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今,在諸多的古裝劇中,白銀都被作為一種貨幣流通,經(jīng)常動不動就是百八十銀兩的“大場面”。影視劇多是為了吸引觀眾的眼球,夸大說法,收到更好的收視效果。
然而,在現(xiàn)實中,卻不是這樣。
首先,中國古代的百姓,大多數(shù)都比較貧窮,很少有閑置的白銀,更別說,一下子就拿出這么多了;
再者,白銀也不屬于流通貨幣,就算老百姓手中有白銀,店家也不會收。一是不愿,二是不敢,白銀不僅難以出手,還容易惹來禍事。
盡管如此,在明、清時期,朝廷征收賦稅卻常常以白銀為主,這一標準給百姓帶來了許多的災(zāi)難,讓本來生活就不富裕的老百姓無路可走。
我國國土面積廣闊,資源豐富,以至于,乾隆在面對外交使臣之時,就曾說出“天朝物產(chǎn)豐富,無所不有”的狂妄之語。但是,中國的銀礦石卻一直處于稀缺的狀態(tài),在中南地區(qū)幾乎絕跡,只有在內(nèi)蒙古地區(qū)和西北地區(qū)稍微多一些。
然而,這些地區(qū),多半都是在少數(shù)名族的控制之下,其余的地方也都處在兩軍交戰(zhàn)之地。再加上,當時的勘探技術(shù)有限,許多深埋地下的銀礦都沒有被發(fā)現(xiàn),以至于,中國早期很長一段時間,都把銀當成稀缺物。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銀子的地位都超過了金子。
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中國實行黃金和銅錢共同流通的貨幣政策。
如:眾所周知的“商鞅變法”,變法在一開始的時候,并沒有得到關(guān)注,商鞅為了樹立朝廷的威信,便將50金作為獎賞,只要民眾將木材搬移到北門就可以得到賞錢。
在許多古書典籍中,交易中,大多數(shù)都是以銅錢為主、黃金為輔,作為主要的流通貨幣。直到漢武帝時期,開始了貨幣改革。由于,當時各地受到不同諸侯的統(tǒng)治,使用的貨幣也大不相同,造成了銅錢樣式和重量的混亂,于是,漢武帝就決定政策引導(dǎo),統(tǒng)一使用五銖錢。
五銖錢的使用,一直持續(xù)了很長時間,但是,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各地軍閥割據(jù),社會混亂,許多大家族都私底下偷偷鑄幣。為了從中牟利,他們還在鑄幣的時候摻入大量劣質(zhì)金屬,最終,導(dǎo)致這些銅錢的質(zhì)量和成色都很差。
更有甚者,在鑄幣的時候,還造出了大量殘缺不全的銅幣。
每次百姓與這些大家族經(jīng)濟往來的時候,大家族便會趁機將這些劣質(zhì)銅幣交易出去,百姓雖然心中不愿,卻也不敢出言拒絕。這些劣質(zhì)銅幣交到百姓手中的時候,被當作尋常貨幣使用,百姓卻很難將他們按照普通貨幣的價值轉(zhuǎn)手出去,長此以往,百姓就被壓榨的苦不堪言。
這種情況,一直到曹魏政權(quán)建立之后才得到了一些改善。
當時,銅錢的質(zhì)量差勁到可以隨手捏碎的地步,許多百姓不滿壓迫淪為流民,統(tǒng)治者終于下達政令,將谷物錦帛作為貨幣流通。這也從側(cè)面反映了當時民眾生活的艱難,布匹和糧食已經(jīng)成為了百姓最后的生存倚仗。這種情況,一直到隋朝建立之前都沒能得到改善。
公元581年,隋朝建立,銅錢重新被使用,但是,此時的銅錢樣式,已經(jīng)得到了很大的改變。私自鑄幣已經(jīng)得到了很大的控制,銅錢的質(zhì)量也有了很大的保障。然而,許多百姓仍然流行用糧食和布匹作為流通貨幣,地位甚至高于官方的貨幣銅錢。
到了唐朝時候,國家還發(fā)布了相關(guān)文書,規(guī)定:糧食、布匹和銅錢的交換比例。唐玄宗甚至規(guī)定:凡是田宅馬匹交易的,都要先用絹布、羅、綾、絲緯等進行交易,其余市價達到一千以上的,才允許錢幣貨物兼用,可見,當時銅錢的地位并沒有得到提升。
糧食布匹在交易中的地位不斷提高,到了宋朝,由于黃金數(shù)量實在有限,而銅幣又因為重量問題使用起來極不方便,糧食、布匹的購買力一直高于銅錢。宋朝與外敵交戰(zhàn)的時候,常常將糧食、布匹作為犒賞士兵的獎勵,在雙方來往的時候,糧食布匹就顯得尤為重要。
銅幣在中原地區(qū)雖然使用不便,但是,仍然有許多人使用。而到了番外之地,銅錢的價值就遠遠比不上實物了。少數(shù)民族很少有人愿意接受銅幣,除了白銀以外,糧食布匹就成了最主要的流通物。
到了元明時期,朝廷對百姓征收賦稅也都是以糧食為主。
時間一久,百姓就想出許多方法偷稅避稅,甚至,一度出現(xiàn)了“淋尖踢斛”的絕技。從隆慶皇帝開始,朝廷顯然也是意識到這種征稅方式存在的漏洞,因此,為了改變原有的征稅方法,從征收糧食改為征收白銀。
當然,統(tǒng)治者如果不是極其昏庸,也不會隨意更改這么重要的政策,而這一舉動也跟當時中國的處境有關(guān)。
明朝時期,中國一直飽受倭寇侵擾,朝廷與周圍國家的貿(mào)易往來一度斷絕。
后來,經(jīng)過戚繼光等人的努力,海上貿(mào)易之路才被打通。而此時,已經(jīng)開辟了新航路的歐洲國家,在南美占領(lǐng)了許多地區(qū)。南美地區(qū)盛產(chǎn)白銀,歐洲人便是第一個獲利者,而中國的瓷器、茶葉等貨物在歐洲廣受歡迎,歐洲人在南美挖掘出來的白銀最終落入中國人手中。
隨著白銀的大量流入,明朝政府開始改變貨幣政策,將白銀作為主要的流通貨幣。但是,他們卻忽略了一點,白銀雖然傳入很多,但卻基本上掌握在貴族豪強的手中,普通百姓基本沒有機會擁有。自從明朝改變政策之后,百姓就不得不將手中的糧食銅幣換成白銀以納稅。
然而,地方豪強趁機壓榨,暗中抬高銀價,如此一來,百姓始終是吃虧的一方。明朝后期農(nóng)民起義頻繁,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這種不合理的賦稅政策。
清朝時期,清政府仍然沿用這種賦稅政策,由于,清朝中后期政治腐敗,到了慈禧太后執(zhí)政時期,更是大肆揮霍,白銀不足的情況日益顯著。政府手中的白銀大都來自百姓,每逢國庫空虛便加大壓榨力度,許多百姓苦不堪言,只能流亡他鄉(xiāng)。
近代史上的幾次戰(zhàn)爭,清朝每次失敗都需要賠償大量白銀,這些賠款都是需要老百姓來承擔的,所以,就更是加大了百姓的壓力。由于,清朝時期的白銀大量外流,一度出現(xiàn)了“銀貴錢賤”的現(xiàn)象,百姓每次納稅,都要出賣大部分家產(chǎn)。
后來,捻軍起義和太平天國起義等一系列的農(nóng)民起義的爆發(fā),盡管,它們爆發(fā)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是,都受到了地方百姓的支持,這實在是“民力以盡,無以為繼”呀。
千百年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金錢的交易方式一直在改變,以至于到現(xiàn)在都可以直接用虛擬貨幣進行支付。時間追溯到古時候,那個階段的人們都還在用銀子進行交易。大多數(shù)人對于銀子的印象可能還只是停留在電視劇當中的畫面里,大家所看到的銀子都是元寶的形狀,銀光閃閃的。其實,真正的銀子并非電視劇所描述的那樣。那么,古時候的銀子到底是怎么樣的呢?
你可能無法想象,真正的銀子就跟我們平時所見的石塊一樣,黑不溜秋的,上面布滿了牙印。這是因為銀的質(zhì)地柔軟,老百姓平時在付錢的時候,店主都會通過用牙齒咬的方式,以此來辨別銀子的真假。如果說人在用牙齒咬的過程當中,輕而易舉就將銀子咬出了痕跡,那就證明這塊銀子是真的。
如果用人的牙齒沒有辦法咬動那塊銀子,足以證明銀子是假冒的。這也就是為什么銀子上會留有牙印的原因。至于,銀子為什么都是黑黑的呢?那是因為老百姓在交易的過程中,人體所留存的汗液或者體液,會對銀這種物質(zhì)產(chǎn)生一定的化學(xué)反應(yīng)。經(jīng)過長時間的接觸,自然而然就會在銀的表面形成一種黑色物質(zhì)。
隨著時間的流逝,就變成了我們所看到的一副黑不溜秋的樣子。而且,為了方便交易和攜帶,人們都會把大塊的銀子進行切割,變成小塊的樣子。畢竟,尋常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當中,真正用到大塊銀子的地方并不多。
也就是說,真正的銀子實際就如同我們平時所見的口香糖般大小的樣子,可能到時候掉到地上,人們都分不清它的樣子。而我們在電視當中看到的元寶,也僅僅是皇家的貢銀而已,平民百姓根本用不到。
古代白銀主要有以下幾個去向:首先就是被當做陪葬品進了墓地,其次就是古代海外貿(mào)易的時候當做貨幣交易了出去,還有很多的白銀就是在清政府戰(zhàn)敗的時候當做了賠款。
在我們的印象中古代的富貴人家一出手就是幾千兩白銀,甚至是上萬兩白銀,其實這些都是不太準確的。按照古代的開采水平來看古代的銀子儲備量并不會特別的多,所以在古代的時候就是很少的人掌握著絕大多數(shù)的金銀財寶,能夠一出手就是上萬兩白銀的人是少之又少。
由于在中國明朝和清朝的時候不斷開啟對外通商,而白銀作為產(chǎn)量較多而且比較有價值的物品,所以就被作為了當時的流通貨幣。再到后來的時候清政府節(jié)節(jié)戰(zhàn)敗,不得不和戰(zhàn)勝國簽訂不平等條約來保全自己,在這些條款中動輒就是上億兩的白銀,所以在當時有不少的白銀都是當做賠款賠給了當時的列強國家。
而且在古代的時候人們認為死后會到達另外一個世界,所以很多人都會在下葬的時候帶上很多的陪葬品來保障自己在另外一個世界也是一個富貴人家。所以當時也有很多的銀子被當做殉葬品埋到了土地下面,陪葬品中主要的就是珠寶玉器和金銀首飾。
到了現(xiàn)代之后由于發(fā)現(xiàn)了銀的導(dǎo)電性是最優(yōu)秀的,所以銀這種物品被廣泛的應(yīng)用到了電子元件和各種各樣的器械之中,其中最廣泛的就是很多人家的電閘里面都會有銀制的開關(guān)。冶煉技術(shù)的提升再加上其他更有價值物品的開發(fā),導(dǎo)致銀在現(xiàn)代人嚴重越來越不受重視,很多人都不會去可以的儲存銀子了。
我們常常看到古裝戲里用銀兩做錢的單位,那么一兩銀子到底是多少錢呢?我也很想知道,于是到網(wǎng)上查了一下,得出了初步的答案。不過,這里聲明,筆者不是學(xué)歷史的,只是利用從網(wǎng)上查到的講歷史的文章,做一個大致的推算,獲得一個感性認識罷了。
基本單位
我國古代貨幣單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別是秦漢以前。這里只討論三種基本單位:
一文制錢(即一枚標準的方孔銅錢)
一兩白銀
一兩黃金
以上單位雖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后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較穩(wěn)定可信的數(shù)據(jù)的。
兌換關(guān)系
銅錢,白銀和黃金之間的兌換比例就像現(xiàn)在的外匯價格一樣,是常常變動的,不像1元錢等于100分這樣明確。
根據(jù)以下描述:
“金銀的比價從1600年前后的1:8上漲到20世紀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紀末則翻了一番,達到1:20?!?br>
可知1兩黃金約可兌換8~11兩白銀。
再有:
“道光初年,一兩白銀換錢一吊,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鴉片戰(zhàn)爭的時候, 一兩白銀就可以換到制錢一千六七百文了。咸豐以來,銀價猛漲,一兩白銀竟可以換到制 錢兩千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況下,1兩白銀大約可換到1000~1500文銅錢,古時通常說的1貫錢或1吊錢就是1000文。
金屬價格
由于金銀銅制成的貨幣本身是有價值,而且理論上貨幣的價值就應(yīng)該等于金屬的價格,所以我們可以通過現(xiàn)在金屬的價格來回答“一兩銀子到底是多少錢”的問題。
唐代的開元通寶通錢每枚直徑8分,10枚重1兩,千文重6斤4兩;清順治年間,每個銅錢重一錢二分五厘,后又增為一錢四分,則每千文重八斤十二兩。古代“兩”這個重量單位雖有不同但大約都是40克左右,而“斤”則大約是700克左右。每枚銅錢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銀銅的價格(人民幣)如下:
黃金:100元/克
白銀:2元/克
黃銅:0.02元/克
推算結(jié)果為:
1兩黃金:約值4000元
1兩白銀:約值80元
1枚銅錢(1文制錢): 約值0.1元
糧食價格
很多歷史專著中都通過糧食價格來直接衡量貨幣關(guān)系,雖然單獨考慮糧價并不很準確客觀,但應(yīng)該是極其重要的參考。曉林在網(wǎng)上查到了如下記載:
“上白米(石) 九錢五分?
中白米(石) 九錢二分六厘八錢
下白米(石) 八錢三分?
白?面(斤) 九文
銀每兩換錢 一千文”
還有
“據(jù)清朝軍機處檔案記載,光緒十五年上半年直隸省順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糧價,以谷子、高粱、玉米三種糧食計算,平均每倉石計銀一兩四錢六分?!?br>
根據(jù)1石=100斤=70公斤計算,而糧食價格以2元人民幣/公斤計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
1兩白銀:約值170元
1枚銅錢(1文制錢): 約值0.2元
結(jié)論
根據(jù)上面的推算,再考慮到
1 黃金的價格比其他的更穩(wěn)定,應(yīng)當著重參考
2 現(xiàn)在白銀已作為工業(yè)品,所以現(xiàn)在的白銀價格參考價值較低
3 由于農(nóng)業(yè)技術(shù)發(fā)展的相對速度很快,現(xiàn)在的糧食相對價格比古代便宜很多
4 尊重古代的兌換比例
5 湊整數(shù),便于換算,便于建立感性認識
所以,筆者建議,今后遇到古代的貨幣單位,采用以下?lián)Q算系統(tǒng),即方便又有感覺:
1兩黃金 = 人民幣2000元 = 10兩白銀
1兩白銀 = 人民幣200元 = 1000文錢 = 1貫(吊)錢
1文錢 = 人民幣0.2元
另外:1石米=1兩白銀
聲明:以上結(jié)論不是學(xué)術(shù)觀點,只作為老百姓觀看古裝電視劇,武俠小說時換算之用。
驗證
下面提供一些古代數(shù)據(jù),便于驗證曉林給出的換算方式,提高感性認識:
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 = 唐朝時,初級公務(wù)員月薪1000元;
清朝六品官員年俸45兩白銀 = 清朝的局級干部,年薪9千元;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 = 那些當官的,那個家里沒有個幾千萬的?
乾隆初年,捐一個道臺需一萬三千一百二十兩銀子 = 花270萬就可以買個廳級干部當當,明碼標價。
中國古代的度量衡制度極為混亂。不同朝代之間有差異,同一朝代的不同地區(qū)之間有差異。這是不爭的事實。
清代的度量衡制度主要是“庫平營造制”,與明代基本相同。一斤約等于國際標準制的600克(597克多點)。這套度量衡制度在香港、新加坡等地還有殘余。如香港、新加坡等地黃金的計量單位“兩”、“錢”就是用庫平營造制的計量單位。一“兩”相當于國際標準制37.5克,一“錢”相當于國際標準制3.75克。
1930年代,南京政府為了與國際接軌,并統(tǒng)一中國度量衡制度,解決不同地區(qū)之間度量衡差異給經(jīng)濟發(fā)展帶來的障礙 ,促進經(jīng)濟發(fā)展,進行了度量衡改革。為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習(xí)慣需要,將“庫平營造制”改革為“市制”,為與國際接軌,將“市制”與國際標準制方便換算。特將“一營造尺”改為“一市尺”,等于33.33厘米=0.3米;一公里等于二市里?!耙粠炱浇铩备臑椤耙皇薪铩钡扔?00克=0.5公斤。
“一升”=一“公升”。所以,此次度量衡改革又稱“一二三制”?!笆兄啤迸c“庫平營造制”計量接近,老百姓易于接受。而市制與公制換算簡單,能為國際貿(mào)易接受。俗稱“斤有所短、尺有所長”,即市斤比庫平制重量小,市尺比營造制長。
此次度量衡改革堪稱成功。為以后的度量衡制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礎(chǔ),至今仍在發(fā)揮其基本作用。
民國時期的另一個大的改革是幣制改革。
北洋政府時期在幣制改革上的一個較大動作是“廢兩改元”。清末時,雖然中國也有銀鑄幣,但貨幣制度是以銀兩為單位,制錢(包括銅錢與銅元)為主要流通的輔幣。貨幣單位相當混亂。既有以庫平兩為單位的計量,也有以海關(guān)兩為單位的計量。同時,銀鑄幣和銀兩的成色也極不一致。這個混亂的幣制極大地阻礙著經(jīng)濟活動的正常進行。于是,就有了第一次幣制改革 :“廢兩改元”。即北洋政府頒布“國幣條例”,規(guī)定以銀元為基本貨幣單位,停止銀兩流通。一元銀元重庫平銀七錢二分,含銀量為85%。一元等于十二角(仿英制)。以銅元為輔幣,停止銅錢的流通。一元銀元與銅元的比價基本上在180--188之間漲落。俗稱“洋長洋短”。每日銀樓或銀行都會發(fā)布當日銀價。當銀價上漲時,稱為“洋長”,當銀價下跌時稱為“洋短”。民間小額交易基本上以銅元計價為主。銀行發(fā)行紙幣以元為單位,一元紙幣兌換一元銀元。貨幣以銀為本位。
這次幣制改革使全國的金融制度得到了基本統(tǒng)一。但還有許多問題沒有解決。
另一次幣制改革是南京政府為解決金融危機而進行的。30年代時美國貨幣放棄銀本位,實行金本位制,規(guī)定1盎斯黃金等于35美元。同時,在國際市場上(倫敦)收購白銀,導(dǎo)致國際市場上白銀價格上漲。中國的貨幣制度是以銀為本位,但自己產(chǎn)銀不多。國際市場上白銀價格上漲使中國白銀出現(xiàn)大量外流,特別是日本帝國主義者在東北、華北大搞武裝走私,使中國白銀出現(xiàn)大量外流。同時,銀價格上漲使中國的貨幣升值,進口狂增、出口受阻,影響經(jīng)濟與發(fā)展國際收支平衡,如不及時改革將導(dǎo)致中國金融崩潰。南京政府與英國、美國談判貨款為幣制改革提供外匯保證。最后得到了美國的大力支持(詳見《中美白銀談判》)。于是,南京政府決定進行幣制改革,停止銀元流通,以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nóng)民銀行(后增加)四行發(fā)行的紙幣為法定貨幣,用于交易與完糧納稅。法幣與英鎊、美元掛鉤。
現(xiàn)在看電視劇常常感到可笑,古人能名動輒使用幾十兩,甚至幾百、幾千、幾萬兩銀子。更有甚者,竟然常常能夠從口袋里掏出面額成百上千兩的銀票。
這里有兩個誤區(qū)。一是以為古代一兩銀子等于今日的一元錢。二是以為古代的銀票就是今日的鈔票或者支票了。
其實,古代中國銀子缺乏,銀子的價值很高的。一兩銀子等于制錢一千二百多文(清初以前)到三千多文(清道光以后)。而直到清末,一斤(相當于1.2市斤)豬肉只要二十文錢,一畝良田只要七至八兩銀子或者十二、三個銀元。幾兩銀子、幾十兩銀子是件大事情了,有百兩銀子就是今日的大款了,能夠買上十幾畝良田了。在明代,一個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兩半銀子就夠了,所以戚繼光的士兵軍餉一日只有三分銀子,一月不足一兩。清代稍貴點,主要是鴉片戰(zhàn)爭前外貿(mào)順差大,銀子大量流入后,銀價下跌造成的。后來大量賠款后,銀與銅的比價又上升了。平常老百姓使用的是銅錢,清末時使用銅元,很少用銀子作為日常交易用。許多老百姓至死都未見過銀子。所以口語中表示沒有錢(貧窮)時用“銅錢(鈿)沒有”而不說“銀子沒有”。這就是為什么人們常常以銀子為珍貴的原因之一吧。
到了民國時候,就流通銀元了,稱為國幣。民間稱為“袁大頭”。它的價值也比較高,可兌換180多個銅元。按當時物價水平折算今日的購買力,一元銀元大約等于今日人民幣的35元左右。考慮到生產(chǎn)的發(fā)展,糧食和日用品價格的下跌,一元銀元大約等于今日人民幣的100元左右。如果按銀子價格算,大約等于今日人民幣的50-60元左右。當時辦一個比較好的印染廠投資也不到一萬元。買一較輛當時比較好的轎車大約是1000元。所以不會有拿出一個銀元買一個饅頭的情形出現(xiàn),最多一個銅板。
銀票其實是山西票號發(fā)的匯兌憑證,有密押的,不是見票即兌的銀行券(鈔票)。用銀票是要付匯兌費用的。
銀票做大宗買賣的商人用得著。它可避免攜帶大量現(xiàn)銀的風險,而且方便,并與自己攜帶大量現(xiàn)銀成本差不多。一般老百姓和官員是用不著的。所以也就不會有從口袋里掏出面額成百上千兩的銀票來支付款項。即使你拿出來支付,商家和普通百姓也不肯接受。其流通程度比今日的個人支票還不如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978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明朝中后期為什么會實行“募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