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小編一起探尋歷史上真實的千古謎團,建文帝朱允炆生不見人死不見尸,他到底上哪去了?
有一天,朱元璋舉行家宴,兒孫們都來了,歡聚一堂,其樂融融。老朱幾杯酒下肚,突然詩興大發(fā),于是出了一句上聯(lián)“風吹馬尾千條線”。
別看老朱書讀得不多,出的上聯(lián)倒是中規(guī)中矩,老朱讓朱允炆對,朱允炆撓了撓頭,思索半晌,終于想出了一句,“雨打羊毛一片氈”。
這個下聯(lián)也算中規(guī)中矩,不過不算出彩。老朱讓朱棣對,朱棣想了一下,鏗鏘有力地說道:“日照龍鱗萬點金?!?/p>
好!朱元璋拍手稱贊,這么一對,帝王舍我其誰的霸氣展露無遺。
想不到多年之后,靖難之役發(fā)生了,朱棣花了三年時間,擊敗了侄子朱允炆,他成了真龍?zhí)熳?,而朱允炆則變成了沉默的羔羊。
且說朱棣攻入京城之后,看到的是燒得只剩骨架的宮殿,以及橫七豎八燒焦的尸體。這些尸體燒得面目全非,根本分辨不出誰是誰,分不清哪個是朱允炆。
這就給朱棣帶來了一個難題,朱允炆到底是燒死了,還是潛逃了呢?
這時候大街小巷小道消息滿天飛,有說朱允炆出家了,有的說朱允炆躲進了深山老林,還有的說朱允炆從海上逃往西方。
朱棣坐立難安,這個“失蹤”了的朱允炆是個潛在隱患,如果哪天突然冒了出來,那么他這個皇帝的合法性就不存在了。畢竟,當初發(fā)動靖難之役的口號,是清君側(cè),“君側(cè)”既然已經(jīng)清得一干二凈了,是不是該把江山還給侄子了呢!
為了江山做得踏實,朱棣決定主動出擊,他派出了兩股“搜查”小分隊,一股是鄭和,走的是水路;一股是胡濙,走的是旱路。
往后十幾年的時間里,鄭和七下西洋,但始終未曾找到朱允炆的蹤跡,任務宣告失敗。但鄭和卻將東方文明帶往了世界,讓世界第一次認識了中國,這也算無心之得吧!
另一股小分隊胡濙走遍大明的角角落落,找了整整十六個年頭,在這十六年里,他從來沒有回過家,甚至連母親去世了,朱棣也不允許其回去奔喪。朱棣體會到了胡濙的艱辛和不易,提拔他為禮部左侍郎,讓他繼續(xù)尋找。
終于在1423年,事情有了重大進展。這天夜里,胡濙快馬加鞭,疾馳了幾天幾夜,終于趕到了京城,到了京城之后,胡濙顧不得回家報個平安,就急匆匆地趕往皇宮了。
這時候已經(jīng)是深夜,朱棣已經(jīng)休息了。胡濙扣了扣門,太監(jiān)出來攔住了他,“皇上已經(jīng)休息了,有什么事明個再說吧?”
胡濙焦急地解釋說,“這事十萬火急,耽誤不得?!碧O(jiān)瞧見來人焦急的神色,知道此事非同小可,于是急忙上去稟告。
皇上有請!
胡濙進宮之后,與朱棣徹夜詳談了一夜,直到凌晨四點才出宮,至于談了什么,史書并無記載,但肯定與朱允炆有關(guān)。
并且,朱允炆肯定還活著,否則,胡濙不會如此火急火燎,君臣也不會通宵達旦聊了一夜。
朱允炆根本就沒去西域,也沒去東南沿海,而是藏在了蘇州普洛寺內(nèi),此時的他已年過半百,早已對皇位失去了興趣,在他心中權(quán)力什么的都是浮云,唯有佛祖方能永留心中。
朱棣聽了胡濙這般表述之后,長吁短嘆,唏噓不已,找了半輩子的侄子,居然真的活在世上,可這個時候朱棣一點不恨朱允炆,也絲毫沒有殺他的心思了,因為他對皇位已經(jīng)沒有任何威脅了。
算了,放過他吧,就讓他頤養(yǎng)天年吧!
建文帝在靖康之役之后的下落一直是個謎,到現(xiàn)在都無法解開,希望以后能找到最直接的有利證據(jù)來解開這個謎團,那我們來看看都有哪些說法。
第一種,明史記載,宮中火起,建文帝不知道哪里去了,燕王朱棣讓人從火中找到了建文帝的尸體。而根據(jù)明太宗實錄中記載,建文帝看到燕軍攻入,就將皇宮點著了,燕王朱棣看到宮中火起,就派人去救火。
可惜來不及,就讓人把建文帝的尸體從火中找出來了,然后哭著說:允文,你怎么這么傻呀。另根據(jù)明史建文帝本紀,還有姚廣孝傳和胡濙傳記載,說火里的尸體是馬皇后的,并不是建文帝本人的。
第二種,出家為僧說,但是在哪里出家,這個說法就比較多了,一種說法是湖南的新田大觀堡說,主要證據(jù)是一些碑刻,比如二帝的內(nèi)容,還有一些族譜,但是根據(jù)一些研究人員的考證之后,認為這個二帝不是建文帝,而可能是南明的二帝。
明史專家商傳先生認為,大觀堡的一些痕跡,很有可能是一些忠于建文帝所留下的,而建文帝本人并沒有到過大觀堡。
還有一種說法是在浙江杭州余杭區(qū)的東明寺,依據(jù)是《東明寺志》,還有《錢塘縣志》、《杭縣志稿》等等,這里朱允文被稱為應能問道老佛,旁邊還有一個孟將殿,也叫做罵將殿,據(jù)說是朱棣派了一個姓孟的將軍來追殺建文帝,被建文帝訓斥之后,兩難之后自盡而亡。
還有一種說法是建文帝,化名為詹碧云,然后來到了江西上饒的三清宮。還有一種說法,是建文帝藏在了江蘇吳縣的普洛寺,最后在永樂二十一年的時候,死在了穹窿山。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建文帝入海。
朱棣也確實是派了胡濙和鄭和去尋找建文帝,有的人認為,正因為建文帝沒有死,逃走了,朱棣才要派人去尋找,而有人認為,其實建文帝已死,朱棣這樣做,是造成建文帝沒有死,而朱棣并沒有害死建文帝的假像。
歷史建文帝朱允炆最后去向不明,只是有以下說法:
1、朱允炆到東明寺出家為僧:東明寺大雄寶殿內(nèi)右側(cè)有朱允炆塑像,當年眾僧們皆尊稱朱允炆為“應能問道老佛”,寺志中還特地將朱允炆排列在祖師堂的第二位置,僅次于東明禪寺的開法祖師慧旵。
2、自焚而死:燕王即揮師渡過長江,朱允炆求和不允,只好死守,但是他的主帥李景隆卻打開金川門迎燕王大軍入城,滿朝文武紛紛投降。朱允炆眼看大勢已去,下令焚宮,頓時火光熊熊,朱允炆攜皇后馬氏,跳入火中自焚。
3、當?shù)朗浚簱?jù)有學者考證,朱允炆晚年化名詹碧云,隱蹤在江西上饒玉山三清山任三清宮住持道士。
朱允炆在位期間優(yōu)容文士,寬刑省獄,減輕賦稅,裁減冗宮冗員,改變祖父朱元璋的一些嚴厲政策,史稱“建文新政”。但建文新政有濃重的復古色彩,帶有不切實際的理想主義,一些官名、殿名、門名的改變,沒有任何實際意義,徒增紛擾。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七月,上其廟號惠宗,謚號為嗣天章道誠懿淵功觀文揚武克仁篤孝讓皇帝,清乾隆元年上謚號為恭閔惠皇帝,簡稱恭閔帝、惠帝。
建文帝朱允炆,和明成祖朱棣,其恩恩怨怨一直為史學家們所津津樂道。關(guān)于他們叔侄的前塵往事,著名學者毛佩琦(《明朝十七帝》)和草根名人“當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兒》),都曾經(jīng)做過精彩的描述。 也許是先入為主的原因吧,總結(jié)這一千古之謎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明朝十七帝》,也不是《明朝那些事兒》,而是向思鑫編著的《中國歷史49大謎》。該書于1998年出版,發(fā)行量不大,卻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里面在“事件七大謎”中,把“鄭和下西洋之謎”列在第五位,并提到了建文帝失蹤后的幾種說法。 建文帝之死:闔宮自焚說 歷史上,明太祖有二十六個兒子,長子早逝,1398年,他臨終的時候立下遺詔,把皇帝傳給皇太孫朱允炆,史稱建文帝。 第二年,建文帝厲行“削藩”(奪取叔叔們的權(quán)力),其四叔燕王朱棣不甘坐以待斃,遂以“清君側(cè)”為由在北平起兵,號稱“靖難”,實際上是要奪取侄兒的政權(quán)。 經(jīng)過三年的苦戰(zhàn),終于占領(lǐng)了金陵(南京),正當李景隆等人打開金川門,迎接朱棣進城的時候,后宮冒起了一場大火,皇后馬氏帶著七歲的太子投火自盡,而建文帝卻在這大火中下落不明。 首先傳出并且納入正史的是“闔宮自焚說”?!短趯嶄洝氛f:當朱棣率眾抵達金川門時,諸王及文武大臣都來朝見,建文帝本想出迎,回望四周,人眾皆散,僅內(nèi)侍數(shù)人而已,嘆息說:“我有什么臉面見他?”于是就關(guān)上宮門,舉火自焚了。 朱棣奪取皇位的當年,在給朝鮮國王的詔書中假惺惺地說:他只是想清君側(cè)而已,“不期建文為權(quán)奸逼脅,闔宮自焚?!?永樂年間的《實錄》和清代修編的《明史》,都重復這一說法,看來,建文自焚而死已成蓋棺定論了。但是,史家卻從“正史”的字里行間,找到了另一些蛛絲馬跡。 不知所終說 最能引起人們懷疑的仍然是《明史》。 《明史恭閔帝本紀》中說:“都城陷,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比藗儾唤獑枺杭热皇恰安恢K”,那個在火中燒得“烏焦巴黑”的尸體,怎么能辨認得出是不是建文帝? 時值六月,炎炎酷暑,如果能準確辨認,何至停尸八日?如果不能準確辨認,停尸八十日又有何用呢? 于是,建文帝不死之說從京中風起:一說,危難之日,由程濟等貼身親信二十二人帶領(lǐng),從地道或御溝中逃跑了;一說,由宮中的主錄僧溥洽為他削發(fā),扮成和尚,藏匿于某處寺院了。當然,也有南逃至海外的種種傳聞。 聰明的永樂皇帝知道,他是冒著“奪嫡”和“篡位”的罪名登上帝位的,正兒八經(jīng)的皇帝在世并且出逃,對他的帝位是一個極大的威脅。一方面為了安定人心,不得不煞有介事地發(fā)布建文帝已死的詔書;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根據(jù)傳聞中的蛛絲馬跡苦苦地尋覓,于是,又引出了許多明察暗訪的故事來。 《明史姚廣孝傳》說:八十四歲高齡的姚廣孝病危的時候,永樂皇帝親自到廣壽寺看他,問他有什么話想說,他說:“和尚溥洽關(guān)押太久,希望能夠放掉他?!变咔⑹钦l?就是皇宮里的主錄僧,他就是傳聞替建文帝剃頭改裝,被認為知道建文帝下落的人。 人們不禁要問:既然永樂帝真正找到了建文帝的尸體,又何必把一個“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和尚,關(guān)押十六年之久,苦苦地追問建文帝的下落呢? 《明史胡瀠傳》更是明確地說:宮中大火的時候,有的說皇帝趁機逃跑了,跟著跑的舊臣很多,永樂帝很懷疑這件事,于是派遣胡瀠拿著御制詔書,以尋訪仙人張邋遢(三豐)為名,通行天下州郡鄉(xiāng)邑,暗暗地察訪建文帝的下落。 永樂二十一年,胡瀠還朝的時候,已經(jīng)就寢的永樂帝深夜如見,直至四更才出。人們不禁要問:既然建文帝已死,何必要派出胡瀠這樣的重臣外出尋訪,并且長達二十一年之久呢?如果僅僅只是尋訪仙人張三豐,自可當朝議事,何苦要迫不急待地作通宵達旦的密談呢? 《明史鄭和傳》也說:“成帝疑惠帝(即建文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编嵑拖挛餮?,在政治上、經(jīng)濟上、文化上、外交上確有很多成果,然而就明成祖的主觀愿望來說,目的只是兩個:一是炫耀武力,威脅或籠絡海外諸國來朝受封,為自己的帝位正名;二是繼續(xù)尋找建文帝的下落。 可見,在明成祖朱棣的內(nèi)心深處,“不知所終”,才是建文帝結(jié)局的最真實的結(jié)論。 天下大師之謎 不過,明代王鏊的《震澤紀聞》及其他明代私家記述中,卻出現(xiàn)了另一段傳奇故事:正統(tǒng)年間,一位御史外出巡察,有一個老僧當?shù)蓝ⅲ笥液浅?,他卻昂然不動,御史親出問訊,他才顫巍巍地宣稱:“我就是建文帝!” 這真是駭人聽聞。 從成祖到英宗,歷時三十幾年,已經(jīng)換了三個皇帝,御史把他請進布政使司,他盤腿端坐,昂然地說:“我自蜀歷滇,游方到此,現(xiàn)已是風燭殘年,別無所求,只望骸骨能返回中原罷了。” 御史不敢自專,稟報朝廷,并且把他送到北京,他呤詩道: “流落江南四十秋,歸來白發(fā)已盈頭。 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漢無情水自流。 長樂宮中云氣散,朝元閣上雨聲愁。 新蒲細柳年年綠,野老吞聲哭未休?!?英宗詔廷臣會問,大臣們也不能妄斷真假。 后來,英宗叫伺候過建文帝的老太監(jiān)吳亮來辨認,吳亮一露臉,老僧說:“你不是吳亮嗎?”“我哪里是什么吳亮!”老僧從容地笑了,他說:“那一年我在便殿里吃子鵝,把一塊鵝肉掉在地上,當時你手提茶壺,扒在地上,用嘴把鵝肉叼起來,你難道忘了嗎?你怎么敢說你不是吳亮?” 話音未落,吳亮“撲通”一聲,跪在老和尚膝前,泣不成聲。 奇怪的是,當天晚上,吳亮回到家里,不聲不響地上吊了。是自縊,還是他縊?更是無可解說的謎中之謎。 據(jù)說,這老僧死后葬在北京西山,未加封樹,號稱“天下大師”。 王鏊生于1450年,同“老僧”出現(xiàn)的時間相近,后來又做了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的高官,其說大略可信。 據(jù)另一些史家考證,這個“老僧”曾云游天下,到過江蘇、浙江、四川、貴州、云南等地,其間三次到過重慶,甚至還到過緬甸,在他經(jīng)歷過的地方,大多還留有可供考證的遺跡。 人們不禁要問,一個老僧,已是風燭殘年,何苦要冒欺君殺頭危險,冒充早已被錄入鬼籍的建文帝呢?假如真是冒充,皇宮中的典章禮儀,人事起居,甚為繁瑣,又怎么經(jīng)得起長年累月的三推六問呢?《明史》的結(jié)論是:此和尚“詭稱建文皇帝”。既是詭稱,明英宗為什么不把他就地正法,而讓他安享天年呢? 結(jié)論是不言而喻的。 有趣的是:我國著名學家顧頡剛在北大求學期間,曾騎驢探訪建文遺蹤,居然在頤和園后面的紅山上,找到了“前明天下大師之墓”。更巧的是,1928年的《藝林旬刊》還刊出了“明建文帝衣缽塔”及云南武定獅山佛寺塑造的“明天下大師像”的照片,照片的圖注肯定地說:“天下大師者,明建文帝也。” 隨著時間的推移,建文帝的遺跡屢有發(fā)現(xiàn),每一次的發(fā)現(xiàn)又會牽引一串新的疑問和新的謎團。看到,建文帝雖然早已作古,但是,關(guān)于他的下落之謎,仍然會被史學家及有興趣的讀者探究下去。
為了給長孫朱允炆鋪就一條當皇帝的平坦大道,朱元璋生前禪精竭慮、用盡心思,稍有懷疑的人,果斷誅殺。
但是,朱元璋到底舍不得誅殺自己的兒子們,還是留下了禍根。
1402年,朱允炆當皇帝的第四年,六月十三,朱元璋兒子朱棣率領(lǐng)軍隊,兵臨南京城下。
守衛(wèi)南京城金川門的大將朱橞和李景隆,在城門樓上,看見朱棣的旌旗傘蓋,稍作猶豫后,走下城樓,打開了金川門,迎接朱棣進入南京城。
燕王朱棣率領(lǐng)軍隊正向皇宮趕去,路途上,看見皇宮濃煙滾滾,很快火焰沖天,曾經(jīng)輝煌壯麗的明朝皇宮被熊熊大火吞沒了。
大火吞沒了建筑,卻不能眠滅人心,很多人都在猜測:皇宮的主人建文帝朱允炆到哪里去了?
朱棣使用兩手處理建文帝
朱棣沒有見到朱允炆本人,也沒有看見朱允炆的尸體。
但是,為了讓自己名正言順當皇帝,朱棣命人在皇宮的廢墟上尋找朱允炆的尸體。
只有找到朱允炆尸體,然后昭告天下朱允炆死了,朱棣才有充足的理由登上皇帝的寶座。
士兵找到一具尸體,不知道是誰的,他們把尸體抬到朱棣面前。
朱棣讓幸存的太監(jiān)指認尸體。朱棣問:是皇上嗎?
太監(jiān)非常聰明,領(lǐng)會了朱棣的用意,向朱棣稟報:正是皇上!
朱棣走到尸體旁邊,蹲下身來,拉著尸體的一只手,放聲大哭。
哭了一會,朱棣對著尸體說:傻小子,何必這樣呢?!
六月二十日,朱棣率領(lǐng)朝中大臣,用天子的禮儀,將朱允炆安葬下陵。
經(jīng)過朱棣的安排與造勢,全國上下民眾都知道建文帝朱允炆已經(jīng)死亡,并且安葬了。
雖然朱棣安排手下將領(lǐng)放火燒了皇宮,但是,不能確定建文帝是不是真的燒死了。
有人悄悄告訴朱棣:朱允炆跑到南方去了,很可能要逃往南洋。
朱棣害怕朱允炆沒死,也害怕朱允炆沒死的消息在民間傳播開來,因為他擔心前輩舊臣仍然以朱允炆為皇上,一心恢復建文帝的江山。
所以,朱棣安排自己的心腹太監(jiān)鄭和七下西洋,以弘揚國威為名,實際上是尋找朱允炆。
如果找到朱允炆,自然果斷處死,不留后患;
如果找不到,也可以徹底斷絕天下人懷念故主的心思。
朱棣用心十分縝密,那么,他能否實現(xiàn)心愿呢?
朱允炆流落何方?
就在朱棣燕軍包圍南京城之后,朱允炆知道大勢已去,唯一能做的就是如何逃出京城,保留性命。
宮中忠臣也為建文帝出謀劃策,一位近臣偷偷神秘地告訴建文帝朱允炆,最好辦法就是化妝出城。
如何化妝?
反復商議之后,君臣二人決定剃光頭發(fā),打扮成和尚。
南京城門還沒有打開的時候,朱允炆與近臣以和尚的身份混在百姓中,逃出了南京。
朱允炆與隨行和尚一路逃往大西南,直到云南邊境,輾轉(zhuǎn)飄向南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174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