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是我國歷史上的歷史文化名城、七大古都之一。
戰(zhàn)國時期,魏國建都于此,稱之為“大梁”。五代時期,后梁、后晉、后漢、后周先后定都于此。
開封歷史上的黃金時代,無疑是在北宋時期。當時的東京開封府,又稱為“汴梁”,人口超過百萬,商賈云集,富甲天下,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這一點,在流傳千古的名畫《清明上河圖》中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如此富麗繁華的城市,同時也擁有當時世界上最為堅固的城防體系,用“固若金湯”來形容它,一點也不為過。
那么,北宋時期開封完備的城防體系到底長啥樣?在宋金戰(zhàn)爭中,它又為何會陷落呢?
一、北宋開封城的城防體系
北宋建國以后,宋太祖趙匡胤選擇定都在開封,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其漕運便利。
當時,開封是北方水運最重要的樞紐城市,有汴河、蔡河、五丈河、金水河四河貫城。來自全國各地的糧食、稅賦、商品悉數(shù)從水路進入開封城內(nèi),供養(yǎng)著多達百萬的人口。
除了水網(wǎng)發(fā)達以外,開封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它地處平原地帶,沒有山川作為屏障,幾乎無險可守。
而且,北宋的主要敵人遼國和金國,都善于長途奔襲,一旦他們突破北方防線,將很快兵臨開封城下。
還有,宋代是火藥武器開始大量運用于戰(zhàn)爭的時代,城防體系面臨著新的更大的威脅。
以上這些因素,都給開封的城防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外城
外城是整個城防體系的第一道屏障。
北宋開封外城的規(guī)模,在時人李清臣所著的《重修都城記》中有這樣的記載:
“周五十里,一百六十有五步,橫度之基五丈九尺,高度之四丈?!?/p>
據(jù)現(xiàn)代考古挖掘顯示,北宋開封外城四周總長度達到了29180米,折合宋代的“里”,約合50余里,這與李清臣的記載基本吻合。
宋代的一丈約合3.1米多,根據(jù)李清臣的記載,我們可以推斷出當時城墻的高度達到了12米以上。
因為當時已經(jīng)有了火炮,所以城墻不再追求高度,而是追求厚度,開封城墻的厚度達到了“五丈九尺”,也就是18米多。而且,為了增強墻體的防御力,其墻身還進行了包磚加固。
此外,開封城墻上還建有專門儲藏守城器械的倉庫守具所。我們經(jīng)常在影視劇中看到的檑木、火油、磚石、弓箭等,皆存放在此。
2、城門
由于開封城市規(guī)模極大,所以其城門也比較多,考古挖掘證實,北宋時期開封一共有城門12座,水門6座。
在陸地上的城門,不僅高達厚實,還有甕城保護。以南薰門的甕城為例,其呈長方形,東西長130米,南北寬80米,城墻厚15米,上面建有敵樓等防御設(shè)施。
在河道中的水門,其本身“有鐵裹窗門”,外面還有兩座拐子城(一種甕城)作為防護。這種水陸“兩棲”防御體系,給后來攻打開封的金兵造成了極大殺傷。關(guān)于拐子城為何物,我們在下文專門介紹。
3、甕城
在冷兵器時代,城門往往是敵軍攻入城內(nèi)的主要通道,是城防體系中比較薄弱的一環(huán)。
因此,為了有效保護城門,古人往往在城門外再修筑一個小城,將城門包裹起來,這就是甕城。
敵人一旦進入甕城,就很難逃脫,而守軍則可以四面圍攻之。
《東京夢華錄》中記載:“(開封)城門皆甕城三層,屈曲開門,惟南薰門、新鄭門、新宋門、封丘門皆直門兩重,蓋此系四正門,皆留御路故也?!?/p>
開封的12座城門皆有甕城,而且為了防守,甕城的大門與城門的大門不在一條直線上,只有四座城門因為御路的關(guān)系,甕門與城門呈直線對應(yīng)。
4、馬面和團樓
在城池攻防戰(zhàn)中,一般四邊形的城墻,其墻根處是能形成視野死角的。
為了便于在城上射殺躲在死角的敵人,開封城的外城設(shè)置了“馬面”和“敵團”。
所謂的“馬面”就是凸出城墻墻體外的部分,從外觀上看類似于馬臉,故因此而得名。
“馬面”之間的距離,根據(jù)上面配置的武器有差而不同,最大的約160米,大約等于當時弓箭的射程,這樣就可以保證城上火力全覆蓋。
而為了加強對“馬面”的防御,在其上還建有類似于現(xiàn)代炮樓的“團樓”以及城垛等防御設(shè)施。
5、女墻
在古代城墻頂上,在內(nèi)外邊沿上往往建有一種薄型擋墻,因其與大城相比,極為卑小,故稱“女墻”。
“女墻”又名“睥睨”。睥睨本是斜著眼睛窺視的意思,而這也是城上守軍窺看下方敵情的動作。
現(xiàn)存經(jīng)過修復(fù)的開封城墻,女墻高約2米有余,內(nèi)外用大青磚夾砌。女墻上留有垛口,用來瞭望和攻擊來犯之敵。
6、護城河、吊橋
關(guān)于北宋開封的護城河,《東京夢華錄》中有如下記載:“城壕曰護龍河,闊十余丈,濠之內(nèi)外,皆植楊柳?!?/p>
開封的護城河被稱為“護龍河”,其寬度十余丈,也就是三四十米的樣子,而且內(nèi)外皆種植楊柳,既有美觀效果,又能隔離行人。
而有護城河,就會有吊橋?!段浣?jīng)總要》中記載:
“右釣橋,造以榆槐木。其制:如橋上施三鐵環(huán),貫以二鐵索,副以麻繩,系屬于城樓上......若城外有警,則樓上使人挽起,以斷其路,亦以護門。”
從這段話可以看出,當時的吊橋以質(zhì)地堅硬的榆木、槐木制成,通過鐵環(huán)、鐵索連接到城樓上。若有敵情,則城上守軍會立即將其拉起來,防止敵人直沖城下。
7、羊馬城
雖然護城河極為寬闊,但到了冬季,河面結(jié)冰時,再寬的護城河都會失去作用,于是就有了“羊馬城”。
“羊馬城”又稱“羊馬墻”,是建筑于城外的一種防御性墻壁。一般,“羊馬墻”都建在城墻與護城河之間,《武經(jīng)總要》中記載:
“壕之內(nèi)岸筑羊馬城,去大城約十步......羊馬城高可一丈以下、八尺以上,亦偏開一門,與甕城門相背?!?/p>
由此可見,“羊馬墻”修建在護城河的內(nèi)岸,距離城墻只有十步之遙,高度約3米左右,是敵人越過護城河后的第一道防線,其軍事意義重大。
8、拐子城
宋人稱呼左右對稱的兩翼為“拐子”,所以興建在水門左右的“甕城”,被叫作是“拐子城”。
開封城有6座水門,相對于陸上的城門,這些水門是防御的薄弱環(huán)節(jié)。
所以,為了增強水門的防御力,宋人在其兩側(cè)分別修筑一座甕城,甕城里面屯兵,可以對靠近水門的敵人進行殺傷。
通過上面的介紹,我們對北宋時期開封城的防御體系也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
首先,如果從陸地攻城,敵軍首先面對的將是開封寬闊的護城河和已經(jīng)被收起的吊橋,如果能游水渡河,還將面對一道羊馬墻的阻隔。
而越過羊馬墻,還將面對重兵把守的甕城。即便攻破了甕城,還將迎來守軍在城門、城墻上的攻擊。
其次,如果從水路攻城,不僅有鐵裹的水門擋住敵人的去路,乘船的敵軍還要面對兩側(cè)甕城中守軍的攻擊,對于不善水戰(zhàn)的北方游牧民族士兵來說,其難度無疑又高出了好幾個星級。
既然開封城有如此嚴密、立體、完備的防御體系,它在實戰(zhàn)中的表現(xiàn)又如何呢?
二、第一次東京保衛(wèi)戰(zhàn)
公元1126年1月,金軍南下,很快渡過黃河,兵臨開封城下。
有大臣認為開封不可守,主張宋欽宗南逃。而主戰(zhàn)派領(lǐng)袖李綱卻認為憑借精兵強弩和堅實的城防基礎(chǔ),必可保開封無虞。
開戰(zhàn)后,金軍以數(shù)十只大船滿載引火之物,首先對西水門發(fā)動了火攻。李綱指揮若定,率宋軍用投石機反擊,將金軍的火船全部擊碎。
同時,李綱還將原來蔡京家中的園林花石扔到河水中,徹底堵死了水門。
在陸地上,金軍對酸棗門和封丘門發(fā)動了進攻,他們渡過護城河,用云梯攻城。李綱急率禁軍增援,依托堅城,宋軍用強弓和座炮對金軍進行射擊,同時還派出敢死隊攀城而下,燒毀金軍的攻城云梯。
與此同時,各地勤王之師也不斷向開封挺進,尤其是種師道、姚平仲率領(lǐng)北宋西軍趕到,改變了開封城下的軍事格局。
老將種師道沿途張榜宣稱“種少保領(lǐng)西兵百萬來”,大大鼓舞了抗金士氣,也讓城外的金軍心驚。
種師道信心滿滿向宋欽宗奏報說:“臣今觀京城周回八十里,如何可圍?城高數(shù)十丈,粟支數(shù)年,不可攻也?!?《宋史紀事本末》)
依種師道看來,以當時開封城八十里長的外圍,金軍想要全面圍住,十分困難。況且,開封城內(nèi)糧草足可以支持數(shù)年,金軍也極難在短時間內(nèi)攻克。
而且,隨著宋軍力量的加強,城內(nèi)守軍也開始了反擊。李綱、姚平仲等不斷指揮宋軍夜襲金營,“夜發(fā)霹靂炮以擊,賊軍皆驚呼?!?《靖康傳信錄》)
金軍本來就是孤軍深入,看不能快速取勝,于是答應(yīng)了北宋提出的割三鎮(zhèn)議和的請求,匆忙撤走。
第一次東京保衛(wèi)戰(zhàn),北宋之所以取得最后的勝利,第一是因為開封城本身防御力強,極難攻打;第二則是因為宋軍指揮統(tǒng)一、眾志成城。
而在勝利后,李綱馬上建議宋欽宗增修河北、河東地區(qū)的城池,以增強開封的縱深防御,但未被采納。這也為金兵馬上第二次兵圍開封埋下了伏筆。
三、第二次東京保衛(wèi)戰(zhàn)
取得第一次東京保衛(wèi)戰(zhàn)勝利后,北宋的抗金形勢反而急轉(zhuǎn)直下:
一方面,由于投降派得勢,主戰(zhàn)派備受打壓??菇鹩⑿劾罹V被迫離開開封,各路勤王之師也由于種種原因各自潰散;種師道建議集合大軍駐屯黃河兩岸,防止金軍再次渡河,可惜也被反對派的聲音所壓倒,他本人也因此憂憤而死。
另一方面,金國東西兩路大軍分別攻陷了真定和太原。特別是在攻克太原以后,金軍分兵五萬扼守潼關(guān),阻止了陜西軍的進一步增援。
公元1126年閏十一月,金軍第二次兵圍開封城。在見識了開封城的固若金湯以后,這次金人的準備更加充分,他們有針對性的打造了大量攻城器械,史載:
“火梯、云梯、編橋,皆與城櫓齊高,亦有高于城者,(器械)皆可以燒樓櫓,云梯、編橋可以倚城而上,下皆用車軸推行?!?《避戎夜話》)
此外,金軍還準備了大量的炮石,史載:
“(金人)以磨石為炮,間至城上,樓櫓摧破。(《靖康紀聞》)”“金人攻東水門,矢石飛注如雨?!?《三朝北盟會編》)“金人攻擊十五日,炮石積城下高丈余?!?《三朝北盟會編》)“十九日夜,賊人一夜安炮五千座,城上雖棚,人皆不可存在?!?《避戎嘉話》)
金軍通過炮石猛攻,使得宋軍陷入到了極大的被動之中。雖然依靠姚平仲的主動出擊,宋軍曾一時間打退了金人的進攻,但若要解圍,宋人依然乏術(shù)。
在金人圍城40多天后,昏聵的宋欽宗選擇了求助于他眼中的“仙人”,也就是那個江湖騙子郭京。
郭京號稱會奇門遁甲之術(shù),可以“撒豆成兵”,深得宋欽宗信任。
公元1127年1月9日,開封宣化門大開,郭京“作法”,并派出一幫由市井無賴組成的敢死隊出城應(yīng)戰(zhàn)。
金軍一上來是懵的,可很快他們發(fā)現(xiàn)對付這些宋軍比砍瓜切菜還簡單。
城上的郭京看已經(jīng)露出馬腳,于是慌忙跑路。而金兵則趁宋軍準備不足,奮力攻入了南薰諸門,宋軍所剩無幾的良將姚友仲、劉延慶等均死于亂兵之中,開封城遂破。
雖然看起來郭京是開封陷落的直接罪魁禍首,但從根本上說,第二次東京保衛(wèi)戰(zhàn),北宋還是敗在了整體防御戰(zhàn)略上的失策,以及守城戰(zhàn)組織與指揮上的混亂上。
結(jié)語:“世界上最堅固的堡壘是人心,是信念”,這句話用在兩次東京保衛(wèi)戰(zhàn)中,是再適合不過了。
同樣固若金湯的開封城,在第一次圍城戰(zhàn)中,依靠李綱、種師道等人齊心協(xié)力,得以保全。
而等到第二次圍城戰(zhàn)時,宋欽宗不僅自斷臂膀,撤掉了李綱、種師道的兵權(quán),竟然還命一個江湖騙子守城,宋廷此時的混亂程度可見一斑。
難怪“靖康之難”發(fā)生時,宋欽宗后悔道:“朕不用種師道言,以至于此!”然而,其個人榮辱本不足惜,一個錦繡王朝就這么毀掉才是最令人痛心的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050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