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知道:東周的天子為什么這么可憐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榻B,接著往下看吧~
東周初年,周王借諸侯之力平定了犬戎之亂,本來可以繼續(xù)乘勝追擊,將鎬京附近的戎族一舉消滅的,可是關(guān)鍵時候平王自己卻掉了鏈子,他故意去問大臣們:“當(dāng)年先祖?zhèn)兇谖骶?,可是又繼續(xù)經(jīng)營東京,這是為什么呀?!庇械拇蟪季椭榔酵踹@樣問,實際上就想把國都給遷到東邊去了,于是就拍馬建議遷都,這樣正合平王之意。就這樣,周王由鎬京遷到了今洛陽一帶。
平王之所以不愿意在鎬京繼續(xù)待下去,就是因為犬戎雖然打退了,可是仍然沒有被消滅,他們總是隔一段時間就來給周王請個安什么地,鬧地他不得安生,甚至晚上覺都睡不好了。事實上,造成這個局面的主要原因就是平王膽小怕事,過于軟弱。當(dāng)時諸侯們來勤王,本來是有機會聯(lián)合這些諸侯之力,將犬戎完全殲滅的。
甚至單任秦國一個諸侯的力量就已經(jīng)足夠了。后來也證明了如此,平王東遷之后,就把鎬京附近被犬戎騷擾的那一大片土地都封給了秦國,后來秦國只用了幾年的時間,就把這片土地上的戎狄都給消滅掉了。當(dāng)時的秦還只是一個非常小的諸侯,連它都能夠做到的事,難道堂堂的周天子還做不到嗎?所以說后來周室的衰微,也不能怪別人,要怪就怪平王這個人太軟弱了。否則的話,根本用不著遷都。
當(dāng)然了,平王這么軟弱也是有原因的,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合法性有問題。雖然他以前是太子,但是后來被其父幽王給廢掉了。也就是說在他繼位的時候,已經(jīng)不是太子的身份了,同時幽王也是非正常死亡的,因此他的繼位也沒有得到幽王的同意,這就是說,從禮法上講,他的合法性成問題。而且在他初立為王的時候,西邊的一些諸侯還曾經(jīng)立過他的一個弟弟做天子,那就是周攜王。當(dāng)時一度出現(xiàn)了兩王并立的局面,雖然平王年長一些,而且做過太子,但是從合法性的角度來說,兩王是不相上下的。
正是因為他這個天子的來路不太正,所以他在位的時候,也就不像之前的周王那么強勢了,剛好這時候又遇到了春秋時期一個非常霸道的諸侯鄭寤生,他在平王這里做大臣,因為寤生的存在,平王就顯得更軟弱了。而且因為當(dāng)時周室已經(jīng)有所衰微,而鄭則開始強大,所以到了后期,寤生盡管都不把平王放在眼里了。
后來有一次兩個人在朝堂之上鬧僵了,寤生奪門而出?;厝ブ笤较朐綒猓团闪艘粋€叫祭足的大臣,帶著軍隊去把周室的麥子給割掉了。這不但是侮辱平王,而且也直接給他造成了很大的損失。雖然一點麥子看起來沒什么,但好時候周王實際上是很窮的,鄭寤生割他點麥子,平王的生活水平也會相應(yīng)地下降不少??删退闶潜秽嶅簧圬摮蛇@樣了,平王也沒敢坑個聲,但是傲嬌的他也不愿意放下身段去向?qū)Ψ劫r禮。
過了幾個月,鄭寤生氣還是沒消又派祭足去把周室的稻子也給割了,這對于平王的打擊可就太大了,搞不好飯都沒地吃了。后來在一些大臣的斡旋下,他總算與鄭寤生和解了,可是卻很沒面子地和對方交換了人質(zhì)。國君與臣子互換人質(zhì),這可真是讓人笑掉大牙了,但是平王就是這么地軟弱。正是因為東周的開國之君平王如此地?zé)o能,所以后來的周王也越來越?jīng)]號召力,乃至于到了后期,諸侯們都不把他當(dāng)回事了,紛紛自立為王,從此進入了戰(zhàn)國時代。
《東周列國志》第四回 秦文公郊天應(yīng)夢 鄭莊公掘地見母:
話說平王東遷,車駕至于洛陽,見市井稠密,宮闕壯麗,與鎬京無異,心中大喜。京都
既定,四方諸侯,莫不進表稱賀,貢獻方物。惟有荊國不到,平王議欲征之。群臣諫曰:
“蠻荊久在化外,宣王始討而服之。每年止貢育茅一車,以供祭把縮酒之用,不責(zé)他物,所
以示羈糜之意。今遷都方始,人心未定,倘玉師遠討,未卜順逆。且宜包容,使彼懷德而
來。如或始終不梭,俟兵力既足,討之未晚。”自此甫征之議遂息。
秦襄公告辭回國。平王曰:“今歧豐之地,半被犬戎侵據(jù),卿若能驅(qū)逐犬戎,此地盡以
賜卿,少酬扈從之勞。永作西藩,豈不美哉?”秦襄公槽首受命而歸。即整頓戎馬,為滅戎
之計。不及三年,殺得犬戎七零八落,其大將豐丁滿也速等,俱死于戰(zhàn)陣,戎主遠遁西荒。
岐豐一片,盡為秦有,辟地千里,遂成大國。髯翁有詩云:
文武當(dāng)年發(fā)跡鄉(xiāng),如何輕棄畀秦邦?
岐豐形勝如依舊,安得秦強號始皇!
卻說秦乃帝顓頊之裔。其后人名皋陶,自唐堯時為士師官。皋陶子伯翳,佐大禹治水,
烈山焚澤,驅(qū)逐猛獸,以功賜姓曰贏,為舜主畜牧之事。伯翳生二子:若木,大廉。若木封
國于徐,夏商以來,世為諸侯。至紂王時,大廉之后,有蜚廉者,善走,日行五百里;其子
惡來有絕力,能手裂虎豹之皮。父子俱以材勇,為紂幸臣;相助為虐。武王克商,誅蜚廉并
及惡來。蜚廉少子曰季勝,其曾孫名造父,以善御得幸于周穆王,封于趙,為晉趙氏之祖。
其后有非子者,居犬邱,善于養(yǎng)馬,周孝王用之,命畜馬于沂渭二水之間,馬大著息。孝王
大喜,以秦地封非子為附庸之君,使續(xù)贏把,號為贏秦。傳六世至襄公,以勤王功封秦怕,
又得歧豐之地,勢益強大,定都于雍,始與諸侯通聘。襄公斃,子文公立,時平王十五年
也。
一日,文公夢邵邑之野,有黃蛇自天而降,止于山販。頭如車輪,下屬于地,共尾連
天。俄頃化為小兒,謂文公曰:“我上帝之子也。帝命汝為白帝,以主西方之把。”言訖不
見。明日,召太史敦占之。敦奏曰:“白者,西方之色。君奄有西方,上帝所命,詞之必當(dāng)
獲福。”乃于部邑筑高臺,立白帝廟,號曰郴畸,用白牛祭之。又陳倉人獵得一獸,似豬而
多刺,擊之下死,不知其名,欲牽以獻文公。路間,遇二童子,指曰:“此獸名曰‘猖’,
常伏地中,咬死人腦,若捶其首郎死?!蔽家嘧魅搜栽唬骸岸幽孙艟弧悓殹?br>得雄者王,得雌者霸?!倍颖徽f破,即化為野雞飛去。其雌者,止于陳倉山之北皈,化
為石雞。視猖,亦失去矣。獵人驚異,奔告文公。文公復(fù)立陳寶柯于陳倉山。又終南山,有
大粹樹,文公欲伐為殿材,鋸之不斷,砍之不入,忽大風(fēng)雨,乃止。有一人夜宿山下,聞眾
鬼向樹賀喜,樹神亦應(yīng)之。一鬼曰:“秦若使人被其發(fā),以朱絲繞樹,將奈之何?”樹神默
然。明日,此人以鬼語告于文公。文公依其說,復(fù)使人伐之,樹隨鋸而斷。有青牛從樹中走
出,徑投雍水。其后近水居民,時見青牛出水中。文公聞之,使騎士候而擊之。牛力大,觸
騎士倒地。騎士發(fā)散被面,牛懼更不敢出。文公乃制髦頭于軍中,復(fù)立怒特詞,以祭大樣之
神。
時魯惠公聞秦國僭祀上帝,亦遣大宰讓到周,請用郊椅之禮。平王不許?;莨唬骸拔?br>祖周公有大勛勞于王室。禮樂吾祖之所制作,子孫用之何傷?況天子不能禁秦,安能禁
魯?”遂僭用郊諦,比于王室。平王知之,不敢問也。自此王室日益卑弱,諸侯各自擅權(quán),
互相侵伐,天下紛紛多事矣。史官有詩唄曰:
自古王侯札數(shù)懸,未聞候國可郊天。
一從秦魯開端僭,列國紛紛竊大權(quán)。
再說鄭世子掘突嗣位,是為武公。武公乘周亂,并有東虢及鄭地,遷都干部,謂之新
鄭。以榮陽為京城,設(shè)關(guān)于制邑。鄭自是亦遂強大,與衛(wèi)武公同為周朝卿士。平王十三年,
衛(wèi)武公堯,鄭武公獨秉周政。只為鄭都榮陽,與洛邑鄰近,或在朝,或在國,往來不一。這
也不在話下。去說鄭武公夫人,是申侯之女姜氏。所生二子,長曰宿生,次曰段。為何喚做
瞎生?原來姜氏夫人分娩之時,不曾坐諄,在睡夢中產(chǎn)下,醒覺方知。姜氏吃一了驚,以此
取名有生,心中便有不快之意。及生次子段,長成得一表人才,面如傅粉,唇若涂朱,又且
多力善射,武藝高強。姜氏心中偏愛此子:“若襲位為君,豈不勝寐生十倍?”屢次向其夫
武公,稱道次子之賢,宜立為嗣。武公曰:“長幼有序;不可紊亂。況胳生無過,豈可廢長
而立幼乎?”遂立有生為世子。只以小小共城,為段之食邑,號曰共叔。姜氏心中愈加不
悅。及武公堯,瘠生即位,是為鄭莊公,仍代父為周卿士。姜氏夫人見共叔無權(quán),心中怏
怏。乃謂莊公曰:“汝承父位,享地數(shù)百里,使同胞之弟,容身裹爾,于心何忍!”莊公
曰:“惟母所欲?!苯显唬骸昂尾灰灾埔胤庵??”莊公曰:“制邑盅險著名,先王遺命,
不許分封。除此之外,無不奉命?!苯显唬骸捌浯蝿t京城亦可。”莊公默然不語。姜氏作
色曰:“再若不允,惟有逐之他國,使其別圖仕進,以糊口耳?!鼻f公連聲曰:“不敢,不
敢!”遂唯唯而退。
次日升殿,即宣共叔段欲封之。大夫祭足諫曰:“不可。天無二日,民無二君。京城有
百雉之雄,地廣民眾,與榮陽相等。況共叔,夫人之愛子,若封之大邑,是二君也!恃其內(nèi)
寵,恐有后患?!鼻f公曰:“我母之命,何敢拒之?”遂封共叔于京城。共叔謝恩已畢,入
宮來辭姜氏。姜氏屏去左右,私謂段曰:“汝兄不念同胞之情,待汝甚薄。今日之封,我再
三懇求,雖則勉從,中心未必和順。汝到京城,宜聚兵搜乘,陰為準備。倘有機會可乘;我
當(dāng)相約。汝興襲鄭之師,我為內(nèi)應(yīng),國可得也。汝若代了胳生之位,我死無憾矣!”共叔領(lǐng)
命,遂往京城居住。自此國人改口,俱稱為京城太叔。開府之日,西鄙北鄙之宰,俱來稱
賀。太叔段謂二宰曰:“汝二人所掌之地,如今屬我封土,自今貢稅,俱要到我處交納,兵
車俱要聽我征調(diào),不可違誤。”二宰久知太叔為國母愛于,有嗣位之望。今日見他豐采昂
昂,人才出眾,不敢違抗,且自應(yīng)承。太叔托名射獵,逐日出城訓(xùn)練士卒,并收二鄙之眾,
一齊造入軍冊。又假出獵為由,襲取郡及凜延。兩處邑宰逃入鄭國,遂將大叔引兵取邑之
事,備細奏聞莊公,莊公微笑不言。班中有一位官員,高聲叫曰:“段可誅也!”莊公抬頭
觀看,乃是上卿公于呂。莊公曰:“子封有何高論?”公子呂奏曰:“臣聞‘人臣無將,將
則必誅?!裉鍍?nèi)挾母后之寵,外恃京城之固,日夜訓(xùn)兵講武,其志不篡奪不已。主公假
臣偏師,直造京城,縛段而歸,方絕后患?!鼻f公曰:“段惡未著,安可加誅?”子封曰:
“今兩鄙被收,直至凜延,先君土地,豈容日割?”莊公笑曰:“段乃姜氏之愛于,寡人之
愛弟。寡人寧可失地,豈可傷兄弟之情,拂國母之意乎?”公子呂又奏曰:“臣非慮失地,
實慮失國也。今人心皇皇,見太叔勢大力強,盡懷觀望。不久都城之民,亦將貳心。主公今
日能容太叔,恐異日太叔不能容主公,悔之何及?”莊公曰:“卿勿妄言,寡人當(dāng)恩之?!?br>公子呂出外,謂正卿祭足曰:“主公以宮闌之私情,而忽社稷之大計,吾甚憂之!”祭足
曰:“主公才智兼人,此事必非坐視,只因大庭耳目之地,不便泄露。子貴戚之卿也,若私
叩之,必有定見。”公子呂依言,直叩宮門,再請莊公求見。莊公曰:“卿此來何意?”公
子呂曰:“主公嗣位,非國母之意也,萬一中外合謀,變生時腋,鄭國非主公之有矣,臣寢
食不寧,是以再請!”莊公曰:此事干礙國母?!惫訁卧唬骸爸鞴M不聞周公誅管蔡之事
乎?‘當(dāng)斷不斷,反受其亂。’望早早決計。”莊公曰:“寡人籌之熟矣!段雖不道,尚未
顯然叛逆。我若加誅,姜氏必從中阻撓,徒惹外人議論,不惟說我不友,又說我不孝。我今
置之度外,任其所為。彼恃寵得志,肆無忌憚,待其造逆,那時明正其罪,則國人必不敢
助,而姜氏亦無辭矣?!惫訁卧唬骸爸鞴h見,非臣所及。但恐日復(fù)一日,養(yǎng)成勢大,如
蔓草不可蔓除,可奈何?主公若必欲俟其先發(fā),宜挑之速來。”莊公曰:“計將安出?”公
子呂曰:“主公久不入朝,無非為大叔故也。今聲言如周,太叔必謂國內(nèi)空虛,興兵爭鄭。
臣預(yù)先引兵伏于京城近處,乘其出城,入而據(jù)之。主公從糜延一路殺來,腹背受敵,太叔雖
有沖天之翼,能飛去乎?”莊公曰:“卿計甚善,慎毋泄之他人?!惫訁无o出宮門,嘆
曰:“祭足料事,可謂如神矣?!?br>
次日早朝,莊公假傳一令,使大夫祭足監(jiān)國,自己往周朝面君輔政。姜氏聞知此信,心
中大喜曰:“段有福為君矣!”遂寫密信一通,遣心腹送到京城,約太叔五月初旬,興兵襲
鄭。時四月下旬事也。公子呂預(yù)先差人伏于要路,獲住責(zé)書之人,登時殺了,將書密送莊
公。莊公啟緘看畢,重加封固,別遣人假作姜氏所差,送達太叔。索有回書,以五月初五日
為期,要立白旗一面于城樓,便知接應(yīng)之處。莊公得書,喜曰:“段之供招在此,姜氏豈能
庇護那!”遂人宮辭別姜氏,只說往周,卻望糜延一路徐徐而進。公子呂率車二百乘,于京
城鄰近埋伏。自不必說。
卻說太叔接了母夫人姜氏密信,與其子公孫滑商議,使滑往衛(wèi)國借兵,許以重賂。自家
盡率京城二鄙之眾,托言奉鄭伯之命,使段監(jiān)國,祭蠢犒軍,揚揚出城。分子呂預(yù)遣兵車十
乘,扮作商賈模樣,潛入京城,只等太叔兵動,便于城樓放火。公子呂望見火光,即便殺
來。城中之人,開門納之,不勞余力,得了京城。即時出榜安民,榜中備說莊公孝友,太叔
背義忘恩之事,滿城人都說大叔不是。
再說,太叔出兵,不上二日,就聞了京城失事之信。心下慌忙,星夜回轅,屯扎城外,
打點攻城。只見手下士卒紛紛耳語。原來軍伍中有人接了城中家信,說:“莊公如此厚德,
大叔不仁不義?!币蝗藗魇?,十人傳百,都道:“我等背正從逆,天理難容。”哄然而散。
太叔點兵,去其大半,知人心已變,急望邵邑奔走,再欲聚眾。不道莊公兵已在邢。乃曰:
“共吾故封也?!庇谑亲呷牍渤?,閉門自守。莊公引兵攻之,那共城區(qū)區(qū)小邑,怎當(dāng)?shù)脙陕?br>大軍?如泰山壓卵一般,須臾攻破。太叔聞莊公將至,嘆白:“姜氏誤我矣!何面目見吾兄
乎!”遂自刎而亡。胡曾先生有詩曰:
寵弟多才占大封,況兼內(nèi)應(yīng)在宮中。
誰知公論難容逆,生在京城死在共。
又有詩說莊公養(yǎng)成段惡,以塞姜氏之口,真千古好雄也。詩曰:
子弟全憑教育功,養(yǎng)成捻惡陷災(zāi)兇。
一從京邑分封日,大叔先操掌握中。
莊公撫段之尸,大哭一場,曰:“癡兒何至如此!”遂簡其行裝,姜氏所寄之書尚在。
將太叔回書,總作一封,使人馳至鄭國,教祭足呈與姜氏觀看。即命將姜氏送去穎地安置,
遺以誓言曰:“不及黃泉,無相見也!”姜氏見了二書,羞慚無措,自家亦元顏與莊公相
見,即時離了宮門,出居穎地。莊公回至國都,目中不見姜氏,不覺良心頓萌,嘆曰:“吾
不得已而殺弟,何忍又離其母?誠天倫之罪人矣!”
卻說穎谷封人,名曰穎考叔,為人正直無私,素有孝友之譽。見莊公安置姜氏于穎,謂
人曰:“母雖不母,子不可以不子,主公此舉,傷化極矣!”乃覓鴉鳥數(shù)頭,假以獻野味為
名,來見莊公。莊公問曰:“此何鳥也?”穎考叔對曰:“此鳥名鴨,晝不見泰山,夜能察
秋毫,明于細而暗于大也。小時其母哺之,既長,乃啄食其母,此乃不孝之鳥,故捕而食
之?!鼻f公默然。適宰夫進蒸羊,莊公命割一肩,賜考叔食之??际逯粧萌?,用紙包裹,
藏之袖內(nèi),莊公怪而問之。考叔對曰:“小臣家有老母,小臣家貧,每日取野味以悅其口,
未嘗享此厚味。今君賜及小臣,而老母不沾一宵之惠,小臣念及老母,何能下咽?故此攜
歸,欲作羹以進母耳。”莊公曰:“卿可謂孝子矣!”言罷,不覺凄然長嘆??际彘g曰:
“主公何為而嘆?”莊公曰:“你有母奉養(yǎng),得盡人子之心。寡人貴為諸侯,反不如你!”
考叔佯為不知,又問曰:“姜夫人在堂無恙,何為無母?”莊公將姜氏與太叔共謀襲鄭,及
安置穎邑之事,細述一遍?!耙言O(shè)下黃泉之誓,悔之無及!”考叔對曰:“太叔已亡,姜夫
人止存主公一子,又不奉養(yǎng),與鴉鳥何異?倘以黃泉相見為歉,臣有一計,可以解之?!鼻f
公問:“何計可解?”考叔對曰:“掘地見泉,建一地室,先迎姜夫人在內(nèi)居住。告以主公
想念之情,料夫人念子,不減主公之念母。主公在地室中相見,于及泉之誓,未嘗違也?!?br>莊公大喜,遂命考叔發(fā)壯士五百人,于曲洧牛脾山下,掘地深十余丈,泉水涌出,因于泉側(cè)
架木為室。室成,設(shè)下長梯一座,考叔往見武姜,曲道莊公悔恨之意,如今欲迎歸孝養(yǎng)。武
姜且悲且喜??际逑确钗浣僚F⑸降厥抑?,莊公乘輿亦至,從梯而下,拜倒在地,口稱:
“寐生不孝,久缺定省,求國母恕罪!”武姜曰:“此乃老身之罪,與汝無與?!庇檬址?br>起,母子抱頭大哭。遂升梯出穴,莊公親扶武姜登輦,自己執(zhí)轡隨侍。國人見莊公母子同
歸,無不以手加額,稱莊公之孝。此皆考叔調(diào)停之力也。胡曾先生有詩云:
黃泉誓母絕彝倫,大隧猶疑隔世人。
考叔不行懷肉針,莊公安肯認天親!
莊公感考叔全其母子之愛,賜爵大夫,與公孫闊同掌兵權(quán)。不在話下。
再說共叔之子公孫滑,請得衛(wèi)師,行至半途,聞共叔見殺,遂逃奔衛(wèi),訴說伯父殺弟囚
母之事。衛(wèi)桓公曰:“鄭伯無道,當(dāng)為公孫討之?!彼炫d師伐鄭。不知勝負如何,且看下回
分解。
上一篇聊了些被兒子干掉的皇帝,有網(wǎng)友提供了一些其他資料,小弟受益匪淺,在此深表感謝。
以下這些名人雖不稱為皇帝,但絕對有皇帝的身價,故此再次整理出來以供參閱!
六、趙雍
出生日期:前340年
駕崩日期:前295年
這位趙雍就是 歷史 上因推行 “胡服騎射” ,大膽改革而赫赫有名的趙武靈王。
需要說明一下,趙武靈王要推廣的“胡服”不是胡人的軍服,而是少數(shù)民族非常普遍的一種 “民服” 。
胡服的特點是緊身短裝,束腰皮靴,周身利落,不拖泥帶水。
無論是居家辦公還是外出打劫,樣樣得心應(yīng)手。
當(dāng)時中原國家的軍隊服裝也不是水水湯湯的大袖長袍,古人可沒那么傻。而騎兵這一看似新穎的兵種也早就有了,裝束的設(shè)計自然也會適應(yīng)騎乘需要。
由于當(dāng)時的騎兵部隊受戰(zhàn)術(shù)應(yīng)用、訓(xùn)練質(zhì)量與作戰(zhàn)思想等因素影響,還不是能撐起改變戰(zhàn)局走向的兵種。
畢竟趙國地處北方,與胡人等游牧勢力接壤太深,軍事壓力極大。
所以,趙武靈王變革的主要目標(biāo)是改變當(dāng)時趙國 社會 那種固有的觀念與思維,迎接國家之間地緣政治與軍事劇烈變革的嚴峻挑戰(zhàn)。
號召全國上下學(xué)習(xí)騎射,是效仿游牧民族超強的騎兵建制,建立一支自己能牢牢把控的強悍機動力量。
當(dāng)然,騎兵兵種的裝備配置非常講究,每一個細節(jié)都有很實用的目的。
比如騎兵長槍,在騎兵高速沖鋒刺入敵軍身體時,能否及時抽回長槍就是關(guān)鍵的問題。抽不回來是小,打傷自己被扯下馬是大,于是,長槍的設(shè)計就有了許多款式。
有槍桿易碎型的、有帶長繩能拽回來的、有改良槍尖防扎透的......總之,這玩意絕對不那么簡單,是扎了多少窟窿、流了多少血、死了多少人命換回來的技術(shù)成果。
事實也證明,趙武靈王的變革是非常成功的。
這樣一個有著高瞻遠矚的軍事眼光、高超政治手腕的強人怎么也無善終呢?
起因是趙雍最愛的女人(趙何生母)又去世了,悲痛之余決定另立太子。
先是廢了長子 趙章 的太子頭銜,立次子 趙何 為太子,后又心血來潮轉(zhuǎn)讓王位給次子趙何( 趙惠文王 )。
老趙是這樣尋思的,自己常年在外征戰(zhàn),萬一有個閃失國內(nèi)不可一日無主,兄弟之間為爭權(quán)奪利手足相殘的悲劇不勝枚舉,先把小兒子立起來,自己做個“主父”,扶上馬送一程,等到百年之后可以安心上路。
老趙的想法挺好,如果一直這樣執(zhí)行下去也不會出啥差錯。但一向行事果斷的趙雍偏偏在傳位這件事上兒女情長起來,閑來無事又開始回憶起與已逝第一位夫人的感情歲月來。
這一想不要緊,覺得愧對大兒子,想分出一塊地給長子當(dāng)王??纱藭r的趙雍已不是能左右權(quán)利的“太上皇”了。
新王趙何的輔政大臣 肥義 看出老趙對廢長立幼的行為有反悔的苗頭,堅決不同意,并迅速布局了防范政變的安排。
就在趙雍以看墓地為名招趙章與趙何兄弟同行之際,趙章與謀士 田不禮 決定以趙雍的名義招趙何進行宮時發(fā)動政變,先下手為強干掉弟弟。
結(jié)果是肥義以死示警,田不禮逃跑,公子章被殺,趙武靈王被圍堵行宮三月活活餓死而收場。
趙武靈王被困三月、無人問津的悲劇,是失去文臣武將支持的結(jié)果,是政治斗爭下的刀俎魚肉,是骨肉親情的血肉祭。
這不是開始,更不是結(jié)束,更加血腥的事件還在花樣翻新的上演。
而沙丘默默成了陰謀的代名詞,幾十年之后,這里再次上演華夏政權(quán)一場更大的陰謀。
另外,被餓死的皇帝還有一位,就是中國南北朝時期,南朝第三個朝代,南梁開國皇帝 蕭衍 。
梁武帝蕭衍,公元464~549年,益武能文,在位頗有政績,晚年南梁爆發(fā) “侯景之亂” ,被侯景攻陷都城,囚于臺城活活餓死,享年八十六歲。
七、熊惲
出生日期:不詳
駕崩日期:前626年
熊惲既是楚成王,羋姓,熊氏,名惲,是春秋時期楚文王的兒子,公元前672年,其兄弟 楚堵敖 因權(quán)力紛爭要殺他,熊惲聯(lián)合隨國擊殺楚堵敖,奪得王位。
司馬遷《史記》:"初即位,布德施惠,結(jié)舊好於諸侯。"
楚成王即位后,布施恩德,與諸侯修好結(jié)盟,向周天子進貢以鞏固王位,鎮(zhèn)壓夷越各族,大力開拓疆域,先后滅亡弦、黃、英、夔(kuí)等國。
公元前638年,在泓之戰(zhàn)中戰(zhàn)敗 宋襄公 ,宋襄公在此戰(zhàn)中負傷而死,楚國自此稱雄中原。
楚成王之死還是老問題,因一代王朝的延續(xù),廢立儲君的老生常談。
當(dāng)時楚成王要立兒子 商臣 為太子,臣子給出的建議是不妥,皆因商臣性情暴躁,性格殘忍,不合適做繼承人,但成王不理,仍立商臣為太子。
數(shù)年后,楚成王也發(fā)覺太子有問題,想換人,但這事兒被太子提前發(fā)現(xiàn)了。
公元前626年,太子商臣(楚穆王)和謀士 潘崇 發(fā)動政變囚禁了楚平王,并逼迫他自殺身亡,謚號成王。
立太子是個技術(shù)活,還是個極其危險的差事,一不小心有可能丟了性命。
所以, 雍正 看到父親兩度廢立太子所產(chǎn)生的嚴重政治動亂非常忌憚,在思考了前朝幾千年來宮廷權(quán)利爭奪的血雨腥風(fēng)后,設(shè)計了著名的 “密詔立儲” 制度。
誰也別想提前打聽,等死后看遺書吧!
八、周幽王
出生日期:不詳
駕崩日期:前771年
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被后人津津樂道,其實沒這回事,但這人屬于比較胡作亂鬧的,否則后人也不會杜撰他幾千年的“黑材料”,一直不肯放手。
歷史 上的周幽王也不咋地,風(fēng)評很差,基本上一般帝王該有的臭毛病他一樣沒差。
周幽王的死還是和廢立儲君有關(guān),因?qū)檺勖兰?strong> 褒姒 轉(zhuǎn)而立其子 姬伯服 為太子,廢了嫡長子 姬宜臼 不說還要殺掉親兒子。
這在當(dāng)時可是大事件,首先惹惱老丈人申國國君 申侯 。
女兒嫁給你活著沒享福,外孫子還要叫你追殺,豈有此理!
申侯聯(lián)合西方的犬戎進攻幽王,前771年擊敗周軍,殺掉了周幽王,立原太子姬宜臼為新王,是為周平王。
京城也破壞的不成樣子,隨后遷都到雒邑(洛陽),東周開始。
說周平王間接殺了老爹有點牽強,也怪周幽王活該,死的不屈!
以上三位或直接或間接因兒子丟了性命,因地位顯赫可比肩皇帝所以才列位其中。
歷史 上還有不少這類位高權(quán)重者死于兒子之手的,但有些證據(jù)不足,小弟還是再簡單羅列一下吧。
1、唐順宗李誦
這位是正兒八經(jīng)的皇帝,在位時間不長,只有八個月。但生不逢時,趕在大唐宦官當(dāng)?shù)雷铍x譜的年代。
李誦是唐第十位皇帝,是為唐順宗。因進行政治改革,打擊宦官當(dāng)權(quán)亂政的狀況被宦官集團逼迫退位給唐憲宗 李純 ,改革失敗,被幽禁而死。
有說是被兒子毒死的,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不可能,小皇帝還如同泥菩薩一般被左之右派,如果說李誦死的奇竅,那多半也是死于敵對勢力的謀殺。
2、安祿山
安祿山的事跡大家都知道,公元755年以誅殺宰相楊國忠為名,悍然發(fā)動安史之亂。一路勢如破竹,攻破兩京,建立偽燕政權(quán),年號圣武。
晚年的安祿山重病纏身,雙眼失明,脾氣暴躁,重臣大將皆可殺,昏招頻出,已經(jīng)不能擔(dān)當(dāng)大任。
其子 安慶緒 聯(lián)合中書侍郎 嚴莊 弒殺安祿山,自立為帝。
而安慶緒也沒啥好下場,被史思明以弒父的罪名絞死了。
安祿山也算當(dāng)過皇帝,自稱大燕 “雄武皇帝” ,但這個皇帝來路不正, 歷史 上沒什么人承認他的帝位,算不得真龍?zhí)熳印?/p>
3、史思明
史思明是突厥人,和安祿山一樣也是被兒子殺死的,倆兄弟走的一條黃泉路。
起因是史思明下令筑城,其子 史朝義 率軍士筑好后,還未來得及給外墻泥抹。史思明巡視到此把史朝義、 駱悅 等大將臭罵一頓,要殺掉他們以立軍威。
史朝義知道史思明不講父子之情,跪地求饒并馬上趕工。
史思明臨走時撂下狠話,等攻克陜西就回頭收拾你們。
當(dāng)晚,忍無可忍的駱悅等人提刀沖進史思明營帳,史思明翻身逃跑,被截住捆綁,后被勒死,一代梟雄就此殞命。
762年5月18日,因史思明是繼承的安祿山大燕名號,所以史朝義為父發(fā)喪下葬,謚號為大燕 “昭武皇帝” 。
史思明極其暴虐,嗜殺成性,殺兒子也并非不可。
他的死也是咎由自取,不值得同情。
黃帝(Yellow emperor;The huangdi;Mauslleum)同炎帝并稱為中華民族的始祖
【黃帝概述】
黃帝:中華民族的始祖。根據(jù)記載,號軒轅氏(可能即《國語·周語》中“我姬氏出自天黿氏”的天黿氏)、有熊氏,姬姓,一說姓公孫,是有熊國君少典之子。黃帝的母親叫附寶。姬姓部落首領(lǐng),傳說中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黃帝也被道教尊為道家之祖,在道教中有特殊的地位。關(guān)于黃帝的歷史資料十分稀少,比較可信的僅為歷史上有其人其事: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居于軒轅之丘。
黃帝是傳說中上古帝王軒轅氏的稱號。姓公孫,生于軒轅之丘,故稱為軒轅氏。據(jù)傳他出生幾十天就會說話,少年時思維敏捷,青年時敦厚能干,成年后聰明堅毅。建國于有熊(河南新鄭),亦稱為有熊氏。時蚩尤暴虐無道,兼并諸侯,當(dāng)時的天下共主發(fā)明農(nóng)耕和醫(yī)藥的「炎帝神農(nóng)氏」已經(jīng)衰落,酋長們互相攻擊,戰(zhàn)亂不已,生靈涂炭,神農(nóng)氏無可奈何,求助于黃帝。黃帝毅然肩負起安定天下的責(zé)任,黃帝與蚩尤戰(zhàn)于涿鹿,雙方的戰(zhàn)士斗英勇無畏,戰(zhàn)斗十分激烈。黃帝在大將風(fēng)后,力牧的輔佐之下,終擒蚩尤而誅之,諸侯尊為天子,以取代炎帝,成為天下的共主。因有土德之瑞,故稱為黃帝。不久,天下又出現(xiàn)騷亂。黃帝知道蚩尤的聲威還在,于是畫了蚩尤的相到處懸掛。天下的人都以為蚩尤未死,只是被黃帝降服,更多的部落都來歸附。后來,蚩尤被尊為戰(zhàn)神。炎帝雖然被蚩尤打敗,實力尚存。他不滿黃帝成為天下共主,企圖奪回失去的地位,終于起兵反抗。炎、黃二帝發(fā)生火并,決戰(zhàn)在阪泉之野進行。經(jīng)過三場惡戰(zhàn),黃帝得勝。從此,黃帝天下共主的地位最終確立,號令天下,凡是不順從的部落,都以天子的身份去加以討伐。黃帝在位時間很久,國勢強盛,政治安定,文化進步,有許多發(fā)明和制作,如文字、音樂、歷數(shù)、宮室、舟車、衣裳和指南車等。相傳堯、舜、禹、湯等均是他的后裔,因此黃帝被奉為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黃帝有四妃十嬪。正妃為西陵氏,名嫘祖,她親自栽桑養(yǎng)蠶,教民紡織,人稱她為「先蠶」。次妃為方雷氏,名女節(jié)。又次妃為彤魚氏。最次妃名嫫母,長相丑陋,但德行高尚,深受黃帝的敬重。黃帝有二十五個兒子,其中十四人被分封得姓。這十四人共得到十二個姓,它們是:「姬、酉、祁、己、滕、蒧(草花頭下面咸,音「真」)、任、荀、僖、佶、儇(音「宣」)、衣。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傳說時代,黃帝就是中國傳說時代的一位代表人物,人們在他的身上集中了古人的各種優(yōu)點,諸多創(chuàng)造,他帶領(lǐng)中華文明從野蠻向文明發(fā)展,從而將他奉為人文始祖。根據(jù)《二十五史新篇》:黃帝可能實有其人,是父系氏族時期中原地區(qū)的一位部落聯(lián)盟長。他通過戰(zhàn)爭,使中原各部落實現(xiàn)了聯(lián)合,并做了許多好事,因而在古人的口傳歷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黃帝是傳說中的遠古帝王,道教尊奉的古仙。其原型大概是華夏族一個酋長國首領(lǐng),因其對本民族的發(fā)展有很大貢獻,為后世長期傳頌。但因其年代太久遠,留下來的傳聞,大多撲朔迷離,難詳究竟??墒侵翍?zhàn)國百家言黃帝時,許多人對那些傳聞進行編聯(lián)增纂,終于造就出一代帝王形象。據(jù)稱,黃帝有熊國君少典之子。曾敗炎帝于陂泉,誅蚩尤于涿鹿,諸侯遂尊之為天子,代神農(nóng)氏而為黃帝。接著,又立百官,制典章,命群臣造宮室,作衣裳,制舟車,定律歷,文字、算數(shù)、音樂等皆相繼發(fā)明,于是形成“田者不侵畔,漁者不爭隈,道不拾遺,市不豫賈”的盛世局面。與百家塑造黃帝帝王形象同時,一些典籍又在塑造黃帝的仙人形象?!渡胶=?jīng)·西山經(jīng)》云:“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峚山?!渲卸喟子?,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湯湯,黃帝是食是饗?!薄?a href="/ddjy_100/224.html">莊子》多記黃帝訪道、論道事,《在宥》篇記黃帝去崆峒山問道于廣成子,廣成子教以“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女形,無搖女精,乃可以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女神將守形,形乃長生?!薄缎鞜o鬼》篇記黃帝去具茨之山訪大隗君,路遇牧馬童子教以治天下之道,曰:“夫為天下者,亦奚以異乎牧馬者哉,亦去其害馬者而已矣!”《知北游》記黃帝講道的話,曰:“無思無慮始知道,無處無服始安道,無從無道始得道?!庇址Q:“為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之,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也。”《大宗師》篇說:“夫道,有情有性,無為無形,……黃帝得之,以登云天。”秦漢方士更以黃帝為帝王成仙的樣板,鼓動秦皇、漢武以之為楷模修煉長生。李少君對漢武帝說:“祠灶則致物,致物而丹沙可化為黃金,黃金成以為飲食器則益壽,益壽而海中蓬萊仙者乃可見,見之以封禪則不死,黃帝是也?!惫珜O卿更編造了一個有名的黃帝鼎湖升天的神話,曰:“黃帝且戰(zhàn)且學(xué)仙,……百余歲然后得與神通?!薄包S帝采首山銅,鑄鼎于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胡髯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后宮從上者七十余人,龍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髯,龍髯拔,墮,墮黃帝之弓。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胡髯號,故后世因名其處曰鼎湖,其弓曰烏號?!笨梢哉f,歷戰(zhàn)國至漢初,黃帝基本上已具有帝王兼仙人的形象。
道教在形成初期,人們稱其前身為黃老道,視黃帝與老子同為道教的祖師。張陵創(chuàng)立五斗米道,獨尊老子為教祖,而尊黃帝為古仙人。由此遂被沿襲。所以此后道書仍然以黃帝為古仙人繼續(xù)進行增飾。葛洪《抱樸子內(nèi)篇·微旨》云:“黃老玄圣,深識獨見,開秘文于名山,受仙經(jīng)于神人,蹶埃塵以遣累,凌大遐以高躋,金石不能與之齊堅,龜鶴不足與之等壽?!蓖瑫掇q問》篇夸說黃帝是自古以來唯一的治世而兼得道的圣人,曰:“俗所謂圣人者,皆治世之圣人,非得道之圣人,得道之圣人,則黃老是也。治世之圣人,則周孔是也。
黃帝先治世而后登仙,此是偶有能兼之才者也?!薄稑O言》篇則歷敘黃帝遍歷名山、訪真問道、以至最后得道升天的故事。
略云:“昔黃帝生而能言,役使百靈,可謂天授自然之體也,猶復(fù)不能端坐而得道。故陟王屋而受丹經(jīng),到鼎湖而飛流珠,登崆峒而問廣成,之具茨而事大隗,適東岱而奉中黃,入金谷而咨涓子,論道養(yǎng)則資玄、素二女,精推步而訪山稽、力牧,講占候則詢風(fēng)后,著體診則受雷岐,審攻戰(zhàn)則納五音之策,窮神奸則記白澤之辭,相地理則書青烏之說,救傷殘則綴金冶之術(shù)。故能畢該秘要,窮道盡真,遂升龍以高躋,與天地乎罔極也?!蹦媳背了逄崎g,續(xù)有史籍增益黃帝成仙事跡?!短┮浑s子》曰:“黃帝詣峨眉見天真皇人,拜之玉堂,曰:敢問何為三一之道?皇人曰:而既己君統(tǒng)矣,又咨三一,無乃朗抗乎?……圣人欲治天下,必先身之立權(quán)以聚財,葵財以施智,因智以制義,由義以出信,仗信以著眾,用眾以行仁,安仁以輔道,迪道以保教,善教以政俗,……制禮以定情,原情以道性,復(fù)性以一德,成德以敘命,和命以安生,而天下自爾治,萬物自爾得,神志不勞,而真一定矣?!薄饵S帝內(nèi)傳》又模仿《穆天子傳》《漢武帝內(nèi)傳》,編造西王母向黃帝講道、授圖像的故事,曰:“王母授帝七昧之術(shù)。帝曰:何謂七昧?王母曰:目昧即不明,耳昧即不聰,口昧即不爽,鼻昧即不通,手昧即不固,足昧即不正,心昧即不真。但心不亂即真矣,目不昧即明矣,耳不昧即聰矣,……是知七昧其要在一,一之稍昧,六昧俱塞,則一身不治,近于死也?!庇衷唬骸巴跄革嫷垡员滔贾疂{,赤精之果,因授帝白玉像五軀,曰:此則元始天尊之真容也。又授帝二儀本形圖,還丹十九首。帝乃作禮,置于高觀之上,親自供養(yǎng),后妃臣妾莫得睹之。其觀上常有異色云氣,奇香聞數(shù)百步,時人謂之道觀,道觀之號自此始也?!薄对企牌吆灐肪砣兜澜趟稹酚址Q黃帝是靈寶經(jīng)的傳人,曰:“今傳靈寶經(jīng)者,則是天真皇人于峨眉山授于軒轅黃帝?!碧瀑易趶V明二年(881),王瓘對諸書所記黃帝修道事進行整理,成《廣黃帝本行記》,是黃帝修道成仙的系統(tǒng)總結(jié),稱:“黃帝以天下既理,乃尋真訪隱,問道求仙,”于是歷訪諸山問道,最后道成,“有黃龍垂胡髯迎帝,帝乘龍?zhí)?。”道教奉黃帝為古仙人,陶弘景《真靈位業(yè)圖》稱之為“玄圃真人軒轅黃帝”,列于第三中位太極金闕帝君之下的左位。道士多托黃帝之名以著書,現(xiàn)《道藏》除收醫(yī)書古籍《黃帝內(nèi)經(jīng)》外,托名黃帝之《陰符經(jīng)》是其最著名者。托名黃帝的方術(shù)書則更多,如述外丹術(shù)的有《黃帝九鼎神丹經(jīng)訣》;論占卜的有《黃帝龍首經(jīng)》《黃帝金匱玉衡經(jīng)》《黃帝宅經(jīng)》;論選擇嫁娶吉日的有《黃帝授三子玄女經(jīng)》;論雜法仙術(shù)的有《黃帝太乙八門入式訣》《黃帝太一八門入式秘訣》《黃帝太一八門逆順生死訣》等。
舊時一些地區(qū)嘗建黃帝廟或軒轅廟,多以之為古仙而奉祀之?!渡轿魍ㄖ尽份d有多處黃帝廟,其“一在曲沃縣城中,明正統(tǒng)間里人掘地得古碑,……其陰贊文曰:‘道德巍巍,聲教溶溶,與天地久,億萬無窮?!蛄R?!焙幽?、陜西等地亦有黃帝廟,《河南通志》云:“黃帝廟有二,一在宜陽縣西,一在閿鄉(xiāng)縣東南,世傳軒轅黃帝鑄鼎于此,故立廟焉?!盇K道教宮觀中嘗有黃帝殿、軒轅祠。如四川青城山常道觀既有三皇殿祀伏羲、神農(nóng)、黃帝,又有軒轅祠專祀黃帝。
黃帝三百年的傳說。宰我從榮伊聽到, 問孔子, 孔子也不信, 他回答是黃帝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得其利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所以說300年。(大戴禮記.卷七.五帝德)其實黃帝也是一個部落聯(lián)盟,據(jù)《春秋命歷序》說一共傳10世,1520年(《易緯稽覽圖》年數(shù)同),周武王時封黃帝后代于祝。
【誕生之地】
《史記·五帝本記》記載:“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黃帝居于軒轅之丘”。一般認為“軒轅之丘”在今日河南鄭州新鄭軒轅丘,這一說法已得到學(xué)界的普遍認同。古為有熊國都城,其父少典為有熊國國君,但也有個別人認為在其它地方。
傳說一、黃帝出生于中國西北黃土高原的沮源關(guān)降龍峽,農(nóng)歷二月初二。在傳說中黃帝的母親是黃土高原上的一名少女,一天傍晚(也有說是夜晚)突然看見北極光,然后就懷孕、生下了黃帝。
傳說二、在公元前4856年前,在今河南新鄭的軒轅丘有個龍圖騰的國家,君主名曰少典氏。他是伏羲帝和女媧帝直系的第七十七帝,他的夫人有二,一是任姒(女登),二是附寶,她們是姐妹,是有硚氏之女。在今新鄭市區(qū)北關(guān)的軒轅丘的有熊國的宮殿里,傳來了嬰兒出生時呼吸大自然之氣時的“哇哇”哭啼聲。這一說法已得到包括中國古都學(xué)會在內(nèi)的大多數(shù)專家的一致認可。
傳說三、黃帝生于山東省曲阜市。據(jù)古史記載“黃帝生于壽丘”“壽丘在魯東門之北”,而壽丘位于曲阜城東四公里的舊縣村東,宋真宗趙恒尊黃帝為趙姓始祖,詔令改曲阜縣為仙源縣,并于曲阜壽丘起建景靈宮、太極觀進行祭祀。景靈宮建筑群規(guī)模宏大,有殿、堂、亭、廡等1320間,占地1800畝,是今天曲阜孔廟的三倍還多,是當(dāng)時禮制最高的廟宇,元代忽必烈入主中原后,推崇黃帝,下令重修景靈宮,準許漢人祭祀黃帝,后景靈宮毀于元末戰(zhàn)亂。其北即是著名的被稱為中國金字塔的少昊陵。而目前,曲阜市正在重建景靈宮,重建黃帝城,為黃帝正名,曾邀請陜西黃陵政府來祭奠黃帝,并向社會宣布一代文化宗師孔子的故里同樣也是中華民族始祖黃帝的故里。
黃帝的誕辰農(nóng)歷二月初二,是中和節(jié)(又稱龍?zhí)ь^、龍頭節(jié)),也是傳說中黃帝誕辰的日子,是炎黃子孫共同的節(jié)日。中和節(jié)是唐德宗李適在貞元五年(789)所制定的,又名二月二日“龍?zhí)ь^”。
【陵寢】(黃帝陵)
在陜西省的橋山、河南靈寶均有黃帝陵,相傳黃帝年老時鑄鼎乘龍升天,臣子放箭阻攔,龍被射傷,飛過橋國時降下休息,黃帝被橋國人拉下一只靴子,埋葬于此。
黃帝陵相傳是中華民族的始祖玄遠黃帝的陵園,它位于黃陵縣城北的橋山頂上。
黃帝陵區(qū)約4平方公里,山水環(huán)抱,林木蔥郁。參觀者到達橋山山頂,首先看見路立的一塊石碑,上刻“文武百官到此下馬”。陵前有一座祭亭,亭中央立一高大石碑,碑上刻有“黃帝陵”3個大字。祭亭后面又有一塊石碑,上書“橋山龍馭”4字。再后面便是黃帝陵,黃帝陵位于山頂正中,面向南,陵冢高約4米,周長約50米,陵前40米處有一約20米高臺,其旁一石碑上書有“漢武仙臺”四字,系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劉徹巡游朔方歸來時,祭奠黃帝,祈仙求神時所筑。
黃陵下的軒轅廟里面尚有一些建筑、古柏和石碑等文物,跨進廟門,左邊有一棵巨大的柏樹。相傳此柏為黃帝親手所植,故稱“黃帝手植柏”,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了。大殿雄偉壯麗,門額上懸掛有“人文初祖”四字大匾。大殿中間有富麗堂皇的黃帝牌位,其周圍殿墻下還有一些陳列品。
每個中國人都為自己是炎黃子孫而感到自豪。黃帝被尊為中國各族的共同祖先。
黃帝相傳姓公孫,出生于軒轅之丘,故號軒轅氏,在姬水生長成人,所以又以姬為姓,后來在有熊建立國家,故又稱有熊氏。他以土德為王,土是黃色,所以叫黃帝。黃帝是古史傳說中的人物,關(guān)于他的傳說中最精彩的就要數(shù)黃帝與炎帝、蚩尤的戰(zhàn)爭了。最終黃帝取得了勝利,被各部落擁戴為部落聯(lián)盟領(lǐng)袖。在黃帝時期,養(yǎng)蠶、舟車、文字、音律、醫(yī)學(xué)、算數(shù)都先行發(fā)明,并得到發(fā)展,他的功勞為后世所稱贊,被譽為華夏的“人文初祖”。
在全國許多地方,都有據(jù)說與黃帝有關(guān)的遺跡,黃皇陵也有多處,但今陜西省陵縣的黃帝陵和黃帝廟已逐漸成為人們拜祭黃帝的中心?!妒酚洝飞险f"黃帝崩,葬橋山。"黃帝陵掩映在參天古柏之中,肅穆幽深?!皹蛏烬堮S”四字碑立于陵前。這里還有一個故事,《史記·封禪書》上說,黃帝從首山采了銅,在荊山湖邊鑄了一口大鼎,這時有天龍下界,垂下胡須迎請黃帝上天。黃帝跨上龍背后,許多大臣和宮女也爬了上去,沒有爬上去的便死抓住龍須,結(jié)果龍須被拔掉了,而且還把黃帝的一只弓也晃落下來。這樣,此處被稱作鼎湖,上了天的黃帝被叫作鼎湖龍,落下的弓叫烏號。有詩云“當(dāng)年龍髯攀無計,此日橋山景更清”說的就是這回事。
雖然黃帝是傳說中的人物,但從古至今所有華夏子孫都把他當(dāng)作華夏文明的始祖來對待。
黃帝陵坐落在陜西省延安南部的黃陵縣,是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陵墓的所在地。這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是著名的游覽地。 傳說黃帝生于河南新鄭,逝世于河南荊山,葬在陜西橋山。橋山位于黃陵縣城北1公里。 陵冢在橋山之巔 橋山有沮水環(huán)繞,群山環(huán)抱,古柏參天,有大路可通山頂直至陵前。山頂立一石碑,名為下馬石,上“文武百官到 此下馬”字樣。古代凡 祭陵者,均須在此下馬,步行至陵前,陵前有一祭亭,亭中立一高大石碑,上有郭沫若題“黃帝陵”在三個大字。祭亭后面又有一塊石碑,上書“橋山龍雙”四字。 黃帝陵冢在山頂平臺的中央,陵冢高3.6米,周長48米,有磚砌花護圍。四周古柏成林,幽靜深邃。歷代政府對保護黃陵古柏都很重視。 宋、元、明、清都有保護黃陵的指示或通令。據(jù)黃陵縣志記載,橋山柏林約4平方公里,共63000余株。 軒轅廟里的柏樹之王 在橋山腳下,有軒轅廟一座。軒轅廟院面積約10畝。院內(nèi)有古柏14棵,右側(cè)有一株古柏特別粗樹枝像虬龍在空中盤繞,一部分樹根露在地 面上,葉子四季不衰,層層密密,像個巨大的綠傘,相傳為軒轅氏所手植,距今5000多年。樹旁有一碑樓,內(nèi)嵌石碑一塊,上寫:“此柏高五 十八市尺,下圍三十一市尺,中圍十九市尺,上圍六市尺,為群柏之冠。相偉是軒轅黃帝手,距今約有五拮余年。諺云:‘七樓八擤半,圪里圪 瘩不上算,’即指此柏?!睋?jù)說,不久前對此樹重測了一次,下圍已達到三十市尺,有人下,此柏是目前全國最大的株,稱為“柏樹之王”。 廟院里有歷代重修軒轅廟的碑記和祭文石,共46通。廟院最后邊是大殿,上懸“人文初祖”金字匾額,殿內(nèi)正中置牌位,上書“軒轅黃帝之位” 6字。據(jù)說全國共有黃帝陵七處,甘肅、河南、山東、河北等地都有黃帝陵,但只有橋山的黃陵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國后,人民政府對保坊黃帝陵十分重視,多次進行整修,并擴展道路,增建文物陳列室及服務(wù)設(shè)施。每年來此參觀游覽,上山拜謁黃帝陵的人越來越多。
【妃室子孫】
傳說中黃帝的正妃是嫘祖,次妃為方雷氏,彤魚氏和嫫母。黃帝有四妃十嬪。正妃為西陵氏,名嫘祖,她親自栽桑養(yǎng)蠶,教民紡織,人稱她為「先蠶」。次妃為方雷氏,名女節(jié)。又次妃為彤魚氏。最次妃名嫫母,長相丑陋,但德行高尚,深受黃帝的敬重。黃帝有二十五個兒子,其中十四人被分封得姓。這十四人共得到十二個姓,它們是:姬、酉、祁、己、滕、蒧(草花頭下面咸,音「真」)、任、荀、僖、佶、儇、衣。
據(jù)《史記》記載:“黃帝二十五子,得其姓者十四人?!鳖呿?、帝嚳、唐堯、虞舜,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君主都是黃帝的子孫。
后世對黃帝的神化是逐漸進行的。《莊子》中提到黃帝得道成仙;《列仙傳》中的黃帝還能夠驅(qū)使群仙。
【黃帝與妃室傳說】
相傳有一個春天,一位少女在桑園養(yǎng)蠶時,碰到黃帝。黃帝看到在她的身上穿著一件金色彩衣,閃著輕柔、溫和的黃光,地面上堆著一堆蠶繭。黃帝就問少女身上穿的是什么,少女就說了植桑養(yǎng)蠶、抽絲織綢的道理。黃帝聽后,想起人們還在過著夏披樹葉、冬穿獸皮,一年四季衣不蔽體的生活,感覺到這是一項大的發(fā)明,能讓人民穿衣御寒。他就與這位少女結(jié)為夫妻,讓她向百官和百姓傳授育桑養(yǎng)蠶的技術(shù)。這位少女就是黃帝的正妃嫘祖,當(dāng)時黃帝也已到了三十而立之年。
黃帝封嫘祖為正妃之后,嫘祖就組織一大批女子上山育桑養(yǎng)蠶織絲。但很快又遇到了一個大難題,蠶養(yǎng)了很多,繭也產(chǎn)了不少,但抽絲和織帛卻有了困難。就在這時,群女中有一個身材矮小、皮膚黝黑、面部丑陋的女子發(fā)明了纏絲的紡輪和織絲的織機。黃帝得知后,對此項發(fā)明大加贊賞,讓她給眾人傳授技藝。后來在嫘祖的撮合下,黃帝娶了這位丑女,作為次妃,這位次妃被后人尊稱為嫫母。
【神話傳說】
關(guān)于黃帝的傳說:據(jù)傳他出生幾十天就會說話,少年時思維敏捷,青年時敦厚能干,成年后聰明堅毅。建國于有熊(今河南新鄭),亦稱為有熊氏。時蚩尤暴虐無道,兼并諸侯,當(dāng)時的天下共主發(fā)明農(nóng)耕和醫(yī)藥的炎帝已經(jīng)衰落,酋長們互相攻擊,戰(zhàn)亂不已,生靈涂炭,炎帝無可奈何,求助于黃帝。黃帝毅然肩負起安定天下的責(zé)任,黃帝與蚩尤戰(zhàn)于涿鹿,雙方的戰(zhàn)士斗英勇無畏,戰(zhàn)斗十分激烈。黃帝在大將風(fēng)后 、力牧的輔佐之下,終擒蚩尤而誅之,諸侯尊為天子,以取代炎帝,成為天下的共主。因有土德之瑞,故稱為黃帝。
不久,天下又出現(xiàn)騷亂。黃帝知道蚩尤的聲威還在,于是畫了蚩尤的相到處懸掛。天下的人都以為蚩尤未死,只是被黃帝降服,更多的部落都來歸附。后來,蚩尤被尊為戰(zhàn)神。
炎帝雖然被蚩尤打敗,實力尚存。他不滿黃帝成為天下共主,企圖奪回失去的地位,終于起兵反抗。炎、黃二帝發(fā)生火并,決戰(zhàn)在阪泉之野進行。經(jīng)過三場惡戰(zhàn),黃帝得勝。從此,黃帝天下共主的地位最終確立,號令天下,凡是不順從的部落,都以天子的身分去加以討伐。
黃帝,姓公孫,名叫軒轅(周),出生于母系氏族社會。母親名叫附寶,據(jù)史書上載;農(nóng)歷二月初二,一說在沮水河畔(今黃陵縣沮水河)沮 源關(guān)的降龍峽生下黃帝,二說在曲阜壽丘(今山東曲阜城東四公里的舊縣村東),從此就有了二月二龍?zhí)ь^”吉祥之說。司馬遷在《史記》里對黃帝是這樣描寫的:“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梢?,黃帝從出生到成長就不是一般人物。他15歲就被群民擁戴當(dāng)上軒轅聞落酋長,37歲登上天子位,黃帝一生重大貢獻就在于歷經(jīng)五十三戰(zhàn),打敗了榆罔,降服了炎帝,誅了榆罔,降服了炎帝,誅殺蚩,結(jié)束了戰(zhàn)爭,統(tǒng)一了三大部落,告別了野蠻時代,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有共主的國家,當(dāng)選為中華民族第一帝。人類文明從此開始了。所以后世人都尊稱軒轅黃帝是“人文初祖”、“文明之祖”。姓公孫。為上古時帝王。是有熊國君少典之子。
相傳軒轅黃帝的母親叫附寶。傳說有一天晚上,附寶見一道電光環(huán)繞著北斗樞星。隨即,那顆樞星就掉落了下來,附寶由此感應(yīng)而孕。懷胎24個月后,生下一個小兒,這小兒就是后來的黃帝。黃帝一生下來,就顯得異常的神靈。生下沒多久,便能說話。到了15歲,已經(jīng)無所不通了。后來他繼承了有熊國君的王位。因他發(fā)明了軒冕,故稱之為軒轅。又因他以土德稱王,土色為黃,故稱作黃帝。
相傳黃帝即位的時候,有蚩尤兄弟18人,號稱是神帶的后裔。這18人全都是獸身人面,銅頭鐵額,不含五谷,只吃河石。他們不服從黃帝的命令,殘害黎庶,誅殺無辜。又制造兵杖刀載大弩,與黃帝為敵。黃帝遂順民意,征召各路諸侯兵馬討伐蚩尤。歷經(jīng)15旬后,也未能打敗蚩尤,只好退兵。為此,黃帝憂心仲仲,日夜盼望能有賢哲輔佐他,以滅蚩尤。有一天晚上,他夢見大風(fēng)吹走了天下的塵垢。接著又夢見一個人手執(zhí)千鈞之弩驅(qū)羊數(shù)萬群。醒來后,心覺奇怪。暗想,風(fēng),號令而為主;垢,是土解化清,天下難道有姓風(fēng)名后的人嗎?千鈞之弩,是希望為能致遠,驅(qū)羊數(shù)萬群,是牧人為善,難道有姓力名牧的人不成?于是便派部下在天下到處訪尋這兩個人。結(jié)果在海隅找到了風(fēng)后,在澤邊找到了力牧。黃帝以風(fēng)后為相,力牧為將,開始大舉進攻蚩尤。在涿鹿郊野,兩軍擺開陣勢大戰(zhàn)。蚩尤布下百里大霧,三日三夜不散,至使兵士辨不清方向。黃帝便令風(fēng)后造指南車。與此同時,西王母也派玄女前來,教他三宮秘略五音權(quán)謀之本。風(fēng)后據(jù)之又演化出遁甲之法。夕口此,在冀州又重新開戰(zhàn)。蚩尤率領(lǐng)魑魅魍魍,請風(fēng)伯,雨師縱風(fēng)下雨,命應(yīng)龍蓄水以攻黃帝。黃帝請來天下女魃于東荒止雨,而北隅諸山黎士羌兵驅(qū)應(yīng)龍至南極。最后,殺死了蚩尤,分尸葬于四處,使之不得完尸。
后來,又有神農(nóng)之后榆岡與黃帝爭天下。黃帝用周鳥鶚、鷹顫為旗幟,以熊黑虎豹為前驅(qū),與榆岡戰(zhàn)于版泉之野。歷經(jīng)三戰(zhàn),打敗了榆岡。后來,又親率兵馬征伐各方不肯巨服的諸侯。前后共經(jīng)52戰(zhàn),天下始歸一統(tǒng)。于是黃帝劃分州野,制禮興樂,教化百姓。同時還發(fā)明各種器具用物,方便日用。其中,大臣曹胡發(fā)明了上衣,伯余造了下衣,於則做了鞋子。百姓們從此不再穿獸皮樹皮。黃帝還依浮葉飄于水上的道理作了舟船,共鼓又配上舟揖行于水上。又根據(jù)轉(zhuǎn)蓬的道理發(fā)明了車輔,便利了交通。黃雍父發(fā)明了春,黃帝接著又令人制作了釜甑,使得百姓可以蒸飯烹粥。以后又造屋室,筑城邑,使百姓不再巢居穴處。黃帝又與歧伯作內(nèi)外經(jīng),使百姓疾患得以治愈。他還確定了天下萬物的名稱,劃分星度為28宿。以甲乙十天干紀日,以子丑十二辰來紀月,而六旬為一甲子。如此又有時空觀念。史稱當(dāng)時的百姓"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一派太平景象。
有一天,黃帝正在洛水上,與大臣們觀賞風(fēng)景;忽然見到一只大馬銜著卞圖,放到他面前,黃帝連忙拜受下來。再看那鳥,形狀似鶴,雞頭,燕嘴,龜頸,龍形,駢翼,魚尾,五色俱備。圖中之字是慎德,仁義,仁智六個字。黃帝從來不曾見過這鳥,便去問天老。天老告訴他說,這種鳥雄的叫鳳,雌的叫凰。早晨叫是登晨,白天叫是上祥,傍晚鳴叫是歸昌,夜里鳴叫是保長。鳳凰一出,表明天下安寧。是大祥的征兆。后來,黃帝又夢見有兩條龍持一幅白圖從黃河中出來,獻給他。黃帝不解,又來詢問天老。天老回答說,這是河圖洛書要出的前兆。于是黃帝便與天老等游于河洛之間,沉璧于河中,殺三牲齋戒。最初是一連三日大霧。之后,又是七日七夜大雨。接著就有黃龍捧圖自河而出,黃帝跪接過來。只見圖上五色畢具,白圖藍葉朱文,正是河圖洛書。于是黃帝開始巡游天下,封禪泰山。他聽說有個叫廣成子的仙人在腔峒山,就前去向他請教。廣成子說:"自你治理天下后,云氣不聚而雨,草木不枯則凋。日月光輝,越發(fā)的缺荒了。而佞人之心得以成道,你哪里值得我和你談?wù)撝恋滥?"黃帝回來后,就不再理問政事。自建了一個小屋,里邊置上一張席子,一個人在那里反省了3個月。而后又到廣成子那里去問道。當(dāng)時廣成子頭朝南躺著,黃帝跪著膝行到他跟前,問他如何才得長生。廣成子蹶然而起說;"此間甚好!"接著就告訴他至道之精要:"至道之精,竊竊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妝形,無搖妝精,方可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如此,神形合一,方可長生。"說完,廣成子給了他一卷《自然經(jīng)》。
黃帝向廣成子問道后,又登過王屋山,得取丹經(jīng)。并向玄女、素女詢問修道養(yǎng)生之法。而后,回到縉云堂修煉,他采來首山銅,在荊山下鑄九鼎,鼎剛剛鑄成,就有一條龍,長須飄垂來迎黃帝進入仙境。黃帝當(dāng)即騎上龍身,飛升而去。有幾個小臣,也想隨他升仙,便匆忙間抓住了龍須。結(jié)果龍須斷了,這些小臣又墜落到地上。據(jù)說龍須草便是那些龍須變的。"
【歷史意義】
黃帝在位時間很久,國勢強盛,政治安定,文化進步,有許多發(fā)明和制作,如文字、音樂、歷數(shù)、宮室、舟車、衣裳和指南車等。相傳堯、舜、禹、湯等均是他的后裔,因此黃帝被奉為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
黃帝與炎帝都被看作是華夏民族的始祖,故中國人有時自稱“炎黃子孫”。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049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