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就給大家?guī)砹鹎虼蟪荚谇鍖m門外痛哭,請清朝幫收復國土,清朝為何沒答應,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琉球在歷史上和日本一樣,都是擁有主權的島國。
不過,琉球由于建國得到了明朝的很大幫助,所以,在明清兩朝,琉球都是最忠心的藩屬國。
可是到了清朝末年,琉球國卻被日本占領。此后,琉球曾多次向清廷求援。迫于國際壓力,日本政府曾一度打算將琉球南部島嶼歸還。然而,身為清廷外交大臣的李鴻章,卻拒絕了這個提議,這是怎么回事呢?
琉球島位于臺灣和日本九州之間,最早在這片島嶼上分布著山南、中山、山北三個小國。
1429年,中山國的大臣巴志發(fā)動政變,顛覆了小朝廷,自立為中山王,隨后率領國民先后滅掉了南山和北山兩個小國,琉球國因此初具雛形。
巴志隨后派使者從福建登陸,向國力強盛的明朝納貢稱臣。
作為宗主國,明朝對巴志建國在財力和物力上都給予了極大的支持,并賜給他王姓為“尚”。同時,要求凡是繼任的國王必須呈報明廷。被明廷冊封后,方為正朔。從此琉球島和明廷就形成了藩屬關系。
由于琉球島地理位置在幾國之間,又是東南亞和東北亞的海上樞紐,所以在琉球國建成后,經濟貿易得到飛速發(fā)展,國家也隨之繁榮富強。
然而,琉球國的王位之爭,卻從未平靜過。由于第7任尚德王得位不正,再加上他暴虐好戰(zhàn),最終引發(fā)內亂,導致被殺。
隨后,在朝中威信極高的內間金丸被推舉為王。他以尚德王世子的身份向明朝報喪,并得到冊封。
內間金丸為了鞏固王權,在進行了一系列行政改革和賦稅改革后,又頒布了一條私人禁止擁有兵器的律法。
如此,內亂的威脅得到解除??墒?,軍隊建設卻因此廢弛衰弱。
當時的日本,正處于戰(zhàn)國時期。各大名之間你爭我奪,互相爭利,大家都想做大做強,然后吞并對方。因此,靠商貿經濟發(fā)達的琉球島,便成為大名爭奪的一塊大肥肉。
起先,一度想攻占朝鮮的豐臣秀吉曾要求琉球國王負責他的遠征提供糧草補給。琉球國王不僅拒絕了他的要求,還立刻就將這一情況向明廷奏報。
德川家康統(tǒng)一日本后,琉球國王依然對日本不理不睬,根本不前往致賀。德川家康對琉球國王深為惱恨,派出薩摩大名攻打琉球國。
琉球國王趕緊派使者前往明朝,希望明廷能派兵增援。
可是此時的明廷,因農民起義和關外后金的不斷侵擾,已經疲于應付,根本無力解琉球國的危難。
更為糟糕的是,琉球國由于不注重軍隊建設,所以面對日本薩摩大名強有力的進攻,他們簡直是不堪一擊。很快,琉球國王便做了薩摩大名的俘虜。在薩摩大名的逼迫下,琉球國王不得不承認日本對琉球國具有管制權。
清廷建立后,不愿意受薩摩大名指手畫腳的琉球國王,見到了希望。他們暗中派使者帶著貢品前往清朝國都,并向當時的皇帝順治表達了納貢稱臣的愿望。經過多次懇請,終于得到清廷的同意,建立了藩屬關系。
琉球國王為了表達忠心和親熱,年年都不遠千里向清廷納貢。哪怕到了咸豐年間,清朝由于太平天國起義,社會極為動蕩,琉球國王還是派使者前來納貢。
咸豐帝考慮到琉球國使者的安全,曾向琉球國王下諭,表示他們不用來京,直接調轉船頭回去得了。但一向忠于清廷的琉球國王卻堅決要求使者必須完成使命,否則予以問罪。
1871年,日本單方面將琉球國化歸日本鹿兒島縣,并宣布擁有琉球島的主權,并強迫琉球國王與清廷斷交。這意味著,琉球國將成為過去式。國王和國民自然百般不愿,所以他們再次將希望寄托在清廷,并暗中遣人到京師知會消息,并請求清廷派兵增援。
此時正是慈禧太后垂簾聽政,藩國被占,這在身為宗主國的清廷來說,自然有損天子之國威嚴的,所以慈禧派駐日大使何如璋辦理此事。
何如璋向日本做出了抗議,然而,僅僅是抗議而已,再無下文。
這番輕描淡寫,自然讓琉球國舊臣不滿意。所以他們?yōu)榱四艿玫角逋⒅匾暎辉僭诔忌铣臇|華門外哭泣不止。甚至還有人為能引起清廷的重視,達到救國目的,竟在宮外自殺殉國。
既然到了出人命的地步,慈禧覺得繼續(xù)裝聾作啞已經不是辦法了,所以她便讓李鴻章操辦此事。
李鴻章還是一直再三向日本抗議,就這樣抗議了兩三年。
1879年,正好美國總統(tǒng)來中國表示建交,李鴻章便請他向日本斡旋此事。
在美國總統(tǒng)的斡旋下,日本終于同意歸還島嶼。不過并不是全部,而是南部一帶的宮古和八重山等島嶼。日本的意思是,要和中國“分島而治”。
李鴻章認為這個辦法可行,只要給塊地,就能讓琉球國王重新建國。作為宗主國的面子也就找補回來了,于是他便和日本政府就琉球的問題準備進行接洽。
可是在北京請愿的琉球大臣們卻極力反對。據(jù)他們說,南部島嶼極度貧瘠,根本不適合生存,所以千萬不能接受這個條件。
1880年,李鴻章在和日本政府談琉球問題的時候,便要求日本不僅歸還琉球南部,還應該將中部各島歸還琉球,以讓他們建國。
日本當然不同意李鴻章的條件,所以雙方談到最后,不歡而散。
這樣又拖到1894年中日開戰(zhàn)前夕。琉球國民聽聞消息后,紛紛到寺廟里乞求神靈,希望清廷能打敗日本,幫他們奪回琉球各島。
然而,隨著清廷戰(zhàn)敗的消息傳來后,琉球國民才明白,想靠清廷復國,簡直是癡人說夢,自此才接受了現(xiàn)實的殘酷。
需要糾正一點,當時日本從未提出要歸還琉球群島,只是向清政府提出了一項關于琉球群島的“分島方案”。方案是這么寫的:
琉球群島的北部和中部島嶼屬日本管理;琉球群島的南部諸島如宮古島、八重山,則歸清政府管轄。作為交換條件,清國應修改日清通商條約使得日本享有最惠國待遇。?
我想任何一個人看到這么一個分島方案都肯定不會答應吧?本來琉球就是一個獨立的王國,歷代以來都是中原王朝的附屬國,要還就全部歸還,哪有一分為二的道理?況且日本將土地最肥沃,資源最豐富的北部島嶼劃歸己有,將生存條件最差的南部諸島劃給清政府,這讓清政府如何答應?
再就是,提出分島方案的時間是在1880年,此時的李鴻章正奉命組建北洋水師,就在這一年,李鴻章向德國定購了“定遠”,“鎮(zhèn)遠”兩大北洋水師主力艦,李鴻章正信心滿滿的打造一支亞洲最強大的水師,在向德國下了訂單后,他還意氣風發(fā)的說下“日本聞我有利器,當亦稍戢狡謀”的豪言,反觀日本,雖然日本正在進行“明治維新”的改革,但國力依舊無法比肩清朝,尤其是海軍。
還有就是,很多原琉球國的官員都紛紛來到清國,請求清朝“盡逐日兵出境”,甚至原琉球國陳情通事林世功還在北京壯烈自殺,以死抗議日本侵略,請求清政府出兵,雖然清政府沒有出兵但他們的行為促使了清政府對日本侵占琉球一事一直持反對的態(tài)度。?
所以基于以上這些情況,李鴻章斷然拒絕了日本提出的“分島方案”。 雖然李鴻章拒絕了分島方案,但此時的琉球國早已被日本人占領,曾經的琉球王國被日本人改為“沖繩縣”,琉球王國最后一任國王尚泰也被迫去了日本,最終客死他鄉(xiāng),琉球亡國覆滅已經成為事實。所以,以李鴻章為代表的清政府再如何抗議也改變不了這個事實。
后來中日爆發(fā)了甲午戰(zhàn)爭,北洋水師被殲,清政府慘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向日本賠款割地,由此清政府更無力向日本討要琉球群島了。雖然琉球國滅亡了,但曾經的琉球國人民依然不忘復國,很多心懷復國的有志之士紛紛逃到清朝,謀求復國,他們希望清政府將來能幫助他們復國,但腐朽的清王朝最終帶給他們的只會是失望。?
更令琉球人難以忘記的是日本人占領琉球后對琉球人民展開的血腥鎮(zhèn)壓,受害的琉球人達26萬之多,日本戰(zhàn)敗后,琉球群島被美國托管,1970年美國將琉球群島轉給日本,由此日本重新恢復了對琉球群島的行政管理權,但我國以及俄羅斯均不承認。 如今謀求復國的琉球人依然不在少數(shù),希望在不久的將來他們復國的理想能得以實現(xiàn)吧!
琉球群島,也就是今天的沖繩島,是東亞海域一個重要的戰(zhàn)略支點,也是東北亞和東南亞貿易的中轉站,號稱“萬國津梁”,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期,美國和日本曾經在這里爆發(fā)過一場異常慘烈的沖繩島海戰(zhàn),雙方共投入三十多萬兵力,付出十幾萬的死傷,最終美國奪得了琉球群島的主導權,直到今天這里還駐扎了大量美軍。
沖繩島海戰(zhàn)
而在近四個世紀之前,當東亞同樣陷入動亂之時,馳騁海疆的鄭成功為了反清復明,攻占了荷蘭人侵占的臺灣島,卻“忽視”了重要的琉球群島,這看起來似乎讓人很難以理解。
要研究鄭成功不攻打琉球群島的原因,就必須先回顧下琉球群島的歷史。
琉球群島曾經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處在大明王朝的藩屬體系之內,這里曾經存在的琉球王國,在明太祖朱元璋時期就成為了大明的藩屬國,但是由于琉球和大明隔著廣闊的東海,因此兩國之間的信息交流并不是特別順暢。但同時,琉球離日本卻非常近,日本一直對大明的這個藩屬國虎視眈眈,特別是1598年日本和大明爆發(fā)萬歷援朝抗倭戰(zhàn)爭以后,由于大明對日本實行貿易禁運,所以日本一直希望假借琉球國名義繼續(xù)和大明進行貿易。
琉球王國
1609年,日本趁大明內亂之機派兵入侵琉球,據(jù)《明史》記載,日本“以勁兵三千入其國,擄其王,遷其宗器,大掠而去”。占領琉球以后,日本允許琉球繼續(xù)向大明進貢,以欺騙大明,一方面防止大明前來征討,另一方面保證自己能夠通過琉球繼續(xù)和大明進行貿易。
而到了鄭成功所處的時代,日本已經在琉球經營了半個多世紀,“日本占有琉球”這件“公開的秘密”,也許大明或者大清會被蒙在鼓里,但是出身于海盜世家、熟悉東北亞海域的鄭成功肯定是一清二楚的。
回顧完琉球的歷史,我們再來看看鄭成功為什么不攻打琉球?
一、不想得罪日本
正如前文所講,鄭成功反清復明時期,琉球已經被日本占領,如果攻打琉球,勢必會得罪日本,這對鄭成功來說得不償失。為什么這么說?
第一,當時的日本深受儒家傳統(tǒng)的華夷觀念的影響,認為大清是胡虜,其對中原的統(tǒng)治不具有合法性,此外,鄭成功出生在日本,他的母親田川氏是日本人,因此鄭家和日本統(tǒng)治者之間的關系是友好的,而不是中立或敵對的。綜合以上兩方面內容,我們可以這么認為,日本和鄭成功在對待大清政府的態(tài)度上,屬于同一陣營,歷史上鄭成功甚至曾經向日本德川幕府第四代將軍德川家綱寫信,想要從日本借兵攻打大清,只不過日本拒絕了這一出兵請求。
鄭成功收復臺灣
第二,鄭成功出身于海盜世家,對東北亞的海陸格局有著清醒的認識,如果他選擇攻打琉球,毫無疑問將會得罪日本,如此一來,他將面臨日本和大清的兩面夾擊,鄭家軍的生存環(huán)境將急劇惡化,不利于其反清復明事業(yè)的長期持續(xù)發(fā)展,因此他選擇了荷蘭人強占的臺灣,還有西班牙人侵占的菲律賓,卻沒有選擇日本人侵占的琉球。
二、琉球戰(zhàn)略價值有限
雖然如今的沖繩島是美國第一島鏈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極為重要的戰(zhàn)略價值,但是在鄭成功所處的時代,琉球群島的作用實在是有限,這是因為鄭成功與美國不一樣,他不僅需要軍事基地,還需要生產基地。
眾所周知,鄭成功在東南沿海打的是游擊戰(zhàn),其主要的后勤生產基地在臺灣,正是靠著臺灣的耕地才養(yǎng)活了鄭家軍,才創(chuàng)造了“明鄭”。而琉球作為土地面積狹長的群島國家,其耕地稀少,土壤貧瘠,不具備進行大規(guī)模農業(yè)生產的條件,直到今天島上的居民糧食仍然不能自給自足,需要通過外界輸入。
因此,占領琉球群島對于鄭成功來說,除了能得到一個需要外界提供補給的軍事基地以外,沒有任何好處,這個基地非常脆弱,在日本和大清的夾擊下,將成為鄭家軍的一個累贅。
三、鄭成功有更好的選擇
既然攻打琉球不是明智的選擇,那除了臺灣以外,鄭成功還有沒有其他的選擇呢?當然有,它就是前文中所提到的菲律賓。
菲律賓的優(yōu)勢體現(xiàn)在四個方面:
一是菲律賓群島耕地面積廣闊,常年雨量充沛,適合水稻種植,是絕佳的農業(yè)生產基地;
二是菲律賓離臺灣島僅有一條兩三百公里的巴士海峽相隔,距離較近,具備從臺灣島發(fā)兵進行攻打的條件;
巴士海峽
三是十七世紀開始,幾十萬華僑華裔隨著海上貿易前往菲律賓,并在那里落地生根,龐大的華人團體成為鄭成功攻打菲律賓可以依靠的內部力量;
四是菲律賓當時正在西班牙的侵占之下,與臺灣情形相似,攻打菲律賓不會與東亞周邊國家產生沖突,還會得到廣大華人華裔的支持。
事實上,鄭成功,包括此后的鄭經,在臺灣經營期間曾經多次想要發(fā)兵攻打菲律賓,只可惜都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最終未能付諸實施,導致“明鄭”在滅亡時都只能困守在臺灣島。
清朝正式賜封中山國王是在順治十一年。琉球國在清朝時固然是清朝的藩屬國,文化上接近漢文化,但由于是海島,經濟資源單薄,其經濟根本上都是貿易為主;并且由于接近日本,琉球的貿易根本上都是依托日本,日常所用的錢幣,多數(shù)都是日本的錢幣。
爾后沙俄和大清由于廢約而反目。張之洞上奏請求盡快和日本就琉球國達成和談結果,以免沙俄和日本結合對付大清。大清駐扎日本大使戶璣提出宮古、八重山二島歸屬中國、二島適用各國在內地所享有權益且參加正在商議的關稅、管轄商民內容。
但不久后,陳寶琛以大清和沙俄行將和解,請求不能在短期內和日本達成琉球的處理計劃。就這樣拖延,直到甲午戰(zhàn)爭,大清被日本打敗,琉球問題雙方就不再商談過,也就默許琉球屬于日本了。
大清關于琉球群島沒有領土意愿,只需能保管琉球國就能夠,因而愿意把南部的宮古、八重山給琉球國,建國但大清又不能丟棄,否則就會如李鴻章所說的“恐西人踞之,運營墾辟,扼我安定洋咽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051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元朝是怎么滅亡的為何如此短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