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guān)于楊露禪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據(jù)史書上記載,楊露禪之所以名聲大噪,是因為他多與人打擂,且“出手必見紅,一響必成功”,因此備受推崇,并得美名“楊無敵”。那么,他究竟有多厲害呢?
楊露禪生于嘉慶四年,直隸廣平府人,由于家境貧困,年少時便在廣平府的“太和堂”中藥鋪做僮仆。
“太和堂”的老板叫陳德瑚,是河南溫縣人。他見楊露禪勤快善良,便讓他做了自己貼身僮仆。
不久后,楊露禪便跟著陳德瑚回到了河南溫縣陳家溝。
當(dāng)時時局不穩(wěn),陳德瑚為了安全起見,請了陳長興(陳氏太極拳十四世祖)來看家護院,陳長興便借陳德瑚的院子教授族中子弟。
楊露禪自幼尚武,他很想拜陳長興為師學(xué)武。但怕陳長興傳內(nèi)不傳外,不肯收他,所以遲遲不敢開口。
不過,楊露禪學(xué)藝心切,每到陳長興授徒時,他便殷勤伺候,常常立在旁邊觀看,在心里默記一招一式,待無人時才暗自練習(xí)。這樣過了一段時間,竟也小有成就。
然而,有一次楊露禪正練得起勁,被陳長興發(fā)現(xiàn)。陳長興見他有習(xí)武的天賦,便摒棄門戶之見,收他為徒,教他學(xué)習(xí)太極拳。
道光二十年,楊露禪終于學(xué)藝成功,此時他已是40歲年紀。
為了謀生,他又回到直隸永年縣設(shè)館授徒。由于他拳械精妙,鄉(xiāng)里高手多與他比試,均成為他手下敗將,因此他名馳鄉(xiāng)里。
然而,有一次在比武的過程中,由于失手傷人,吃了人命官司。為了避禍,楊露禪不得不逃往北京。
楊露禪先是落腳在“天義順”醬菜園,教老板張四胖子的兩個兒子讀書。
張四胖子家的醬菜不外賣,專供王府。他和王府多有來往,關(guān)系熟絡(luò),所以他不光有錢,還能幫人到王府說情,因此臉面很大。
張四胖子家業(yè)龐大,雇了20多個會武的家丁替他看家護院。
平時,這些家丁舞槍弄棒,楊露禪考慮到自己有官司在身,所以從不顯露一招半式。
有一天晚上,楊露禪正在后廂屋休息,突然聽到院子里有刀械相斗的聲音。他感到不妙,趕緊起身拿了平時所用的煙袋,到院子里去察看情況。
只見院子里有數(shù)人正打得熱鬧,再一看地上,已經(jīng)有十幾個家丁被綁。
就在這時,有個家丁看到楊露禪,便囑咐他不要近前,以免刀槍無眼,傷著了他。
楊露禪卻充耳不聞,只是上前去拿煙袋一挑,就把對方的刀給撥掉了。接著,他又連著點了幾人。只見這幾人被點之后,突然渾身一軟,竟被撂倒在地。
很快,楊露禪解開綁在家丁們身上的繩索,又讓家丁們把這幾個人給捆了,然后他才問這幾人,是愿私了還是報官?后來楊露禪得知,家丁和他們以前有一點小仇。在楊露禪的勸說下,雙方言歸于好,舊事也就一筆勾銷。
這件事后,家丁們羞愧難當(dāng),紛紛向張四胖子告辭。
張四胖子這才知道身邊居然隱藏著一位武林高手,于是干脆請楊露禪在教兒子讀書的間隙,教家丁們習(xí)武。
就在楊露禪教武不久,有人指名前來找楊露禪。原來,來人正是以前在鄉(xiāng)里所傷之人的家屬。盡管楊露禪三拳兩腳便把對方打敗了,但這件事讓楊露禪頗為犯難。唯恐自此后,會給張四胖子帶來麻煩,所以他向張四胖子提出辭行,準備躲到別出去。
張四胖子是個熱心人,又欣賞楊露禪的為人和高超武藝。所以在他的舉薦下,楊露禪到了端王載漪的王府教拳。后來又得載漪舉薦,充任清廷旗營的武術(shù)教官。
由于當(dāng)時的八旗官兵好惡逸勞,成天只知道貪圖享樂,所以體質(zhì)較差,更吃不得苦,楊露禪結(jié)合情況,把所學(xué)拳術(shù)簡化后,改為“綿拳”。
綿拳傳開后,一些王親貴族、貝勒王爺也都跟風(fēng)來學(xué)。楊露禪考慮到他們的身體素質(zhì),于是又在此基礎(chǔ)上進行了一系列的改變,盡量使之柔和易學(xué),以達到強身健體的效果。
得到了王爺貴族們的推崇,楊露禪的名聲大振,他的拳術(shù)也得到了發(fā)揚光大。
楊露禪名聲大了后,有次他回“天義順”醬菜園看望張四胖子,此時他已是張四胖子家尊貴的客人。
當(dāng)時,張四胖子家中正好新雇了一些武師,同時一些想?yún)⒓游淇?,光宗耀祖的子弟,也多云集在他家?/p>
當(dāng)張四胖子向大家隆重介紹楊露禪時,有人便提出要和他比劃兩招。
在坐的武師們,見楊露禪身材瘦小,根本不像個練家子,不免對他的名聲多有懷疑。個個摩拳擦掌,都想和他一較高低。
楊露禪見此,知道不比一定難以服人,所以他答應(yīng)了比武的請求。
結(jié)果,在打斗中,楊露禪總是能輕易破解對方的攻勢,并輕而易舉將對方打倒在地。
這時,大家才明白,楊露禪果然名不虛傳。
楊露禪的名聲因此廣為傳播,一時各地的武林高手都慕名前往,紛紛和他打擂比武。然而不管對方的武藝多么精妙,楊露禪總能以柔克剛,輕松取勝,于是人送他外號“楊無敵”。
光緒皇帝的老師翁同龢,在看過楊露禪的武藝后,曾在日記中大贊其“進退神速、身似猿猴、手如運球、猶太極渾圓一體也”。
由于文人和王親貴族們的爭相追捧,再加上楊露禪在武林中常勝不敗的記錄,因此找他拜師學(xué)藝者眾多。也正是在他的推廣下,太極拳從民間武術(shù)演變成為國民爭相學(xué)習(xí)的國粹之一。
楊露禪從小就非常喜歡武學(xué),并且為了學(xué)習(xí)太極歷盡艱辛。楊露禪的家境并不好,他很小就外出謀生了,他在藥店當(dāng)伙計時,干的都是跑腿打雜的事情,根本就沒有太多的時間練武藝。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他看到了自己的老板在練功夫,楊露禪認為老板一定是一位非常不錯的武術(shù)老師,所以他就每天求著老板教他武功!這時,老板卻說他自己會的只不過是皮毛罷了,楊露禪若是想要學(xué)到更多的東西的話,那么可以去陳家溝拜一位名為陳長興的人為師。就是老板的這個建議,改變了他的人生。
楊露禪的確去了陳家溝,并且在短短的幾年時間內(nèi),就讓自己的武功變得非常的精進。有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就是,楊露禪初到陳家溝的時候,陳長興并沒有打算收他,并且多次拒絕了他。但是楊露禪并沒有因此放棄,而是扮演了一位啞巴仆人,因為只有這樣他才能夠在陳長興的身邊潛伏。每次陳長興在教徒弟們練武的時候,他就在一旁偷偷的看著,各種招式他都記得非常的快!楊露禪無論多么忙,每天都會練武,雖然環(huán)境惡劣,但他從未松懈過,最終他被陳長興發(fā)現(xiàn)了。陳長興放棄了成見,終于同意收他為徒。陳長興十分看好楊露禪,對他進行了細心的栽培,再加上楊露禪自身的努力,所以楊露禪在幾十年內(nèi)成為了一代太極大師,并且還被人們稱之為“楊無敵”!
楊露禪太極拳出師了之后,他就回到了自己家鄉(xiāng),并且開始自己收徒弟教他們太極!當(dāng)時有位名為武禹襄的人,是武氏太極拳的創(chuàng)始人,在這個人的引薦下,楊露禪進入了各大王府,并且成為了王府當(dāng)中的武術(shù)教頭,他的名氣開始慢慢的擴散!并且在他的弟子當(dāng)中,也有一些非常有天賦的人,楊露禪弟子當(dāng)中名氣最大的是王蘭亭,是王道人太極拳創(chuàng)始人!
楊露禪的名氣大到一定程度之后,就有很多的武林人士上門挑戰(zhàn)他,大多數(shù)人美其名曰切磋,其實就是想要打敗楊露禪,然后把他的招牌給拆下來!楊露禪的做法是來者不拒,無論對方是好意又或者是惡意,他統(tǒng)統(tǒng)接受,并且先禮后兵!雙方一旦交手,那么無論結(jié)果如何都自己承擔(dān),并且完全不用留情。雙方交手時根本不像電視劇上的劇情那般如此復(fù)雜,而是二話不說把對方打倒在地,就是勝利。在比武時,一方一旦倒下那么就可以立刻離開。這種比賽是事關(guān)飯碗和面子的,所以每一次比賽時,楊露禪都會拼盡全力,拿出自己的絕招,讓這些人心服口服。
楊露禪在太極拳上面的造詣不是一般人能夠比的,基本上每一次比武他都能夠取得勝利!盡管如此,上門比武的人仍然絡(luò)繹不絕,之后大多數(shù)人都是帶著善意過來比武的。而楊露禪也通過比武,在北京武術(shù)界慢慢的站穩(wěn)了腳!其中最著名的一場比武就是,楊露禪與八卦掌的祖師爺董海川的比武。這場比武被人們傳的沸沸揚揚的,人們都說高手過招難分高低,這兩人打到最后也沒分出勝負!一些說書人還用這個故事編出了很多的段子呢,之后這件事情又被人們拍成了電視劇,還被寫進了小說!
不過,兩人比武的這件事情沒有被寫入史料,因此比武的最終結(jié)果也只是坊間傳言罷了。不過楊露禪的武藝確實是毋庸置疑的,據(jù)說晚清大學(xué)士和光緒帝的老師都曾經(jīng)慕名來訪,只為了欣賞楊露禪與他人的比武。光緒帝的老師在看完比武之后,連連拍手叫好,臨走時還寫了一幅對聯(lián)贈與楊露禪!因此,人們把楊露禪稱為楊無敵,確實是名副其實的!
古人云:大隱隱于市,歷朝歷代有很多優(yōu)秀的人物,無不是默默無聞于市。比如我們熟識的一代宗師楊露禪、孫祿堂等人,他們雖然武功超強,卻一生與功名無緣。有人說并不是他們想要隱于世,實在是因為他們沒能力于科舉出頭,從而才一生布衣的。真的是這樣嗎?我們不妨一起來看看原因。
為什么說楊露禪、孫祿堂考不上武舉?你看看武舉的具體內(nèi)容就知道了
按正常的出仕之路,有能力的人要么走武舉之路,要么接替祖輩的榮光,實在不行也可以憑豐厚家資買一個官位。
而楊祿禪、孫祿堂輩呢?從小都是家貧如洗,上不受祖輩照拂,下不得家資支持。因此,他們想要出仕的唯一之路似乎就只剩下了武舉。其實我們很清楚清朝晚期的社會現(xiàn)狀,百姓生活并不好,而且社會治安也很亂。
所以,很多有身手、有武力的人都開始走保鏢這條路。而楊露禪、孫祿堂這些人剛好憑借自己一身的好武功成為保鏢高手。只不過,開鏢局,當(dāng)保鏢是不錯,可以用來養(yǎng)家糊口不假,但卻并不能與貴族們平起平坐。
這是完全可以想象的,保鏢可能不像我們在電視里看的那樣,因為有武功,又有人手,所以格外威風(fēng)。其實,他們不過是類似于現(xiàn)在的保安,不光幫人送貨跑腿,還要給人家看門戶。說起來,也就是個下三流的行業(yè)。
可見,楊露禪、孫祿堂如果真的想要出人頭地的話,走武舉自然是非常理想的一條路。但是,有人說他們?nèi)粽孀哌@條路的話,根本就不可能考中。這是真的嗎?說來讓人難以理解,因為這是很可能的結(jié)果。但這絕不是因為他們武功低,而是武舉自身的問題。
為什么這樣說?我們必須要了解當(dāng)時武舉的套路。這就如同今天高考一個道理,開場考試不會你想考什么就考什么,而是有一定要求的。
首先,武舉肯定會因為不同朝代而有不同要求,就拿清朝來說,一個關(guān)外入主中原的民族,他們對于騎馬、射箭是非常注重的。有資料記載:“武科之盛,尤以咸同光緒為最一時,風(fēng)尚所趨武生之研究弓箭……”可見,騎射這是第一要項。
其次,軍事、謀略,那又勢在必行,這也沒毛病,你一個武狀元將來帶兵打仗是再理所當(dāng)然不過的事了。你若不通謀略之計、軍事之策,那如何帶兵打仗?
最后,武舉還會對舞重刀、舉石鎖、摔跤等媚氣活進行考驗,這也是一個項目。最重要的是,雖然是武舉,但必須要會寫字、通曉筆墨的,只不過不會要求那么高而已。
如此再看楊露禪、孫祿堂,他們對于騎射肯定不足,一是沒這樣的需要,再是武藝不精此道。加之從小不通文墨,又沒條件學(xué)習(xí)騎術(shù),這要想上考場與人家專業(yè)的騎射選手進行比較,那是肯定吃不小的虧呀。
楊露禪、孫祿堂考不上武舉并不奇怪,這與時代和個人都有關(guān)
其實,真不是特別為楊露禪、孫祿堂做狡辯,當(dāng)年大清朝考個武狀元真的沒那么難。據(jù)資料記載,只要是騎射、步射拿手,只要能過得了武場,哪怕就是不懂武經(jīng),不會寫字,甚至也可以出仕。
從資料記載的武科狀元人數(shù)我們可以看出這一特點:康熙二十六年,全國錄取的鄉(xiāng)試武生達到了840人,據(jù)說只滄縣一個地方就有248人中了武舉人。試想,這樣的數(shù)目是不是說明一些問題?
如此情況下,楊露禪與孫祿堂這樣的大家,如果略通騎射、步射之術(shù),做個武狀元絕對不成問題??蓡栴}是他們不擅長此道,這與他們生活的環(huán)境是分不開關(guān)系的。
楊露禪從小就家里窮,是給人家做小僮的,這樣的身份你讓他如何去學(xué)習(xí)騎馬?馬匹在那個時代恐怕與現(xiàn)在的法拉利、瑪莎拉蒂地位差不多了,實在沒能力買馬。
而孫祿堂也比楊露禪好不到哪里去,他從小也是一窮二白人家的孩子。自然,這樣的成長經(jīng)歷只能讓他們努力提升自己的身體素質(zhì)。所以,他們能夠?qū)W點拳腳,也算是努力上進青年了。
試想,這樣的生活經(jīng)歷怎么能有精湛的騎術(shù)、射術(shù)?這是可想而知的道理。當(dāng)年楊露禪、孫祿堂可以成就自己的一家之功也是后來有了條件之后,不斷精習(xí)的過程。這也就是說,能夠?qū)ⅰ盎ㄈC腿”練出名堂來已經(jīng)不易,哪還有時間去學(xué)習(xí)騎術(shù)之類的技藝?
說起來也可以理解楊露禪、孫祿堂輩的想法,大清為關(guān)外之民,而他們作為世代生于中原的子民,是不屑于騎馬、射箭這種伎倆的。而中原百姓更相信那些“輕功”、“拳腳”、“劍術(shù)”之類的武功。據(jù)說楊露禪除了太極拳精湛之外,凌空漂移、雀不飛也是爐火純青。而孫祿堂步履如飛,更是世人皆知。
我們雖然不知道楊露禪、孫祿堂的造詣孰真孰假,但卻可以想得通,他們生活在那樣的時代,生于那樣的家庭,肯定在武術(shù)的某個方面有所不足。這是人人都能理解的吧,畢竟人無完人,誰也不可能是全能的。哪怕是楊露禪、孫祿堂這樣的大家,他們也有不擅長的一面不是嗎?
不管怎么說,楊露禪、孫祿堂是沒有考過武舉,而他們也沒有想過要出仕。但他們愛國的心是一樣的,對于太極拳的造詣也是世人皆知的。所以,不管他們是不是能考得中武舉,我們都不會否認他們留于后人的英明。
楊露禪(1799年—1872年),直隸省廣平府人,楊氏太極拳創(chuàng)始人。10歲時到河南省溫縣陳家溝陳德瑚家為僮,窺習(xí)拳藝。1840年前后,楊露禪自河南溫縣陳家溝學(xué)拳藝成后返回家鄉(xiāng)永年縣設(shè)壇教拳,拳械運用高妙,所向無不披靡,鄉(xiāng)里高手盡皆懾服。后來因故又被薦往北京,歷任大戶醬園張家,京師旗營武術(shù)教師等。
他晚年時被延請至王府授拳,因眾多弟子大都出身高第,禮遇有加,使得太極拳的社會地位和影響力非同一般。舊社會武行規(guī)矩雖大,但爭斗也極多,露禪公因每在擂臺上與別家武者比武較量,出手即見紅,一響必成功,遂被譽為打遍京城"楊無敵",名聲大噪。
但楊露禪先生畢生沒有留下拳論,只留下8個字,“收身中定,往開里打。”收身中定高度概括了太極拳的真意,但是很多人都悟不透。不過楊拳留下了32目老譜,這個老譜內(nèi)容較多,美中不足的就是過于僵硬,不靈活。
看樣子不可能是具有太極拳頂尖功夫的楊露禪先生所寫,似乎是楊露禪先生的后人寫的,所以32目老譜沒有其他有名姓的前輩大師的拳論精彩。雖然不精彩,依然難掩楊露禪先生的武學(xué),不過后來的這些武術(shù),越傳越多,反倒不精了。
太極拳也是如此,清朝之前,功夫本來沒套路。后人為了混飯吃,越弄越復(fù)雜,以至于失去了本來的功能和作用。當(dāng)今的傳統(tǒng)武術(shù)衰敗的原因就在于“棄本逐末”雜碎太多,傳統(tǒng)武術(shù)若要復(fù)興,必須刪繁就簡,脫掉諸多后人為課時費而增加虛假的外衣,直探核心功法。而現(xiàn)代功夫越來越復(fù)雜,越來越高深神秘,除了嘴上說,什么用都沒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997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