。但最后她卻因為國王的猜忌而慘死。那么大家是怎么看待景輝的呢?
據記載,后人對景輝的評價有兩點。第一點是他太忠于皇帝了。他相信唐中宗。他認為他們幫助恢復了李的天下,應該對他有所信任。唐中宗即位后,楊勸他功成后退位,但他過于自信,認為自己無愧于心,不需要退出官場,甚至對楊也是如此。
第二點是景輝在官場不懂得圓滑,性子太老實坦白,做事很努力。所以他做官的時候得罪了很多人,成了他們的眼中釘,想快點除掉他們。是他性格中倔強的一面,讓他一步步向死亡靠近。
據有關史料記載,景輝幫助恢復李姓世界后,曾要求強力鎮(zhèn)壓武氏。雖然在為鞏固李氏一統天下的正統,但聽信了武氏的讒言,對那些幫助他恢復李氏正統的功臣產生了懷疑,認為景輝有邀功之嫌。所以他一系列打壓景輝和那些有功之人。
從世人對景輝的評價可以看出,景輝雖然剛正不阿,但他不懂得在官場上改變事物,導致了他的慘死。
景輝是唐代唐中宗的宰相。他為李姓在唐朝的復興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但最終還是逃脫不了君主的懷疑而死。景輝死后被平反,被追封。那么,景輝的介紹中具體是怎么介紹這個人物的呢?
據景輝介紹,景輝字仲野,山西臨汾人。景輝早年擔任周衛(wèi)刺史,后為武則天所賞識。他還被授予杜東副衛(wèi)隊的頭銜。京輝在為官期間,一直勤政廉政。他的行為得到了武則天的極大贊賞,再次被提升為中臺右丞的稱號。武則天雖然欣賞景輝,但畢竟更傾向于唐朝由李氏家族主導。因此,當武則天病重時,他與桓、張謇之、崔玄之和元一起發(fā)動政變,建立唐朝以復興李。
武則天被迫禪定后,唐朝再次回到李手中,于是景輝被冊封為臣下。但是好景不長。唐中宗繼位后,不僅沒有善待有功之臣,還將他們貶謫。后來,由于魏如昀在后宮淫亂,景輝的死敵吳三思得到了殺死他的機會。吳三思利用這個機會,徹底讓景輝無處翻身,景輝被禁止流放,景輝卻在流放中被殘忍殺害。后來,唐睿宗登基后,平反景輝,謚號為尹素。景輝一生為奔波,最終恢復姓李后,是一位有功之臣,但因國王的猜忌而慘死。
《舊唐書.太祖、代祖諸子列傳》:“無忌、遂良銜不協之素,致千載之冤。永徽中,無忌、遂良忠而獲罪,人皆哀之。殊不知誣陷劉洎、吳王恪于前,枉害道宗于后,天網不漏,不得其死也宜哉!”
李恪,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個兒子,一位較為出色的政治家。他從小便聰明伶俐,機智果敢,深得父親的喜愛。早在唐高祖李淵統治時期,他便陸陸續(xù)續(xù)的被封為長沙郡王等官職。后來在父親繼位之后,他自然也得到了升遷,被升任為漢王。在當時,朝中大臣都以為李恪有成為儲君的可能,卻不想變故突生,晉王李治憑借著孝順之心得到了唐太宗的看重,因而被立為太子。
雖沒有成為大唐儲君,但李恪并沒有因此記恨李治,反而更加盡心盡責的輔佐在李治身邊。卻無奈在后來牽扯到了房遺愛謀反一案,李恪被當時的太尉長孫無忌所陷害,最終蒙冤去世。好在多年之后得到平反昭雪,重新恢復武王爵位。
幼時果敢,父親看重
公元620年,這個時候的唐朝已經建立了三年,天下大部分被掌握在李氏家族手中。當時的李恪年僅兩歲,憑借著皇帝孫子的身份擔任襄州刺史,一直后來又被授任為涼州刺史,改任漢中郡王。在唐太宗通過玄武門之變奪得儲君之位后,作為他的兒子,李洛的地位自然也是水漲船高,憑借著皇子的身份晉封為漢王。第二年他又改封為蜀王,并同時授予益州大都督等官職。由于年紀尚小,因而養(yǎng)在宮中,沒有前去任職。唐太宗膝下兒子眾多,但李恪卻憑借著聰明伶俐得到了唐太宗的喜愛,甚至親自指導李洛的文章,這在當時可是極少見的。
貞觀八年,中書舍人上書皇帝說:“我發(fā)現密王等人都是皇帝的親人,而皇上心懷有愛,仁義高尚,不僅分發(fā)給他們車輛華服,還給他們封地。我看見那些皇子拜見皇叔,叔叔們也要進行回禮,既然王爵相同,家人之間也有禮節(jié),怎么能夠顛倒尊卑呢?我請求陛下廢除此項規(guī)定,將禮節(jié)作為永遠遵守的規(guī)則?!睆哪侵?,唐太宗便下詔廢除密王等宗室長輩對吳王魏王等皇子的跪拜之禮。
隨著李恪年齡漸漸長大,他所得到的官職也在不斷的發(fā)生變化。貞觀七年,他又被受任為青州刺史,貞觀八年則被拜為益州大都督,這也直接開創(chuàng)了親王遙領大都督的先例。在他即將外出任職之前,他曾經與唐太宗一起用膳,事后唐太宗感嘆極多,曾對房玄齡等人說:“我和兒子雖然想多相處,但國家與小家的事情實際大不相同,我希望子孫可以世世代代傳承祖宗基業(yè),斷絕錯誤的想法。現在我供養(yǎng)太上皇與私人感情也有所不同,是為了安撫國家,不讓太上皇煩惱,這是君主表達孝順的方式。”
后來唐太宗也將自己的想法付諸了實踐,他通過世襲封建重新設置封國的方式,以此來鞏固大唐王朝的統治,將自己的弟弟和兒子全部世襲封建,李恪自然也在其中。
初任吳王,太宗訓誡
在這種背景之下,李恪很快便從蜀王改封為吳王,并被任命為潭州都督,但卻由于一些原因,他沒有前去赴任。公元637年,李恪擔任青州刺史一職,他欣然前往赴任,卻不料在這一年年末之時,因為受到朝中大臣的彈劾而遭到了太宗的懲罰,被免去官職,并削減封戶三百戶。這次免職還留下了一個唐太宗勸誡的民間美談。作為太宗的兒子,太宗自然是偏心兒子的,就曾經對手下的大臣說,彈劾的人應該輔佐我的兒子,而他卻不能糾正他的過錯,實在是罪該萬死。
這時手下便立馬有人勸諫說,房玄齡輔佐在陛下身邊已久,都不能夠阻止陛下外出打獵,那吳王作為您的兒子,誰又能夠勸勸他呢?唐太宗十分生氣,兀自進入內殿,過了很久之后單獨召見此人,詢問他為何要直接指責我。卻不料此人回答說:“我從前就聽說過皇帝圣明,大臣正直。面對如此情況,我不敢不向皇帝進言我的見解?!甭犕杲忉屩?,唐太宗才打消了怒氣。在我看來,也是通過這件事足以看出唐太宗對兒子的愛護之情。
在經過大臣的勸誡之后,唐太宗也認為免去兒子官職是正確的行為,但在不久之后,李恪又一次得到了新的官職,他被任命為安州都督。對于兒子,唐太宗也是頗為上心,在李恪即將赴任之前,唐太宗就曾經親自寫信告誡他:“我作為一國之君統治著全國上下的百姓,而你因為是我的兒子,才有如此崇高的地位,一定要更好的保衛(wèi)國家。你要時刻勉勵自己,不忘父子之道,好好學習先人的美德,用道義來處理政治,用周禮來節(jié)制欲望,面對其他人的誘惑,必須慎重處理。”李恪見信之后十分感動,從此之后愈加嚴格的要求自己,不讓父親為他擔憂。
果不其然,在這之后史書上再也沒有看見過李洛因為貪圖享樂而被罷官免職的記載。不僅如此,任職期滿回到朝堂的李恪甚至對當初彈劾他的人尊重不已,稱他為老師,時常向他請教為官之道。
慘遭污蔑,幸得昭雪
永徽元年,這個時候的唐太宗已經去世了,新一任皇帝唐高宗李治繼承了王位。當時李恪作為唐高宗李治還在世最為年長的兄長地位也是極其崇高,擔任司空一職。不久之后又改任為安州刺史,掌管著當地的軍事大權。雖然自己沒有當上皇帝,但是李洛也沒有謀反之心,反而更加兢兢業(yè)業(yè)的輔佐在弟弟身邊,想要為鞏固唐朝的統治盡一份屬于自己的力量。
公元653年,初唐時期最大的一場政治冤案爆發(fā)了。之所以爆發(fā),還要從高陽公主狀告房遺愛對自己無禮說起。房遺愛為了保全自己,就與權臣長孫無忌聯合起來誣告李恪謀反,使得李恪最后遇害。實際上,對于這位兄長,唐高宗也是十分不忍,就曾經哭著對手下大臣說,吳王是我共同長大的兄長,我想赦免他們的死罪可以嗎?身為一國之君,卻不能自己妄下決定,這也是可悲啊。
當時的兵部尚書便對皇帝說:“在先秦時期,周公除去蔡叔,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到了漢朝漢宣帝除去燕王,這都是按照國家法律而對他們給予懲罰,這些事情都才發(fā)生不久,陛下怎么能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而擅自改動法律呢?”于是唐高宗便放棄了自己的想法,按照原本的計劃賜死李恪。李恪十分清楚自己之所以落到如此結局,完全就是因為長孫無忌害怕動搖他在朝中的地位。奈何高宗不相信他,最終只得遭遇不幸。就這樣,屬于吳王李恪的歷史便這樣拉下了帷幕。
公元659年,由于多年來的把控朝堂長孫無忌受到皇帝的猜忌,因而獲罪。作為當初被長孫無忌陷害的李恪被追封為玉林郡王,并得以進入宗廟享受祭祀。這件事也可以表明李唐王朝重新確認了他皇族子弟的身份,成為了初步的平反。唐高宗晚年時期,武則天把控朝堂,李恪的案子便一直放置高堂,無人問津。直到唐中宗復辟,恢復大唐統治之后,為了振李唐家族他才開始大量分封皇族子弟,就連李恪的長子也被冊封為了正一品的王爺。屬于李恪的爵位和封地這才被恢復,至此,李恪才實現了根本意義上的平冤昭雪。奈何逝者已逝,這不過是無謂的補償罷了。
《舊唐書.太宗諸子列傳》中曾記載:太宗諸子,吳王恪、濮王泰最賢。皆以才高辯悟,為長孫無忌忌嫉,離間父子,遽為豺狼,而無忌破家,非陰禍之報?
作為一代賢能之士,吳王李恪卻在最終慘遭不幸,真可謂是國家的損失。在他年輕時候,他就已經展現了出色的政治天賦,凡是他任職,他都將當地治理的井井有條,當地百姓都大力稱贊他,就連唐太宗也很是欣賞他,覺得這個兒子頗有他年輕時的風范。在儲君之爭時,原本李恪也是頗有希望的皇子,無奈受到舊太子的污蔑,最終使太子之位與他失之交臂。好在李恪也不是一位偏執(zhí)之人,雖未登上皇位,但他仍然一心一意的輔佐在唐高宗李治身旁,為唐朝的發(fā)展盡心盡力。在我看來,如果當初登上皇位的是李恪,那么或許唐朝的歷史將會改寫,武則天最后也不會登基為皇,使得李唐家族蒙羞多年。無奈過去已經成為了歷史,唯有珍惜當下。
中宗李顯的故事:一朝被廢兩次為帝,皇后干政被毒身死發(fā)布時間:2017-03-1315:57瀏覽:加載中公元656年,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則天的第三個兒子李顯出生
公元680年,繼長兄李弘被殺之后,李賢又被廢為庶人,李顯因而被立為太子
公元683年,唐高宗病死,李顯即位
公元684年,李顯被母親武則天廢黜,改封為廬陵王
公元698年,李顯被武則天出于政治上的需要,重被立為太子
公元705年,大臣們聯合起來發(fā)動政變,武則天被迫讓位,李顯二次即位,恢復大唐國號
公元707年,太子李重俊發(fā)動政變,殺死武三思等人,但隨后被反戈一擊的士兵殺死
公元706年,突厥大舉進攻內地,吐蕃也跟著作亂,李顯不得不把養(yǎng)女金城公主下嫁吐蕃贊普,平息了這次少數民族的作亂
公元710年,李顯被皇后韋氏和女兒安樂公主毒殺,終年54歲
如果按照正常的皇位繼承次序,作為李治第三個兒子的李顯是根本不可能成為太子的,況且李顯在各方面都與他的兩位兄長李弘、李賢相差甚遠,既無治國的膽略,亦無理政的才能。但母親武則天就看中了他這一點,李顯這才有機會做一回太子,當兩次皇帝。不過他這個太子和皇帝當得也太窩囊了,第一次做皇帝,就被母親趕下臺,第二次做皇帝,又被皇后韋氏專權,最后還被自己的老婆和親生女兒毒死。哀莫大于心死,身心俱焚的李顯,也只有到九泉之下,向他的老祖宗哭訴他這一生的悲慘命運罷了
一朝被廢兩次為帝公元683年,壓抑了將近20年的李治終于閉上了眼睛,太子李顯即位,是為唐中宗
28歲的李顯即位后,武則天還要在簾子后面聽政,將朝政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中,精力旺盛的李顯只能坐在前面,聽從武則天對朝政的安排。但武則天對到手的權力并不滿足,她想要的是做皇帝,因此,李顯這個傀儡皇帝被廢已成定局,剩下的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李顯自己也太不爭氣,雖沒有實權,但還想為自己的外戚撈點官當。他打算把剛從普州參軍升為豫州剌史的岳父韋玄貞升為侍中宰相,并授給自己乳母的兒子一個五品官。韋玄貞火箭般的升遷速度,必然會遭到其他朝臣的不滿和反對,宰相裴炎就去找李顯議論,這位不諳世事的皇帝氣哼哼地說:我把天下都給韋玄貞有什么不可,何況一個侍中呢!裴炎馬上報告了武則天。武則天正苦于沒有廢黜李顯的借口,現在借口自己找上門來,她不禁喜出望外,立即召集百官到乾元殿,命裴炎與中書侍郎劉稀之,羽林將軍程務挺、張虔勖帶兵入官,廢中宗為廬陵王。李顯這時還不明白,大聲問道:我有何罪,為什么廢我?武則天斥責道:你要把天下都讓給韋玄貞,這罪還小嗎?就這樣,即位不足兩月的唐中宗李顯被廢黜,他的弟弟雍王李旦即位。李顯被廢后,封為廬陵王,并被遷往均州,不久又遷至房州。到這時,李顯聯想到長兄被殺、仲兄被廢的緣由,終于明白母親廢掉自己的目的,是要自己稱帝,自己的親生母親對權力的追逐遠勝于骨肉之情,冒犯了母后,下場將不堪設想。明白了母后的殘忍的李顯惶惶不可終日,在恐懼和韋后的激勵中,在房州度過了18年的幽禁生涯
這18年中,武則天又廢掉四子李旦,終于走上前臺,自己做起了皇帝,而自己百年之后帝位傳給李姓還是武姓,也成了武則天猶豫不決的問題。而以武承嗣、武三思為首的武家子侄們躍躍欲試,甚至聯合酷吏迫害李氏宗室,洛陽人王慶之等數百人上表請立武承嗣為皇太子,廢皇嗣李旦,結果被李昭德假借圣命將其杖殺。李武兩姓的儲位之爭已經到了喋血宮門的程度
在宰相狄仁杰、王方慶、王及善等苦口婆心的勸說下,武則天終于明白過來,立李姓儲位,自己還可以享受萬年香火,立武姓則不可能進入太廟。于是決定召還廬陵王,并立其為嗣
公元698年,廬陵王李顯終于結束了18年的幽禁生活,回到母親身邊,重被立為太子。復立廬陵王為太子的決定,符合士庶民心,平息了李、武兩姓間長達8年的爭奪,消除了不安定因素
公元706年,武則天病情惡化,大臣們終于敢站出來,迫使女皇退位,擁立太子為天子,復興唐室。一切準備就緒后,張柬之、崔玄煒、桓彥范、左武衛(wèi)將軍薛思行等人起兵政變,殺死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張昌宗二人,逼迫武則天退位。事情進展順利,幾天后,武則天宣布退位,李顯第二次登上了皇帝的寶座。隨后,李顯正式恢復大唐國號,將旗幟的顏色由武周的大紅色恢復為唐朝的黃色,郊廟、社稷、陵寢、官階名稱等,都恢復了公元682年以前的舊制,重新將長安定為首都,神都恢復洛陽舊名,作為陪都
皇后干政被毒身死武則天以女性異軍突起,一躍登上一直由男性把持的政治權力的頂峰,為后來具有野心的女性作了一個表率,凡是有些野心的皇后嬪妃,都想成為武則天第二,尤其是武則天死后不久的后宮女人們,更是想繼承武則天遺志,登上皇帝的寶座。而李顯的昏昧懦弱,給了韋皇后及其他一些女性干政的機會。韋后本來就極具野心,對武則天的巨大能量十分崇拜和敬畏,因而也想像武則天那樣,成為第二個女皇。她與李顯被幽禁在房州的時候,就已經代替李顯成為一家之主,也在忍耐中磨煉出堅強陰狠的性格。而懦弱的李顯對韋后是言聽計從,韋后要他和自己共同處理國家大事,李顯毫不猶豫地馬上答應
掌握大權后,韋后便千方百計地擴大韋氏家族的勢力,企圖造成韋氏家天下的形勢,外戚韋氏一族的勢力開始膨脹起來
但是,韋后并不因此滿足。在獲得權力欲的同時,她更渴望著女人身心欲望的滿足。中宗無力滿足韋后的要求,她便迅速與武三思勾搭成奸。此后,韋后更是如魚得水,韋氏集團也更是飛揚跋扈
盡管韋后處處仿效武則天,但畫虎不成反像貓。她缺乏武則天所具有的政治才干,所具有的,只是昏暴,且不講究手段
此時的大權其實掌握在武三思的手里,為了各自的目的,武三思與韋后共同策劃,將張柬之等人先是架空,最后將其殺害。武三思又與長期擔任武則天心腹筆桿的才女上官婉兒勾搭成奸,更是將昏聵的李顯玩弄于股掌之間。李顯對武三思的信賴不亞手對韋后的信賴。韋后和李顯并排聽政后,回到后官,韋后便常常和武三思在皇帝的龍床上下棋,李顯在一旁觀戰(zhàn),與他們一起嬉戲調笑
除了韋后和武三思等人,想要當皇帝的還有諸位公主。在整個李顯統治時期,整個李姓皇室仿佛是陰盛陽衰,李顯的四個兒子都很懦弱,而八個女兒卻很活躍,尤其是韋后親生的長寧、安樂公主最為活躍,安樂公主甚至要開創(chuàng)皇太女的先例。這樣,韋后、武三思把持朝政,韋后、武三思、安樂公主、上官婉兒以及宰相宗楚客等相互勾結,沆瀣一氣,形成了李顯統治時期極度腐敗的政治
面對這種情況,一度頹廢的太子李重俊終于奮起抗爭,殺掉了武三思,但自己也被反戈一擊的士兵殺死。李顯便立10歲的兒子李重茂為太子
懦弱的李顯和擅權的韋后,將唐朝的國力弄得日漸衰落,給一直虎視眈眈的突厥和吐善提供了侵擾的機會。公元706年,突厥進攻唐軍,深入內地,吐蕃也起兵響應。在大兵壓境的形勢下,李顯不得不于公元707年,將養(yǎng)女金城公主下嫁給吐蕃贊普,總算暫時獲得了西部邊境的安寧。自太宗以來在西域苦心樹起的大唐國威,一落千丈。國勢的衰微,并沒能讓李顯清醒,而是整日和韋后等沉湎于奢糜享樂之中。他大興土木,修建佛寺,造成了社會財富的巨大浪費,唐朝國庫告罄
公元710年,韋后和安樂公主出于各自的政治目的,共同策劃,下毒將李顯毒死。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924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五胡亂華時期,中原到底經歷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