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戶人家妻妾眾多,所以他們家中的兒子便有了嫡庶之分。嫡子就是正妻所生的兒子,庶子就是小妾所生的兒子。放在帝王之家,嫡子便是皇后之子,庶子就是妃嬪之子。
封建帝制時代有套不成文的慣例,那便是皇帝死后要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嫡長子。如果嫡長子英年早逝,皇位傳承便按嫡子順序。只有在沒嫡子的情況下,庶子才有繼承皇位的資格。這便是中國古代延續(xù)了數千年的嫡長子繼承制。
皇帝坐擁三千后宮佳麗,所以子嗣往往也比較多。雖然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但事實上皇帝的兒子也是良莠不齊。有些皇子天資聰穎,有些皇子資質平平,甚至還有些皇子連平均智商都達不到。然而嫡長子繼承制卻嚴格鎖定了未來繼承皇位的人選,哪怕皇帝的嫡子是個“鐵憨憨”,庶子文武雙全,可一般情況下,皇位還是會傳給嫡子,哪怕皇帝本人并不愿意這么做,最后往往也要屈從于世俗的壓力。比如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喜愛自己的第三子、吳王李恪,他曾公開表示“吳王恪英果類我”。然而最終唐太宗還是選擇了性情軟弱的嫡子李治繼承皇位。唐太宗那么強勢的一位君王都只能如此,其他皇帝就更不必說了。
與中原王朝所不同的是,北方那些游牧民族在可汗(相當于中原王朝的皇帝)選擇上卻往往采用的是“擇優(yōu)錄取”??珊箖鹤觽兊难y(tǒng)和家中排行固然也很重要,但這并不是決定他們能否獲得汗位的最主要因素。一個游牧民族一般都由多個大型游牧部落聯合組成,在可汗人選問題上,聯盟中的各部落首領都有投票權和被選舉權。比如蒙古早期的可汗需要得到忽里勒臺大會上各部首領、宗王的多數選票才能當選。一般情況下,新任可汗都是大家公認最杰出的部落首領。
中原王朝的文明進化程度比游牧民族高出很多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可是為什么在帝王權力交接的問題上,游牧民族的處理方式看上去更體現民主精神呢?中原王朝為什么要死板地堅持“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這一原則呢?其實主要原因是兩者國家治理體系的不同。
中原王朝有一套非常成熟的官僚體系,皇帝雖然位于這個體系的最頂端,但皇帝的第一職責卻不是處理具體事務,而是要維護禮制的權威。司馬光在《資治通鑒》開篇就寫道:“天子之職莫大于禮,禮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謂禮?紀綱是也;何謂分?君臣是也;何謂名?公、侯、卿、大夫是也。夫以四海之廣,兆民之眾,受制于一人,雖有絕倫之力,高世之智,莫敢不奔走而服役者,豈非以禮為之綱紀哉!是故天子統(tǒng)三公,三公率諸侯,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貴以臨賤,賤以承貴?!?/p>
因此對于中原王朝來說,維護禮法的神圣不可侵犯是至關重要的事情,而嫡長子繼承制正是禮法中極為重要的一環(huán)。只要嚴格按照嫡長子繼承制的順序進行,那么皇權更替就不存在爭議,權力交接能比較平穩(wěn)過渡。因為很多時候,一個王朝的分裂甚至覆滅都是由內部爭權引起的。至于新皇帝能力怎么樣倒在其次,畢竟國家具體事務主要還是靠士大夫們治理的,有時候皇帝不要亂插手反而對國家是一件好事。
游牧民族沒有中原王朝那么完善的官僚體系,而且草原生態(tài)脆弱,經濟形式單一。如果是昏庸的可汗掌權,一旦出現重大決策失誤,那么就有可能面臨整個部族滅亡的風險。因此對游牧民族來說,可汗的個人能力極為重要。中原王朝經常會出現少年甚至是幼年天子,但在游牧民族中,這種情況是絕對不可能出現的。
立嫡不立長,立長不立賢,這樣的標準基本能使答案具有唯一性,保障政治穩(wěn)定。
嫡長子拋卻宗法制的觀念來說,嫡長子就是固定的、唯一的,只有皇后的兒子才能稱為嫡子,嫡子中老大就是嫡長子,這樣皇位就不至于出現無序的競爭,想要繼承皇位,就要先看出身、看排名,從里面選擇最接近的一個繼承皇位就好。
雖然歷朝歷代并不一定完全遵從嫡長子繼承制度,但是這一模式卻得到了普遍認同,成為一個同心圓般的政治構造,影響了秦代之前的政治延續(xù)。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社會角色和位階,因此也有相應的秩序表述。
不僅如此,嫡長子制度還擴展到宗族家庭的財產繼承,職位恩蔭理念中,嫡庶分別,年齒先后,都是一個擇選的條件,原則上不能違背禮法??鬃铀f的禮崩樂壞,就有這個意思。
自然,選取賢能基本是一個美好的夢想。賢能的標準不好確立,操作起來成本太高,不符合人性的本質,也不利于政權的穩(wěn)定性,導致各派紛爭不休。因此,嫡長子繼承制作為一個制度存在,是非常有利于政局穩(wěn)定的。那么為啥不根據賢來繼承皇位那?
因為賢的標準沒法定,“賢”是一個偏主觀的概念,勤政愛民可以是賢,孝順仁愛也可以是賢,武功赫赫同樣也可以是賢。對于皇帝來說,兒子絕對不止一個,可能老大善于政事,能過處理好各種政務,可以說賢,老二武功卓越,為平定天下立下汗馬功勞,也是賢,那么二者到底選誰?再換句話說,豈不是只要造出點名聲,讓自己擁有“賢”名,那么就可以有機會登上皇位?顯然不是,“賢”的概念太主觀,沒法統(tǒng)一定義。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98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歷史上遼國建立前的契丹是什么樣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