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至高無上的地位,但是這些年來也會出現(xiàn)明顯的改變。上三旗其實就是由皇帝直接統(tǒng)領,主要也分成了三種正黃旗、鑲黃旗和正白旗,也就是說在清朝入關之后,這本身就是由皇上來直接的統(tǒng)領,但是后期必然會出現(xiàn)一些不一樣的改變。
八旗制度并非一蹴而就
努爾哈赤創(chuàng)建八旗制度,但是在這一個崛起的過程中,也并非是一出而就。一開始所創(chuàng)建的分別就是黃旗、紅旗、藍旗和白旗,簡單而言,在努爾哈赤時期白旗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一開始在出現(xiàn)時,統(tǒng)領者就是努爾哈赤的大兒子,在褚英的帶領之下,也能夠有效為后期的崛起立下汗馬功勞。但伴隨著逐漸的發(fā)展實力的增加,努爾哈赤的忌憚。后期越發(fā)不滿,直接就選擇處死自己的兒子。
交給皇太極
接著就把白旗固山交給自己的皇太極。在這一年又開始逐漸的擴充,從原先的4個變成了8個,因此在皇太極時代,顯然正白旗擁有著較高的地位,最終也能夠憑借著自己的努力成為四大貝勒之一?;侍珮O在成為汗位之后,馬上就會選擇更換顏色,更是直接做出了對調,接著就直接進入到多爾袞的門下。
多爾袞的帶領
在多爾袞的帶領之下,很顯然正白旗并沒有能成為上三旗,在此時正黃旗、鑲黃旗就屬于三貝勒爺,可是現(xiàn)在已經(jīng)被奪走,不過這并沒有辦法導致正白旗的實力受到相應的影響。可能是因為這是在努爾哈赤時期就已經(jīng)統(tǒng)領的一個部門,因此就會擁有著雄厚的實力,就算選擇對調,就算選擇調整也沒有出現(xiàn)任何的影響,并不會影響到最終的實力,這也是當前主要的優(yōu)勢。
轉載聲明:感謝您對不回頭網(wǎng)的支持,讀史使人明智,以史觀今,讓我們通過歷史中一個個的典故故事去了解歷史。喜歡的朋友歡迎轉載正白旗在清朝的八旗中大概是一個什么樣的地位
地位是有不同的,八旗中分為上三旗(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和下五旗(鑲白旗、正藍旗、正紅旗、鑲紅旗、鑲藍旗),所以才有了后來所謂的“抬旗”。
順治朝,由于正白旗的地位日益上升以及權柄始終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便撥出正藍旗,上三旗調整為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上三旗肩負著皇家衛(wèi)戍的重大任務,乃是皇室倚重,高度信任的群體,地位較高。
旗可以認為是一個作戰(zhàn)單位,清朝規(guī)定規(guī)定每300人為一牛錄,設牛錄額一人,五牛錄為一甲喇(隊),設甲喇額真(參領)一人,五甲喇為一固山,設固山額真(都統(tǒng)、旗主)一人,副職一人,稱為左右梅勒額真(副都統(tǒng))。
八旗之中,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由皇帝直接統(tǒng)轄,屬于皇帝的親兵,待遇條件優(yōu)厚,稱為“上三旗”。正紅旗、鑲紅旗、鑲白旗、正藍旗、鑲藍旗,由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分領,稱為“下五旗”。
八旗的地位由高到低排列的次序分別是鑲黃、正黃、正白、正紅、鑲白、鑲紅、正藍、鑲藍。
八旗中地位最高的是鑲黃旗。清朝的九大貴族世家,如瓜爾佳氏、鈕祜祿氏、博爾濟吉特氏、葉赫那拉氏,都出自于鑲黃旗。
在努爾哈赤統(tǒng)治初期,八旗制度只有三旗,即黑旗、白旗、紅旗,后來隨著后金的不斷壯大,人數(shù)也成倍增加,逐漸發(fā)展為八旗。原紅旗分為正黃、鑲黃二旗;原白旗分為正白、鑲白、正藍三旗;原黑旗分為正紅、鑲紅、鑲藍三旗,并且八旗的地位由高到低排列的次序分別是鑲黃、正黃、正白、正紅、鑲白、鑲紅、正藍、鑲藍。
擴展資料:
演變
清兵入關的時候,這些“旗下人”或者說“八旗人”的男丁,大抵是能騎善射,勇于征戰(zhàn)的。入關以后,他們大抵受到了世代的優(yōu)待。和皇室血緣親近,地位崇隆的,當了王公大臣,什么親王、貝勒、貝子、鎮(zhèn)國公、輔國公之類;地位小的,當什么參領、佐領;最小最小的,也當一名旗兵。
由于他們參與“開國”有功,地位特殊,世世代代食祿或者受到照顧。特別是滿洲旗的“旗下人”,更加享有特殊的身份,他們大抵是滿洲人,但也有早年祖先就跟隨清宗室到處征戰(zhàn)的漢人,即歸附已久的“舊人”置身其間。
清代的制度,規(guī)定他們不準隨便離開本旗,在京的也不準隨便離京。憑祖宗的福蔭,他們好些人世代有個官銜,領月錢過活。一般的旗人要做事就得去當兵,領一份錢糧。但是家族繁衍,人越來越多。有的人名義上還是參領佐領,但實際上已經(jīng)并不帶兵,有的人名義還是驍騎校,但是已經(jīng)不會騎馬。
更甚的,由于子孫大量繁殖的結果,每家每戶的“月錢”不可能累進,“粥少僧多”,就分薄了收入。旗兵的名額有限,也不可能隨便入營。加上上層人物的貪污腐化,大吃空額,能夠入營的旗兵相對來說就更加有限了。
這樣,世代遞嬗,不少“旗下人”就窮困下來。他們之中某些有識之士,也覺得長年累月游手好閑,不事生產(chǎn),坐吃山空不是辦法,也有去學習手藝的。但是這樣的人,反而受旗籍人的冷眼,認為他們沒有出息。所以就其壓倒的多數(shù)而論,“旗下人”大抵是游手好閑的。
參考資料:中國搜索-八旗子弟
前期權力極大,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一般由貝勒或親王兼任。但到了中后期,八旗旗主就被架空成擺設了,沒有什么實權了。
當二十多歲的努爾哈赤,用祖上留給他的十三副鎧甲起家時,他肯定沒想到,一不小心就開創(chuàng)了一個王朝,即使到了皇太極時期,女真人的夢想也只不過關外稱王而已。隨著女真,也就是后來的清朝不斷壯大,努爾哈赤開創(chuàng)了八旗制度,最開始并不是直接就建立了八旗,而是先有黃、白、紅、藍4旗,此后隨著隊伍進一步壯大,努爾哈赤又在4旗的基礎上,增加了鑲黃、鑲白、鑲紅、鑲藍4旗,八旗制度正是確立(1615年)。
八旗看起來很難理解,其實本質就是八支隊伍,之所以分開,是為了戰(zhàn)時分軍指揮。每個旗中都有相應的中層軍官,牛錄額真統(tǒng)轄300人,甲喇額真統(tǒng)轄5個牛錄。努爾哈赤在世時,八旗一開始都在他一人的手里,后來隨著年紀大了,精力有限,于是他將八旗的一部分指揮權交給四個較大的兒子,也就是我們熟知的四大貝勒:
大貝勒代善,領滿洲兩紅旗(正紅旗、鑲紅旗)
二貝勒阿敏,領鑲藍旗
三貝勒莽古爾泰,領正藍旗
四貝勒皇太極,領正白旗
綜上,我們知道,理論上八旗第一任旗主就是努爾哈赤和他的兒子們,也就是四大貝勒,旗主就相當于這一支部隊的最高領導。5但到了后來旗主就明存實亡。
關于滿清初期皇位爭奪,很多影視作品種都有介紹,努爾哈赤死后,諸貝勒蠢蠢欲動,結果平時低調且老謀深算的皇太極笑到了最后。他上位的第一件事,就是將原先努爾哈赤直屬的兩黃旗和自己手里兩白旗來了個?混編?。本質上就是欺負當時的多爾袞和多鐸年幼,將八旗中的精銳部隊騙到了自己手中。
除此之外,皇太極在原有旗主的基礎上,設置了固山額真(注釋1,可以參照軍長),統(tǒng)管一旗的軍政大權。又將正黃旗、鑲黃旗、正藍旗劃歸皇帝直屬,稱之為上三旗(注釋2)。其余五旗成為下五旗,仍由諸王爺貝勒擁有,但此時王爺貝勒是旗主之位就有些被架空了。等到了皇太極死后,皇位再次開始競爭。最后讓孝莊太后的兒子順治登上了皇位。順治時期,多爾袞將八旗軍權進一步統(tǒng)一,等到順治親政時,八旗的指揮權基本都回到皇帝手中,八旗的各旗旗主雖然仍然存在,單已經(jīng)是明存實亡了。
官位就是個名字而已,統(tǒng)治者想讓你全力滔天,即使是太監(jiān)也可以擁有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利,再比如唐朝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按道理就是個秘書的職位,但實際上卻有著相當于宰相的權利。流水的官名,鐵打的權利,那些唬人的名號不一定就厲害,千萬別當真!
注釋1:固山額真,源自滿語,是滿清入關前的官名。職位為八旗中的一旗長官,管理全旗戶口、生產(chǎn)、教養(yǎng)、訓練等事。滿清入關后改為都統(tǒng)。
注釋2:最開始的上三旗,在皇太極時期是正黃旗、鑲黃旗和正藍旗,入主中原后,多爾袞將自己所領的正白旗納入上三旗,而將豪格統(tǒng)領的正藍旗降入下五旗,所以很多人對上三旗是哪三個會有爭議,其實是不同時期的不同變化而已。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9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為什么南戲為什么沒有被認可
下一篇: 中國古代人是如何清洗衣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