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烈侯為什么不傳位給親兒子,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公元前409年,趙獻子之子趙籍繼位趙君,就是趙獻子在晉國的爵位和封地。
但是在公元前408年,趙封地的腹地便遭到了中山武公的進攻。趙烈侯向魏文侯搬救兵,魏國魏文侯答應了幫助趙國,還向趙國索要了智地為救趙的報酬。公元前407年,魏文侯發(fā)兵攻打中山武公,幾年后便大獲全勝,但是中山武公建立的中山國的土地也被魏國霸占了。
趙烈侯本想來個坐山觀虎斗,坐收漁翁之利的,可是魏國實力太強,對于中山國,根本就是壓倒性的勝利,沒多大損失不說,反而還得到了智地以及中山國的領土,從此便長期盤踞在趙地內(nèi)部忠心地帶。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承認了趙、魏、韓三國為諸侯國,同意了這三個國家從晉國分離出來,這樣趙、魏、韓三國的獨立諸侯國的地位就被確立了下來,史稱“三家分晉”。
在歷史上,“三家分晉”被視為春秋之終、戰(zhàn)國之始的分水嶺。司馬光將其列為《資治通鑒》的開篇之作。三家分晉是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事件,是中國奴隸社會瓦解,封建社會確定的標志。
這樣,趙國便成為了戰(zhàn)國時期的諸侯國,趙烈侯便成為了戰(zhàn)國趙國的開國之君。
三家分晉
趙烈侯在位時期,任用賢士公仲連、荀欣、徐越、牛畜等人。對于朝中臣子們的能力考核也極為嚴格,有能力的人就能得到重用。趙烈侯以仁義治國,行節(jié)儉之道,使得趙國走上了一條和諧發(fā)展之路。
公元前400年,趙烈侯去世了。由于在趙烈侯在位時期就立了自己的兒子趙章為太子,所以本應該由趙章來繼任趙國君位的,但是趙章的年齡過于年幼,趙國的大臣們就擁立了趙烈侯的弟弟趙武公為君。
趙武公亦可稱為趙武侯,在公元前400年繼位,又于公元前387年去世。歷史上關于趙武公的記載極少,所以趙武公就連名字也沒能流傳下來。
趙武公執(zhí)政時期,趙國自五原河曲至陰山一段建造軍事工程長城,還在五原河西建造城池。有一面城墻倒塌了,趙武公便改為在卜陰山河曲祭祀祈禱。祈禱的時候,云層中出現(xiàn)了一群天鵝,它們在云層遨游,久久不散,云層下面還冒出閃亮的光,趙武公認為這光亮便是自己,于是便把城池改建在發(fā)光的地方。此地被人們稱為“云中故城”。
趙武公去世以后,趙國的大臣們便擁立趙烈侯之子趙章繼位,是為趙敬侯。
公元前386年,趙敬侯叔父趙武公之子趙朝反叛作亂。趙朝的身份很尷尬,可以說他和趙章繼位趙君的機會是一樣大的,因為他們的父親都曾是趙國的國君。但是,趙朝父親之所以能夠當上趙君,是因為趙烈侯的兒子,趙國太子趙章年幼,若是趙章年紀足夠大,趙國國君之位便和趙武公一脈沒什么關系了。趙武公當過趙君,趙朝便以為父親去世以后,自己會登上君位,沒想到趙國的大臣們居然擁立了趙章,所以心生怨恨,發(fā)起了奪權行動。很不幸,趙朝的動亂被鎮(zhèn)壓了,趙朝也逃亡到魏國去,去找魏國君主搬救兵去了。
魏武侯派兵幫助趙朝爭權奪位,發(fā)兵攻打趙國邯鄲。趙章也派趙軍應戰(zhàn),最終趙軍打敗了魏軍,魏武侯便撤兵了。也是在這一年,趙章決定將趙國的都城從中牟遷移到邯鄲去,為趙國的北進戰(zhàn)略打下基礎。
趙章從公元前387年繼位趙君,到公元前375年去世,幾乎每年趙國都會發(fā)生戰(zhàn)爭。趙章是一個嗜酒如命的人,縱情于享樂,很會享受生活。執(zhí)政期間,趙敬侯的起居飲食沒有節(jié)制,殺戮大臣不分緣由。即使這樣,趙敬侯時期,趙國軍隊沒有遭受巨大的挫敗,趙國土地沒有被敵國侵占,趙國內(nèi)部沒有官員鬧事,趙敬侯統(tǒng)治國家很有手段。
中國古代每個朝代對于自己都城地址的選擇都是慎之又慎,要么有良好的地理條件,依托富饒之鄉(xiāng),要么有天險可守,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傊?,在這兩者之間他們必然會選擇其中一樣。戰(zhàn)國時期的趙國也是這樣,他原本定都在有黃河和太行之險的晉陽,后來選擇定都無天險可依的邯鄲是因為其地理位置優(yōu)越,交通便利,靠近中原便于開展爭霸戰(zhàn)爭和遠離游牧民族,便于長期安定。
邯鄲地理位置優(yōu)越,交通便利
趙國時期的邯鄲就是如今的河北省邯鄲市,它東部靠近華北平原,地處平原地區(qū),戰(zhàn)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雖然接連進行兼并戰(zhàn)爭,但中國自始自終都是農(nóng)業(yè)大國,以農(nóng)耕和手工業(yè)為生產(chǎn)根基,而平原地區(qū)土地平坦、廣袤,土地肥沃,非常適合進行農(nóng)耕生產(chǎn),補充糧食和國力。再者,戰(zhàn)國時期各個諸侯國之間分布的版圖來看,邯鄲向東可以長驅直入進入齊國,向北靠近燕國,向南與韓國接壤,交通便利算得上整個趙國的咽喉位置。
此外,邯鄲物產(chǎn)豐富,擁有許多稀有的礦產(chǎn)資源,別說是對當時的趙國,就是對整個中原地區(qū)來說它都具有很重要的戰(zhàn)略地位,趙國定都于它,與周邊各國都能進行密切交流和軍事活動。
邯鄲靠近中原地區(qū),有利于趙國開展爭霸戰(zhàn)爭
春秋戰(zhàn)國,是中國歷史上大動亂、大分裂的重要時期之一,所謂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而分分合合就是由各國之間相互展開的爭霸戰(zhàn)爭促成。自從周王室沒落,各諸侯自立為王開始,各國之間都在不間斷進行兼并和擴張戰(zhàn)爭,以圖一步步統(tǒng)一中原,重回周王室往日的榮耀。作為新興諸侯國之一的趙國也不例外,他將都城選擇在邯鄲就是因為邯鄲距離中原近,又是平原地區(qū)能夠囤積大量的兵力,方便大軍出征,將周邊小國慢慢吞并,不斷擴大自己所在地盤,再以此為基礎統(tǒng)一整個中原地區(qū)。尤其是在趙武靈王進行胡服騎射改革后,趙國實力相對于周邊小國又得到大大加強,他們靠近中原,統(tǒng)一中原的渴望就更加強烈,所以,一心只想對外擴張的他們,對于有沒有天險可依便不是那么在意了。
邯鄲遠離游牧民族,便于長期安定下來
提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游牧民族,我們便不由得會想到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而自立為王的齊桓公,尊王攘夷旗號能成,能讓當時的周王室信服更是說明的當時游牧民族實力不容小覷,而晉陽在北方,距離北邊的匈奴很近,他們的邊界時常會遭到蠻夷的侵擾,趙國想要將他們一舉殲滅不太現(xiàn)實,加之趙國當時的首要找略目標就是向中原擴張,一步步吞并其它國家,最終使自己屹立在整個中原地區(qū)長期安定下來,并不想分心在對付周邊游牧民族身上,因此綜合考慮之下,只有邯鄲是最優(yōu)選擇。
人物生平
趙烈侯元年(公元前408年),中山武公趁三晉忙于開疆拓土之際,對趙國腹地發(fā)動迅猛的攻勢。趙烈侯不得不向魏文侯求救,魏文侯同意出兵支援趙氏,一致對外,但是要趙烈侯割讓智地(今山西省永濟市西北、蒲州古城東南、臨猗縣南部一帶)作為回報。趙烈侯欣然同意。趙烈侯二年(公元前407年),經(jīng)過幾年的消磨,魏文侯認為消滅中山國的時機成熟,便向趙烈侯借道。趙烈侯與眾臣商議后,同意魏氏對中山國的攻打。趙烈侯的本來的想法是讓魏氏與中山相互廝殺,自己從中取利,結果沒想到幾年下來,魏將樂羊、太子魏擊直接滅亡中山國,獨吞其地。
趙烈侯六年(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承認魏、韓、趙三國的諸侯地位,魏、韓、趙三國正式成為諸侯國,趙烈侯追尊其父趙獻子為趙獻侯。
番吾君從代地來,對公仲連說:“您確實喜好善德,但卻不知實行的手段?,F(xiàn)在您作趙國國相,至今已有四年,可曾引薦賢士嗎?”公仲連說:“沒有。”番吾君說:“牛畜、荀欣、徐越都是可引薦的賢士?!惫龠B于是引薦三人。到朝拜時,趙烈侯又問:“賜給歌唱家的田地怎么樣了?!惫龠B說:“正派人選擇上好的田地?!迸P笫毯蜈w烈侯,以仁義勸導他,鼓勵他走向王道,趙烈侯欣然同意。
第二天,荀欣侍候趙烈侯,拿選拔精干舉薦賢良、任命官吏使用能人等語言勸導他。再過兩天,徐越侍候時,用節(jié)財省用、考察衡量臣下的品德功績勸導他。他們進勸的道理無不充分允當,趙烈侯很高興。趙烈侯派使者對公仲連說:“歌唱家的田地暫且停止給予。”授任牛畜為師、荀欣為中尉、徐越為內(nèi)史的官職,賜給公仲連兩套衣服。
為政舉措 趙烈侯在位時期,任用公仲連、牛畜、荀欣、徐越等人,為政待以仁義,約以王道,又選練舉賢,任官使能,節(jié)財儉用,察度功德。當時中山國的騎兵猛烈攻擊趙國,趙烈侯聯(lián)合魏文侯,打擊中山,后遷都邯鄲。趙烈侯六年(公元前403年),與韓、魏并立為諸侯。
歷史評價 司馬遷《史記》:“烈侯好音”
史籍記載 《史記·卷四十三·趙世家第十三》
家族成員 祖父:趙襄子
父親:趙獻侯
弟弟:趙武公
兒子:趙烈侯
韓國,春秋時晉國六大夫,戰(zhàn)國七雄之一,姬姓。春秋時,晉昭侯封其叔叔成師于曲沃,成師的兒子莊伯又封弟弟姬萬于韓原(今山西省稷山縣),韓萬以封地為姓,稱韓武子。公元前589年,韓武子之孫韓獻子佐晉景公打敗齊國,被封為大夫,為晉國六大夫之首。公元前453年,晉國被韓、魏、趙三家大夫瓜分。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正式承認韓景侯為諸侯。韓國建都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成為戰(zhàn)國時期的強國之一。
趙國,春秋時晉國六大夫,戰(zhàn)國七雄之一,姬姓。開國君主為五帝之一顓頊的后代趙籍。夏朝時,顓頊的孫女、女修生大業(yè),大業(yè)娶少典之女女華,女華生伯益。伯益在舜時為舜管理山川、馴養(yǎng)鳥獸,后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弗(今山東曲阜市東南),賜姓贏,故伯益又稱大弗、弗伯。伯益在大禹晚年的時候被定為繼承人,但被大禹的兒子夏啟殺害。
伯益生有兩個兒子,一個叫大廉,一個叫若木。商代,大廉的后代孟戲、中衍為商王駕車。中衍的后代中譎在朝中為臣,守西部邊疆。中譎的兒子蜚廉在商紂時為臣,助紂為虐。蜚廉的兒子惡來也是商紂之臣,他力大、好進讒言、毀謗諸侯,周武王滅商后被殺。蜚廉生子季勝,季勝的曾孫造父為周穆王駕車。一次,穆王出游時,徐國(今江蘇省泗洪縣)叛亂侵周,造父駕車日行千里返回,給穆王贏得了時間,平定了叛亂。事后,周穆王封造父于趙城(今山西省洪洞縣),以后,造父的后代以封地為姓。造父以后6世到奄父,奄父的兒子叔帶在周朝為臣。那時,周幽王無道,叔帶棄周到晉國為臣。叔帶5世到趙夙,公元前661年,趙夙駕車隨晉獻公討伐魏、霍、耿等諸小國,事后,晉獻公封趙夙為大夫,并將耿地(今山西河津縣南10公里、汾水南岸王村,古稱耿鄉(xiāng))封給他。以后趙夙的后代共孟、趙衰、趙盾、趙朔、趙武、景叔、趙鞅、趙無恤、趙嘉、一直到趙浣,10世都為晉國大夫。約公元前497年,趙鞅遷都晉陽(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的晉源鎮(zhèn)與古城營村一帶)。公元前453年,趙、韓、魏三家分晉,趙最強大,疆域有今山西中部,陜西東北部,河北西南部。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正式承認趙籍為諸侯,建都中牟(今河南鶴壁市)。
魏國,春秋時晉國六大夫,戰(zhàn)國七雄致之一,姬姓。魏國的先祖是西周初周文王的兒子姬高。周武王滅商后封以于畢(今陜西省咸陽市)姬高以其封地為姓,故姬高又稱畢公高,畢國在春秋前已滅亡。畢公高的后代畢萬在晉國為臣。公元前661年,畢萬隨晉獻公討伐魏、霍、耿等周圍諸小國,事后,晉獻公將魏地(今山西省芮城縣)封給畢萬,畢萬始為大夫,故畢萬的后代以其封地為姓。魏最初的疆域在“河東”(今山西西南部),“河西”(今陜西黃河與洛河之間),“河曲”(今芮城西南風陵渡一帶)。公元前514年,魏獻子代韓宣子在晉執(zhí)政,是晉國權臣“六卿”之一。進入戰(zhàn)國時期,晉室微弱,六卿爭權。結果,魏與韓、趙先后滅掉其他三卿,最后于公元前453年將晉國瓜分。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正式承認魏文侯為諸侯,建都安邑(今山西省夏縣),魏國勢力這時也迅速發(fā)展。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087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