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朝代的興衰與更替,一個個鮮活的歷史人物,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接下來小編帶您走進楊駿的故事。
《晉書》楊駿本傳載“楊駿,字文長,弘農(nóng)華陰人也。少以王官為高陸令,驍騎、鎮(zhèn)軍二府司馬。后以后父超居重位,自鎮(zhèn)軍將軍遷車騎將軍,封臨晉侯。識者議之曰:“夫封建諸侯,所以藩屏王室也。后妃,所以供粢盛,弘內(nèi)教也。后父始封而以臨晉為侯,兆于亂矣?!?/p>
楊駿在魏末官職卑微,事跡無稱。西晉立國之后,在武帝的庇蔭下,楊駿的官位穩(wěn)步上升,但總體而言,在晉初的十二年中楊駿升遷的速度尚屬平穩(wěn),但咸寧二年臨晉侯的冊封,傳遞出武帝想要重用外戚的明確信號,同時也激起了朝臣的不滿。
楊駿封侯一事對于當時朝野上下的震動效應(yīng)在于這改變了曹魏以來形成的政治傳統(tǒng),使得外戚參政這一絕跡了近一個世紀的現(xiàn)象重新出現(xiàn)。而且由于楊駿之女楊芷在當年十月被立為皇后,楊駿的冊封應(yīng)當是在武帝崇重后父的名義下進行的,但這并沒有避免朝臣的非議。西晉君臣,大都起自士人家族,其父祖輩與漢末曹魏的政治變化有著密切的關(guān)聯(lián),對于東漢外戚秉政的政治亂象絕無好感。楊駿封侯一事看似平常,實際上關(guān)系到了政治傳統(tǒng)的關(guān)鍵性轉(zhuǎn)化,具有深遠的影響,而深受漢末清議與曹魏政治傳統(tǒng)影響的西晉官僚階層對于外戚參政懷有深切的惡感,普遍對此加以反對并不足為奇。但在武帝看來,楊駿雖屬妻族,但在政治上要比對其權(quán)力構(gòu)成威脅的宗室力量更為親近可靠,可以作為帝系力量的重要補充。因此,此舉雖然廣受朝臣非議,但武帝卻要運用皇帝的權(quán)威將其貫徹到底,不僅是楊駿,其弟楊珧、楊濟一并得到重用,在武帝后期勢傾天下,有“三楊”之號。在武帝的支持下,外戚楊氏迅速成長為西晉政治中不可小覷的一股新興勢力。
武帝病危后,出于楊駿的建議,汝南王亮被任命為督豫州諸軍事,出鎮(zhèn)許昌,但他暫時沒有離開洛陽。其后武帝疾篤,楊駿安插心腹,武帝察覺后,詔中書留汝南王亮與之共輔朝政,但楊駿從中書借詔不還,使武帝的任命落空。楊駿之所以有權(quán)勢,主要是因為武帝寵信他,他可以影響武帝的決策,從而指揮外朝的運轉(zhuǎn),侍中一職只是為楊駿提供了接近武帝的便利及參與決策的合法身分。
《晉書》卷四★《楊駿傳》:“惠帝即位,進駿為太傅、大都督,假黃鉞,錄朝政,百官總己… …駿知賈后情性難制,甚畏憚之。又多樹親黨,皆領(lǐng)禁兵?!焙笠蛲馄莞烧?,引人忌憚,爭權(quán)失敗被殺。
《晉書》卷四《惠帝紀》:永平元年(291),“三月辛卯,誅太傅楊駿、駿弟衛(wèi)將軍珧、太子太保濟、中護軍張劭、散騎常侍段廣、楊邈、左將軍劉預(yù)、河南尹李斌、中書令蔣俊、東夷校尉文淑、尚書武茂,皆夷三族”。
西晉統(tǒng)一三國是一件偉大的事情,但西晉政權(quán)卻是個短命政權(quán),這是耐人尋味的。由于它本身誕生于亂中篡權(quán),所以雖然統(tǒng)一了全國,卻沒有通過政權(quán)更迭挖掉社會動亂的根子。相反,西晉政權(quán)的產(chǎn)生,制造出了更多的內(nèi)外動亂與戰(zhàn)爭因素。而“八王之亂”就是西晉短命史上一場皇族為爭奪皇權(quán)引發(fā)的內(nèi)亂,直接導(dǎo)致了西晉王朝的滅亡以及近三百的動亂,堪稱史上最血腥的內(nèi)亂。
暗流涌動的西晉王朝世家大族勢力膨脹 西晉王朝的建立依靠的就是世家大族的支持,投桃報李,司馬家族也十分支持世家大族獲取更多的利益,賜予了他們很多重要職位和恩典?!熬牌分姓啤本褪腔仞伿兰掖笞宓馁F重禮物之一,它控制了朝廷選官的途徑,鞏固了世族的地位。
《三國演義》賈充,司馬炎篡魏的“幫兇”
世家大族在一定時期鞏固了西晉王朝的統(tǒng)治,但隨著勢力的不斷發(fā)展,肯定會對統(tǒng)治階層帶來威脅。
奢靡之風盛行 晉武帝司馬炎消滅吳國,不但沒有從吳帝孫皓身上吸取教訓(xùn),反而照搬孫皓的辦法,大選天下美女入宮,很快陷入了荒淫無度的生活。吳國后宮的五千美女也統(tǒng)統(tǒng)沒入晉宮。
晉武帝羊車后宮
晉武帝如此窮奢極欲,大臣們則互相比富斗闊。太傅何曾,一日三餐花萬錢;他兒子散騎常侍何劭,一日三餐花兩萬;尚書任愷,一日三餐花三萬。石崇與王愷斗富的故事,更是荒唐至極。如此這般,這個小王朝怎能不迅速腐朽?
地方諸侯傭兵自重 西晉開國后,晉武帝司馬炎認為曹魏政權(quán)不長久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宗室藩屏的保障,同時為了抗衡世家大族的政治勢力,先后封了五十多位司馬氏同姓王。每一位王的封地都是一個“國”,遍地都是司馬王?!霸贫喟?,王多亂”,內(nèi)亂的根子就這樣密密麻麻地種下了。
政權(quán)到手,同族同宗,雞犬升天,瓜分天下。各個利益集團之間很快爭斗復(fù)起,天下復(fù)亂,政權(quán)速亡,哀莫大于此焉。
削州兵,地方控制削弱 消滅吳國的當年,即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十月,晉武帝下了一道“裁軍令”,削去州郡之兵,只留中央軍,不留地方軍;司馬炎早已被滅吳勝利沖昏了頭腦,固執(zhí)己見。他認為天下已經(jīng)大定,為了防止東漢末年各州郡群雄并起、紛爭割據(jù)的局面重演,必須堅決裁去州郡之兵。晉武帝沒有記住“天下太平,忘戰(zhàn)必?!边@句話。歷史學(xué)家們一致認為,西晉“去州兵”是導(dǎo)致諸侯紛紛建立割據(jù)政權(quán)的重要原因之一。
內(nèi)亂起,八王攫取政權(quán),硝煙再起第一場內(nèi)亂就是八王之亂。參與八王之亂的“八王”是: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颙;東海王司馬越。
八王之亂,實在太亂,需要一層層梳理才能說清。
司馬炎發(fā)動滅吳之戰(zhàn)時只有四十五歲,年富力強。按理說,他好不容易統(tǒng)一了全國,完全應(yīng)該在治國方面理出一番頭緒來、干出一番事業(yè)來。由于荒淫過度,統(tǒng)一后第十年即晉太熙元年(公元290年)四月就病死了,死時五十五歲。司馬炎的楊皇后(楊瓊芝)比司馬炎早死十六年,臨終前力諫司馬炎以她堂妹楊季蘭為皇后,司馬炎依從了她。司馬炎死時,第二位楊皇后楊季蘭才三十二歲。
司馬炎死,太子司馬衷繼位,是為晉惠帝。晉惠帝是個白癡,連后宮太監(jiān)宮女們都在背后說他“蠢鈍如豬”。當時全國發(fā)生嚴重災(zāi)荒,他聽說餓死了許多老百姓,就問左右大臣道:“何不食肉糜?”
司馬炎生前,為這位白癡太子娶了一位出名的悍婦做媳婦,她就是太尉賈充的女兒賈南風。晉惠帝繼位,賈南風就成了賈皇后,他的姨母兼繼母楊皇后就成了楊太后。由于這類婚配都屬權(quán)力交易,賈皇后的年齡不僅比晉惠帝大兩歲,比楊太后也大兩歲(楊太后三十二歲,賈皇后三十四歲)。
司馬炎彌留之際,指定由他叔父汝南王司馬亮、岳父(楊皇后父親)楊駿共同輔政。楊駿這個人很狡詐,他趁晉武帝昏迷,讓女兒在一旁問道:“還是讓父親一個人輔政吧?”司馬炎迷迷糊糊點了點頭,結(jié)果遺詔上就成了楊駿一人輔政,他一人身兼太尉、都督中外諸軍事、侍中、錄尚書事。
司馬炎叔父司馬亮遭到排斥,在門外大哭一場,連夜去了汝南。朝政大權(quán)全部落入楊太后和楊駿手中,賈皇后兇悍無比,她怎肯罷休?她決心除掉楊駿,廢掉楊太后,奪回朝政大權(quán)。
后宮妖后賈皇后派人血洗楊宅。元康元年(公元291年),她密召年僅二十一歲的楚王司馬瑋帶兵進京,殺掉楊駿,夷三族,楊氏親屬黨徒被殺幾千人。楊太后被貶為庶人。賈后召回汝南王司馬亮,和衛(wèi)瓘兩人共輔朝政。司馬亮不愿做賈后的傀儡,司馬瑋統(tǒng)領(lǐng)禁軍,也想抓權(quán),三方出現(xiàn)矛盾。
賈南風,小名,生于三國魏高貴鄉(xiāng)公甘露元年,卒于晉惠帝永康元年,平陽襄陵人,是西晉惠帝司馬衷之妻,又稱惠賈皇后。
賈南風,其貌不揚,晉武帝稱她丑而短黑,不宜做太子妃。然而,她卻成為太子司馬衷的妃手。繼而成為皇后。賈南風之父是西晉酌開國元勛賈充,這是她能夠與皇太子聯(lián)姻的主要原因。作太子妃,賈南風過于殘酷,曾親手殺過人。對此,晉武帝十分憤慨,一度曾想將她廢掉,但因外戚楊珧提醒他:陛下忘賈公閭耶?遂使廢妃之事不了了之??梢?賈允在西晉政權(quán)中地位牢固,權(quán)勢顯赫。賈南風本人雖是女流,但她善于鉆營,精于權(quán)術(shù),史稱妒忌多權(quán)詐,使得司馬衷既害怕她,又受她的誘惑,喜歡她。晉武帝和朝臣們對太子司馬衷的才識和能力,是很了解的,認為他純質(zhì),不能親政事。晉武帝與大臣們曾一起密封疑事,使太子決之。賈南風帕暴露出丈夫的無能,即想出一條讓外人替太子作答案的詭計,才算蒙混過關(guān),使皇太子得以保存太子位,井順利取得皇位。
太熙元年4月,晉武帝去世,太子司馬衷即皇帝位,是為晉惠帝,賈南風被冊立為皇后。惠帝黯弱無能,國家政事,皆由賈南風干預(yù).故西晉政權(quán),從賈南風立為皇后之日起,政局便處于動蕩不安中。
賈南風為了掌握朝政大權(quán),采取濫殺無辜,誅滅異己的辦法,鞏固惠帝的統(tǒng)治地位。晉惠帝的輔政大臣、太傅楊駿隨慘死在賈南風之手
楊駿是晉武帝的皇后楊氏之父。晉武帝白太康滅吳之后,天下無事,遂不再留心朝政,整日沉浸在酒色之中,朝中事務(wù)依賴后黨楊氏。此時楊駿、楊珧、楊濟位居三公,時號稱三楊,可謂權(quán)傾一時。對楊駿其人,尚書褚、郭奕曾上書晉武帝,說:駿小器,不可以任社稷之重。武帝不以為然。司馬衷即帝位,任楊駿為太傅,做輔政大臣。凡朝中之事,楊駿必親自過問,百官總己;由于害怕左右間己,乃以其甥段廣、張勛為近侍之職、又多樹親黨,皆領(lǐng)禁兵;然而楊駿在處理一些重要事情上,諳古義,動違舊典,于是出現(xiàn)了公室怨望,天下憤然矣局面。在對待賈南風的問題上,駿知貿(mào)后情性難制,甚畏憚之,而賈后欲預(yù)政事,而憚駿未得逞其所欲,又不肯以婦道事太后。一味專權(quán)的楊駿與權(quán)力欲熏心的賈南風之間形成了不可調(diào)合的矛盾。經(jīng)過激烈的明爭暗斗,賈南風終于在永平元年3月借汝南王司馬亮和楚王司馬瑋之手,誅殺了太傅楊駿及衛(wèi)將軍楊珧、太子太保楊濟、中護軍張劭,散騎常侍段廣、楊邈、左將軍劉預(yù)、河南尹李斌、中書令蔣陵、東夷校尉文淑、尚書武茂等,皆夷三族。之后,賈南風又矯詔廢皇太后楊氏為庶人,徒于金墉城,第二年迫害至死。
誅殺楊駿之后,賈南風任用大司馬、汝南王司馬亮為太宰,與太保衛(wèi)_共同輔政。西晉初期,晉武帝大行分封宗室,然而受封的諸王并沒有去藩鎮(zhèn),而是留在京師,有些藩王還掌握有相當?shù)谋鴻?quán)。如楚王司馬瑋就是一例。諸王的存在,對皇帝的統(tǒng)治極為不利。這時輔政大臣汝南王司馬亮,為消弱諸王的權(quán)勢,力主遣諸王還藩,太保衛(wèi)_也完全贊成此舉。這就引起楚王司馬瑋對汝南王亮和衛(wèi)_的極大不滿。衛(wèi)_,西晉開國元勛。他極力反對晉武帝冊立司馬衷為太子,賈充對賈南風說:衛(wèi)_老奴,幾破汝家。因此,賈南風對衛(wèi)_一直存在宿怨,加上衛(wèi)_現(xiàn)任太保,使得賈南風不得騁己淫虐。為把朝政大權(quán)緊緊掌握在手中,賈南風便謗_與亮欲為尹霍之事。永平元年六月,賈南風終于又導(dǎo)演了一場矯詔使楚王瑋殺太宰、汝南王亮,太保、_陽公衛(wèi)_事件。后又以擅殺罪名,誅殺了楚王司馬瑋。這就是影響中國歷史發(fā)展的八王之亂的開始。
賈南風大權(quán)獨攬,將朝廷完全置于自己控制之下,遂大肆委用親信,黨羽,派他們擔任重要官職。賈南風的族兄賈模和從舅郭彰,分掌朝政,后母廣城君養(yǎng)孫賈謐干預(yù)國事,可謂權(quán)侔人主,惠帝完全成為賈南風任意擺布的一個傀儡。
賈南風為了達到長期有效地控制朝政的目的,詐有身,內(nèi)稿物為產(chǎn)物好長時期深居內(nèi)宮,不見外人,暗地里把妹夫韓壽之子韓慰祖收養(yǎng)起來。元康九年陰謀廢掉太子司馬驟雨_,而以她所收養(yǎng)之子代立。
賈南風的暴戾和專制天下及廢黜太子奸謀,終于引起司馬氏宗室諸王的強烈不滿和反對。于是右軍將軍趙王司馬倫、孫秀等人因眾怨謀欲廢后。賈南風探知有人打著擁護太子的旗號,想廢掉她時,很害怕,于永康元年3月,借口太子謀反,殺死太子,以絕眾望。但適得其反,終于激起了宗室諸王的反抗。永康元年4月,梁王司馬彤、趙王司馬倫等率兵入宮,廢賈南風為庶人,誅殺了賈南風的黨羽數(shù)十人。不幾日,趙王司馬倫又將賈南風殺死。然而,從這年8月,淮南土司馬允舉兵討趙王倫起,西晉宗室之間也開始丁互相殘殺。賈南風的干政,終于導(dǎo)致了八王之亂的發(fā)生,更使西晉宗室日衰,大統(tǒng)的中國,從此陷入了三百多年的分裂割據(jù)局面。其中賈南風本人,罪責是難逃的。
司馬炎接受曹魏的禪讓,成就帝業(yè),但是司馬炎并沒有覺得輕松,因為南方的孫吳小朝廷尚存,而且還有北方少數(shù)民族經(jīng)常南下騷擾,都是司馬家潛在的威脅。為了鞏固家族統(tǒng)治,實現(xiàn)一統(tǒng)天下的宏愿,司馬炎首先采取的是懷柔政策,也沒有大勢的屠殺曹氏宗族,封曹奐為陳留王,還下詔已是陳留王的曹奐使用天子旌旗,行魏正朔,郊祀天地禮樂制度皆如魏舊,上書不稱臣。
司馬炎明白朝中大臣大多是曹氏舊臣,是受了曹氏厚恩的,只是因為形勢才承認了司馬家的皇位,如果大勢屠殺的話,必然引來士族的反對,只有給予曹氏優(yōu)待,讓他們享盡榮華富貴,這樣才能夠鞏固司馬家族的皇位。其實司馬炎也只是繼承了司馬懿的執(zhí)政理念,最明顯的一點就是高平陵政變曹爽伏誅,曹爽因?qū)?quán)被當時曹魏的許多大臣所厭惡,所以除了同黨,基本沒有什么官員站在曹爽一邊,但是曹爽被夷三族之后,司馬家又說曹爽雖然是個大壞蛋,惡貫滿盈,但是曹真是大功臣呀,于是從曹家里找了一個叫曹熙的人作為曹爽的后人,主要是曹真在曹氏政權(quán)中威望甚高,司馬氏在設(shè)法拉攏這些人。
除了善待曹氏宗族之外,司馬炎還大封群臣,許多的大家族都位至公侯?,樼鹜跏霞易?,魏國重臣王祥進爵為公,為后來東晉王氏士族奠定了基礎(chǔ),東晉時有“王與馬,共天下”之稱;弘農(nóng)楊氏家族,楊駿、楊珧、楊濟三兄弟,時稱“西晉三楊”,楊駿之女楊芷為司馬炎的第二任皇后,第一任皇后楊艷也是楊氏宗族,隋朝開國皇帝就是出自于弘農(nóng)楊氏家族;陳留謝氏,從曹魏時期崛起,東晉時處于鼎盛時期,有名士謝安與謝玄;譙郡桓氏,起于漢代桓榮,東晉桓彝、桓溫、桓沖等位輝煌時期。晉代四大家族僅是西晉門閥的代表而已,還有潁川荀氏(荀彧、荀顗、荀勖)、賈逵(賈充)、鐘繇(鐘會)、陳群(陳泰)、衛(wèi)覬(衛(wèi)瓘)等等,當時的魏晉士族是一個龐大的體系,當然還包括司馬家的皇族。
除了曹氏集團和北方大族,司馬炎還重用蜀地的一部分官吏,由于蜀漢滅亡不久,為了穩(wěn)定巴蜀人心,將蜀漢的舊臣都送到洛陽安置,劉禪子孫、蜀地士族譙周等等,還特別重用一批官吏,如譙周徒弟李密、巴東太守羅憲等等。司馬炎憑借高超的政治手段,采取拉攏、收買人心的辦法,穩(wěn)定各級官吏,確保了西晉穩(wěn)定地過渡。但是這樣也為后來門閥之間爭權(quán)奪利埋下了隱患,司馬炎死后,發(fā)生了楊氏兄弟、賈南風以及宗室之間的權(quán)力斗爭,最終引發(fā)了“八王之亂”。中國古代有五個選舉人才的制度,夏、商、周實行世卿世祿制,先秦的軍功世襲制,兩漢的察舉制,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以及隋唐以后的科舉制度,所以兩晉的門閥制度也是中國古代不可估量的,從漢末到隋初,延續(xù)了四百年左右,也屬于司馬家族鞏固政權(quán)的一種方式。
門閥最早出現(xiàn)在東漢,劉秀建立東漢王朝之后大封功臣就形成了第一批士族門閥,農(nóng)民的土地被兼并,就形成了大地主和大豪強,到了東漢晚期,歷經(jīng)了兩漢的察舉制度就專門為士族門閥而服務(wù)。東漢末年,三國亂世,曹操主張唯才是舉,曾發(fā)布了三次求賢令,明確的指出了只要才能優(yōu)異,有治國用兵之術(shù)的人都可以做官,本可以逐漸改變了士族門閥控制官場的情況。曹 *** 后,魏國名臣陳群建議曹丕將曹操的思想制度化,形成了魏晉南北朝的主要選官制度,但是這個陳群本來就是士族門閥的代表,所以漸漸就為士族而服務(wù)了,九品中正制度也相當于是察舉制的延續(xù)。
九品中正制改變了曹操唯才是舉的初衷,主要是由于曹丕也要尋求士族的支持,而司馬家就是當時河內(nèi)的大族,重用司馬懿造成了曹魏后期的大權(quán)旁落。司馬炎建晉時,將九品中正制推向了 *** ,但是他除了這一點跟曹丕的做法一樣外,司馬炎還學(xué)漢高祖劉邦分封宗室為王,而大族為公侯,據(jù)有關(guān)野史考證,司馬炎一共封了五十多個王,五百多個公侯。
而曹丕卻不能夠容忍同宗兄弟和他一起分享江山,曹操的兒子中最有能力繼承他的位置有陳思王曹植和任城王曹彰,但是這兩位從曹 *** 后生活就過得很悲慘了,曹植曾遷封多次,公元232年病逝,而曹彰年僅三十五歲就暴亡了??偟膩碚f,九品中正制在西晉初期還是起到了穩(wěn)固司馬政權(quán)的作用,門閥制度的不斷惡化,不過那都是后話了。司馬炎除了將九品中正制推向頂峰外,還效法古人制度,以司馬孚為太宰,鄭沖為太傅,王祥為太保,司馬望為太尉,何曾為司徒,荀顗為司空,石苞為大司馬,陳騫為大將軍,號稱“八公”,稍微改變了一下漢魏的三公體系。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936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