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士及第和同進士出身及進士出身有什么不同,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科舉考試自隋朝開始,經過之后數個朝代的完善,可以說逐漸演變成了朝廷取士的重要途徑!并且在唐朝武則天時期又增加了武舉等項目,可以說一個國家所需的文武之才都可以通過科舉來選拔!到了明清時期,科舉考試基本已經非常成熟。舉子們經過重重選拔,走進金鑾殿,殿試之后,分別獲得“進士及第”、“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等功名,那么這些有什么區(qū)別呢?其實,不說不透啊!
殿試
眾所周知,科舉一般來說會取三甲。而且,一甲一般按照規(guī)定只有三人,分別是“狀元、榜眼、探花”。而且,這三人的功名就是“進士及第”,二甲和三甲取士人數不固定,分別是幾十或是幾百。后者分別被朝廷賜予“進士出身”和“同進士出身”!初看“進士及第”、“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都是進士,并沒有太大區(qū)別,但是他們之間的區(qū)別卻很大!
狀元
首先就是殿試的排名。三者雖全部都是進士,都擁有做官的資格,但是“進士及第”因為是前三名,所以格外的受到皇帝的寵愛!二甲和三甲的第一名稱為“傳臚”,也是炙手可熱,雖然后來只有二甲頭名被稱為“傳臚”,但是頭名總是顯得那么的與眾不同。所以,殿試的排名某種程度上也就決定了個人的身份和地位!
狀元牌匾
其次就是遇缺先補的原則!實際上,科舉考試雖然并不如現代的高考那么頻繁,但是這種選拔人才的速度對于封建王朝來說,還是顯得太快!因此就常常出現,雖然是堂堂的的兩榜進士,卻賦閑在家的現象。此時,“進士出身”的優(yōu)勢就凸顯出來。最直接的表現就是“遇缺先補”,只要有空缺的職位,“進士出身”比“同進士出身”要有優(yōu)勢!
七品縣令
有的小伙伴可能會問,“進士及第”高于“進士出身”,為什么不遇缺先補呢?其實,“進士及第”的三人,基本上考完試就直接做官了,一般都是翰林院編修等職位!雖然不是要職,但是規(guī)矩就是后來的大佬,不論是內閣大臣還是軍機處大臣,基本都有翰林院編修的經歷。所以這個職位的起點還是很高的!
清朝的中樞
最后就是各自的去處不一樣!“進士及第”一般都是京官,屬于中樞?!斑M士出身”如果有人在朝的話,還好,否則也只能夠到地方去。至于末尾的“同進士出身”,一般只能夠做個七品的縣令!所以,在“逢進必考”的大背景下,想要出人頭地,不僅要強,而且要最強,最好是更強!只有如此,才華才能夠最大程度的施展!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127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